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约侬迪俄” 对蒂莉奥尔森的解读 摘 要 蒂莉奥尔森(9122007)是美国左翼女作家,她仅靠寥寥数篇作品就在美国文坛为自己奠定了一席之地, 实属罕见。 奥尔森以惠特曼的诗歌 约侬迪俄为标题,创作了中篇小说约侬迪俄:30 年代的故事(小说不仅浓缩了时代的主题大萧条时期的阶级矛盾, 而且蕴含着左翼女性小说的丰富内涵,因而被誉为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的最佳小说。本文从奥尔森的多重社会文化身份入手,立足于文本细读,结合她的语言抒写范式,把小说引入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中加以阐发。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论,主要结合奥尔森的生平及文学创作道路两方面探讨约侬迪俄的成因,并简要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从解读惠特曼的诗歌约侬迪俄切入,寻找惠特曼与奥尔森的思想传承关系。笔者将作家放置于 1930 年的时代背景下,发掘她多重文化身份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剖析在无产阶级文学和左翼女性文学思潮推动下诞生的约侬迪俄及其独特的思想性。 第三部分,尝试从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解读约侬迪俄 。奥尔森因奇异的小说叙事语言受到广泛的赞誉,也使得小说约侬迪俄不落俗套,有别于同时代作家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麦卡锡的女研究生群体 。笔者根据巴赫金的叙事理论从主题的大型对话、多声部叙事和意识的微型对话三个方面分析约侬迪俄 ,揭示小说独特的艺术性。 第四部分为结论。本篇论文遵循着以作品为核心的世界、作家、读者构成的文学四要素这一主线,诠释小说思想和艺术层面的对话性。通过解读小说,重在阐发奥尔森对美国左翼女性文学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 蒂莉奥尔森,约侬迪俄,无产阶级文学,工人阶级母亲,女性 is a is a on a s of in of it as of on to of to to a on s to I 930s to is by of to in a a of s s to to of on of of of to is a by as as of of to in is to 录 第 1 章 引言. . 1 然临世的新星. 1 茧而出的火花. 2 开神秘的面纱. 3 第 2 章 挥之不去的情结. . 6 感之源的催生. 6 学激流的召唤. 8 产阶级文学潮流. 美国左翼女性文学. 代熔炉的缔造. 9 史 的风云变幻 . 10 性 的悲惨世界 . 11 第 3 章 理性思维的奇葩. . 13 日之梦的救赎. 1 3 逃的时代漩涡. 1 4 话精神的贯穿. 1 5 题的大型对话. 多声部并置. . 18 识的微型对话. 4 章 长驻时空的星魂. . 25 致谢. . 26 参考文献. . 27 附录. . 28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 第1章 引言 悄然临世的新星 奥尔森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左翼社会活动家和女权主义者。她的作品虽少,获奖却多,短篇小说告诉我一个谜 (e a 956)荣获 1961 年欧亨利最佳小说奖。这部小说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文学教程中的名篇。同年,同名短篇小说集成为年度十佳作品,由此奠定了她在美国短篇小说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此外,奥尔森还获得过福特文学基金奖、古根汉姆研究基金奖及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约侬迪俄:三十年代的故事 (下文出现简称约侬迪俄 )被誉为 20 世纪 30年代美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最佳小说, 成为那个时代的传声筒。 她的作品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并被拍成电影。正如罗伯特科尔斯( 指出的那样: “蒂莉奥尔森所创作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一经面世便立即成为经典” 。1290艾丽斯沃克(说: “只有很少一些作家能够像她那样 ,在作品中、以及在与我们分享他们的见解时,确确实实地每天帮助我们生活、工作、写作” 。1290奥尔森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她是六个孩子中的第二个,父母亲都曾参加过 1905 年俄罗斯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起义失败后逃到美国。