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省软科学项目研究报告X医药制造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目录一、研究背景1(一)研究的目的意义1(二)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2(三)主要创新点和应用前景4二、现状分析5(一)X省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5(二)X省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及对创新产值影响分析14三、发展思路20(一)总体思路20(二)提升X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关键因素21(三)提升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关键因素23四、对策建议25(一)组织领导26(二)体制机制创新26(三)重点对策措施270一、研究背景(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制造业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医药制造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在世界医药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技术产业,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存在着研究开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弱等问题,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还没有摆脱粗放式经营的格局。X省作为我国医药制造大省,截至2015年底,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创新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然而,与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相比,X省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近年来,随着X省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医药产业集聚区,推动了X省产业集聚区的协同创新能力,在提升X省医药制造业创新水平的同时,对全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X省为例评价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考察影响医药企业原始创新效率的相关因素,分析集成创新能力对创新产值的影响效应,并提出提升医药产业原始创新效率和集成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对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转型意义重大。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展开有关企业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回顾这些研究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研究。如何在产业升级中提升原始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原始创新的效率,这是急需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现有文献主要关注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从不同角度如投资结构(郑立新,1999),外商投资(CAMILLA,2002),产业集聚(梁琦,詹亦军,2005),比较优势(张其仔,2008),金融发展(钱水土,周永涛,2011),全球价值链(GEREFFI,1999;张少军,刘志彪,2009),技术进步路径及技术选择(黄茂兴,李军军,2009)等进行研究。而研究产业升级中自主创新提升的文献则较少,金碚(1991)和周耀东(1999)的研究关注到了该问题,他们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进步、模仿与创新,但是却忽视了产业升级对原始创新的影响。第二,有关协同创新能力研究。相关研究主要从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产学研协作等方面展开。首先,知识溢出对创新的影响研究中,空间计量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其中技术知识空间溢出的发生机制,特别是阐释知识技术溢出与创新活动的地理分布关系是近年来知识溢出的研究热点(DIEPPE,01,10,101,110,1201,10,01,110,0,10,ECTC1,1,1,1,M0为将资源配置M的综合指数,可记为TFPCH,表示的是决策单元在T期至T1期整体生产率的变化程度,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EC和技术变动TC两者的乘积,分别可记为TECH和TPCH。在BBC模型中,总体技术效率(TE)规模效率(PE)单纯技术效率(SE),所以MALMQUIST指数的TECH也可分为规模效率的变化(PECH)与单纯技术效率(SECH)的变化。因此,TECH表示规模报酬不变时技术效率变动,TECH1,技术效率进步;TPCH同理,TECH1,技术进步。同时,MALMQUIST指数也可以用于衡量规模效率的变化(PECH)与单纯技术效率(SECH)的变化。(3)TOBIT回归模型TOBIT回归模型适用于因变量受到限制,具体来说就是因变量被切割或者片段的情况下的数据截断模型。在研究影响决策单元DEA效率的因素时,DEA效率值在01之间变化,因此,当DEA效率值作为回归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存在被解释变量小于等于1的截尾问题,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结果有偏且并不一致。应用最大似然法估计TOBIT模型研究技术效率的多因素回归问题,基本TOBIT回归模型如下YIXII0YI1(4)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效率相关指标选择衡量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选取如下在技术开发阶段,RT1,TITI其中,YIT表示I地区T时期内的创新产出,X表示I地区随时间T而改变的要素IT,Z表示I地区不随时间T而改变的要素(即ZITIZI,T),(UIIT)构成复合扰动项,UI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IT为I地区对时间T的改变而改变的扰动项。2、X省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我们首先选择一年的数据(2014年),进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中的KMO值为0574,数据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0000,因此否定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零假设,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综合KMO值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可知数据适合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提取主成分并得到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12所示,在8个成分中有2个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2个因子解释了变量标准方差的78421,表明这两个因子反映了原始数据提供的大部分信息。