标签 > 中西医结合眼科2002级[编号:27951204]
中西医结合眼科2002级
1 角膜无色透明 中医称为 黑睛 2晶状体中医称为晶珠 位于 虹膜 和 瞳孔 之后 玻璃体 之前 发生浑浊称为 白内障 3 眼压的正常范围为 10 21mmhg 24小时眼压差为 小于8mmhg 双眼...1.《黄帝内经》首次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40余种眼部病证2.唐初武德年间的太医署中已有。
中西医结合眼科2002级Tag内容描述:<p>1、1.角膜无色透明,中医称为(黑睛).2晶状体中医称为晶珠,位于(虹膜)和(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发生浑浊称为(白内障)3.眼压的正常范围为(1021mmhg),24小时眼压差为(小于8mmhg);双眼眼压差值为(小于5mmhg),角膜炎通常为(感染性)(非感染性)4.眼压充血可分为3种,角膜炎通常呈现(结膜充血),虹膜睫状体炎通常表现为(睫状充血)(混合充血)5.急性闭角型。</p><p>2、1. 黄帝内经首次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 40 余种眼部病证 2. 唐初武德年间的太医署中已有“耳目口齿科” 3. 晚唐王焘外台秘要手术:对内障(脑流青盲)提出用针拨(金篦决)。 4. 唐朝已能配制假眼。 5. 北宋元丰年间的太医局,将眼科从耳目口齿科中分出 6. 太平圣惠方详述金针拨内障及胬肉割烙术。 7. 元末,托名孙思邈银海精微论述了 81 种眼病的证因脉治 8. 宋朝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 元末明初 倪维德原机启微 10. 明末 傅仁宇审视瑶函 11. 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12. 清 顾锡的银海指南 眼的组织解剖 视器的组成:眼球、眼附属器、视路(通过视路。</p><p>3、1. 黄帝内经首次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40余种眼部病证2. 唐初武德年间的太医署中已有“耳目口齿科”3. 晚唐王焘外台秘要手术:对内障(脑流青盲)提出用针拨(金篦决)。4. 唐朝已能配制假眼。5. 北宋元丰年间的太医局,将眼科从耳目口齿科中分出6. 太平圣惠方详述金针拨内障及胬肉割烙术。7. 元末,托名孙思邈银海精微论述了81种眼病的证因脉治8. 宋朝已。</p><p>4、第二章 第一节 眼球 前后径 24mm垂直径 23mm水平径 23 5mm 眼球壁 纤维膜 外 葡萄膜 中 视网膜 内 纤维膜 前1 6为透明的角膜 后5 6为白色巩膜 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 前房角 角膜 中央部厚度0 50 0 55mm周边厚度1mm表。</p><p>5、1眼为视觉器官,右眼球、视路、和附属器组成。 2眼球壁:外层:角膜、巩膜(纤维膜)中层:红魔、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 3黄斑:在视网膜后极部,离视乳头颞部约3毫米处,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含有丰富叶黄素 3屈光间质:防水、晶状体、玻璃体、角膜 4眼的附属器:1眼眶2眼睑3结膜4泪器,眼外肌 5五轮学说:血轮(两眦)属心;气轮(白睛)属肺;肉轮(胞睑)属脾;水轮(瞳神)属肾;风轮。</p><p>6、中西医结合专业2002级期末眼科学试题 中西医结合2002级期末眼科学试卷 姓名 学号 一 名词解释 共5小题 每题2分 共10分 1 视网膜脱离 2分 2 白内障 2分 3 麦粒肿 2分 4 交感性眼炎 2分 5 屈光不正。</p><p>7、莅薅螁羈芁薅袄袁膇薄薃肇肃薃蚅袀莁 一 填空题 1 角膜无色透明 中医称为 黒睛 2 晶状体中医称为晶珠 位于 瞳孔 与 虹膜 之后 玻璃体 之前 发生混浊时称为 白内障 3 眼压的正常范围为 10 21mmHg 24小时眼压差为 8mmHg 双眼异常眼压差值为 8mmHg 角膜炎通常为 感染性 非感染性 4 眼部充血可分为3种 结膜炎通常呈现 结膜充血 虹膜睫状体炎通常表现为 睫状充血 混合充血。</p><p>8、中西医结合专业2005级期末眼科学试题 中西医结合2005级期末眼科学试卷 姓名 性别 学号 成绩 一 名词解释 共5小题 每题2分 共10分 1 视网膜脱离 2分 2 白内障 2分 3 麦粒肿 2分 4 交感性眼炎 2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