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的解释理由:文理解释(最基本-平义、扩大、缩小、反对、补正) 、论理解释(依条文的体系、历史、比较、目的-终极目的)空间效力:国内犯-属地原则:非排他性1、 领域内:领陆、领水、领空;船舶、航空器、海上钻井平台;2、 只要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就应适用我国刑法;共同犯罪只要有一部分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行为地与行为人希望、放任结果发生之地、可能发生结果地,都是犯罪地;3、 特别规定:外交特权与豁免权;不适用大陆刑法;少数民族地区的,由自治区或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外犯-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中国公民在国外实施的犯罪,原则有管辖权-属人管辖(最高刑 3 年以下可以不追究;国家工作人员与军人必须管辖)外国人在国外实施的危害中国国家和公民利益的犯罪-保护管辖(最低刑为 3 年以上的,犯罪地法律也认为是犯罪的,可以适用;但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外国人在国外实施的危害各国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普遍管辖对外国判决-消极承认时间效力:原则从旧兼从轻(先比较最高刑,再比较最低刑)1、 行为时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行为时法律-从旧;2、 行为时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刑法-从轻;3、 行为时法律与刑法都认为是犯罪的,依行为时法律追究。但是,如果刑法的处刑比行为时的法律轻,则适用刑法;4、 刑法施行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做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犯罪的本质-法益侵犯性构成犯罪的具体要素:违法的客观要素;主观责任要素客观要素:行为、对象、结果、定罪身份、不存在违法阻却事实行为要素:无行为无犯罪三个特征:、 有体性。人的身体的动静;思想观念不可能构成犯罪。言论如发表可能构成犯罪;、 有意性。有意识支配的行为动作;、 侵犯法益的行为动作。具有侵犯法益的可能性。刑法上行为的分类:实行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实行行为是核心,具有法益侵犯的紧迫现实危险性,并被社会生活所不允许的行为。实行行为由分则规定,但分则规定的不全是实行行为。评价为实行行为必须要求行为具有法益侵犯的紧迫现实危险性。已存在的危险,行为人将其提升的,也是法律禁止的实行行为,该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被允许的。亲告罪:1、 侮辱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 诽谤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3、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导致被害人死亡的除外) ;4、 虐待罪(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除外) ;5、 侵占罪。状态犯:犯罪行为终了但法益侵害状态继续存在;继续犯:犯罪行为持续存在。大部分构成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通过自然、直观的观察就能做出判断;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需通过规范的、评价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的构成要件要素;客观(违法)的构成要件要素:外在的、客观方面的要素,例如行为、对象、结果、构成身份;主观(责任)的构成要件要素:内心的、主观方面的要素,例如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不是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不需要证明的要素。下列行为属于实行行为:增加或提高了已经存在的法益危险;改变事先设定的危险发展过程以减少危险,但未能消除全部危险;制造只有通过损害某一法益才能避免对另一法益的危险的因果进程;下列行为不属于实行行为:减少或避免法益侵犯的行为;对已经存在的法益危险没有防止结果发生义务的人,没有增加危险的相关行为。作为与不作为竞合:可以分别从作为或不作为角度解释其都成立犯罪。作为与不作为结合:成立某罪要求客观行为同时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行为可直接实施-直接实行犯(正犯)刑法中的犯罪可分作为、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结合(抗税罪) 、作为与不作为竞合纯正的不作为犯(刑法分则规定)以作为的方式实施,当行为人以不作为方式实施(不真正不作为犯)条件:一、 行为人有防止危险现实化的义务:、 行为人对危险的来源处于支配与控制地位特殊正当防卫(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施防卫) ,造成不法侵犯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中没有尽到防止义务,造成另一个犯罪结果。、 行为人与受到侵犯的法益主体之间,具有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令行为人具有照看、救助、防止危险的义务。登山队员之间,原则上有照看义务。、 当法益危险发生在特定的空间、领域或场所,此时借助于其他人进行救助十分困难,此时只能将救助义务赋予空间、领域、场所的支配者。二、 行为人有能力履行义务;三、 行为人履行义务的行为具有结果回避可能性;四、 构成不作为犯罪要求行为人以不作为方式实施与以作为的方式实施这种犯罪是具有等价性的。、 体现在法益侵犯程度及责任的程度与作为的方式有等价性;、 法律使用的语言文字,能包含不作为方式的:包庇罪不可能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侵占罪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方式实施(变占有为所有) 。脱逃罪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以上几条需同时具备且只能说明行为人具备不作为方式的危害行为。不作为行为的犯罪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不作为方式的故意犯罪可能既遂,也可能未遂。持有:作为的方式犯罪;走私-数罪并罚。行为对象:单纯的身体动作的描述无意义,需结合其指向的对象。结果:行为对对象会导致某种结果(法益侵犯)实际侵犯或有侵犯的危险。危害结果包括:实害结果与危险结果侵害犯与实害犯过失犯罪要求产生实害结果,因此,所有犯罪是侵害犯或实害犯,必须发生实害结果。