因此,这两个因子即为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公因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于人才流动的知识溢出X1RD人员合计X2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X3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知识溢出能力基于研发交流的知识溢出X4对境外研发支出X5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X6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7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基于技术研发的吸收能力X8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吸收能力基于人力资本的吸收人力X1RD人员合计16表12因子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旋转前的初始因子旋转后提取的主因子因子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1(F1)3894486748673264408040802(F2)238297578423013762784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可以提高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因此采用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矩阵进行旋转,得到表13所示的载荷矩阵。依据此矩阵,任一变量在某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较大,则将其归入该公共因子。公共因子F1在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这些指标上载荷值较大,主要反应了企业从外引进技术的支出,因此命名为协同创新吸收因子。公共因子F2在RD人员合计、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对境外支出、这些指标上载荷值较大,主要反应了企业与外界合作交流的倾向,因此命名为协同创新知识溢出因子。表13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因子载荷矩阵因子得分矩阵指标F1F2F1F2X10446084700770262X2017209460020319X30937022602860004X40173082901230306X50079078900380271X60934011103120114X70727009602280025X80849012802660023为了判断各指标对公共因子的重要程度并进行协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我们利用回归法得到如表13所示的因子得分矩阵。依据因子得分矩阵以及数据中的指标值,可以计算出F1,F2的值。根据旋转后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确定2个公因子的权重,从而测算出协同创新能力(F)。计算公式如下F10077X10020X20286X30123X40038X50312X60228X70266X8F20262X10319X20004X30306X40271X50114X60025X70023X8F040797F1037624F2根据以上步骤,得出X省2014年13个市公因子排名(表14)以及协同创新能力排名。17表142014年X省各市公因子排名地级市F1排名F2排名南京089366131894792无锡02808670335527徐州00361160430839常州023957520293795苏州05159100300676南通03964480365428连云港0213971424964721淮安0098681505365610盐城022070530135194扬州050668905621811镇江055529110643412泰州307169310074153宿迁073191207135513表14可以看出,2014年协同创新知识溢出因子排名较高的是连云港、南京和泰州,表明这些地区企业与外界合作研究的能力较强。协同创新吸收因子排名较高的是泰州、常州、和盐城,表明这些地区医药企业从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较强。其他年份公因子和协同创新能力测算方法与上述相同,篇幅所限公因子得分和排名未列出。通过主成份分析,最终形成20132015年的协同创新能力排名(表15)。表1520132015年X省各市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及排名地级市2013排名2014排名2015排名南京01192660348308302137334无锡005664502408280050987徐州017651701473660005446常州0815812200128506061683苏州001474403236100249269南通027096802992290147678连云港073333731026566207197352淮安03495910016162705120211盐城03471490039179401482575扬州041479120418221104841310镇江038466110468611205485812泰州111285811225259109266981宿迁052772130567061306273913从表15的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来看,泰州的排名连续三年列第一位,说明泰州医药产业集聚明显,医药制造业产业布局相对完备,企业间知识溢出18、吸收能力优势明显。此外,连云港、常州近三年协同创新能力表现较好,居于全省前列。宿迁、扬州、淮安等苏北地区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较弱,表明这些地区医药制造业布局相对欠缺,企业间知识溢出不明显,吸收能力较弱。从时间趋势上来看,苏州排名近三年下滑较快,从13年第4名下滑至15年第9名,盐城和南京排名有所上升,特别是盐城从第9位上升至15年第5位。3、协同创新能力对X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值影响估计结果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6所示。表17给出了创新产值与协同创新能力指标的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HAUSMAN检验结果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支持随机效应的零假设,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较为合理。