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_第1页
21世纪初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_第2页
21世纪初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_第3页
21世纪初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_第4页
21世纪初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 世纪初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以 SSCI 收录的传播学刊为例邵培仁 杨丽萍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8摘要: 本文对 SSCI 收录、国际传播学会主办的传播学刊在 21 世纪初 10 年间发表的 332 篇论文,从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作者的学科背景、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或任职单位、论文的合著情况、研究主题、研究媒介、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研究方法以及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引用情况等九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内容分析,认为在这 10 年间国际传播学研究与整个国际社会生态保持一致,显示出积极互动、有机协调的样态,具体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1、传播学越来越具有独立性;2、传播研究日益多元化;3、传播研究呈现融合化;4、合作研究呈现出增多趋势;5、传播研究密切关注现实和变化;6、传播学研究开始出现多极化。关键词: 传播学刊,SSCI,国际传播学,内容分析,现状,趋势Status and Trend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udy in the beginning of 21 Century-tak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SCI) for exampleSHAO Pei-ren, YANG Li-ping(Communication Studies Institution,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China)Abstract: The paper has done a detailed research on 332 published papers within 10 years of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which is sponsored b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nd has been chosen to SSCI index.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nine aspects, that is, papers distributed situation; authors subject background; authors workplace; the situation of co-author; research topics; media; paper which is mostly referenced;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situation of being referenced by other subjects. From the research, we can see that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keeps pace with international social economy, and it shows interactive and positive sample state. It also shows characteristic and trend in the six aspects:1. Communication Stud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ndependent. 2. Communication Study becomes diversity. 3. Communication Study becomes converged. 4. Cooperation is increasing. 5.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ocuses on reality and change closely. 6.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egins to be multipolar.Key Wo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SCI, Internation Communication Study, Content Analysis, Status, Trend当 2010 年 1 月 1 日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传播学即将迈入一个新的 10 年。在 21 世纪已经过去的 10 年中,世界范围内传播技术的革新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兴起,一方面使得传播学研究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另一方面从公民到政府对传播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这使传播学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新的社会责任。在 21 世纪的前 10 年中,2国际传播学领域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值得我们关注。因此,本文以国际传播学研究现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 SSCI 收录的、国际传播学会主办的传播学权威期刊传播学刊2000 年-2009 年 10 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试图勾画出 21 世纪初 10 年内的国际传播学研究现状的轮廓及主要发展趋势,为我国传播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一、研究背景传播学刊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创刊于 1951 年,为季刊,每年出版四期,是国际传播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简称 ICA)是一个国际性学术组织,致力于研究和传授媒介及传播方面的问题和知识,并为从事传播应用的人士提供咨询服务。建立 60年来,它已经从当初一个完全由美国学者组成的小型协会,发展成为一个覆盖 70 个国家、拥有超过 4300 名成员的国际性协会。从 2003 年开始,国际传播学会已经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正式与联合国建立了合作关系。其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和传播议题的讨论,密切关注各种与传播有关的民生和公共利益的研究。国际传播学会通过学术刊物和各种研讨会向世界范围内从事传播研究的学者提供最新的前沿成果和学术思想,不断组织学会成员对各种重大紧迫的社会和传播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及时提出警示和解决方案。传播学刊作为国际传播学会主办的最早的刊物,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传播学界的权威刊物。