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_第1页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_第2页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_第3页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_第4页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40年前发端于安徽小岗的“大包干”宛如一声春雷,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唤醒了沉睡的大地。4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进入新阶段。在新时代农村改革中,必须高扬小岗精神,尊重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作用,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离不开农村产业经济的有力支撑。只有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才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更高水平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强”才会落到实处,有效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差异化的农产品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家粮食安全。只有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才能让农村具备较为健全的造血功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农村美”才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进一步激励农民,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实现“农民富”这一目标。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时代机遇首先,党中央对于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和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等相关改革,让广大干部群众吃了长效“定心丸”,大大消除了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环境不确定因素。其次,农村改革已取得若干重要成果。农村改革以来,小岗精神已成为安徽人民的宝贵财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近年来安徽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18年3月,全省拥有家庭农场77万个,位居全国第一。安徽还率先出台培育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意见。这些均表明安徽实现乡村振兴已具有一定的制度基础。第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等相关措施,促进了高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这些不仅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保障,有利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也必将有利于农村产业振兴和产业兴旺。第四,互联网技术为产业振兴插上了“翅膀”。京东、阿里巴巴、苏宁近年来大力布局农村市场,全国各地农村电商创业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业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农产品、农村特色旅游项目在城乡之间的壁垒完全打破,农村智慧经济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当然,乡村产业振兴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新型城镇化带来人口大量流出。2017年,安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X。农民工总量X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X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X和X。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绝对数量在逐渐减少,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17年,安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X,65周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X。“谁来种地”成为重大现实难题。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以及近年来农资、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四是农业生产风险性因素凸现。灾害性天气频发、市场价格波动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风险。此外,农业规模经营在提高集约化程度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因素的集中。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多维路径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必须牢牢抓住时代机遇,妥善应对好各种现实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弘扬小岗精神,科学选择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路径,进一步深化改革,抓实工作。进一步理顺城乡人才流动机制,不断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基础。过去由于缺少相应政策支持,留守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就当前而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正在蓬勃推进的产业融合发展、国家出台的支持和鼓励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等,均有助于高素质人力资本回流农村,也必将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要及时出台促进城乡居民有序相互流动的制度安排,鼓励高素质人力资本通过下派、挂职、兼职等多种形式前往农村发挥作用,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持。进一步改进技术供给,不断巩固乡村产业振兴的技术基础。当前乡村产业振兴依然受制于农业生产技术、天气预报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技术瓶颈。开发并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农村产业振兴必将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要加强对中长期天气预报技术和超短期天气预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和智慧农业工程,强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相关投资主体掌握必要的营销、管理、金融、法学等知识,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基础。通过制度供给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三权分置”格局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业产业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组织形式提供发展的制度空间。进一步改革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产业振兴的制度基础。2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解决多年沉淀和积压的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还要化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矛盾,包括一些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与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新时代改革再出发,以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破解难题、开拓新境。现仅就乡村振兴实施主体问题,谈两点看法。