表16变量统计描述表变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样本含量新产品产值(百万元)2670913226575260492959539RD人员合计(人)107273628129039对国内研究机构支出(百万元)167521698683039对国内高等学校支出(百万元)55875642020139对境外支出(百万元)28361727670139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百万元)1194717328989990139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百万元)80519949000039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百万元)64613296597039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百万元)111915376194039表17总体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是新产品产值)固定效应随机效应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标准差回归系数标准差RD人员合计14158435712441606241460374对国内研究机构支出58624237712037016832对国内高等学校支出1532280012312329263对境外研发支出871034217211800443097技术改造经费支出3916165839361381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3802106001568110813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472664313094060818894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38562183564334417421扰动项201414166643937095333275636HAUSMAN检验R2328406921751082619注、分别表示通过1、5、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17的回归结果表明,RD人才数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且统计显著,说明RD人才对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极大作用,人才除了其本身的聪明才智对企业的影响外,他们基于协同创新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同样对企业创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国内研究机构支出、高校和对境外研发支出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技术转移以及其过程本身产生的知识溢出对于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随着行业细分的进一步深化,技术多样化发展,很少有企业能在每一个关键领域都具有自主能力,这种基于研发交流的知识溢出成为了医药企业创新的正向推动因素之一。技术吸收能力方面,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对创新产值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表明医药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投入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均可以显著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产值的显著增加。表18不同地区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是新产品产值)苏南苏北苏中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标准差回归系数标准差回归系数标准差RD人员合计1104195191953272496383483544998421486141对国内研究机构支出1700373061332228436524911239对国内高等学校支出1994076473633017191110975036对境外研发支出996074298592688430577252132706技术改造经费支出377310583519113248550920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15781623796711330121893435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2139611163966407760826273485280715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1777496303600814113404452134820R2052009750970F2383404403注、分别表示通过1、5、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从表18的回归结果看,协同创新对医药企业创新产值影响的地区差异较为明显,苏中地区研发人员数量、国内研究机构支出对企业创新产值的影响效应最大,表明苏中地区医药研发人才可能较为匮乏,增强研发人才培养以及加强与科研机构的研发协作,会更加显著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此外,苏中地区购买国内技术对于创新产值影响效应较苏南、苏北地区更高。苏北地区与国内高校的科研协作对企业创新产值的促进效应最大,苏南地区医药企业与境外研发协作对创新能力提升最明显。三、发展思路(一)总体思路医药制造业业的发展对国民健康、国家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技术产业,我国医药产业规模比较大,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使得我国长期以来都处于医药大国之列,而不是医疗强国之列。X是我国医药制造大省,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利润总额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提升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应当是X医药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思路和可行路径。具体而言,X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应当着眼于技术开发向成果转化的效率,从产业动态发展与空间布局入手,寻求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路径和关键因素。协同创新强调知识溢出、产学研协作和吸收能力。因此,着眼于地区间的医药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差异,探究知识溢出、产学研协作、技术吸收等对医药企业创新产值的影响效应,寻求提升医药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和关键点。(二)提升X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关键因素对于X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的研究,通过构建DEA效率评价模型,分别进行了行业和地区两个分类体系,将创新阶段划分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两个阶段。按行业细分,通过逐年测算7个不同种类医药制造行业间DEA效率值大小来衡量原始创新能力的高低,引入价值链和二维矩阵,联系X省不同医药行业的发展背景,发现处于DEA非有效阶段的问题。同时,通过测算动态DEA的变化,研究X省医药制造行业整体DEA效率值变化的部分,进行改进。参考现有国内外文献,探索影响X省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各个因素,促进医药制造业不同分支行业的改革和变化,为打造21高效集约型产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对其进行地区上的细分,将医药制造业根据X省行政区划,分为13个大市,发现两阶段的原始创新能力在这四年在这13个地级市之间的差异,同时价值链和二维矩阵模型也将地区分为了4个不同的特点的地区,引导不同地区在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上的改进和提高。