2008 年传播学刊影响因子为 2.266,在 SSCI 收录的 55 种传播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截止 2008 年, 传播学刊5 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 2.365,位列 55 种传播学类期刊第四名;总被引频次 1816,位列第二,仅次于公共舆论季刊 。可以说,国际传播学会的旗舰刊物传播学刊基本代表了国际传播学界的学术研究现状和水平,对所有传播学者和传播政策制定者而言,都是一份重要的参考刊物。该刊集中了传播研究的各个领域,重点关注传播学研究、传播实务、传播政策以及媒介理论,为读者带来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新、最广、最重要的观点与发现。期刊也发表涉及书评和关于当前热点的研讨会特刊。传播学刊号称面向全球、没有地区偏向,采用匿名审稿制、其投稿采用率在 5%-20%之间,显著低于其他匿名审稿期刊的采用率。因此,对传播学刊进行研究,可以基本了解国际传播学界的研究现状和基本趋势。二、问题的提出我们主要从 5 个大的方面对传播学刊10 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研究: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研究者及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同时它们又包含了 9 个研究问题。这39 个研究问题分别是: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作者的学科背景、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或任职单位、论文的合著情况、研究主题、研究媒介、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研究方法以及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引用情况。1、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传播学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学术立场和方法论的不同,现代传播学研究被分为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两个主要学派,其他地区的传播学研究一直处于边缘位置。 传播学刊作为国际传播学会的主办的刊物,号称面向全球、没有地区偏向,但其学会成员却以美国学者为主要构成。那么,在传播学刊发表论文的地区分布是否均衡?对于经验学派以外的批判学派等其他学派的论文是否也给予同等关注?2、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是研究者,研究者的群体构成及背景对传播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隶属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学术传统的研究者形成的聚合对传播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有些作者在研究工作中受到其有意识的归属感的影响;有些作者通常被认为归属于某个特定的研究传统。 ”1另一方面,学术研究是群体智慧的产物。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虽然科学是有个人进行研究的,但它本质上是集团的产物。因此,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社群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社群是连接个别科学家与整体社会经济结构的桥梁与枢纽,科学社群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学的发展,由此决定着科学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的问题是:论文作者的学科背景、所在的国家、研究机构或单位以及论文作者的合著情况是怎样的?3、研究内容库恩认为,在一个新学科发展的早期,专业人员集中在主要是由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所决定的那些问题上。在此时期,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展示的概念,受到当时的常识、流行哲学传统或当时最权威科学的制约。 2在传播学研究领域有两大传统学派: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和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学派。近年来也有学者将传播学划分为三大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及技术学派。 3无论何种划分方式,传播学领域不同的研究价值取向决定了研究者不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角度。那么,在以经验学派为主的传播学刊中,研究者关注的研究主题有哪些?同时,当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介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传播生态时,在传播学领域尤其是大众传播学领域,研究者们除了关注传统媒介之外,是否关注这些新媒介?44、研究方法综观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除了内容分析等传播学独创的研究方法外,在传播学的研究中不断被引进或使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极大推动了传播学科的发展与进步。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引入,使得传播学研究从此进入一个多元时代。传播学研究方法摆脱了单一的实证主义取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那么进入 21 世纪后,国际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5、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传播学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但传播学自身理论体系是否已经成熟?是否仍强烈地依赖其他学科的研究养料?传播学对于其它学科的影响和贡献如何?这也是传播学者应当关注的问题。三、研究过程1、研究文本的选取本研究选取 2000-2009 年 10 年间传播学刊刊发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而评论、述评、更正启示、汇编等均不计入。我们将统计后得出的 332 篇论文作为本次研究文本,见表 1。表 1:2000-2009 年传播学刊论文分布情况(单位:篇)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合计篇数 21 24 38 38 30 32 46 35 35 33 3322、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涉及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作者的学科背景、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或任职单位、论文的合著情况、研究主题、研究媒介、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研究方法等 9 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内容分析。同时,本研究中还将采用文献分析法等方法辅助研究。(1)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通过对论文的地区分布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哪些国家和地区在传播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也可以由此确定作者国际多样性原则的执行情况。