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操作视频
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中医护理特色优势。
中医护理学操作视频Tag内容描述:<p>1、中医护理特色推进优质护理,2,主要内容,一,二,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情况,发挥中医护理优势,护理总则,中医护理特色优势,优势,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的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治疗护理中的优势,注重中医药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特色,采用“四诊合参”进行入院评估,确定症型实施辨证施护。,根据患者体质辨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宣传处方图文并茂。,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特色,生活起居护理: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p><p>2、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第十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点难点】一、针刺法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一)毫针刺法1、适应范围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证。2、毫针的结构 分为五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3、针刺方法(1)进针法 右手称刺手、左手称押。</p><p>3、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 第十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 重点难点 一 针刺法 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 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 以起到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调整阴阳的作用 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 毫针刺法 1 适。</p><p>4、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原则和一般护理,朱芳芳,一、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二)人和自然的统一性(三)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性,二、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特点,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即“辨证”和“施护”。辨证:运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诊断为。</p><p>5、中医护理学第一章 绪论,恩施州民族医院护理部 雷微2017.9.7,绪论主要内容,前言,核心名词 1,中医护理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ursing)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各项医疗护理活动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基础的任务与内容,一、中医护理学基础的任务,二、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内容绪论中医护理的原则与特点中医基本护理辩证护理基础中医养生保健概要中药用药护理中医护理技术,第一节 中医护理。</p><p>6、中医院 中医与养身保健 中医护理技能运用 中医护理概论 一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理论为基础 整体观念为原则 辨证施护为特点的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 二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观念 二 辨证施护 整体观念 1 人是。</p><p>7、精品文档 中医护理学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 共30分 1 由冬至春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的 A 阴消阳长过程 B 阳消阴长过程。</p><p>8、特殊煎药法 先煎 珍珠牡蛎生石膏磁石附子川乌灶心土芦根茅根 后下 薄荷藿香砂仁 包煎 滑石青黛车前子旋覆花 另煎 人参西洋参 烊化 阿胶饴糖 冲服 三七珍珠 泡服 番茄叶胖大海菊花 十八反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p><p>9、中医护理学考试题型:单选:30*1 多选:10*1 判断:10*1 填空:11*1 名词:5*3 简答:3*5论述:(三个穴位所属的经络、定位、主治作用及意义)3*3重点章节涉及名词解释、简答、穴位及整个卷面的分值最多。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五行基本特性、相生相克规律、五行的归类推演P20脏腑各自的别称,生。</p><p>10、中医护理学 1 第二章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中医护理学 2 内容概要 重点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三节藏象学说第四节精气血津液第五节经络第六节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 3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 4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 即向着日光者为阳 背着日光者为阴 向阳的地方光明 温暖 背阳的地方。</p><p>11、北海市合浦卫生学校教案(首页)专业:08助产 课程:中医护理学 任课教师:马婷婷课题: 第三章 课型:知识传授 教时:4教具准备: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用行为动词掌握、熟悉、了解)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据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