1、发展趋势与产业布局从行业视角来看,X省医药制造行业原始创新效率在技术开发阶段的均值为0721,在成果转化阶段为09,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要优于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效率。整个行业从2012年到2015年的创新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并且仅中成药制造一个行业属于粗放式低效率技术创新行业。从2012年起投入、规模占整个行业大部分的化学药品原药和生物、生化药物制造属于B型产业,说明了这两个热门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技术开发较为完善,但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目前这两类药物依托于技术模仿,主要是研发大量的仿制药,在此基础上生产,较大市场需求刺激了医药企业在技术开发上的高效,在注重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化,使得技术更好地向成果进行转化;同时,不难发现新产品的出口额仅是新产品产值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化学原药和生物制剂还是以内销为主。化学制剂、中药饮品制造与之相反,这两类行业,与其行业特征相符合,制剂类药物、中药饮品实现技术开发的突破口较小,因此,如何提高这两个行业的科研基础实力,以提高在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带动整体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思路。而兽用药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属于高效集约型技术创新产业,这两个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投入占整个行业很小的份额,但能取得与投入相一致的产出,应继续保持。从地区视角来看,X省医药制造行业原始创新效率在技术开发阶段的均值为0714,在成果转化阶段为0751,成果转化的效率要优于技术开发阶段,但技术开发阶段原始创新效率逐年下降,成果转化阶段则表现为波浪式的增长。淮安、盐城、苏州处于A型地区,但问题并不相同,苏州在基线期2012年就有较大的投入,而盐城、淮安两市均属于投入较小,因此,对苏州市而言应合理利用各项资源,促进价值链效率,而对盐城、淮安医药制造业起步较晚、投入较小的地区,在引入资源、发展规模的同时,如何合理吸收投资、吸收消化资源到产出值得注意。南京、徐州属于B型产业高技术开发低成果转化,在技术开发的同时,促进医药制造的产业化。无锡、连云港、扬州是D型低技术开发效率,高成果转化效率地区,无锡、连云港两市自2012起投入较大且持续增长,在注重成果转化的同时,应把重心向技术开发偏移,加强科研基础实力的建设。泰州、宿迁、镇江、南通、常州这五个地区为高效集约型产业,其中泰州医药制造业较为成熟,南通、常州得益于近几年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阶段螺旋式提高,而宿迁、镇江两地则是将投入较少的资源合理的利用,均可作为其他地区医药原始创新能力的示范。222、提升路径与关键因素通过二维矩阵,在提升原始创新效率时,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首先是针对B型、D型可实现由单边突破式的提升,分别提高成果转化、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效率,以提升整体效率。而对A型区域而言,可以采用扬长补短式提升路径,即先向B、D区域提升,着力于发挥现有的优势,同时弥补不足,实现创新效率向B型、D型过渡,再向A型跃迁。最后是跳跃式提升路径,即A型直接向C型跃迁则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储备,在条件完备的状态下可以实现。针对DEAMALMQUIST指数分析,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阶段,DEA效率值的动态变化来自于技术效率的改变,因此,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还是在于提高医药行业自身的科研创新、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改善企业管理、调整企业规模将更加合理。对X省医药行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政府的扶持作用较为突出,对于医药行业来讲,政府是否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会显著影响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日本汽车、钢铁等产业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政府在研发领域的支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因此,提升X医药制造业的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政府投入和扶植,特别是在鼓励研发领域的支持至关重要。其次,宽松的市场竞争氛围,能够减少医药制造业出现大型企业垄断,激励小微企业产生和发展,市场竞争有利于刺激医药制造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整体效率的提升。因此,维持适当的市场竞争,减少垄断是提升X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第三,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X医药制造业国有企业焕发了活力,国有企业的原始创新效率要优于非国有企业,这可能与X省国有医药企业发展早、起步早规模大有关联,因此可以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原始创新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也将带来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不造成资源冗余和严重垄断的情况下,合理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平均年产值,也市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三)提升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关键因素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随着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模式的融合性加剧,很多企业因其规小、资金短缺、研发能力弱、资源获取难等因素,难以独立进行技术创新,协同创新成为企业弥补自身约束以及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重要方式。本研究通过构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X医药制药业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揭示X各地市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现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产值的影响,引导企业从协同创新视角提升整体创新能力。