故意犯罪不一定;所有既遂都属于侵害犯或实害犯,但预备、未遂、中止无实害结果,有危险结果,否则不成立犯罪。侵害犯:将对法益的现实侵害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故意杀人)危险犯:将对法益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杀人未遂)结果加重犯依然成立基本犯罪的罪名(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虐待罪的结果加重犯包括引起被害人自杀的情形;绑架、非法拘禁或拐卖妇女后,正常的解救行为造成被害人伤亡的,成立结果加重犯)如果行为人故意杀人之后,临时起意取走死者身上的财物,不成立抢劫罪,成立故意杀人罪和侵占罪或者盗窃罪并罚。遗弃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没有规定结果加重犯,想象竞合犯。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行为人的欺骗、敲诈勒索行为与取得财产之间无因果关系,最多认定为未遂抢劫罪:行为人取得对方的财物并不是基于压制反抗强行取得,抢劫行为与取得财物之间就没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条件说为了解决以下问题:当行为人实施行为后,又出现了一个介入因素,这个介入因素导致最终结果发生的时候,这个介入因素是否会阻断先前行为与最终结果的因果联系。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是正常的、必须的,综合看,没有行为人先前的行为,不会有后来的结果,因此,因果关系总是不会中断的。如果是偶然出现的,这个介入因素是否达到了能够独立导致结果发生的程度,如果没有,起决定性因素的依然是先前的行为;如果独立导致结果关系,说明前一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介入被害人的行为:、 行为人实行的行为导致被害人不得不或者几乎必然实施介入行为的,或者被害人实施的介入行为具有通常性,无论该介入行为是否具有高度危险,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 行为人的行为导致被害人介入了异常行为,最终造成了结果;但结合被害人的心理恐惧或精神紧张等情形,其介入行为仍然具有通常性时,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仍然具有因果关系;、 介入了被害人不适当或异常的行为,但该异常行为属于行为人的管辖范围之内的行为,则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没有履行职责,致使不会游泳的练习者溺死,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 介入了被害人不适当的行为造成了结果,如果该行为是依照处于优势地位的行为人的指示实施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行为人不处于优势地位,而是被害人自我冒险导致结果发生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非法行医让患者买错药,导致患者死亡,有因果关系;冬天甲为取乐让乙跳入河中取钱,无因果关系)、 行为人实施行为后,介入的被害人行为对结果的发生只起了轻微作用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介入了被害人对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异常行为,则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投毒后被害人因疼痛上吊;毁容后自杀)介入第三者行为:、 与前行为无关的介入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有导致被害人死亡的高度危险,介入医生或者他人的过失行为而未能挽救伤者生命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没有导致被害人死亡的高度危险,医生或者他人的严重过失导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行为人实施行为后,通常或者必然会介入第三者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行为人实施行为后,介入了有义务防止危险现实化的第三者的行为,如果第三者能够防止而没有防止危险,则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要认定第三者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行为人的行为与介入的第三者行为都对结果的发生起决定作用的,二者的行为与结果之间都有因果关系。介入行为人的行为:、 故意的前行为有导致结果的高度危险,介入过失行为造成结果的,前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过失的前行为有导致结果的高度危险,介入故意或者过失行为直接造成结果的,介入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故意或过失的前行为有导致结果发生的高度危险,介入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不对结果发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前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后行为对结果的发生起决定作用,而且前行为通常不会引起后行为的,后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前后都是过失行为,对结果的发生都起决定作用的,则前后行为与结果都有因果关系。常见罪名关于身份的要求:、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构成身份的犯罪:报复陷害罪(第 254 条)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罪(第 294 条) ,渎职犯罪;(1) 、放纵走私罪(第 411 条)的定罪身份:海关工作人员;(2) 、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第 404 条)的定罪身份:税务机关工作人员;(3)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第 417 条)的定罪身份: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第 398 条)通常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但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构成该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加减身份的犯罪:诬告陷害罪(第 243 条) ,非法拘禁罪(第 238条) ;、 司法工作人员作为加减身份的犯罪: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第 245 条) ,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第 307 条) ;、 没有身份要求的犯罪:窝藏、包庇罪(第 310 条) 。