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_第1页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_第2页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_第3页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_第4页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张海游2013-1-25 10:36:19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2 年 05 期【英文标题】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作者简介】张海游,女,1981 年生,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馆员,天津 300134【内容提要】 文章论述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历程,即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多元化取向从认知、社会、组织和情境的复合视角看待信息行为,三种研究取向对人类的信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studies have experienced a shift from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social approach and then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Psychological approach attaches importance on cognitive factors and focuses information need and individual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Social approach extends the research from individual to more broader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mphasizes the social effectors, making up the missing social dimension of psychological approach.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combines cogn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 The three approache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关 键 词】信息行为/心理取向/社会取向/多元化取向 information behavior/psychological approach/social approach/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信息行为研究涵盖信息的需求、搜寻、组织、评价和利用。信息搜寻行为是信息行为研究的环节之一,是指个体从意识到有信息需求至满足其信息需求为止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连串活动。本文探讨的范畴为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不过多涉及信息的组织、评价和利用。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由于深受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由“系统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范式的转变,“用户为中心”开始成为信息行为研究关注的重点。除了用户研究的数量增长外,该领域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推进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1。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过程;社会取向注重社会因素,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对个体信息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多元化取向强调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交互过程,关注复杂的信息搜寻活动中的个体、情境、工作任务和其他各种相关因素。本文将对这三种取向、理论及相关的信息行为研究进行具体论述。1 心理取向(Psychological Approach)在“用户为中心”成为主流研究范式之前,系统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最佳匹配算法、查询与文献匹配、查全率和查准率、全文检索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系统方法过于机械化,要求用户适应系统,关注系统的内部程序,强调人工制品(如文献)或物理媒介所记录的知识的表达,忽略了用户的情感和认知能力而受到批评”2。以“用户为中心”即是从用户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等)角度审视信息行为,称为心理取向。心理取向摒弃了系统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强调信息概念的主观性质,重视个体的信息需求和对个体信息行为、信息交流效果的研究。从系统取向转向心理取向意味着研究的重点从信息以及承载信息的系统转移到信息消费主体的内在认知和系统化,从信息服务实践上说,二者的转变最终体现为信息服务思维的转变,即从采取信息供应系统来推理用户信息行为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路线到用户自主产生信息需求,指引着信息供应系统“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用户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利用中的核心地位自此确立。心理取向代替系统取向,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信息行为研究的主流纲领,与此同时,研究方法也从定量向定性转变。1.1 心理取向的理论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取向的主要理论依据3。认知心理学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1956 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份,在这一年中,几项重要的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纽厄尔和西蒙的“通用问题解决”模型。1967 年奈瑟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后来,一些科学家将几个独立学科,如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逻辑和认识论等加以综合,形成了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在认知科学与心理学领域都占有主导地位,并与计算机科学一起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将人脑看做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其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认知视角的特点在于:“以个体为分析单元,通过观察个体的外在行为探索其认知过程的特征”4;倾向于对个体的认知研究做超越情境的分析,不考虑信息行为的情境因素;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个体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的决定作用。在研究方法上,通过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个体的认知过程,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1.2 心理取向的信息行为研究在认知视角的影响下,信息学家倾向于模拟人脑解决问题的过程,挖掘信息需求(问题)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开展信息搜寻行为,解决信息需求(问题)是这一阶段信息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1.2.1 信息需求20 世纪 70 年代是心理取向研究的起始阶段,最大的贡献是将用户需求由作为常量的假设转为变量的假设。关于信息需求比较知名的理论是 Belkin 的“知识异常状态”和 Devin 的“意义构建理论”等。Belkin 于 1980 年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异常状态(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理论5,认为信息需求起源于认识到自己既有的知识状态发生异常,现有的知识结构无法运用于目前任务的情况,寻求各种信息是为了解决知识结构上的异常状况。其次,知识状态具有动态的特质,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亦有所不同,因此信息搜索过程不仅是检索行为上的变化而已,需要考虑在检索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面临的认知与心理差异。“该模型被经常用于信息检索系统设计的过程,对于信息搜索过程中获得更广的信息起到桥梁作用,可以用于跨越知识鸿沟”6。