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归纳、表格专题已修改-有答案_第1页
情景归纳、表格专题已修改-有答案_第2页
情景归纳、表格专题已修改-有答案_第3页
情景归纳、表格专题已修改-有答案_第4页
情景归纳、表格专题已修改-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资料 情景归纳专题一、核心知识要点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开展,根据所提供的物理情景来归纳物理结论已经成为中考的热点。情景归纳题一般是通过提供的一幅或者几幅图片,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情景归纳题主要考核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以定性归纳为主,通过分析、比较并应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进行回答问题。由于图片中的情景不是每一位学生都熟悉;情景归纳题对学生观察、筛选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比和归纳的能力要求较高;情景归纳题的答案对语句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所以不少学生对于解决这类题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二、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1明确目的,建立联系。仔细审题明确题目所提供图片情景的研究目的,它是归纳结论的方向。因为同样的图片情景但是不同的研究目的就能归纳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归纳结论要紧扣题干中所叙述的研究目的,否则就会文不对题。2初 步 确 定 可 能 影 响 研 究 量 的 相 关 因 素 。 仔 细 审 题 明 确 题 中 文 字 叙 述 的 研 究 条 件 、 过程 、 现 象 等 , 并 针 对 研 究 目 的 初 步 找 寻 可 能 影 响 研 究 量 的 相 关 因 素 , 为 完 整 正 确 归 纳 、 表 述结 论 奠 定 基 础 。3确定影响研究量的相关因素。仔细观察图片,把题中文字叙述的条件、过程、现象等与图片相对照,进一步明确影响研究量的相关因素。4归纳影响研究量的相关因素对研究量的影响规律。根据研究的目的仔细比较指定的研究对象不同图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到影响研究量的相关因素对研究量的影响规律(研究量与变化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即:找到研究的条件(尤其是变化了的条件)和相关的研究结果(变化了的结果和不变的结果) 。5重视结论表述的因果关系。根据研究的目的,用通顺的语言将研究量与相关因素的相关关系的因果关系表述出来归纳总结出结论。结论的一般格式为:“控制的变量(即不变的变量)改变的变量结果的改变” 。三、典型例题例 1 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设法测得密闭小瓶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 l 牛,然后装入适量的细砂,将总重为 l 牛的小瓶浸没在水中后放手,其运动状态如图 1(a)所示;接着他两次调整瓶内细砂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分别如图 1(b)和(c) 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 由图(a)可知:_;(2) 由图(b)和(c)可知:_。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此情景的研究目的: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明确目的以后迅速回忆有关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对研究目的的分析,很容易地找出研究量的相关因素是物体的受力情况。仔细阅读题目的叙述并与并与所学“浮力”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浸在液体中的同一物体所受浮力不变) ,便可知道图 a 重力与浮力相等、图 b 和图 c 小瓶所受的重力和浮力都不相等。仔细观察图片及图图 1下的文字,把图片情景与文字情景结合起来,最后紧扣研究目的归纳结论即可。解答(1) “由图(a)可知”时,分析出物体所受的力(相关因素或变化量)与物体在这种条件下的运动状态(研究量)的相关关系(条件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用语言表述出这种因果关系,结论就出来了: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解答(2) “由图(b)和(c) 可知” ,先要观察比较两幅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瓶所受浮力相同和小瓶受到的重力、小瓶的运动状态不同,在此基础上据研究目的找寻相关因素(物体所受的力)对研究量(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b) 、(c)的共同之处是 :两者都不受平衡力的作用条件,运动状态都发生改变结果,由此同(1)用语言表述出这种因果关系得出结论:物体不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答案:(1)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2)物体不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例 2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他将凸透镜固定于光具座上“0”刻度处,并将蜡烛置于主光轴上距凸透镜一定距离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此时成像情况如图 2(a)所示。接着他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方向移动,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成像情况分别如图 2(b)和(c)所示。(1)观察并比较图 2 中_可以得到: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通过凸透镜可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2)观察并比较图 2(a) 、 (b)和(c)中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成像情况可以得到: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_。分析:通过读题明确实验情景的研究目的:“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解答(1):通过分析(1)的结论表述可以发现, (1)的研究量是物体所成的像的特点,影响研究量的相关因素是物距,即:(1)的研究目的是成像规律中像的特点与物距的关系。 