在统计论文地区分布情况时,将论文第一作者所在学术机构或任职单位的国别作为该篇论文的国别。原因有三:一是论文内容所涉及的国家有时并非论文作者所在国;二是有时从论文内容中无法判断国别;三是由于存在合著现象,对每篇论文的所有作者国籍的统计缺乏研究价值。论文第一作者所在学术机构或任职单位所在国是考察该国传播学研究实力的重要体现。5(2)作者的学科背景由于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对论文作者的学科背景统计,我们可以看出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们将作者的学科背景分为传播学、传播学渊源学科、其他学科等三大类。其中传播学包括新闻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语言修辞学等。传播学渊源学科分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传播学发源或受益于此的学科,此外还包括电信学。电信学涉及的传播技术对传播学研究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属于传播学渊源学科。其他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统计单位为人次。(3)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或任职单位对论文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或任职单位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传播学领域中科研实力的分布状况。作者所属的科学社群对于传播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社群是连接个别科学家与整体社会经济结构的桥梁与枢纽,传播学者聚集的科研机构或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学的发展。(4)论文的合著情况统计论文的合著情况可以分析出传播学研究中的合作状况,在测量论文的合著情况时以论文作者人数为测量标准,将论文作者分为 1 人、2 人、3 人及以上三种情况。(5)研究主题我们将研究主题分为大众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对传播学本身的研究及其他,同时参考美国学者 W.James.Potter 等人对传播学的分析框架, 4将大众传播细分为媒介产业、讯息传播、传播者、新闻产制、媒介内容、受众分析、传播效果 7 类。(6)研究媒介我们将论文中涉及的媒介类型分为以下 8 种: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其他媒介、多种媒介和未涉大众传媒。其中其他媒介包括书籍、手机媒介、电影等,多种媒介既包括未涉及具体大众媒介形态的,也包括综合各类具体媒介的研究。(7)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通过对引文数据的分析可以衡量某一期刊的应用,通过衡量它的应用可以确定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我们根据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的数据库资料统计2000-2009 年 10 年间传播学刊 被引频次最高的 10 篇论文,通过对这 10 篇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传播学界研究重点及其学术影响力。(8)研究方法6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方法、批判研究方法、诠释研究方法和多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访谈法、焦点小组、内容研究、调查法等。批判研究方法注重解释意识形态对文本的统治。人文诠释研究方法包括象征互动论、德国批判理论、法国批判理论、构建论,诠释研究方法注重对现象理解和描述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与批判研究方法的综合、实证研究方法与诠释研究方法的综合以及批判研究方法与诠释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9)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引用情况期刊的引用,是学科内部或学科之间信息流动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以通过传播学期刊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情况,来分析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引证分析的方法,根据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的数据库资料对 1999-2008 年(2009 年数据尚未统计) 传播学刊在 SSCI 期刊中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传播学期刊与其它学科期刊之间相互引用论文的情况,分析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四、研究结果1、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经过统计, 传播学刊2000-2009 年 10 年内发表的 332 篇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见下表:表 2: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单位:篇)国别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合计 比例美国 15 22 32 32 28 26 36 27 29 24 271 81.6%加拿大 0 0 1 2 0 0 0 0 0 0 3 0.9%荷兰 1 0 1 2 0 1 2 2 1 2 13 3.6%英国 3 0 1 0 1 1 0 0 0 1 7 2.1%德国 0 2 2 0 0 1 0 0 1 0 6 1.8%西班牙 0 0 0 2 0 0 0 0 0 3 5 1.5%比利时 0 0 0 0 0 0 1 0 0 0 1 0.3%意大利 0 0 0 0 0 0 1 0 0 0 1 0.3%以色列 2 0 1 0 0 2 2 4 2 1 14 4.2%中国 0 0 0 0 0 0 1 1 1 0 3 0.9%新加坡 0 0 0 0 0 1 2 0 0 0 3 0.9%韩国 0 0 0 0 1 0 0 0 1 0 2 0.6%日本 0 0 0 0 0 0 1 1 0 0 2 0.6%菲律宾 0 0 0 0 0 0 0 0 0 1 1 0.3%澳大利亚 0 0 0 0 0 0 0 0 0 1 1 0.3%合计 21 24 38 38 30 32 46 35 35 33 332 100.00%7从表 2 可以看出, 传播学刊10 年内发表的 332 篇论文分别来自 4 大洲 15 个国家。其中来自北美的论文最多,美国和加拿大共 274 篇,占 82.5%;其次是欧洲,来自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 6 国的论文为 32 篇,占 9.6%;来自亚洲的以色列、中国、新加坡、韩国、日本、菲律宾 6 国的论文为 25 篇,占 7.5%;最后是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1 篇,占 0.3%。从中可以看出,传播学研究在全球的分布是非常不平衡的, 传播学刊刊发的论文存在帕累托定律,即 20%的国家和地区发表了 80%的论文。同时,欧洲批判学派与美国的经验学派虽然在近几年内存在竞合的趋势,但两种研究传统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北美是传播学刊中传播学研究最活跃的地区,这一方面与其自身的学术实力有关,也与国际传播学会创立之初是美国传播学研究人员的小协会有关。欧洲作为传播学研究领域另一股重要势力在传播学刊中的影响力并不大,这与传播学刊号称面向全球、没有地区偏向的取向是不符的。有学者对 1998 年-2008 年 11 年间欧洲传播学刊发表的 177 篇论文进行统计发现,美国仅有 3 篇,加拿大 1 篇, 5占 2.3%。