1917 年,全家迁移到 30 公里外的工人城镇奥马哈,奥尔森在那里长大。父亲涉足造纸厂、屠宰场和牧场等各类行业,还凭借强烈的政治头脑担任了内布拉斯加州社会主义党的秘书。父亲的政治热情和社会参与使奥尔森很早就接触到当时的政治运动,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和启迪了奥尔森的成长与创作。她在童年就加 入了犹太同盟(一个社会主义组织) 。由于家庭困顿,奥尔森中学毕业后就从事包装工人、侍应生、厨师下手、 仓库保管员、秘书、抄写员等各种工作,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素材。17 岁时,她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20 多岁时加入共产党,此后很多年一直投身于政治活动中。1932 年,奥尔森因散发激进小册子被捕入狱;她在 1934 年的旧金山大罢工期间,又因“血色星期四”事件二次入狱,并在此结识了自己的终生伴侣杰克奥尔森( 。杰克奥尔森是一个海边码头的仓库管理员,也是工会组织者和教育家。他们于 1944 年结婚,夫妇携手组织工会运动、兴办教育、维护人权和左翼事业。 二战时期,奥尔森成为加利福尼亚“美国产业工会” 、 “战争救济委员会”的主管和“妇女促进联合会”的主席。为让移民儿童上公立学校,她奔走于公共教育机构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她还组织社区邻居在居住的小区及运动 场创办了这个城市的第一所家长合作幼儿园,开展幼年儿童教育。因此,她成为 “家庭教师协会”的领导。麦卡锡时代,奥尔森被指控借家庭教师协会宣传斯大林的思想,不过她并没被审判。 1953 年,奥尔森在旧金山州立大学接受教育,试图重新创作。1969 至 1974 年,奥尔 2 森作为阿莫斯特学院的第一位访问女作家,在斯坦福大学、马萨诸塞州的理工学院任教。在这期间,她从自己第二性、弱势种族和边缘文化的身份出发,追问女性作家作品很少出版以及她们的创作得不到关注的原因。奥尔森敏感的阶级、性别意识和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 引领她开辟出自己的文学创作路。 她也影响了其后诸如: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 (、艾德里安安娜里奇(、汤婷婷和艾伦莫尔斯(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 20 世纪后半期,奥尔森积极投身于海湾地区的工人群体会议,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为改善工人待遇组织罢工。作为反战运动的一员,当日军的铁蹄踏入中国时,她组织群众上街游行,支持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民抗击日寇。在旧金山居住期间,她的家成为劳工的避难所和聚集地,在她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身于建立公正世界的事业中。 为表彰奥尔森为城市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旧金山市长戴安娜斯坦和城市监事会在1981 年订立了一个全市“蒂莉奥尔森”日。圣克鲁兹城市在 1998 年也订立“蒂莉奥尔森”日。到2007年1月, 奥尔森去世。女儿凯瑟总结母亲的一生: “她为自己生于中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州深感到骄傲,尽管 70 年来她的家和社区生活都在旧金山,夫妇俩除了抚养四个孩子,其余时间都工作在“国际仓码工人联会” (,为建立各种族、各阶层人民和谐生活的信念而努力。 ” 破茧而出的火花 一,展示工人阶级及边缘人的生活。1932 年,奥尔森在明尼苏达州的法里博县开始动笔创作中篇小说约侬迪俄 ,小说主要讲述了工人阶级霍尔布鲁克家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从矿区到农场、再到工业化城市的迁徙历程。生活虽一次次使他们灰心丧气,但希望的火花从未磨灭。小说的第一章以铁喉为题名,发表在 1934 年的党派评论上。此后,奥尔森辗转于奥马哈、斯托克顿、加利福尼亚的威尼斯市、洛杉矶和旧金山等地,工作间隙都在创作这部小说。但她因再次怀孕、育儿、工作和政治激进活动不得不中断了小说的写作。直到 1974 年, 约侬迪俄才得以出版,但仍然是未完成的。奥尔森一度想搜寻当年的草稿和片段,完成小说,但终归未能如愿。这部“未完成”的作品恰似作者留给我们继续解读的一个谜。 1934 年奥尔森又发表了两篇诗歌: 我希望北方的妇女知道和这是一个教训 ;另有描写她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运动和工人阶级生活的两篇杂文: 千元乞丐 和 罢工 。1970 年,她出版故事集里夸 ( ) ,作品讲述了一个孤儿和他叔父的故事,再度呈现了边缘人物的悲哀、抗争和希望。 二,刻画母亲及女性关系。短篇小说集告诉我一个谜 (1961)收入四个短篇小说: 凯瑟:2007 年母亲去世时的讣告.