此外,Dervin 在 1992 年提出“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Model),以解释信息需求产生的原因7。她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情况与认知不同而产生的差距是信息需求的来源。换言之,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状况无法从其现有的知识或认知中获得解释或理解时,也就是当下所拥有的知识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或情境产生落差时,需要从其他人或者资源获取帮助,这样就形成了信息需求。Dervin 的“意义构建理论”强调了个体在信息行为过程中对信息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8。1.2.2 信息搜寻行为过程研究为了满足信息需求,个人就会寻求信息,有多位学者对搜寻过程进行建模。已有的模型中 Kuhlthau、Ellis 和 Cole 的模型最具代表性。Kuhlthau 以学生撰写报告的心路历程为对象,将用户的信息搜索过程清晰地划分为任务开始、主题选择、聚焦探索、焦点成形、信息收集、呈现/搜索结束六个阶段。Kuhlthau 的研究使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强调用户心理情感的作用,关注用户在每个阶段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的变化9。Ellis 的信息寻求模型并不以查询行为的阶段来加以区分,而是更贴近现实中的信息搜寻行为。整个查询过程从“开始”起,经过浏览、链接和监视三个程序到达“区分”环节。在区分之后是“提取”信息,所得到的信息在经过“查核”后,整个信息查询行为结束10。Cole 收集并研究了 45 位博士生信息搜寻行为的数据,他把搜寻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搜寻开始、代表性的活动、证实所收集的信息、结束、产生影响的过程。Cole 认为,每一个搜寻阶段的完成都是一个改变个人知识结构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产生了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将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其次,Cole 对于个人信息行为发生的起点状态有进一步的认识。他在研究中提出“零阶段”,即前意识阶段,这一阶段能够激发用户使用已有的数据和知识采集信息,为信息接收的最佳引起阶段2。心理取向为人类信息行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研究范式从以系统为中心转向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是心理取向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很多学者批评心理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沦为精神论方法,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心理学化,而不是以认识论审视心理学问题;通过研究个体来研究知识,忽视了历史、文化及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塑造11。这些批评直指心理取向社会维度的缺失,而社会取向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缺憾。2 社会取向(Social Approach)对心理取向缺陷的认识成为社会取向发展的契机。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社会取向慢慢兴起,主要研究不同群体的信息行为模式以及社会和组织结构对信息行为的影响。社会取向改变了心理取向对个体认知过程中信息行为的关注,实现对情境因素的超越,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与心理取向相反,社会取向认为信息需求不是理解信息行为的关键,社会环境、组织和政治结构才是信息行为的主要推动力;倾向于将人视为生活在特定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而不是信息系统和服务中的“用户”,因此,信息行为的研究不能局限在独立的个体或者脱离特定的情境,而应该重视社会情境、社会状况和话语等。实证研究是社会取向的主要研究方法,其中访谈法和民族志的应用创新了图情学的研究方法。2.1 社会取向的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是社会取向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它发端于 20 世纪 30 年代,成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具体指一个人或一组人联结着一个人或一组人的社会关系(如友谊、买卖、相同的会员身份等),个人可借此网络维持某个社会认同并建立社会接触,进而取得相关资源,强调社会网络对信息行为的影响。社会网络的节点依赖联结产生联系,联结理论是网络分析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12。根据彼此联结的强度,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强联结是指具有相同社会特点或相互信任、互动频率高和情感亲密度高结成的关系,它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联结。处于强联结中的个体,虽然容易获得信息,但由于处于同一圈子,信息的重复性较高,限制了个体对外界新知识的获取。弱连接是指人们在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建立的联结,处于弱联结中的个体之间社会经济特征不同,拥有的异质性信息比较多,相对强联结更能跨越社会界限去获取信息,获取新信息的几率较高13。社会网络理论在国外的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较普遍,研究有两个取向:(1)探讨社会网络与信息行为的关系。Chatman 运用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了退休女工的信息需求和行为。(2)探讨弱联结与资源获取的关系。Dixon 使用弱联结理论解释了即便是有能力提供重要信息给使用者的机构,例如图书馆或政府机构,但是由于缺乏弱联结将资源与使用者联结起来,他们提供的信息使用率并不高14。2.2 社会取向的信息行为研究社会取向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当属美国当代著名图书情报学家埃尔弗瑞达查特曼(Elfreda A.Chatman)1。20 世纪 80 年代,查特曼开始信息行为研究之时,该领域基本上由心理取向主导。她首先放弃了认知学和心理学,转而从社会学借鉴了相关理论,将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扩散理论、异化理论、满意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应用到人类信息行为的研究。其次,她对信息行为理论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信息贫穷理论、圆周生活理论和规范行为理论,解释了“小世界”不使用、不分享信息,信息贫困的原因与现象。对弱势群体的长期关注,使查特曼逐渐认识到,“小世界”中存在着鲜明的社会规范,成员的信息行为(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习惯和信息价值判断等)、正常行为的标准与范围以及局内人和局外人的界限等都会受到这些规范的限制4,对行为的规范导致了世界观的形成,即使没有信息,多数情况下“小世界”的生活也会运作正常。生活在“小世界”中的人出于自我保护和不信任,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基本是个人信息保密、传递虚假信息、规避风险和依据情景相关性判断信息价值,很少自觉从外部获取信息,除非出现很关键的问题或者“小世界”的生活已经不能正常运转,“小世界”的人才会跨出“小世界”去搜寻信息,与外界的隔阂或交流屏障导致了“小世界”的信息贫困。国内学者肖永英等对广州市海珠区城市低收入者信息获取行为的实证分析是应用查特曼理论较为突出的研究案例15。该项研究分析了影响该地区低收入者获取信息的因素: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缺乏、生活状况的限制、个人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研究发现,低收入者最需要的是与生活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医保信息、教育信息、饮食健康信息。另外,民生八卦新闻等也是他们较为关注的信息,较难获取医疗医保、社会福利、法律等比较专业的信息。低收入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主要是大众传媒,特别是本地电视和报纸,其次是居委会、与相似人群的社会交流,很少使用印刷型资料和网络信息。肖永英的研究为公共图书馆对城市低收入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提供了参考。但目前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对于弱势群体的信息困境需要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转变为对更加广泛的社会范畴之内的个体、群体的信息行为研究,弥补了心理取向所缺失的社会维度。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主要关注社会情境,多数的研究通常针对某一特定群体,且研究结果无法在不同的情境中得到验证,因此,很少能提供关于信息行为的一般性描述。3 多元化取向(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人们对真实世界中人类信息行为复杂性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