题目要求找出分析哪几幅图可以得到:“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通过凸透镜可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的结论,即:知道结论要找分析的对象。具体有两种:一种是分析图片找条件“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的共性图片。透镜的焦距是 10厘米,可以观察到(a)图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大于 20 厘米) ;(b)图的物距(17.5 厘米) 、 (c)图的物距(15 厘米)均在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的范围。再观察一下所成像的特点,正好都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因此正确答案就是“b、c” 。另一种是分析图片找“结论中的结论”:“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共性图片。观察三幅图,“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图片”只有 b 和 c,再观察一下 b 和 c 的物距,发现正好是“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因此也能判断出正确答案是 b 和 c。解答题(2):读题明确此题的研究目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成像情况的规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观察、归纳法。在观察归纳之前要明确分析的对象:图 2(a) 、 (b)和(c)中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成像情况,即明确要观察比较“三幅图” 、明确要观察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 、明确要观察比较“各自的成像情况” 。通过观察明确从 a(a) (b) (c)图 2(a) (b) (c ) (d)图 3到 c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距是越来越小、像距是越来越大、所成的倒立实像也是越来越大,把观察到的结论表述出来就是要找的结论。另一种是知识再现法。分析比较三幅图,先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物距都是大于一倍焦距均成实像,然后回忆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通过凸透镜所成倒立的实像也越大” ,把回忆出的知识结论填上去即可。这种方法填出的结论虽然可以得分,但却违背了出题者的初衷,此题考的是分析归纳能力,最后也许变成了考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了。答案:(1) (b) 、 (c) ;(2)物距越小,像距越大,通过凸透镜所成倒立的实像也越大。四、练习1小明同学学习了“力”有关知识后,决定探究“风”对纸片作用力的大小。他用电吹风、测力计、迎风面积相同但迎风面形状不同的纸片做了如图 3(a) 、 (b) 、 (c) 、(d)所示的实验。其中,图 3(a) 、 (b) 、 (c)三次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相同,图 3(d)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比前三次实验时的风速大。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a) 、 (d)两图可知:_;(2)比较(a) 、 (b) 、 (c )三图可知:_。(1)当纸片的迎风面积和形状相同时,风速大,风对纸片的作用力大;(2)当风速和纸片的迎风面积相同时;纸片的形状不同,风对纸片作用力的大小不同,风对凹形纸片的作用力最大。2某 小 组 同 学 研 究 动 力 作 用 点 和 阻 力 作 用 点 分 别 位 于 支 点 两 侧 的 直 杠 杆 的 使 用 特 点 。 他 们先 用 弹 簧 测 力 计 缓 慢 提 起 钩 码 , 如 图 4( a) 所 示 , 再 分 别 用 已 调 平 衡 的 直 杠 杆 缓 慢 提 起 相 同 钩码 , 如 图 4( b) 、 ( c) 、 ( d) 所 示 。 请 仔 细 观 察 图 4 的 操 作 和 测 量 结 果 , 然 后 归 纳 得 出 初 步 结 论 。(1)比较图 4(a)与(b)或(a)与(c) ,或(a )与(d)两图可得: ;(a) (b) (c ) (d)图 4(2)比较图 4(b)与(c)与(d)三图可得: 。(1)使用动 力 作 用 点 和 阻 力 作 用 点 分 别 位 于 支 点 两 侧 的 直 杠 杆 可 以 改 变 用 力 方 向 ;(2)使用动 力 作 用 点 和 阻 力 作 用 点 分 别 位 于 支 点 两 侧 的 直 杠 杆 缓 慢 提 起 相 同 重 物 , 当阻力、阻力臂不变时,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3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他用同一光具座分别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实验的结果如图 5(a) 、 (b) 、 (c)所示。请比较图中的实验结果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分析比较图 5(a) 、 (b) 、 (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_;(2)分析比较图 5(a) 、 (b) 、 (c)中物与像的距离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_。(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2)凸透镜成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物与像的距离最近。4某同学利用如图6所示装置研究磁与电的关系,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装置、操作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 6(a)、(b)两图可知:_;(2)比较 6(b)、(c) 两图可知:_。(1)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2)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5为了探究通电螺线管磁场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使用电压相等的电源、规格相同的滑动变阻器 R、大头针和螺线管等器材进行实验,并通过插在螺线管中铁芯吸图 6(a)图 5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c)图 9(b)引大头针的数量来比较螺线管磁场的强弱。实验中,他们先将甲、乙两个匝数不同的螺线管分别连入电路,并使滑动变组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不同(R aRb) ,其实验现象如图 7(a) 、(b)所示。