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名,参见 of 3 我站在这儿熨烫 、 嗨水手,坐什么船? 、 哦,是的和告诉我一个谜 。1956 年,她发表了帮助她信仰 。次年,小说改名为我站在这儿熨烫并收录进该小说集中。小说以母亲的口吻讲述自己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与她不断疏远的过程和对此的反思。 哦,是的讲述了白人女孩儿卡罗尔与黑人女孩帕丽之间深厚的友谊走向破裂的困惑与思考。最后一篇同名小说,1960 年发表在新世界写作上,描写了一对犹太裔的俄罗斯移民夫妇长达 47 年的夫妻生活,二人由争吵、隔阂,到最终重新体验对方的存在,展示了母亲伊娃从被迫沉默到有意沉默,甚至从沉默中爆发的全部过程。这部小说被誉为“具有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般的深度和巴尔扎克小说般的广度” 。2小说使奥尔森声名鹊起,并奠定了她在美国短篇小说史中的地位。 嗨水手,坐什么船?讲述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水手远航回来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宿,最后迷失了生活方向的故事。此外,奥尔森 1984年出版了母亲对女儿,女儿对母亲一书,该书以日记的形式,精心挑选了国内外 120多位作家对生育、 成长、 死亡等过程的评述, 用母亲和女儿对话的口吻回顾了女性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母女关系。 三,发掘女性作家的声音。1970 年以后,奥尔森专注于发掘被历史忽视的女性文学作品,集中挖掘、分析、整理了丽贝卡戴维斯(小说,并为她的无产阶级小说铁厂生活作序、写传记。奥尔森的工作促使女性出版社再版了很多被边缘化的女作家的经典作品。 1978 年,奥尔森出版了论文集沉默 ,收录了她 1972 年撰写的小论文: 1/12:我们时代的女作家 。该论文集罗列了众多著名女作家的创作经历,书中一一呈现了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性别、种族、阶级等方面遭受的歧视和不公,并深入探讨影响她们创作的诸种原因:麦克维尔(经济压力、霍佩金(宗教苦恼、哈代(怀才不遇、维拉凯瑟(恺郁愤慈尤为特别的是揭示出女性创作的窘境。外在的压力、内心的困惑、社会的偏见都阻碍着女性发出她们自己的心声,导致女性从事创作举步维艰。 拨开神秘的面纱 国外对奥尔森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伴随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其作品所蕴含的女性意识不断被彰显出来。至 70 年代,女权主义者不断发掘历史上被忽略了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奥尔森的作品在这时期得以出版。因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左翼文化运动中的女性声音,所以备受关注。从 70 年代至今,对奥尔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主义、左翼文化、少数族裔三大版块。 女性主义研究始于 70 年代初,迈克艾赫妮(和安娜戈特利布(早从女性和母性角色分析奥尔森的作品,探寻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系。1987 年,伊莱恩尼尔(蒂莉奥尔森的女性艺术视角 (4 一书中,通过分析告诉我一个谜和约侬迪俄中人物在性别、种族、阶级束缚下的沉默与反抗,指出奥尔森的创作灵感得益于她强烈的女性意识。2009 年,潘瑟里德(写了一部专著: 蒂莉奥尔森:一个女人多重谜 (,专门探讨奥尔森笔下的女性形象,由此发掘了作家身上的女性主义特征。 至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左翼文化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德博拉罗森菲尔特(埃里克邓肯(奥尔森的政治运动和共产党经历为视点,定位“社会主义”对其作品的影响。1981 年,德博拉罗森菲尔特在自 30 年代:奥尔森与激进传统 (,将约侬迪俄:30 年代的故事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大地女儿进行对比, 得出奥尔森小说中的女性地位低下, 他将其归结为奥尔森的共产主义理论所致。葆拉拉比诺维茨( 1987 年出版的红色写作:19301940 年美国妇女文学选集 (ed:930书中,抓住社会主义这一核心意识对奥尔森的作品进行研究。同年,安东尼达娃哈尔(语言角度巧妙入手,深入探讨奥尔森作品中的辩证乌托邦意识。1998 年,康斯坦斯科伊内(更好的红色:蒂莉奥尔森与莫里代儿拉苏尔的创作与反抗 ( e ,深入分析了拉苏尔、奥尔森及约瑟芬赫布斯特三位左翼女作家的创作,他认为奥尔森作品展示了对个体政治意识的坚持,这一社会主义进程牢牢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麦克弗森( 海蒂赛特达尔(H 2000 发表的文章阶级逃避:蒂莉奥尔森的约侬迪俄(s 也是从左翼文化研究方向关注奥尔森的。 