单位犯罪:单位分支、内设机构、部门实施的犯罪行为应定单位犯罪;对单位只能判处罚金。以自然人犯罪定罪的四种情况:、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没有取得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企业实施犯罪的。正当防卫:一般与特殊两种,避免或减少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 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A、 不法:客观上违法的行为,不要求行为人有责任,只要求行为是不法的。违法不要求一定是犯罪;B、 精神病人犯病期间的不法行为,可对其正当防卫;C、 进攻、紧迫、破坏性的不法行为,通过防卫性,能够减少、避免不法侵害,才允许进行正当防卫;D、 侵害指不法行为具有法益侵害可能性(可以是故意、过失、意外事件) ;E、 可针对不作为方式的不法侵害,只能使一个人履行一个义务的情形;F、 动物主人唆使动物攻击人,将动物打死,视为正当防卫;G、 不法侵害是现实存在的,否则视为假想防卫,属于事实认识错误,永远不构成故意犯罪,有过失为过失犯罪。、 不法侵害是正在发生的。没开始,事前防卫(加害行为) ;结束,事后防卫(加害行为)-防卫不适时,可能成立故意过失或意外(原则) 。财产性犯罪结束后,在现场或追赶过程中,直到不法侵害人完全藏好财物后,视为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行为可事先准备,如果防卫装置已经威胁到公共安全,此时没有正当防卫的可能性,如果有过失,成立犯罪,无过失成立意外事件;、 主观条件:成立正当防卫,必须有防卫意识:包括防卫认识与防卫意志。防卫认识要求认识到存在着现实的不法侵害。防卫意志指防卫者为了保护自己、他人、国家、社会利益而选择实施了防卫行为。防卫挑拨不存在正当防卫(极端情况下除外) 。斗殴不存在正当防卫(极端情况下除外) 。偶然防卫:没有防卫意识,但行为在客观上减少、避免了一个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 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正当防卫;、 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防卫过当:重大损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防卫过当不是罪名,只对过当部份承担责任。特殊正当防卫:对于正在进行的抢劫、强奸、行凶、杀人、绑架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必须满足正当防卫的前 4 个重要条件;针对的是暴力犯罪(不是不法行为) ,且针对的是人的暴力犯罪,严重程度必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有生命危险与重大的身体健康安全)对假想防卫可进行正当防卫。对没有进行不法侵害的第三人进行防卫的情形:、 符合紧急避险的,不负刑事责任;、 存在故意的,故意犯罪;、 存在事实认识错误的,假想防卫。紧急避险: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或同等法益。被害人承诺,是构成个别犯罪的事实;有些犯罪中,被害人的承诺是绝对无效的(针对儿童的犯罪) 。具体条件:、 要求被害人对被侵害的法益有处分权限(重伤、生命的承诺无效) ;、 被害人对所承诺事项有理解能力(自然意义、社会意义) ;、 被害人对所承诺事项是基于真实的意思所做的承诺(不能是被欺骗、有错误认识的) 。如果被害人的承诺是因为动机、原因被欺骗,对所承诺事项本身完全清楚。法益相关内容被欺骗,是无效承诺。、 事后承诺无效(绝对无效) ;、 必须有现实承诺(客观存在的,不是假想的;只要求存在于被害人心中,不要求说出或行为人知道)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不能超出承诺的范围。财产、名誉、自由、轻伤害、已满 14 岁妇女的性权利可承诺。自救行为:须符合以下条件、 法益已经受到了违法侵害;、 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受侵害的法益;、 救济行为的手段具有适当性,所造成的侵害与救济的法益具有相当性自救行为针对的是过去已经发生但处于继续侵害状态的不法侵害。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故意犯罪的认识因素要求行为人认识所有的客观构成要件事实,所以任何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都是特定的。 对行为的性质认识: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作用及其危害性质;不包括对行为违法性的认识。对行为对象的认识:大多数犯罪对行为对象有特殊要求。对危害结果的认识: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对危害结果的明知包括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与可能发生两种情况;行为人明知的是哪一种情况,以行为人自身的认识为准,不以客观事实为准。故意与过失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故意的认识因素:要求行为人实施行为时,认识到构成这一犯罪的所有的违法事实的内容故意是对符合客观要素的违法事实本身的故意、 行为人要认识自己行为的自然、社会意义,不要求认识到法律上禁止的。行为的违法性不属于故意的认识的范围;、 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特定对象;、 行为人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定罪身份的认识;、 如认为存在违法阻却事实假想防卫、避险等。我国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过失为例外。过失犯罪法条有明确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的情形被法律认定为犯罪,故意一定为犯罪。过失的最低要求:行为人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没有认识到,以至发生危险结果,应当认识到构成犯罪的违法事实的内容(至少应当认识到,如果有一个没认识到,为意外事件) 。过失应认识到特定结果(过失致人死亡,认识到死亡,认识到过失为意外事件)满足犯罪的客观要件(违法事实) ,还应满足故意、过失的心里联系,只对这部分承担责任。个别过失犯罪还应认识自己身份应当认识即可,不要求明确认识。