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序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谴,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摘 要: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焦母、刘兄等做了坚决的批判,对以死维护坚贞爱情的焦仲卿、刘兰芝寄予深深的同情。整首诗细腻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异常鲜明、深刻。作品的最后一节文字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色彩,启人遐想。关键词:汉乐府 诗歌赏析 封建礼教 刘焦之死 爱情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极具影响力的诗歌作品,很可惜作者不详。本人认为这部作品是由深受民间乐府诗影响的文人所作,是首文人乐府诗(虽然大部分人不这样认为) 。那什么是汉代乐府诗呢?我们可以先探究一下。一 乐府概念 乐府的由来从西汉到南北朝结束,跨时约八百年。在此之前有诗经 、 楚辞两座诗史高峰,后有唐代的诗坛盛况,被引为中国的骄傲。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先秦和大唐之间,这期间的诗歌,吸收了先秦诗歌的雨露,进一步完善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受到当时政治、经济诸多因素的影响,于是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史诗奇观。“乐府”一词有两个不同的但又互有联系的意思。它原指汉武帝创设的指定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员的官方机构;后来多指“乐府所采之诗” 。久而久之, “乐府”便成为一种诗体名称。因为原是汉代机构,故也称“汉乐府” 。乐府诗从作者角度看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产生于民间的民间乐府诗;二是由深受民间乐府诗影响的文人创作的文人乐府诗。 乐府诗歌的特点1 乐府民歌 和诗经 相比,乐府民歌在内容上并无独特之处,它的特色在于艺术性方面叙事手法的成熟和塑造人物的成功。许多叙事诗叙事完整,描写大量人物活动,多层面地揭示社会矛盾。例如孔雀东南飞 、 木兰诗 ,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个性突出。乐府民歌的语言朴素而富有表现力,语言形式多样,无固定的章法、句式;作品中常见奇特的幻想和夸张。许多作品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2 文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这部分作品,文人创作的多为古体诗。特别是古诗十九首是其诗中的珍品。在形式上, 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在内容上,字句考究、自然深沉。刘熙载曾说过, “读之(古诗十九首 )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诗至此,始可谓言之有物矣!”。钟嵘在诗品中给这些诗以“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评价,可见乐府古诗的地位还是很高的。2二 诗歌梗概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 ,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 ”,题为焦仲卿妻 。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 ”,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这首叙事诗共5多句,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三 诗歌赏析 语言描写 塑造人物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 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与妻,孰与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彼此时,母即悔而迎女,犹可两俱无死也。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今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觉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而今日何为独死?不过谓此怨怼之言,未必实耳。故漫以东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将改适,不言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 ”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而仲卿的情况自然与兰芝不同,诚如上述引文的分析。又如:“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于此可立见焦母的蛮横: “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由此可见刘兄的势利。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点。 行动刻画 鲜明形象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使形象更加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写出了3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焦仲卿的形象刻划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表现了一片真情。闻知兰芝要成婚,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临死前“长叹空房中” 、 “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划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兰芝死时,一无反顾,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仲卿死时,顾念老母,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同样是母亲,焦母“捶床便大怒” 的泼辣,刘母见兰芝回家时惊异而“大拊掌”的温和,对性格的描绘来说寥寥几笔已极传神。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划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运用比兴 幻化浪漫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诗篇开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是 “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兰芝离开焦家的一节中,从妆束、衣饰、姿态、容颜多处铺叙,极写兰芝的“ 精妙”动人,从容镇定。句式整齐,词藻华丽,不但造成了声调和色彩的美,而且对塑造人物、抒发感情都起了极好的效果。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结构细蜜 繁简得当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 采菽堂古诗选曾指出:“凡长篇不可不频频照应,不则散漫。篇中如十三织素云云、吾今且赴府云云、磐石蒲苇云云及鸡鸣之于牛马嘶,前后两默无声,皆是照应法。然用之浑然,初无形迹故佳。乃神化于法度者。 ”诗中在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的确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也加强了阅读这篇作品时浑然一体的感觉。此外,兰芝别仲卿时对其兄“性行暴如雷 ”的担忧,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也在诗中有暗伏、有照应,显示了结构上的精细和诗思的缜密。 孔雀东南飞细针密线的结构特色,得力于繁简得当的剪裁。刘兰芝、焦仲卿的故事,头绪纷繁,若不加剪裁,使之集中,就会散漫无所所归统。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道:“作诗贵剪裁。入手若叙两家家势,末段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语了之。极长诗中具有剪裁也。”采菽堂古诗选 看法更深入: “两家闻二人之死,仓皇悲恸、各怀悔恨,必4有一番情事。然再写则沓拖,故直言求合葬,文势紧峭,乃知通篇之缕缕无一闲语也。前此不写两家家势,不重其家势也。后此不写两家仓皇、不重其仓皇也。最无谓语而可以写神者,谓之不闲;若不可少,而不关篇中意者,谓之闲。于此可悟裁剪法也。 ”裁剪中最易引人误入迷途的就是这些所谓若不可少却不关篇意的材料。其实,一些表面看来必不可少的材料,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材料和最需花费笔墨的材料。有些只需略作交待就行了,如诗中两家家势、死后家人悲恸后悔等等。这里,关键是抓住“篇中意” 对诗材加以选择,组织,突出主要线索、主要情意。 四 深层剖析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 楚辞的优良传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故事的叙述基本上采用了生活断面的结构方式,写了多个生活片断:第一,美丽、善良、勤劳、能干的姑娘刘兰芝被婆婆“遣归 ”,恩爱夫妻硬被拆散,二人指天盟誓、互不负心;第二,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派人为儿子向兰芝求婚,又为利欲熏心的哥哥逼迫,只得应允;第三,焦仲卿闻变,急急赶来,二人相约以死抗争。在迎亲之日,兰芝自沉清池,仲卿自挂高枝,双双殉情。诗中又采用了类似蒙太奇的手法,组织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充实着这三个情节,因而故事显得十分生动感人。这出悱恻动人的爱情悲剧,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它又是一首美丽悲壮的爱情赞歌,尽情地赞美了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的美好心灵和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的精神。同时还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压迫者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 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 启” ,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 ”,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 “便咽不能语”,说什么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 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 “生小出野里” 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5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 “两家求合葬” 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刘兰芝、焦仲卿不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学研究热点与执业药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经济法概论答题技巧试题及答案
- 执业护士考试护理伦理实践案例试题及答案
- 挑战自我的行政管理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核心知识试题及答案
- 卫生资格考试改革新动向试题及答案
- 提升服务质量的护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执业药师考试综合测试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专业的语文应用方法试题及答案
- 新疆博乐市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连续蒸煮螺旋喂料器
- SYT 6680-2021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钻机和修井机出厂验收规范-PDF解密
- 2022年湖北省新高考化学试卷和答案解析
- 《化妆品稳定性试验规范》
- PPAP培训资料完整版-课件
-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 非专业航空安保培训课件
- 湖北省跨地区经营总分支机构增值税汇总申报纳税管理办法
- 村里安全隐患排查
- 合成生物学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 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预案(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