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编号:15457121]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4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2 学案 1 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贰 2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已 3 敢以烦执事 执事 4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5 夫晋 何厌之有 厌 6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 7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说 8 失其所与 不知 与。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Tag内容描述:<p>1、导 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在“三十六计”中第三计称作“借刀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齐读课文 复习回顾,(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再读课文 合作探究,1、。</p><p>2、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翻译3 4段 巩固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小结出词类活用的翻译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续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词类活用的规律 文本探究 20分钟 1 翻译第三段 1 重点词语的翻译 夜缒而出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何厌之有 既东封。</p><p>3、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 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赏析人物形象 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 不计个人安危得失 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 生动活泼的情节 2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 使学生对 左传 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 三课时。</p><p>4、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 学案 学习小目标 1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 研读课文三段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部分 提出问题 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 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一 阅读课文第三段 完成下列练习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p><p>5、4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2 学案 1 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贰 2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已 3 敢以烦执事 执事 4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5 夫晋 何厌之有 厌 6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 7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说 8 失其所与 不知 与。</p><p>6、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1 背会 左传 相关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 2 读准重点字词读音 3 会翻译 鄙 微 等文言实词 记住 说 共 知 等通假字 依据 2017年高考大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以理解文意和翻译的形式对文中出现的这些高频文言实词进行重点考查 教学 难点 3 会翻译 鄙 微 等文言实词 记住 说 共 知 等通假字 整理出虚词 之。</p>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相关PPT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