另有学者从犹太背景研究奥尔森的作品。 1986 年, 批评家邦妮 莱昂斯 (到犹太裔身份对奥尔森创作的影响,并以此为契机分析其作品。2007 年奥尔森去世之后,玛格丽特麦克道尔(奥尔森的女儿都为她写了传记。由于国外学者可以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对奥尔森的研究所涉猎的范围和角度均比较广阔,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比较扎实到位。 同国外研究相比较,国内对奥尔森的研究刚刚起步。201 0年6月, 金莉在20 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一书中,以“打破缄默的工人阶级母亲”为轴线,系统地梳理了奥尔森的创作历程和主要作品概况。她从弘扬女性成就、解读她们生活方面给予奥尔森作品很高的评价。另有三篇硕士论文也值得一提:沈艳燕(2004) 蒂莉奥尔森的语言与沉默(结合女权主义理论分析告诉我一个谜 、我站在这儿熨烫和哦,是的中的边缘女性形象,解析奥尔森用语言所表达的沉默和反抗。姬蕾(2006) 叙事声音与女性权威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蒂莉奥尔森的创作(A l 5 s ,引入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对奥尔森作品中的不同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探讨她们是如何从沉默中获得话语权威的。蒋静(2009)在蒂莉奥尔森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选取工人阶级儿童成长主题,分析了告诉我一个谜 、 约侬迪俄及里夸中的儿童形象。此外,沈艳燕奥尔森其人其作 、 我站在这儿熨烫译和解读 ( 外国文学2004 年第三期) ;李杰双重性格的艾米莉新探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 年) ;于宝英谈论奥尔森的独特创作风格(2007 年) ;王晓露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 (2009年) 。均从不同视角对奥尔森的短篇小说集告诉我一个谜进行了解读。 通过上述简单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对奥尔 森及其作品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整体关注,译本欠缺。仅短篇小说我站在这儿熨烫有中译本。二是研究角度单一,研究深度与广度远远不够。基于此,笔者以为未来开展奥尔森研究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第一,作品译介与研究应同时进行。中国读者在阅读奥尔森作品时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挑战,因此,必要的译介和评述有待加强。第二,从理论层面上探讨奥尔森的作品。除了加深国内学者已经触及的文体研究(包括叙事技巧、结构安排、语言风格、表现手法) ,女性研究外,还应从文化研究(如:美国中西部文化传统、作家多重文化身份及价值取向、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 、种族研究、比较研究等角度与国际接轨,积极介入到国外奥尔森研究的对话中去。此外,中国学者应该立足于本土文化,用中国学者的目光研究奥尔森的文学创作。开展奥尔森研究,特别是把她的创作还原到左翼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对展示那种放置了“人类普世之爱”的图景,尤其重要。 6 第 2 章 挥之不去的情结 约侬迪俄 一支歌曲,它本身就是一首诗这个词的本 意就是一首挽歌, 在荒野中,在岩石间,在暴风雨和寒冬的夜里, 它的音节给我唤来这样朦胧、奇怪的场合; 约侬迪俄我看见,远在西部或北部,一个无 边的深谷,连同平原和阴沉的山岳, 我看见一大群一大群健壮的酋长,巫医,以及斗士, 一队队乌云般的鬼影掠过,在暮色中消失了, (一个属于树林、野外风景和瀑布的种族哟! 没有图片、诗歌和声明把他们向未来传播: )3 灵感之源的催生 这首约侬迪俄是惠特曼写于 1887 年的晚年之作。19 世纪 50 年代,由于南北战争的爆发和病痛的折磨, 惠特曼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他的诗歌创作也由早期的关注生、 死、宇宙、不朽转移到血与火的现实中,以此远眺民族命运,将他追求的爱从个人扩展到对士兵、对广大人民的身上。他坚信民主理想完全能够实现。惠特曼晚年历经了亲朋好友的相继离去,感慨人生易逝,他也更加强调精神的力量,认为自己只有凭借精神方能不朽。恰如著名演说家罗伯特英格索尔(他的评价: “在生之神秘中的我们又来面对死之神秘”458, “他活过,他死了,而死已不像以前那样可怕了到我们死后许久,他所讲过的那些勇敢的话还会像号角般向那些垂死者响亮地吹奏。 ”458英格索尔的话揭示出惠特曼之所以能够在百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里被铭记,并影响着后人,就在于他那永生不朽的“精神” 。 