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魏晋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毕业论文_第1页
古代文学魏晋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毕业论文_第2页
古代文学魏晋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毕业论文_第3页
古代文学魏晋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毕业论文_第4页
古代文学魏晋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摘 要 .2Abstract.2一、 世说新语人物姿容之美 .3(一)爽朗皎洁 .3(二)自然 清新 .3 (三)神韵之妙 .3 (四)病态之美 .4二、 世说新语人物 性格之美 .5 (一)淡泊洒脱 .5 (二)怪诞放达 .5 ( 三)率真深情 .6 ( 四)豪爽不羁 .7 三、 世说新语人物人格之美 .7(一)自我意识觉 醒 .7( 二)追求鲜明的个性 .8 ( 三)追求人格自由、独立 .8 ( 四)寄情于山水 .9 四、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之美 .10 (一)玄远冷隽 .10(二)机敏才辩 .10 (三)幽默风趣 .11五、 结语 .12参考文献 .121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学生姓名: 学号: 文学院 汉语言专业指导教师: 职称:教授摘要: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它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世说新语记叙了汉末魏晋一些名流人士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面貌,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面貌。刘义庆以欣赏赞扬的态度去鉴赏和记录人物,书中对人物的描写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全书流露出浓郁的“魏晋风流”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体现在人物的审美上,表现在人物的姿容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性格之美和语言之美。即注重体现人物的外在形体之美,又重视人物的精神内涵。关键词:世说新语;人格;个性;魏晋风流Abstract: “Shi Shuo Xin Yu“ is a well-known novel notes in China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s sketches,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Shi Shuo Xin Yu“ chronicles the celebrities behaviors and mental outlook from the Late Han to the demeanor, and reflect that eras political, cultural, philosophical ,religiou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ditions. Liu Yiqing appreciate and record the figures by commendable attitude, and the books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s breaks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e book fully reveals the “Wei romantic“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is aesthetic is reflected in peoples aesthetic sense, in the characters the charm of appearance, human nature, personality and emotion. That is, it not only focus on the charm of external form of the characters, but also on the their spiritual content.Key Words:Shi Shuo Xin Yu; character; charm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它主要记述魏晋人士的言行举止,全书共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名人士族的言谈轶事,从姿容、人格、人性、性格、语言等各个角度展现了魏晋人士的魅力形象。宗白华先生曾指出:“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不能忽略世说新语 。 1209一、 世说新语人物姿容之美2在魏晋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审美主要着眼于人物的言行、品德和功绩,而极少涉及人物的容貌仪态。而世说新语专门有容止部来描写魏晋人物的仪容之美,首次将人物的姿容之美当做一种重要的审美要素,一反中国古代传统的人物审美方式, 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 世说新语人物姿容之美主要体现在爽朗之美、自然之美、神韵之美和病态之美等方面。