1、发展目标与重点23第一,确立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地位的协同创新体系。产品作为创新阶段最终成果的转化形式,必须与时代发展的潮流、国民经济运行的方向、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相一致,这样的创新才切实为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助力,才具有普遍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同时对市场需求的满足也为创新的继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医药产业需要确立企业作为协同创新中龙头主体地位。企业综合审视自身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缺陷,确定协同创新发展方向,带动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将创新资源用来到解决市场需求。第二,明确大型医药企业的协同辐射作用。大型医药企业集中了行业中多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在行业竞争中具有鲜明优势,也是医药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类企业审视自身的技术累积将其与外部市场进行考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然后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创造等协同动力机制促进自身知识的内化创新与技术再累积,最终形成更加强力的创新体系。政府应充分认识大型医药企业对于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鼓励如恒瑞、扬子江等大型医药企业发挥创新带头作用,强化骨干企业在新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鼓励中小型医药企业积极参与合作研发,中小型医药企业同样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针对中小型企业专门出台创新扶持规划,如成立成长性企业创新发展基金,扶持其与大型医药企业、科研院校共同参与新产品、新项目的合作,对过程中表现优秀的中小企业给予重点培育,帮助中小型医药企业通过创新发展成为大型企业。第三,重点培育科研院所与医药企业间长期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我国的高等院校,特别是综合型高等院校,是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X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科研院所应当转变在RD人才培养机制上的价值导向,传统的科研价值导向,以所获得科研赞助的级别及赞助金额的多少,研究成果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影响因子,科研参与者的学术地位来衡量科研成果的价值,而这种评价标准只反映出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而并不能体现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由市场需求决定。这样的科研价值导向容易使RD人才、潜在的RD人才、RD人才的科研成果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从而降低了整体创新效率。激励科研型院校与企业建立好长期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与互动,实现知识溢出层面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第四,发展建立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X13个地级市的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地级市之间实现跨区域协同创新,借助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带动创新能力较弱,可以实现全省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有四种模式可以选择,首先通过集群企业的区域扩张,如开设分校、企业分公司等形式,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带动医药制造业集群向本市以外的地区扩展延伸,并与区外的同类型集群融为一体,从而实现24双赢局面产业链的空间拓展、技术创新的区域扩散、政府部门的区域合作等方式实现X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其次,产业链的空间拓展,即通过区域内的产学研机构也可以将原本的创新价值链,即知识创新、研发设计创新、产品创新,向区外延伸,延伸过程中吸纳整合区外资金、科研、人力等资源,根据成本效益实现创新价值链的再造,增加了和区外相关产业集群的交流合作,从而使得整体创新效率的提升。再次,技术创新的区域扩散,通过区域产业集群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打破无形的行政区划壁垒,与区域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展开交流合作,扩展创新知识溢出吸收范围,随着合作紧密程度的提升,跨区域的技术创新联盟将会出现,形成新的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最后,政府部门的区域合作,不同区域的政府部门是实现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动力,不同区域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借助行政命令,统一调度好资源,通过跨区域协作创新制度的建设,规划新的跨区域产业集群,实现跨区域协作创新。第五,弱化组织壁垒实现协同创新参与各方的深化合作。促进协同创新各方的深化合作,需要弱化各方之间有形或无形的组织壁垒,使得各方协作形成整体。因为当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时,这个整体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目前来看,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低效力的契约不能统一协同创新各方的利益方向,导致企业、高校或是科研院所,对于单方面为协同创新产出的动力不足。此外,协同创新不仅需要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内部要素的协调和合作,而且离不开地方政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密切配合。企业是协同创新的龙头,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动力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往往不惜投入巨资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院所拥有雄厚的科研能力、高端人才和仪器设备,在资金和政策的保障下,能够为企业进行发展战略的规划、技术交流以及技术创新与评估等。地方政府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具有项目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功能,但是需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的支持与合作。