该小组同学在仔细观察、比较图 7(a) 、 (b)后,认为无法得出结论。于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实验现象如图 7(c)所示(R aRbR c) 。 该小组同学在观察、比较图 7(a)和(b)的实验现象后无法得出结论的理由是:; 进行图 7(c)实验后,是否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若可以,请写出有关结论;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1)螺线管的匝数、通过的电流均不同,无法确定影响其磁场强弱的因素。(2)由图 7(b)和(c)可知,当螺线管的匝数相同时,通过螺线管的电流大,螺线管的磁场强。6某同学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用器材为截面积相同的导体、电流表、电键、新干电池和导线若干,实验过程如图 8(a) 、 (b) 、 (c) 、 (d) 、 (e) 、 (f )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作出判断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由图 8 或 ,可得:不同材料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2)由图 8(c)与(e )或(d)与(f) ,可得: 。(1) (a) 、 (f) ; (b) 、 (e) ;(2)截面积和材料相同的导体,长度越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显著。7在“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小李同学利用若干节新干电池作为电源,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导体 A、B 进行实验,其研究过程如图 12 所示。请你仔细观察和比较图中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和电流表的偏转情况,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图 9 中的(a)和(b)两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比较图 9 中的(b)和(c)两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图 7(a) (b) (c )S 甲RaS乙Rb S 乙Rc图 8铜丝 A长度 0.3 米(a )镍铬丝 A长度 0.3 米(b)铜丝 B长度 0.2 米(c )铜丝 A长度 0.3 米(e )镍铬丝 A长度 0.3 米(f)镍铬丝 B长度 0.2 米(d)A AA AAA。(1)同一导体两端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越大(2)当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8.2013 年 12 月的某一天,学习了电功率知识后,小郑同学回到家里查看了部分家电的额定功率和家电个数,并记录在下表中:家电名称 额定功率(瓦) 个数日光灯 60 8电视机 80 3电饭锅 900 1微波率 1000 1型空调 输入制热功率:1300 2型空调 输入制热功率:1700 1(1)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得:在相同时间内,家用电器的功率越大,消耗的电能越 ,若电饭锅连续正常工作 0.5 小时,则消耗的电能为 千瓦时。(2)从节能角度思考,请为小郑家考虑两条节能的措施: , 。(1)多;0.45 千瓦时(2)减小大功率家电的使用时间;使用节能型的家电等。10. 请根据下列框图中给出的规律和由此提出的假设,进行合理推理,然后结合事实,判断推论是否正确。图 9(a) (b) (c)A B 导体A 导体AA A 导体规律 1:一定质量的物体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因而密度变大假设:水的温度降低,密度变大规律 2:冷空气的密度较大,所以会沉降在热空气下方推论 1:温度低的水密度大,会沉降在温度高的水 方(选填“上”或“下” )规律 3:一般情况下,水的温度降低到 0开始结冰事实:推论 2:冬日里最先开始结冰的应该是湖里 部(选填“上”或“下” )的湖水,所以湖中的鱼将 继续存活(选填“能”或“不能” )10的空气水事实与推论 2 矛盾(选填“有”或“没有” ) ,这表明假设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 。下; 下; 不能;有;错误。11. 松软的雪地上行走,脚容易陷进雪地里。即使是干燥的硬泥路面,坦克履带同样也会轧出印痕来。经验表明,所有材料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极限压强。如下表所示的几种材料的极限压强值。几种材料的极限压强值(单位:帕)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1)花岗岩的极限压强值为_帕,它表示加在砖上的压强一旦超过它的大小,花岗岩就_(选填“能” 、 “不能” )承受;(2)在上表提供的几种材料中,你还可以判断出_。12. 某小组同学在讨论、解决大气压的问题时,就公式 p=F/S 和 p=gh 的运用做了如下思考: 他们认为:公式 p=F/S 是压强定义式,具有普适性。根据该观点,若已知地面附近大气压为 p0,地球表面积为 S0,请你估计地球表面大气的总质量为 。 他们认为:气体和液体有相似的特点,同样大气压跟液体内部的压强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公式 p=gh 来讨论大气压强的问题。(a) 请你举例说明“跟液体内部压强相似的大气压的特点” 。 (b) 查阅资料知道:空气在海拨 2 千米以内可近似认为是均匀的,其密度为 0。若静安寺附近某幢大楼的高为 H,则该大楼的楼顶与地面间大气压强的差为 。p0S0/g;大气压是向各个方向的; 0gH。冰 砖 混凝土 花岗岩 工具钢1.47106 小于 6106 小于 5107 2108 9.3108专题资料 表格归纳专题一、核心知识要点表格归纳专题来源于物理教学中出现的探究性实验,主要考核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及伴随该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其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手段获取实验数据,应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得到实验结论。近年来,表格归纳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我们在解此类题目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困惑,主要有:(1)结论表述不准确,或将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写成定性关系,或将物理量之间的定性关系写成定量关系;(2)对结论的描述不规范,或漏写与结论对应的条件,以至结论不完整;或因果关系颠倒;(3)对实验数据无法进行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4)由于缺乏对数据表格题的解题思路,对题目给出的已有结论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二、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1认真审题,尤其是题目的第一句话,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即解题的方向。