(一) 爽朗之美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人物审美观中,男必“身高八尺,相貌英伟”或“温柔敦厚,风度翩翩” ,女必“国色天香,温柔妩媚”或“冰雪之姿” 。但世说新语对人物的审美却迥然不同。魏晋人追求光洁爽朗,白皙俊秀的之美。如: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容止二)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容止八)嵇 康 身 长 七 尺 八 寸 , 风 姿 特 秀 。 见 者 叹 曰 : “萧 萧 肃 肃 , 爽 朗 清 举 。 ”或 云 : “肃 肃 如 松 下 风 , 高 而 徐 引 。 ”( 容 止 五 )谢道韫虽为女子却也是“亦神情散朗,奕奕有林下风。 ”这跟传统的“国色天香,温柔妩媚”或者“冰雪之姿”的美女佳人大不相同,皎洁脱俗,毫无香艳的脂粉之气。(二) 自然清新魏晋人士寄情于自然山水,追求与自然合一。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升华成为一种精神的上崇拜,形成一种“无处不是山水”的审美境界。刘义庆在勾画这些名士时,运用了许多当时特有的眼光及概念,以自然山水来比喻人物的外貌、品格、神韵和才情。在容止篇中,多次以人物之美来比拟自然之美,挖掘人物与自然的共通之处,使人物具有了自然之美和山水的灵气。如: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之如春月柳” 。 (容止三十九)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容止四)以上二例都将人的外貌与自然风物做比,以自然山水的灵气来描述人物的独特气质,突出人物的自然之美。王恭似“春月之柳” ,春柳青翠清新,春月的柳树更是如月下翡翠,也就是说王恭也似这春月的柳树清新夺目。夏侯渊似日月,日月璀璨耀眼,夏侯渊亦光彩照人。 世说新语巧妙将山水风韵与人物姿容之美完美而和谐的交融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韵味。(三) 神韵之妙3宗白华先生认为“晋人之美,美在神韵。” 2356 魏晋人士重视外在的容貌之美,更重视风貌神韵之美。神韵之美往往是建立在对人物的姿容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人的内在神韵,一定会呈现在外在的形体上,就如精神状态、气质风度,经常是可见于一个人的表面状态上一样,而为人所感知。孟子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3168 当人物的内在神韵显现在姿容之美之上时,人物气质风度才会独具特色,而不是一具华丽的空壳。如: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容止十二)刘邵在人物志中写到:“物有形,形有精神。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429 在品评人物时,魏晋人士特别讲究对人物神韵气质的欣赏,他们认为神重于形。神韵之美有时表现在形貌上,但又不受形貌所拘束。因此裴令公粗服乱头也遮掩不住神韵之美。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以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立刀者,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容止一)魏 晋 人 士 在 姿 容 美 和 神 韵 美 发 生 冲 突 时 , 并 不 会 因 为 对 姿 容 之 美 的执 着 而 忽 略 神 韵 之 美 。 他 们 认 姿 容 之 美 若 有 神 韵 的 支 持 , 即 使 相 貌 丑 陋 ,也 会 具 有 一 种 独 特 的 美 。 因 此 曹 操 虽 形 陋 , 匈 奴 亦 能 慧 眼 识 英 雄 。(四) 病态之美在形貌上,晋人除了追求自然美和神韵美之外,他们认为苍白瘦弱、弱不禁风也是一种美,甚至有些男人涂脂抹粉。这是对美的一种病态追求。与当时士人社会心理有很大关系。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人们寻求一种心理的寄托与发泄渠道,通过对美的病态追求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病态美的代表人物是卫玠和刘伶。如:王丞相见魏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容止十九)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容止十三)前两则写卫玠弱不胜衣的病弱之态,而正是卫玠这种病态之美受到了士人的狂热追捧。刘伶虽然面容不佳,而他那种颓废之态却被世人认为是一种独特之美。这都体现了当时世人对病态之美的追求。二、 世说新语人物性格之美4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影响当时文人的处世态度、生活情趣、价值观念,对当时文人的性格有着深刻的影响。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魏晋人士展现了其独特的性格魅力,被称为“魏晋风度” 。 世说新语以其简约传神的笔触刻画了人的性格,寥寥数笔,人物性格尽跃纸上。(一) 淡泊洒脱魏晋人士十分看重雅量,追求一种喜怒不形于色、处事淡泊、临危不惧的优雅从容的风度,主要表现为对政治的厌恶和疏远以及对风度和心灵旷达的追求。如: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雅量三)夏侯玄虽身处危险,却能处变不惊,专心于自己正在做的事。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淡定超然的气质令人敬佩。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邃,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雅量二十三)风急浪猛之时,众人皆惶恐不安,而谢安却能安然淡定。