受惠特曼精神的影响,奥尔森以“约侬迪俄”为标题创作了这部中篇小说。据奥尔森晚年回忆,她的创作灵感源于惠特曼的这首诗歌。 “约侬迪俄”原本是易洛魁人的一个用语,并被当作一个人名使用,意思是对土著居民的哀悼。惠特曼将“约侬迪俄”从一个人名的代称推广到对整个土著居民的哀悼,将民主扩及全体印第安人。他用“约侬迪俄”来哀悼土著居民,用“一大群” 、 “一大群” 、 “健壮的”等褒义词歌颂这个“属于树林、野外风景和瀑布的种族” ,哀悼消亡于美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群体。在诗歌中,他肯定了消失的种群为美国创造的物质财富,更赞颂了他们为美国历史发展传承的精神财富。奥尔森在小说中则以“约侬迪俄”折射出美国工人阶级持续奋斗的梦想对自由民主的渴望。 7 她的“约侬迪俄”实质是在向人们传达一种生存方式,把惠特曼的哀悼消逝的原始文明,引申为哀悼 20 世纪 30 年代正在消失的一切。20 世纪的美国工人阶级同早期的印第安人一样, 遭受着悲惨的命运, 在现代化进程中, 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沦为农民工人,可资产阶级剥削紧随其后,经济压迫如同隐形的大屠杀一直持续着。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女性作为弱势群体承受着来自男权社会的更多压迫,正走向失语失声。尽管如此,奥尔森还是满怀信心地礼赞受压迫的工人阶级女性的步步觉醒,赞颂她们为追求自由、民主,不畏新生的勇气,赞扬她们的坚韧和不灭的“约侬迪俄”精神。 奥尔森从小接触并习得了爱默生、惠特曼的思想,亲历了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感受到底层工人阶级为生存所遭受的经济、阶级及性别压迫,灵魂深处的思想激发她打破沉默,加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用文学创作把工人阶级永不磨灭的自由与民主奋斗过程载入历史。奥尔森小说中刻画的工人阶级母亲是作者与自己母亲的糅合,她从小耳濡目染工人阶级母亲的生活,并最终成长为这一角色,她的体验是丰满的、深刻的、血淋淋的。于是, 她抒写了安娜自我遭受压抑、 逐渐觉醒以及冲破束缚的全过程, 以此来彰显人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惠特曼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奥尔森的小说创作。奥尔森在理解诗歌约侬迪俄 ,汲取惠特曼思想的基础上,深化了自己对“约侬迪俄”精神的认识,进而开始小说的创作。 小说约侬迪俄立足于 30 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的特定历史背景,在为失去的哀悼,哀悼资产阶级强大地统治力量对个体人性的扼杀, 哀悼被湮没的边缘女性群体及她们遭受的重重压迫,哀悼被遗忘的 30 年代的工人阶级历史,哀悼在大萧条时代失去的一切。5175劳动人民如同印第安人般没有被描绘下来,他们就不见了。于是,她也肩负起为处于边缘的工人阶级及更多女性唱赞歌一职, 小说歌颂了以霍尔布鲁克一家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在悲惨世界中保有各自的梦想,并满怀希望、持续奋斗的不朽硬汉精神。 奥尔森的创作受到丽贝卡戴维斯(影响。戴维斯在 1861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铁厂生活中的工人休伍尔夫是奥尔森小说中工人阶级的原型。6戴维斯着力刻画了工人阶级通过创造性地反抗挣脱压迫,展现自己的天才。她引入“社会进化论” ,说明工人的社会地位被先天地打上标记,不因后天的才能和高尚道德而有所改变。铁厂生活描绘了底层工人阶级为生存不断奋斗,却因天生的标记而一无所获。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就在于:等级制度在他们出生时就已经分配好个人位置,消极的社会进化论安排了其后不可变更的生活方式,底层人的生活困境是毫无原因的。但奥尔森塑造的工人形象并非如此,她通过对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的描绘,深刻展示了资本主义危机是一切贫困的诱因。 约侬的俄更多地围绕着“约侬迪俄”不朽精神,描写了工人阶级为美好生活,满怀希望的奋斗历程。 小说出现了众多无名的工人阶级用废弃的易拉罐、 蔬菜盒及麻布袋、硬纸板在大地上搭建梦想,奥尔森给予他们创造理想的机会,并将他们塑造成理想社会最具创造力的建造师。 8 文学激流的召唤 约侬迪俄聚焦了 30 年代的工人阶级生活。奥尔森在小说中将那一时代的自己与现在联接,文学还原工人阶级生活斗争的同时,追忆自己在大萧条时代的奋斗经历。相对于同时代的其它女作家,奥尔森是幸运的,因 为她发出的声音被历史记录在案了。格蕾丝佩利( 1983 年发表的访谈录中这样评价妇女运动的影响: “我们所有写妇女的女作家蒂利奥尔森、玛吉皮尔西(我,我们所有的人都欠妇女解放运动一笔大债。这股浪潮把我们推了上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被人们看到和听到的机会。