鼓励和吸引城市各类人员返回并驻留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宝贵的人才资源做任何事都离不开找到适合的人,得其人则兴,失其人则亡。在我国农村发生的历史巨变中,不仅优秀青年通过考大学或各种招考离乡进城,而且绝大多数青壮年乃至五六十岁的中老年都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经商。他们活动的场所转移到城市,生活的主要收入也来自城市。这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甚至“以工为主、以耕为辅”家计生活模式,是目前我国多数农民家庭的选择。这对农民来说,由于增加了收入,当然是利大于弊;但对农村生产发展来说,由于缺少了最有活力的青年和壮年人群,则是弊大于利。它不仅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的态势,而且乡村缺人气、缺生机、缺活力等现象较为普遍,原有维系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社会结构也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内涵演变和功能弱化。面对这些农村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振兴主体缺乏数量,更须提高质量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和倡导城市各行各业人士,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工商企业界人士,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专家学者退休或退职还乡,为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平衡发展作出贡献。然而,我们现行的各项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购房,在城市购买“五险一金”,乃至享受城市教育、医疗等诸多社保福利,但对于城市人口进入农村工作生活,除了各省直和市直单位派往农村驻点扶贫的干部以外,其他人员却几乎没有享受到允许或鼓励的政策措施。如住宅问题,不论是各地自愿下乡人士,还是武汉市推行的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除了极少数返回老家者可住原来自有住房外,几乎都是租借农村住房。如果城市各阶层人士告老还乡发挥余热,或退职下乡创业兴业,或在农村生活享受山水田园风光,连最基本的居住都难作长远之计,无疑对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多更好作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应当思考如何解决城市下乡者的安居问题对于离退休返乡者的养老待遇和医疗保障等如何实行方便划转和高质量对接对于离退休干部和专家学者等各界下乡支持农村建设者如何进行大力宣传,对于突出贡献者给予荣誉和表彰可以说,在为乡村振兴提供最核心的人才资源问题上,尚有诸多难题需要在深化改革中逐一解决。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乡村振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振兴,离不开各级干部队伍的坚强领导和艰苦努力。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不仅村“两委”成员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而且还有不少年轻的乡镇公务员因自身生活的诸多困难未得到解决,而对扎根乡村缺乏热情。村“两委”成员老龄化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岗位待遇低、任务重,青壮年能人绝大多数进城创业,只能就汤下面。乡镇公务员队伍流动性大,主要是按照现行政策,乡镇公务员一律要公开招考,本乡本土人员虽有久远之志,却往往竞争不过外地参考人员,而外地青年录取为乡镇公务员以后,多数把它作为进一步调动或考试升迁的跳板。乡镇青年公务员队伍的不稳定,无疑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树立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引导和动员创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参加村“两委”选举,切实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统筹协调水平高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增强其凝聚力和执行力。在乡镇公务员考录中,能否既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又适当注重本乡本土参考青年的录取比例,使更多热爱家乡、乐于建设家乡的优秀青年能够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加强农村干部人才建设,稳定基层“三农”工作队伍,还要从经费和制度保障层面着手,适当提高下乡补助标准,以绩效考核为抓手,运用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多种方法,完善乡村人才和基层干部吸纳、使用机制。同时,要构建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为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加油充电”、提升能力搭建平台。从长远看,建议国家面向全国涉农院校和各地大学生推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由国家承担相关学习费用,对口培养毕业后到农村工作的各类人才,彻底解决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为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家园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3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激发主体内驱力,让他们“想振兴”“能振兴”“会振兴”。更加突出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究,不论是耕者有其田,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农民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农民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实践例证。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把他们作为改革、发展、创新的主体。要让农民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相比较,其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但其主体性因素,仍然离不开农民。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中,明确了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充分说明,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调动农民参与振兴、实践振兴、分享振兴成果的积极性。“三农”工作的长期实践也表明,当农业农村发展战略与农民切身利益挂钩,就能够有效挖掘出农民的智慧,充分激发他们在振兴实践中的內驱力,调动农民伟大创举的潜能。让农民“想振兴”“能振兴”“会振兴”提高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能力,激发农民“想振兴”的意愿。改革者从来都承认创造的当代性和主动性,并把历史看作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创造性劳动的历史。改革不仅是自我革新,更是历史自觉,树立广大农民的振兴信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汇聚乡村振兴正能量,赋予农民更多选择振兴乡村产业的权力,让农民在振兴乡村资源分配中处于优先位置,致力于振兴产业,实现产业兴旺,提高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能力,是发挥乡村振兴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要持续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从产业基础和经济支撑上,逐步实现“农业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各类政策支持,激发农民“能振兴”的信心。体制机制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总开关,体制顺了机制活了,乡村社会才会活力涌现,各项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关键要精准突破、释放红利,提供系统而有效的政策,重点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金融创新等领域的制度改革上寻求突破,健全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流动配置的体制机制,如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