可见谢安能临危不惧,雅量非常。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任诞四十七)王子猷追求行动过程中的尽兴,而不重视行动目的洒脱通达。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八字将王子猷淡泊超然、无比潇洒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二) 怪诞放达提到“魏晋风度” ,就会有人想到它的任诞放达。这是因为魏晋文人的个性受现实政治的压抑,敢怒不敢言,从而从另一种渠道来寻求发泄。他们不受封建礼法的束缚,在政治上不愿入世,行为放达不羁,不拘细节。如: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任诞七)阮籍与嫂相见而别,这与当时的封建礼教不合,阮籍却不拘于礼,认为叔嫂可以通问,用自己的行为表达对世俗礼仪的极端鄙夷之情。正如他所说:“礼岂为我辈设也?”5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任诞四十九)二人并不认识,王徽之只是一时兴起便让桓伊为他吹笛,这本有些唐突无礼,而桓伊却丝毫不介意。一方想听吹笛,也不管是否认识对方,就让对方吹给他听,而另一方也不管与对方认识与否,只要对方想听就大大方方地吹给他听吹完之后,主客尽欢,各自离去。两人都不拘细节,一派我行我素的放诞行止。(三) 率真深情魏晋人士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强调人摆脱外在束缚的真挚。魏晋人士的坦率深情在伤逝和任诞中多有表现。如: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废顿良久。 (任诞九)阮籍葬母不肯按照封建礼仪来守孝,他不是不爱自己的母亲,也不是不伤心,而是不屑于虚伪的形式与礼教。 由后面的“ 吐血数升”可知阮籍的内心是何等的悲痛!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己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十六)子猷、子敬两人同出身名门,浓郁的家族文化氛围造就了两个超人的才气和高雅的性情。二人既是兄弟,又是朋友知己。子猷在子敬去世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悼念子敬。他知道子敬“素好琴”,便想弹一曲为子敬送行,表达自己的悲痛哀悼之琴。“弦既不调”,子猷掷琴让人想起“高山流水”感人故事。兄弟情深,令人感动。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 ”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伤逝三)“使君辈存,令此人死!”这八个字伴着悲怆的驴鸣之音,深深流露出悼亡故人的感伤和对于死亡的无奈。孙子荆以一种无视礼仪的方式来哀悼故去的6朋友,任性率真,十分感人。(四) 豪爽不羁魏晋人物性格之美不仅表现在淡泊超然、隐居避世、荒诞疏放和率真深情等旷放闲远之美,而且也表现为健康明朗、勇武不羁的豪爽之美。豪爽之美多集中表现在胸怀大志、担当武官的豪雄身上。 531 在战乱频繁、内忧外患的时代里,他们以一种慷慨激昂、叛逆洒脱的个性,从另一方面展示了魏晋人物的独特魅力。如:桓公读高士传,至淤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豪爽九)陵仲子是战国时的一名隐士,可以说是儒家认为的圣人高士的典范,用苛刻得不近情理,近乎矫情的方式对待自己,博得了美名。显然桓公对这种行为是不赞成的,他惊呼:“谁能这样苛刻的、不近情理地对待自己!”这是对某些礼教的质疑,这正表现了他的叛逆洒脱,豪爽不羁。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 。既而屈起坐曰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尤悔十三)桓公不甘于默默无闻地过完一辈子,认为大丈夫当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纵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桓公真可谓发前人所不敢想、所不能想。其豪爽叛逆,令人惊叹不已!三、 世说新语人物人格之美“魏晋六朝,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极度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6357 由于社会秩序解体,礼教崩溃,政治高压之下士人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为了保全性命于乱世,追寻人生价值,魏晋人士打破礼教的枷锁,对个人重新定位,积极追寻生命个体的自我价值。自我意识的觉醒、个性的解放与山水之心紧密结合,形成了魏晋人士独特的人格魅力。(一) 自我意识觉醒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经历了生离死别,更能真切的体会到欢乐和生命的可贵。魏晋人士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逃避黑暗的社会现实,从多灾多难的痛苦中解放出来,寻找精神上的宣泄,把眼光投向了自我,因而产生了自我觉醒意识。 世说新语中体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尊重和追求人的个人价值,追求个性的宣扬。如以下两例:恒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 (品藻三十五)7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品性和志趣,不必用同一标准去规定与评判。 712 更不用邯郸学步。