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第17课《古诗二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_第1页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第17课《古诗二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_第2页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第17课《古诗二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_第3页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第17课《古诗二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_第4页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第17课《古诗二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第17课古诗二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一、教材简说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芜湖市北郊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天 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 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 一条通道。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 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两 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 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 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 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 目接神驰的情状。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 ,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水 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 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 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 “雨亦奇” ,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 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 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 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 “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二、学习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三、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 “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 “女妆” 。 “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3写字指导。 “断” “孤” “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 “孤”字的右边是“瓜” ,不是“爪” ,要提醒学生注意, “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疋”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5 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 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 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 山” ,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 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 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 “至此回” “日边来” “晴方 好” “雨亦奇” ,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6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要突出“开” “回” “出” “来”等词语。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要突出“晴” “雨” “西子” “总”等词语。7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 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 ”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 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四、参考资料天门山:安徽省芜湖市北郊,有博望山,亦称东梁山。和县城东南30公 里的长江西岸,有西梁山。两山夹据,长江西来,至此折向北流,形势险要。南陈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 ”这大约 是天门山最早的文字描述。天门山景观独异,李白写了这首诗后,又有很多名家描述。如李白同时代稍后的吴筠、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胡松,然而没有一个有李白 的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恢宏壮观。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 壁怀古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的 东坡乐府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 祭黄道文 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贴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 竹石图 。 西湖:在 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