2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以及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和表格中栏目中所对应的物理量,确定要研究的物理量和可能影响其的因素。3通常情况下,可能影响所要研究的物理量的因素不止一个,因此需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分析表格中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实验现象,分别按题目要求归纳出研究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情况,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1)相关性研究:根据现象和数据,得出要研究的物理量和可能与其影响因素之间是有关还是无关的结论(初级结论) 。(2)定 性 研 究 : 根 据 现 象 和 数 据 的 变 化 , 得 出 要 研 究 的 物 理 量 和 影 响 其 因 素 之 间 有没 有 : 在 相 同 的 条 件 下 , 要 研 究 的 物 理 量 随 其 影 响 因 素 的 增 大 而 增 大 ; 在 相 同 的 条 件 下 , 要 研 究 的 物 理 量 随 其 影 响 因 素 的 增 大 而 减 小 的 结 论 ( 中 级 结 论 ) 。(3)定量研究:根据现象和数据的变化倍数关系,得出:在相同的条件下,要研究的物理量与其影响因素成正比或者成反比的结论(高级结论)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结论遵循的原则是:能归纳到高级结论的不能归纳到中级结论,能归纳到中级结论的不能归纳到初级结论。4在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数据和现象时,此时不能和上述过程一样把数据直接进行分析,此时需要把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的方法采用的是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来找出一个定值。其数据处理的原则是:相同物理量采用“加”或“减”的方法来处理数据,不同物理量采用“乘”或“除”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归纳结论时,要特别注意结论表述的完整性,依据、条件和结果缺一不可:(1)依据就是比较表格中的哪些数据和分析什么实验现象;(2)条件就是得出结果的前提条件(一般是控制变量的思想:控制的是什么,即要寻找表格数据中的相同物理量) ;(3)结果就是根据依据和条件所得到的结果。5在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数据和现象时,若题目中给出其他同学的一些观点,请你判断其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那么你先要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再进行对比;有时题目中所给的结论本身没有错,但是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是不符题意的,也是错误的。三、典型例题例 1 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表一 表二 表三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1 6.0 102 9.0 153 12 20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4 3.0 105 4.5 156 6.0 20实验序号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7 3.0 208 4.5 309 6.0 40(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l 与 4(或 2 与 5、3 与 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分析比较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b)分析比较_。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此题的研究目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分析研究的目的找到要研究的物理量:压力的作用效果;分析表格中的物理量确定可能对研究量有影响的因素:压力、受力面积。 (1) 、 (2)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或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即分析依据,观察、分析每一组数据控制了什么变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影响其变化?是怎样的变化?从而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值得一提的是:确定研究量以后,在分析研究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必须明确实验中用什么现象等来体现研究量或某个影响因素的改变,本题压力作用效果的变化是利用沙面的凹陷程度来体现的,本题的影响因素的改变是利用不同的具体数据来体现的。 (3)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结论时,须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前面的控制变量法的分析结论,很快就能发现对数据处理的方法是求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并通过求比值很快能发现对压力作用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解答:(1)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2)1、6、9 或 4、7、或 5、8;(3) (a)表一、表二或表三得,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b)表一、表二和表三得,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不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且比值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例 2 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 0.1 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 ),如图 1 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