对于恒温的问题,殷云回答的非常的精彩巧妙,这是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强调了个人的存在、自我的存在,包含着自我欣赏、自我的肯定的味道,犹如自我意识觉醒的宣言,振聋发聩。在世说新语中女性也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大放异彩。魏晋时期的女性敢于大胆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追求与男性的平等地位。她们有着不输于男性的智慧与胆识,她们精彩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例如: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惑溺六)在古代,“卿”是对低辈或与自己平辈亲昵的称呼,在封建礼教中妻子从属于丈夫,这样称呼丈夫会被视为大不敬。而王安丰的妻子却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通过称呼表达对丈夫的爱意。(二 )追求鲜明的个性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影响已趋衰弱,玄学思想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并深刻地影响着魏晋人士的人生观,人们开始追求人格的独立,追求真性情。如: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豪爽一)王大将军对伎艺事一窍不通,可是他知道自己的可取之处,并不介意大家的看法而不懂装懂向群体靠拢,直接把厌恶写在脸上。当他击鼓时又立刻能够振奋起来。他拥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和个性,坚持做独一无二的个体,坚持真性情。 (三) 追求人格的自由、独立宗白华认为魏晋南北朝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 ”8412 魏晋人士追求的自由是人格和思想的自由。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大胆追求个性的独立和自由,蔑视那个束缚人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张 季 鹰 辟 齐 王 东 曹 掾 , 在 洛 见 秋 风 起 , 因 思 吴 中 菰 菜 羹 、 鲈 鱼 脍 , 曰 :“人 生 贵 得 适 意 尔 , 何 能 羁 宦 数 千 里 以 要 名 爵 ! ”遂 命 驾 便 归 。 俄 而 齐 王败 , 时 人 皆 谓 为 见 机 。 ( 识 鉴 十 )张 季 鹰 完 全 不 受 官 位 和 名 利 的 束 缚 , 他 认 为 “人 生 贵 得 适 意 尔 ”, 因 想8念 家 乡 的 菰 菜 羹 、 鲈 鱼 脍 而 弃 官 归 家 。 这 种 由 着 自 己 的 性 情 做 事 的 行 为 正 体现 了 魏 晋 人 士 的 个 性 自 由 之 美 。又如:王中郎与林公色不相得,王谓林公诡辩,林公道王云:“箸腻颜巾合,布单衣,挟左传 ,逐郑康成车之后,问是何物尘垢囊?” (轻诋二十一)魏晋人士重视人格的自由独立之美,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独立自由的人格,而不是刻意去适应某种标准,更不用去效仿古人,人不应该“从属于这个作为外在权威的超个性的普遍秩序” ,也不必受到“这个封闭的组织网罗”的束缚。 9172 王中郎将追随汉儒的王中郎讽刺为“尘垢囊” ,毫不客气揭露了所谓的名教礼法的虚伪可笑。(四) 寄情于山水魏晋人士把自然山水当做生命意识的审美载体,用心去感受自然、拥抱自然,在自然中发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将自然的审美与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融为一体,在对自然的欣赏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他们在言谈和生活中常常依托于山水例如: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赏誉三十七)世目周侯:“嶷如断山。”(赏誉五十九)司马太傅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罗罗清疏。”(赏誉一五四)魏晋士人通过自然感悟生命的美妙之处,在他们看来生命就像自然山水一样鲜活美丽,让人怦然心动。这种生命“不是哲学意义上深刻然而抽象的人的生命,而是同样深刻然而具体的人的生命呈现,是种种富有美的意味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情调” 10412,它与自然交相辉映。以上三例以山水来比喻人的品行与风度,富有独特的意味和情调,展现生命的美妙之处。残酷的社会大背景造成了魏晋的时代悲剧和个人悲剧。对痛苦的无奈、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渴望使魏晋文学饱含浓郁的悲剧色彩。魏晋人士将这种悲剧意识借自然万物的枯荣盛衰来表达出来。“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生命情致与宇宙万物形成了一种意趣深远、回味悠长的呼应。人不再是孤立地、仅限于其本身地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而是在与山水中存在的某种精神意蕴、生命韵律中来感应人的存在。 ”11426 例如: 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言语五十五)桓温以柳树自比,岁月的流逝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八个字中表露无9余,把乱世中强烈的生命焦虑化作了对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