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
邹忌讽齐王讷谏&#183。21.邹忌讽齐王纳谏随堂检测。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 齐王纳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Tag内容描述:<p>1、邹忌讽齐王讷谏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词性变化及其意思。(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原为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词。意思是________。(2)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美:原为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_词(意动用法),意思是________。(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目:原为_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词,意思是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3下列加粗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B民各甘其食,美其服。C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p><p>2、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导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昳丽()朝服衣冠( ) 谤讥( ) 间进( ) 期年( ) 2.解释下列词语。(1)形貌昳丽: (2)孰视之: (3)王之蔽甚矣: (4)间进: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 私: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p><p>3、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过程:课前自主复习:解释重点字并翻译划线句。邹忌修( )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 )衣冠,窥( )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 )视之,自以为( )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 )我者,私( )我也;妾。</p><p>4、21.邹忌讽齐王纳谏随堂检测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chao)谤讥(bng)B时时而间进(jian)暮寝(qn)C期年之后(ji)纳谏(jin)D弗如远甚(fu)昳丽(y)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C朝服衣冠(衣服)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请对以下各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p><p>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史称“贞观之治”,这全仗有一位敢于直谏的魏徵。魏徵在职期间,据统计先后陈事凡二百余次。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大哭,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失一镜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朝名臣魏征:,关于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33篇。 刘向认为,此书乃“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定其名为。</p><p>6、出师表一、重点词语解释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当奖帅三军 ( )3、臣本布衣: ( )4、躬耕于南阳 ( )5、后值倾覆 值:( )倾覆:( )6、以光先帝遗德 ( )7、恢弘志士之气 ( )8、引喻失义 ( )9、宫中府中 宫中:( ) 府中:( )10、论其刑赏( )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开张圣听 ( )12、陟( )罚( ) 臧( )否( )13、夙夜忧叹 ( )14、庶竭驽钝 ( ) 15、攘除奸凶 ( )16、以彰其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 )18、以咨诹善道 ( )19、察纳雅言(。</p><p>7、22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彩开篇词说话要得体,要讲究艺术,这就是“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唐朝得魏征,终赢得贞观之治,但是,我们还要说魏征幸而遇唐太宗,否则,他的直言诤谏早就遭致杀身之祸。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行的;而进谏能否奏效,则一要看君主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说话的艺术,使“良药”既“爽口”又“利于病”。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p><p>8、22邹忌讽齐王纳谏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昳丽()朝服()窥镜()期年() 孰美() 间进()谤讥() 朝于齐()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形貌昳丽()(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3)今齐地方千里()(4)邹忌修八尺有余()(5)皆以美于徐公()(6)邹忌讽齐王纳谏()(7)谤讥于市朝()(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义。(1)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2)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中“之”字。</p><p>9、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掌握“修、服、美我、私、蔽、间进”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思路。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情境导入】同学们,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地生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p><p>10、2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自学导航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文章;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4.认识除蔽纳谏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二、自主学习1、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自主解决生字词读音。2、阅读课下注释,将重要的字词释义做勾画积累。3、尝试译课文,在文中标注自己的疑难。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三、自主训练(一)基础达标1、。</p><p>11、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战国策 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国别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总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与谋略。喜欢渲染夸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描写人物形象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邹忌,战国时齐国的。</p><p>12、比干:挖心 商纣王:暴君 屈原:投江 楚怀王:昏君 魏征:死谏 唐太宗:明君,历史上的谏臣,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p><p>13、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p><p>1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邹忌讽 齐王纳谏 战国策,出处:战国策,战国策又叫国策, 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 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而成。,关于战国策,战国策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国策。 记载公元前453年前209年共245年史实。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战国”一词,即源于此。,关于刘向,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p><p>15、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曾这样评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召忽学校九年级,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正确背诵课文并流畅翻译文句。 3、运用相关方法,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目标,温故知新,课前检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p><p>16、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分析文章的语言 结构特点 培养阅读 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自觉诵读的习惯 达到熟读成诵 2 掌握并积累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 辨析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