意外事件,同样有违法事实,特殊环境、条件(完全不可预料的)直接故意: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已经认识到所有的违法事实,这时,法律对行为人提出了禁止行为的要求,行为人想通过这种客观的因果发展进程,利用这种行为,导致这种特定结果发生,追求这种结果,站在法律对立面,反社会与法律。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的,直接认定直接故意。认识到结果可能发生,希望、追求其发生疏忽大意:行为人在行为时,以其知识、水平、能力,结合周围场景,应认识到这种可能,但因疏忽,没有迟到一个正常理性人足够的谨慎义务,选择实施该行为,承担最轻责任。间接故意: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已认识到所有的违法事实内容,仍实施该行为,尽管结果不是行为人想追求的,但其对这个结果是无所谓的(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结果,但行为人根据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结合自己的技术或社会常识,认为结果不会发生,且依这个条件,通常结果不会发生(行为人对结果持反对态度) 。故意与过失限制行为人承担责任的范围、形式与程序。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主要发生在以下三种情况:、 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可分为两种情况:(1) 、为了追求某种危害结果而对同一对象可能造成的另一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2) 、对某一对象实施犯罪行为时,放任对另一对象造成危害结果。、 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的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事实认识错误:为了解决是否可以认定为故意犯罪;永远为一个罪、 客观事实与行为人认识都属于同一个犯罪构成要件范围内。同一构成要件类的事实认识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 客观事实与行为人认识不同,而且客观事实符合一个罪的要素,主观符合另一个犯罪。客观事实与行为人想的,分别触犯不同犯罪不同构成要件之间的事实认识错误,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一) 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一、 对象错误:行人为误把对象甲当作对象乙加以侵害。在对象错误中,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结论一致:该错误不影响犯罪故意的认定,只成立故意犯罪一罪;误把非犯罪对象当作犯罪对象,或者把犯罪对象当作非犯罪对象加以侵害,属于未遂犯和不能犯、过失与意外事件的问题;同一犯罪构成内不同类型的对象、不同行为方式的认识错误,按照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对象错误的原则处理,即这种错误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只认定为故意犯罪一罪:、 甲以为是枪支而盗窃,实际上却是弹药的,盗窃弹药既遂;、 甲将 15 岁乙女当作幼女拐卖,成立拐卖妇女既遂;、 甲以为是伪造的信用卡(实为真实有效的)在商场购物,成立信用卡诈骗罪。二、 打击错误(方法错误):由于行为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的情况;三、 因果关系错误:指行为人侵害的对象没错误,但造成的侵害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发展过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结果推后或提前发生的情况:、 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指结果的发生不是按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发展所预见的进程来实现的情况。由于故意的认定不要求行为人明确认识因果发展的具体样态,而只要求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即可,所以,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并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 事前故意: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的情况;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错误的区别:打击错误是由于客观行为的偏差,导致了其他结果的发生;因果关系错误是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与行为人主观认识并不完全相同的因果发展联系,但没有对象方面的认识错误,也没有因行为偏差导致其他结果发生。、 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提前实现了行为人所预想的结果。注意:如果只是预备行为导致了死亡结果,由于预备行为本身与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二者分属不同案件,成立故意杀人罪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二)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一、 对象错误:行为人误把甲当作乙加以侵害,但甲和乙体现不同的法益,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二、 打击错误: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且这种不一致超出了同一的犯罪构成范围三、 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主观想犯轻罪,客观触犯重罪:按照轻罪既遂处理主观想犯重罪,客观触犯轻罪:、 存在重罪的实行行为,并导致重罪的危险结果,成立重罪未遂与轻罪既遂的想象竞合犯;、 如果没有重罪的实行行为,也没有重罪的危险结果,不成立重罪未遂,只成立轻罪既遂在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中,按照法定符合说,如果主客观没有重合内容的,则不成立犯罪或仅成立客观内容的过失犯罪;主观内容与客观内容涉及不同犯罪,但法定刑完全相同,而且按照法定符合说,主客观内容完全重合的,按照客观内容认定犯罪的性质。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预见,因疏忽而没预见:(1) 、应预见的前提是能预见:需考虑行为人的智力水平、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以及行为时的客观环境;(2) 、应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即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而非任何结果。