过去的妇女也写过书,但她们没有得到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时间不对,你就完全孤立。 ”742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高涨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左翼文学思潮把这时期的女作家们推上了历史舞台,改变了她们鲜为人知的地位。也使得奥尔森这部完成于 30 年代的小说在 1974 年得以全部发表。奥尔森也因拥有的犹太裔、左翼、女性等多重身份,使其作品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备受学界的关注。 无产阶级文学潮流 无产阶级文学兴起于世纪初的俄国,20 年代传至美国。美国著名左翼作家迈克尔高尔德(先界定“无产阶级文学” 。他在 1930 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作品要体现的不是最终的悲观,而是革命的飞跃;他们应该反映的是劳动阶级的生活,反映真正的冲突和苦难,而不是资产阶级个人的痛苦,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不再空有资产阶级的哀音,在充满工人阶级愤慈情绪和资产阶级自我怀疑的世界里,愤怒的控诉、阶级的友爱、革命的前景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 。8高尔德的主张可以说为无产阶级文学界定了内容、形式、文风、美学等方面的要求。 奥尔森童年时期在内布拉斯加州接触过青年共产主义小组,幼年时期在美国杰出的工人运动组织者尤金德布斯( 下聆听他的演讲。她在青年时期就加入了社会主义组织。晚年,她回忆道: “因为父母,与生俱来的社会主义信念深远的影响着我,在我十二三岁时,最想成为作家,因为 30 年代,我看到了一系列的自由运动,各种文学形式并存。 更是因为我父母所坚信的, 我更加坚信 社会主义 这一肯定现实的来临。 ”942她还说: “30 年代以前,我一直坚持着一种信仰,即工人阶级是所有文化、所有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从语言、仪式开始,发展到食品、 服装、建筑等各行各业,但由于阶级和社会地位,这种固有的天才能力被压抑而无机会表达。 ”943会主义的浸染、美国中西部左翼环境熏陶、工人阶级生活经历、母亲角色让奥尔森与无产阶级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也正是如此,当她跻身于作家行列之时,能够异于其它作家,更敏感的体会工人阶级及边缘女性的窘境与无奈,这些财富帮助她建构起自己的一套无产阶级文学抒写范式。奥尔森的约侬迪俄抒写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下的普通人物,以自我无产阶级文学规范为指导,践行着贝尔托布莱希特( 提倡的: “无产 9 阶级现实主义必须准确地描绘工人阶级意识,即使当这种政治是有意识的经验也要自然流露而不应涉及社会系统” 。10美国左翼女性文学 在奥尔森开始小说创作之时,美国左翼女性文学已经出现,这为奥尔森的创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借鉴。 美国左翼女性文学是马克思主义与美国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组织的特定系统中去揭示妇女的 命运,从而认为妇女遭受的压迫是阶级压迫。女性主义者致力于挖掘社会经济模式与女性所受压迫的关系,因而它体现出一种左翼的倾向。左翼女性主义则将性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阶级与性别结合起来分析,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及所受的压迫,反对把妇女遭受的压迫归结为思想观念及生物因素所致。11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因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对压迫的反抗以及对公正平等的社会的追求而结合。30 年代的飘摇激荡,造就了众多文学流派异军突起,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左翼女作家因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在共产主义的妇女传统中,透过特定情境突显女性的主体性,反映阶级压迫中的女性觉醒意识。莫里代尔拉苏尔(奥尔森及约瑟芬赫布斯特(作家,以文学创作积极融入 30 年代的共产主义运动,试图在左翼文化运动中发出女性的声音。德博拉罗森菲尔特( 度地评价了这时期的左翼女性创作,指出: “她们并不一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作品与社会革命紧密联系,不一定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表达见解,但他们在反映资本主义及其贫困带来的危害和穷人的苦难等主题时,俨然成为了左翼文学的组成部分。 ”12385他在谈及奥尔森与激进传统的关系时这样说: “奥尔森的文学写作就源于这种伟大的传统和在其基础上的创造性加工,然后以文学为武器,在政治激荡的年代例如 30 年代或 60 年代,她基本上关注的不是明确的政治或谁指明了其他人的方向,而是当这样的时代结束时临时的引入一个左翼的政治环境。 ”12396 奥尔森既广泛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把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融入到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当中。她又立足自身的多重政治、文化身份,集中描写大萧条时代中底层工人阶级的生活困苦,希冀他们从精神上获得觉醒,打破沉默,进而发出特定时代的声音。她因此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线。 时代熔炉的缔造 黑格尔曾经说过: “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 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 ”1319依照黑尔的说法, 约侬迪俄不仅充当了时代与历史的传声筒,而且以左翼女 性独特视角演绎了无产阶级的小说主题,展示了 30 年代大萧条中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 10 历史的风云变幻 时代和文学从来都是互相作用的,文学是时代的产 儿,文学又反映着特定的时代主题。美国民族历来就有追寻“美国梦” ,实现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内在精神需求。142801929 年的大萧条击碎了他们物质上的 优越感,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造成精神的极度恐慌。罗斯 福新政并没能立刻改变经济现状,民众看不到前景, 深重的幻灭感让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批判、 反思美国社会制度。14288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日益高涨, 苏俄吸引了美国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的目光。老一代作家德莱塞(927 年 10 月,应邀访问苏联,翌年发表德莱塞访苏印象记 ,热情的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后新经济政策取得的社会主义成就。同年,帕索斯也去到莫斯科朝拜,其观点 与德莱塞相似。新闻记者伊斯特曼、年轻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 都曾前往苏联膜拜。佩里安德森(P 我 为什么信奉社会主义中阐明自己对左翼的同情,小说时时流露出对普通 工人的关注。他们亲眼看到苏联全新的社会风貌,与正陷入谷底的美国社会形成反 差,于是把社会主义看作新的希望,是苦难中的美国的救星。 1927 年驶向苏联的“罗斯福总统”号就像某种象 征,被 20 世纪 20 年代的左翼人士誉为他们的避难所。汽船承载着从经济学家 、教育学家、学生到劳工学者、政府财政专家等各社会团体人士。他们受到斯大林和托 洛茨基的亲自接待,并访问了工厂和农场, 亲眼领略、 亲耳所闻了布尔什维克主义。 这些见闻唱响了 “集体主义的歌赞” ,对苏联新社会的憧憬召唤了更多美国民众苏联旅 行路。去过苏联的教育家乔治康茨(国后积极实验为新社会寻找一种集体性质的教学模式,传播社会的变革;特格韦尔(来后专注于农业改革的研究,他认为苏联代表着“一种即将诞生的令人激动的新生活”1550。赞赏苏维埃政府有意为农民做点事,指出对美国政府的失望;斯图尔特蔡斯(究他的工业领域;詹姆斯莫勒(诉 美国扼杀自由,他满怀敬畏的指出在苏联“工会就是我们的政府,政府就是我们的工会。 ”1552斯蒂芬(信苏联是世界的未来,苏联将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1560德莱塞坚信: “对于世界问题尤其是美国问题我的解决办法是共产主义。他们看到了拯救美国的方向,找到了激进理想的归宿。 ”16一些原本的激进分子如特格韦尔说道: “对怀有我们这种政治信念的人来说 ,对我们这些进步主义人士和激进派人士来说,20 世纪 20 年代的生活往往更加让 人灰心丧气。事实上,我们几乎被视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1541约侬迪俄正是这一时代孕育的成果,在小说中,奥尔森真实地还原了大萧条时代的历史场景,并 恰如其分的展示了工人阶级的困境,以女性视角塑造出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形象。此外, 辛克莱刘易斯(922年出版的小说巴比特和玛丽麦卡锡(y 女研究生群体也 11 从左翼知识分子对自我身份的认识,以 及寻找改革理想的主题在抒写这个时代。 