科技中介服务机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样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监管。总之,破除组织壁垒,实现多方长期稳定的深化合作是提升X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2、提升路径与关键因素对X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泰州医药行业协同创新能力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泰州医药城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其先后与多个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研发经费投入遥遥领先。连云港,常州,盐城紧随其后。南京和苏州由于科研院校及企业资源的丰富性,其协同创新合作因子得分较高。但吸收因子得分较低,表明其用于从外引进技术的经费较少,吸收能力较25为欠缺。淮安和徐州吸收能力良好,而与外界合作交流的倾向较低。南通,无锡各个方面处于中等水平,宿迁,镇江和扬州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处于X省最低水平。因此,提升X医药制造业整体协同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协同创新对于医药企业创新产值的增加影响显著。创新产值是医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体现,从实证结果来看,提升医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于首先是研发人才培养,研发人才数量对于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人才除了其本身的聪明才智对企业的影响外,他们基于协同创新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同样对企业创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次,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科研协作对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至关重要,这种基于研发交流的知识溢出成为了医药企业创新的正向推动因素之一。此外,通过技术改造和购买国内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对X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也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从地区差异看,苏中地区医药企业应当注重研发人才培养和积累,加强与科研机构的研发协作,注重消化吸收国内技术转移,发挥协同创新对医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效用。苏北地区应当侧重于加强与国内高校的科研协作,发挥对创新能力最大促进效应,苏南地区医药企业应当诉诸于更广泛的国际视野,侧重于与境外的研发协作,提升知识溢出的层次,占居医药研发领域的前沿,促进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四、对策建议(一)组织领导地方政府是区域性创新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国外医药制造业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地方政府必须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外部环境,为各创新主体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结合X省原始创新与协同创新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当从一下几个方面发挥组织领导作用。首先,加强原始创新与协同创新的立法工作,对自主研发成果、合作主体的权责、合作成果的归属等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做清晰明确的界定,解决好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问题,完善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机制。其次,深化改革,实行政企分开,进一步明确企业技术创新的自主性。注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大力培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提高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活力。26第三,完善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主研发、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经费资助、立项优先、人才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立创新专项基金和风险保障基金,构建医药企业创新的激励和引导政策。第四,针对协同创新而言,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沟通协调组织机构。例如,设立协同创新促进和协调工作办公室,实行产学研合作协调员制度,负责协调合作各方的利益和矛盾、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技术的匹配以及合作方案的制定等,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沟通协调机制。此外,政府部门在做好统筹规划科技项目的同时,还应该做好企业创新的中介服务组织工作,为医药制造业企业协同创新牵线搭桥,引导双方合作。通过招商引资,促进有实力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增强医药企业协同创新的可行性。最后,发挥医药行业协会的社会服务功能,推进医药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交流和合作。行业协会承担调查统计、行业分析、标准制定等工作,积极开展各种调研,向政府提出企业诉求和政策建议,充分发挥其协助政府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的支撑作用,为医药产业原始创新与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首先,构建医药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例如,对获得一类、二类、三类新药和中药批件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医疗设备和器械研发生产企业给予奖励,对新药研发阶段的费用给予政策上的补贴,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国家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等。其次,建立医药产业创新的系统培育机制。如,对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项目、产学研合作研发和专业化孵化基地,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和支撑体系。