可见,北美与欧洲的传播学研究将继续延续着竞争趋势。从国别分类来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以色列、荷兰,其中美国占到 81.6%。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传播学研究一直是国际传播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与传播学刊的主办单位国际传播学会的人员构成有关。通过对国际传播学会现有会员(2008-2009 年度)的统计可以发现,美国一国的会员人数就达到了 3038 人,占据了学会总会员人数的 65%。 62、作者的学科背景对传播学刊10 年间发表的 332 篇论文的全部作者 578 人次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统计结果:表三:作者的学科背景分布传播学 传播学渊源学科 其他学科学科 新闻传播广告/公共关系语言修辞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电信学 医学 其他人次 438 7 14 22 13 21 8 20 35合计 75.8% 1.2% 2.4% 3.8% 2.2% 3.6% 1.4% 3.5% 6.1%传播学是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传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到其他学科的补给,它利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还要运用到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由于传播学理8论具有多学科背景,因此除了具有传播学背景的学者会研究各类传播现象和理论外,其他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传播学研究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表三可以看出,具有传播学背景的作者所占比例为 79.4%,具有传播学渊源学科背景的作者所占比例为 11%,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作者占 9.6%。在传播学研究领域,有近 20%的研究者来自其它学科,由此可见,21 世纪初传播学依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交叉性,始终同其他学科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来自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仍是传播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力量,这说明传播学已经成为一门自主性的独立学科,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获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从学科门类来看,来自新闻传播领域的作者最多,占总人数的 75.8%;其次是政治学,为 3.8%;第三是心理学,为 3.6%。从中可看出,新闻传播或大众传播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研究者力量则略显薄弱。在传播学的渊源学科中,政治学和心理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传播学学科的源头之一,在传播学发展中曾起到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依然非常重要。电信学特别是通讯技术曾直接推动了早期传播模式的建构和传播理论的形成,进入 21 世纪,网络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原先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时空,也导致传播理论飞速发展。在其他学科中,医学所占比例最大,为 3.5%,低于心理学但高于电信学。医学中的健康传播是美国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1975 年国际传播学会(ICA)芝加哥年会上, “健康传播”这一概念被提出并获得传播学专业领域的认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健康传播研究日趋成熟。因此,不少具有医学背景的学者热衷于研究健康传播问题。3、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或任职单位对传播学刊2000-2009 年 10 年间发表的 332 篇论文的全部作者 578 人次进行统计后发现,532 人次全部来自大学或学院,所占比例为 92%,其余 46 人次来自各类研究机构、媒介组织、公司、政府机构等,占总人数的 8%。可见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仍然是以“学院派”为主。以“学院派”为主的人员结构,也许有利于传播理论研究向深度开掘、向高度升华,但也可能导致传播学者钻进象牙塔,远离现实、脱离实际。好在美国传播学研究向来有经验主义的传统,以实证研究为专长,反而从某些方面弥补了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这一倾向。同时,我们统计了 10 年内在传播学刊中发表文章最多的 10 所院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表四:作者人次最多的十个院校9院校名称 作者人次 所占比例伊利诺伊大学 25 4.3%俄亥俄州立大学 20 3.5%威斯康星大学 20 3.5%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17 2.9%宾夕法尼亚大学 17 2.9%密歇根州立大学 16 2.8%密苏里大学 13 2.4%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12 2.1%华盛顿大学 12 2.1%加利福尼亚大学 11 1.9%从上表可以看出,这是所院校全部来自美国,这与美国 10 年间发表文章的比例 81.6%相一致,可见美国的大学和学院在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十分明显。同时这 10 所大学所发表的文章数占 10 年间作者总人次的 28.2%,这 10 所院校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实力较强。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刊物的国际或地区的不平衡性。4、论文的合著情况经过统计, 传播学刊10 年间发表的 332 篇论文合著情况如下表所示:表五:论文合著情况合著人数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1 人 12 13 12 12 7 13 13 12 16 112 人 5 6 13 16 12 13 16 13 11 103 人及以上 4 5 13 10 11 6 17 10 8 12合计 21 24 38 38 30 32 46 35 35 33合著比例 42.9% 45.8% 68.4% 68.4% 76.7% 59.4% 71.7% 65.7% 54.3% 66.7%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传播学刊中的论文合著比例一直相当高,10 年内论文作者人数为 1 的占 36.4%,作者人数为 2 的占 29.0%,作者人数 3 人以及上的为 34.6%,即在 332篇论文中,合著比例高达 63.6%。同时,除 2000 年及 2001 年合著比例低于 50%以外,其余8 年合著比例超过 60%,其中 2004 年合著比例高达 76.7%。从图一可以看出,10 年内论文合著情况一直呈曲折上升趋势,可见论文合著已成为国际传播学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现各 年 度 合 著 比 例0.0%20.0%40.0%60.0%80.0%100.0%2000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