女性的悲惨世界 1930 年代的 妇女也经历着生存状况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当代美国诗歌这样评论道, “美国妇女和她们的家庭面临着极为 现实的灾难关于男人和女人应该有自己合适的社会角色的幻想被严 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17妇女坚持着“用光、用破、凑合着用或者没有用的也行”的原则 。奥尔森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我母亲?我认为她接受了既成事实。她很忙,而我认为那就 是一个答案她总是有事情要做。”17为了养家,奥尔森幼年起就从事各种职业 ,她回忆在圣弗朗西斯科的一个旧旅馆当女招待的情境:每天要换床单、整理和打扫 ,还得在每段时间保持一尘不染,老板亲自检查,一旦发现灰尘就将失去工 作机会,这就是大萧条时代的妇女。17 关于女性写作遭遇的困境,奥尔森回忆道: “经济问题首当其冲;不平等的教育系统带来牢固的阶级体系,在公共学校尤其常见 ;女性工作量过大、时间过长致使缺乏时间创作。 ”6奥尔森无可例外的也经受了这 些,她甚至身体力行,拿着打字机,在大罢工的战场穿梭。据她自己回忆当时的情景 :妇女和孩子也打着横幅前进,横幅写着, “地狱也不能阻止我们” , “这是我们的反抗,我们和男人一起都战到最后” 。18除此之外,她因 1932 年及 1934 年的政治激进活动两次入狱仍然笔耕不辍。第一次是在堪萨斯的冬天,为工会散发进步传单入狱 5 或 6 周,她回忆“我浑身又烫又冷”6,由于患上肺结核, 她被移到明尼苏达州养病, 在这期间, 她获得充裕的时间自由写作。第二次是大罢工期间,为保护码头工人逃 跑被捕。两次事件深深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促使她更加致力于挖掘这一时代下的 女性生活和女性作家的创作困境,尤其体现在约侬迪俄中的母亲安娜身上 。奥尔森揭示出她内心深处最难以排解的矛盾:即作为母亲角色的幸福感与工人 阶级社会身份之间的冲突, 以及二者所延发的极其繁重的负担与女性性别间的矛盾。 奥尔森曾说过: “人口的百分之 50 是妇女, 其中绝大部分是劳动妇女。 我经常想,我们应当把现存的文学全部输入电脑。这样, 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劳动的小说是如此之少。关于妇女劳动的小说,包括养育儿女,也很少。 ”6敏锐的洞察力和亲身遭际激发奥尔森从事文学创作,将被忽略的女性 生活现实展示在读者面前。伦敦论坛这样评述奥尔森的创作: “除了贫穷和困苦,她用深度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暴露了很少作家触及到的内容,并揭 示了美国工人阶级的经济压迫。 ”19她在小说中展示出下层女性因先天的性别弱势必须承载更多的现实,这不是 女性的命运悲剧,从性别压迫到阶级压迫,这更是一部社会悲剧。 文学评论家朱莉安莫伊尼汉(道: “奥尔森用无比丰富而又优美的文字风格挖掘到美国 下层人民深度的疼痛和真实的希望。 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学艺术,它将被人们阅 读直至美国语言的消失。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民族大学《现代仪器分析及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媒介批评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信号处理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晶体生长原理与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甘肃中医药大学《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理大学《C语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卫生法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生产学牛羊》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藏大学《建筑安全与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肇庆学院《机器学习算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伊犁将军府课件
- 中医护理不良事件
- 初中常见原子团及其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 《城市公园配套设施设计导则》
- 供应链安全培训教材课件
- 2024年医院考勤的管理制度
- 卡西欧手表5213(PRG-550)中文说明书
- 2024年度北京市安全员之B证(项目负责人)测试卷(含答案)
- 苹果电脑macOS效率手册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四章 整式的加减 章末复习
- 卸车工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