对X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列入省级新药产业化和优势产品提升计划的重点项目,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已经研发出来的新药在审批程序上予以简化,缩短审批周期,加快新药的产业化进程。对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上市的产品,应优先进入国家及地方医保目录以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加快企业前期研发投入的回报。第三,形成基于不同创新形式的税收优惠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税收减免细则,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如,对生物医药等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重点攻关技术应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重视对原始创新的研究,特别是是针对协同创新等不同形式的合作研发,应给予各参与方不低于单个企业的税收优惠,鼓励骨干27企业、中小企业、跨国制药公司等不同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合作研发和协同创新。第四,构建吸引高层次医药研发人才的引导机制。一方面,要鼓励现有的医药产业园区、孵化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等平台的制度创新,吸引人才就业。另一方面,要对在X从事医药研发的高端人才提供各种政策鼓励措施,如给予股权和分红、研发启动资金等物质激励,提供更好的研究开发平台及人才成长环境。(三)重点对策措施1、选择创新效率的有效提升路径、推动医药产业集聚各地区根据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原始创新效率矩阵图,总结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于效率较低的阶段,利用单边突破式发展或者扬长避短的渐进式发展或者跳跃式发展,全力提高阶段效率,并加强对两阶段效率的管理,以综合提高开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进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此外,在选择原始创新效率有效提升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医药产业聚集。例如,泰州作为X医药产业发展的典范,通过建立医药高新区,给予率先进入高新区的企业优惠,鼓励医药企业进入高新区生产作业,从而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原始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其他地区在定位自己的创新效率路径基础上,通过产业布局实现医药行业产业集聚,进而充分发挥其对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2、建立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适度扩大医药企业规模前文分析表明,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整个医药制造业原始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效应,竞争将有利于医药行业加速技术创新。但研究同时发现,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更具有开展技术创新的实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个看似矛盾的结果告诉我们一方面,政府应当对医药行业的垄断应加以干预,鼓励小微企业产生、发展,对中小型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开展创新与研发活动。另一方面,为了提升整个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水平,应当适当扩大医药企业规模,确立大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极的作用,过于微小的企业规模不利于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当前,医药需求日益增加,医药制造业前景广阔,而医药企业规模过小、数量过多带来的创新滞后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现。因此,在考虑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前提下适度扩大医药企业规模应当是提升X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3、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效激励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实证结果表明,通过技术改造和购买国内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对X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28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将引进的技术彻底变成自己的技术,形成属于自己的开发体系,达到自力更生的目的,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另外,企业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研发人员创新激励机制,例如,可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与薪资绩效考核相挂钩,也可提供一些生活方面的福利帮助RD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从经济和思想方面给予RD人员一定的鼓励,以提高其研发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4、加强地区间人才流动,建立和完善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研发人才的数量和积累对医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医药企业应结合本身特色吸引人才,比如先进的科研条件、设备、技术培训以及福利薪资等方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人才贡献除了本身的研究成果之外,还会带来更多的知识溢出尤其是隐性知识溢出,研发人才是提升医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最有力的要素。此外,要重视引进人才的后续培养和发展,可为每个人才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制定详细、可行的发展规划,为高层次研发人才提供国际交流平台,使其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个体发展。在研发人才培养机制上,传统的科研价值导向衡量科研成果的价值只能反映出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而并不能体现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由市场需求决定。科研价值导向容易使研发人才的科研成果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从而降低了整体创新效率。