、 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轻信能够避免表明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1) 、过失犯的实行行为定性比故意犯的实行行为缓和;(2) 、过失向故意的转化: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导致对某种法益产生危险,但故意不消除危险,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的,直接认定为故意犯罪。过失行为造成基本结果,在能够有效防止加重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具有防止加重结果发生的义务却故意不防止的,对加重结果成立故意犯罪。、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二者相同点为没有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不同点在于意外事件是结果不能、不应当预见并由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疏忽大意的过失是能够、应当预见,却因疏忽没预见。、 过失与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指行为人预见到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不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结果发生,或采取了措施,但结果仍然不可避免。、 期待可能性: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1) 、期待可能性不仅存在着有无的问题,而且存在着程序问题;(2) 、判断标准:在考察行为人的能力的前提下,判断能够期待行为当时的行为人通过发挥其能力而不实施违法行为;犯罪目的:两种分类、 行为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可以(但并非必然)实现的目的。如贷款诈骗罪,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的行为,就可以实现非法占有的目的;、 行为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后,还需行为人或第三人实施其他行为才能实现的目的。在这种目的犯中,目的实现与否,既不影响犯罪成立,也不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即这种目的犯的既遂与未遂,应以第一个行为的结果发生与否为标准。间接故意也可能是目的犯。责任的阻却事由:年龄、精神状态(精神病学专家的鉴定结论,不等同于法官的判断)行为人在行为时有没有行为能力,由法官根据行为人在当时的意志与意识状态判断。不满 14 周岁,实施的任何不法行为,不用负刑事责任已满 16 周岁,负刑事责任已满 14 不满 18 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已满 14 不满 16 周岁,对 8 种犯罪行为负责任,不是对分则的 8 种条文负责任,而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能从事实评价为这 8 种行为的,就依这 8 种行为追究责任,无论行为人原本实施的是何种犯罪:、 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 法律拟制为这两种情况的,同样负刑事责任如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16 周岁不负责非法拘禁,以暴力手段致人死亡 16 周岁负责任其他犯罪可以评价出故意杀人、重伤、致死的,对其他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对杀人、重伤承担责任。刑法分则规定的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论处的情形:劫持航空器故意致人重任或死亡的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拐卖妇女、儿童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任或死亡的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故意伤害被拐卖人的(达到重伤程度)绑架杀害被绑架人的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死亡的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对他人造成重伤的(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在其他犯罪的规定中,只要对重伤、死亡的结果是故意的,14-16 周岁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不能评价为故意杀人、故意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理统计》第7章 估计量的评选标
- 小蝌蚪找妈儿童画课件
- 《质量管理基础概念课件》
- 货车检车员中级工试题+答案(附解析)
- 《x管理策略》课件
- 《萃取工艺相平衡》课件
- 《校园防火安全教育教学课件》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 茶叶店员工服务技能与礼仪测试考核试卷
- 茶叶店经营分析与决策支持考核试卷
- 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实验技术及发展方向
- 医疗护理医学培训 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 钢材交易中心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年国投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CSC-103A-G数字式超高压线路保护装置说明书(信息规范六统一)V200
- 【MOOC答案】《中国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慕课章节作业网课答案
- 邮政社招笔试题库
- 2023年黑龙江省黑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必刷经典测试卷(1)含答案
- 《真希望你也喜欢自己》房琪-读书分享
- 大班沙水游戏教案30篇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10-04-02 保健按摩师 人社厅发202332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