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循环复合物_第1页
免疫循环复合物_第2页
免疫循环复合物_第3页
免疫循环复合物_第4页
免疫循环复合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环免疫复合物概念及补体C1q检测临床意义,李玉栋,1,概念,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是一类在抗原量稍过剩时在血液中,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IC(免疫复合物),它既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孔排出、可较长时间游离于血液和其他体液中,当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此类IC可随血流沉积在某些部位的毛细血管壁或嵌合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补体导致ICD(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发生。,2,临床意义,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对于判定疾病的活动性、治疗效果、预后以及探讨发病原因有重要意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膜增殖性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传染病(如慢性乙型肝炎、麻风、登革热、疟疾等)以及肿瘤患者,血清中都可能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3,目前已经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部分肾小球肾炎和血管炎等疾病为免疫复合物病,CIC检测对这些疾病仍是一种辅助诊断指标,对判断疾病活动和治疗效果也有一定意义。在发现紫癜、关节痛、蛋白尿、血管炎和浆膜炎等情况时,可考虑免疫复合物病的可能性,进行CIC和组织沉积IC的检测。另外,患有恶性肿瘤时CIC检出率也增高,但不出现型变态反应的损伤症状,称之为临床隐匿的IC病,然而这种状态常与肿瘤的病情和预后相关。,4,免疫复合物病,循环免疫复合物是体内抗原和抗体反应形成的,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只有少数情况下免疫复合物沉淀下来,引起组织损伤,造成疾病.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抗原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按此类不同,可将CIC疾病分类如下:,5,(1)与内源性抗原有关者: IgG抗原: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冷球蛋白病、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核抗原:系统性红斑狼疮。 特发的细胞抗原: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6,(2)与外源性抗原有关者:医源性抗原:血清病、药物变态反应。 环境中抗原:吸入性抗原(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摄入性抗原(疱疹样皮炎)。 传染性生物性抗原: A.病毒性抗原:肝炎、登革出血热。 B.细菌性抗原: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麻风。 C.原虫性抗原:疟疾、锥虫病。 D.蠕虫性抗原:血吸虫病、盘尾丝虫病。,7,(3)抗原性质不明者:慢性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伴有或不伴有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性脉管炎。,8,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马血清)12周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等症状。主要是体内马血清尚未清除就产生了相应抗体,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停用抗毒素后可自然恢复。,9,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由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如M蛋白结合后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所致。其他病原体如乙肝病毒、疟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10,3.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变性DNA及抗DNA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肝脏、关节、皮肤等部位血管壁,激活补体和中性粒细胞引起的多脏器损伤。,11,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IgM类为主,临床上称类风湿因子),两者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在小关节滑膜,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12,4.过敏性休克样反应:见于临床上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时出现的与过敏性休克相同的临床表现。但两者发生机制不同。过敏性休克样反应无IgE参与,是由于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被大量杀死后,其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形成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激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血压下降,导致过敏性休克。,13,补体C1q简介,补体C1q是补体系统C1的第一组成成分,是一个巨分子量糖蛋白,一个C1q分子由18个多肽链成,化学组成为胶原性蛋白。C1q抗原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与血清中IgG 、 IgM结合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激活CP(C1q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肾系膜上)引发肾小球受损。,14,补体C1q临床意义,反映血清样本中补体C1q动态浓度变化,体内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诊断治疗和预后的观察。补体C1q水平下降:补体C1q肾病,活动性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急性期、活动期的重要标志。营养不良性下降。补体C1q水平上升:非感染性慢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复合物性疾病缓解期。生理性升高。正常参考值范围:159mg/L-233mg/L,15,补体C1q临床相关性,1、检测补体系统激活状态,鉴别经典激活或旁路途径的激活。2、诊断补体C1q肾病,血清补体CH50、C3、C4水平正常,补体C1q水平异常。3、诊断补体系统先天性缺陷,如先天性补体C1q缺陷,临床常表现为混合免疫缺陷、肾小球肾炎、SLE。,16,4、与免疫复合物中结合抗原的抗体(IgG类 、 IgM类)的FC段结合。该复合物沉积于人体局部组织,引发炎症性免疫反应,如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和肾小球基底膜组织,引发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17,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以C1q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导致肾脏组织学发生微小病变、系膜增殖及局灶性增殖等变化的C1q肾病等。如沉积于关节组织,造成关节腔炎性肿胀,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RA)症状。补体C1q与大量免疫复合物的结合引起血清补体C1q呈下降趋势,当体内炎症性反应趋于缓解,免疫复合物形成减少,补体C1q浓度呈暂时性代偿性升高。,18,补体C1q临床体现,1、狼疮性肾炎(SLE)C1q缺损可分为两种不同型,一种是C1q完全不能检出,另一种是虽然存在C1q但缺乏功能,后者属异合子缺损。在临床上两型都有红斑狼疮SLE症状和易感倾向。尽管抗dsDNA被确认为活动性SLE的标志,并与其肾脏损害有关。但该抗体在非活动性SLE和无肾脏损害患者中,亦可出现相当比例的阳性率。,19,随着对SLE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补体C1q与SLE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发现,肾病患者肾小球基底膜、肾系膜可见C1q与免疫复合物中IgG 、 IgM结合沉积。肾系膜增生性肾炎、SLE在肾组织的沉积中常伴随补体C1q成分及抗体复合物的沉积。特别是在SLE并发活动性肾炎和无活动性肾炎两组之间,C1q的检测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和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0,红斑狼疮(SLE)能引起狼疮性肾炎,严重的能引起肾衰竭等。血清补体C1q检测能在狼疮肾炎在疾病早期阶段出现阳性时,可提早进入治疗,预防肾功能损害,及在治疗中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稳定程度,减少肾功能进一步损害。,21,2、急性肾小球肾炎(GN)A型链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及肺炎球菌感染后,发生内皮-肾小球系膜肾小球肾炎补体C1q浓度下降快、时间早,随着治疗,其他补体成分减少,不及C1q明显,随着治疗好转,C1q恢复正常。,22,3、类风湿关节炎(RA)急性期时,补体C1q浓度下降常早于其他补体成分,治疗缓解时RA病人血清中C1q升高。4、尿毒症及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中,病人血清中补体C1q下降快。5、混合性免疫疾病,病人血清中C1q浓度下降,C1q可作为观察指标。,23,6、研究发现,肝癌肿瘤破裂的患者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抗原抗体复合物(IC)积聚在血管壁上;患者体内巨噬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的IC血管沉积及小动脉受损,致使小动脉脆弱,在受力情况下极易破裂出血,并可能与肝癌自发性破裂直接相关。,24,7、研究表明,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补体C1q、C5、C9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由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所造成。补体的持续激活,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