因此,人才培养机制应当引导研发人才的研究成果体现市场价值,这种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会与医药产业集聚区内的各种群体发生交流,特别是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并且获取大量的隐性知识产生正向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提升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5、改善协同创新网络组织模式X省丰富的科研院校和医药企业资源为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医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某创新项目为载体,形成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取长补短的协同创新体系。契约型合作模式是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主要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参与合作的各方依靠契约和经济利益的纽带联系起来,共同投资共担风险。然而,这种模式弊端明显,首先是可能存在合作各方对于另外两方的技术价值不同的认识,从而造成合作各方经济利益分配问题进而影响合作的完成。其次,协同创新各方中,医药企业是合作项目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合作项目风险最大的承担者,除了合作本身支出,还有合作周期长短带来的不确定支出,以及合作项目结果不及预期的巨大经济风险,这就使得企业会短视地根据确定性和经济利益选择创新项目,而放弃那些具有长远前景科研意义重大的创新项目。因此,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可以通过风险投资的方式,帮助医药企业分摊风险,促进协同创新各方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从而提医药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6、建立符合X医药制造业特点的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29实证结果显示,X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地区之间实现跨区域协同创新,借助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带动创新能力较弱地区,可以实现全省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要想实现创新能力较强区域的带动作用就必须要建立符合X医药制造业特点的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就X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地区分布特征来看,本研究认为应当选择建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空间拓展协同创新机制。具体来说,基于X省丰富的科研院所资源,通过省内不同区域的产学研机构将原本的创新价值链,即知识创新、研发设计创新、产品创新,向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延伸,延伸过程中吸纳整合当地的资金、科研、人力等资源,根据成本效益实现创新价值链的再造,增加不同区域间相关产业集群的交流合作,从而使得地区差异缩小,医药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参考文献1ARROWKJECONOMICWELFAREANDALLOCATIONOFRESOURCESFORINVENTION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26096252PAVITT,K,ROBSON,M,TOWNSEND,JTHESIZEDISTRIBUTIONOFINNOVATINGFIRMINUK19451983J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1987,3532973163SCHERERFM,ROSSDINDUSTRIALMARKETSTRUCTUREANDECONOMICPERFORMANCEMBOSTONHOUGHTONMIFFLINCOMPANY,19901251344COHENWM,LEVINTHALDAABSORPTIVECAPACITYANEWPER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0,3511281525GARUDRNAYYAR,PRTRANSFORMATIVECAPACITYCONTINUALSTRUCTURINGBYINTERTEMPORALTECHNOLOGYTRANSFER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4,1553653866FARER,GROSSKOPFS,NORRIESM,ETALPRODUCTIVITYGROWTH,TECHNICALPROGRESSANDEFFICIENCYCHANGEININDUSTRIALCOUNTRI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4,84166837ANSELIN,L,VARGA,AANDACS,ZJ,1997,/LOCALGEOGRAPHICSPILLOVERSBETWEENUNIVERSITYRESEARCHANDHIGHTECHNOLOGYINNOVATIONS0,JOURNALOFURBANECONOMICS,42,PP4224488ZUCKER,LG,DARBY,MRANDBREWER,MB,1998,/INTELLECTUALHUMANCAPITALANDTHEBIRTHOFUSBIOTECHNOLOGYENTERPRISES0,AMERICANECONOMICREVIEW,88,PP2903069FELDMAN,MPANDAUDRETSCH,DB,1999,/INNOVATIONINCITIESSCIENCE2BASEDDIVERSITY,SPECIALIZATIONANDLOCALIZEDCOMPETITION0,EUROPEANECONOMICREVIEW,43,PP40942910ALMEIDA,PANDKOGUT,B,1999,/LOCALIZATIONOFKNOWLEDGEANDTHEMOBILITYOFENGINEERSINREGIONALNETWORKS0,MANAGEMENTSCIENCE,45,PP90591611TONE,KASLACKBASEDMEASUREOFEFFICIENCY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1,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解读《GB-T 35807-2018硫化橡胶 热扩散系数的测定 闪光法》
- 现场工艺面试题目及答案
- 网络部面试题目及答案
- 水城幼师面试题目及答案
- 世运面试题目及答案详解
- 年级下册语文数学试卷
- 评价一份数学试卷
- 清远中考评卷数学试卷
- 2025年小学美术五上试题及答案
- 养鸭场智能仓储管理与配送方案
- 2025学校“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及会议记录
- 动脉采血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护理
-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护理课件
- 2025年我国优抚安置政策法规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快递驿站分区管理办法
- 中职学校就业管理办法
- 保税进口料件管理办法
- 反诈宣传课件小学生
- 2025发展对象考试测试题库附含答案
- 安装设备安全培训
- 小学作业设计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