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性腹泻医学演示文档_第1页
腹泻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性腹泻医学演示文档_第2页
腹泻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性腹泻医学演示文档_第3页
腹泻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性腹泻医学演示文档_第4页
腹泻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性腹泻医学演示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拿治疗伤食型及疳积婴幼儿腹泻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康复科 吕建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伤食型:主症:腹部胀满,泻前腹痛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或如败卵,不思乳食,夜卧不安,手心发热,面黄口渴,口臭纳呆,舌苔厚腻,脉滑有力。疳积:疳积一证在临床上有纳呆,食滞,腹胀,消瘦,大便不调等特征,且病程缓慢。其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应用推拿补虚泻实,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手法作用于体表穴位,传至于内的循经治病法。手法简单,穴位少,疗程短,易于掌握,易于推广。古人曰:“推拿代药服”解决小儿喂药难和药物副作用的问题,深受广大患儿家长欢迎。本法使用方便,且疗程短,一般3天治愈,有的12次治愈,切无任何副作用,如规范推广此法,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应证:3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喂养不当或不足,饮食过量或无定时,饥饱无度或缺乏营养,或过食甘甜油腻,损伤脾胃,积滞内停,水谷精微不能运化,积久不消,转而成疳。小儿推拿广意说:“大抵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病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之疾。”,禁忌症: (1)临床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痢疾、急性阑尾炎引起的腹泻,幼儿急疹引起的腹泻,以及全身性疾病、霍乱,中毒、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腹泻。(2)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患有其他正在用药治疗影响试验药物观察的腹泻以外的疾病。(3)过敏体质对本法过敏者。(4)由于剧烈腹泻致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而加用其他治法者。(5)合并急性传染病或烈性传染病。(6) 皮肤破损者。,注意事项:需准备推拿扶手椅一把、滑石粉或婴儿油适量作为介质。医生姿势:医生要坐在患儿对面,冬天在操作前要把自己的手搓热,然后施术,夏天要注意手保持干燥滑柔。患儿姿势:患儿端坐在椅子上或坐在床上,两岁以内的小儿由家长怀抱,尽量使其患儿舒服,或在患儿睡眠中操作。如患儿在操作中哭闹时可通过玩具或讲故事以解除患儿的紧张情绪,也可通过喂水或喂奶使患儿保持安静。,关键技术环节:时间要够:每个穴位推拿的时间和总的推拿时间都要够。速度:要每分钟达到100150次。手法力度:要达到“刚柔相济,柔中透刚”“刚透其中,既手下无空虚感“这都是对手法力量调节的恰当概括,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平稳着实,心随手转,法从手出”更是阐明了单个手法具体操作时柔刚辨证运用。并做到手法的运力应轻柔而扎实,刚强而灵巧。一定要熟练掌握补泻手法的作用和弄清患儿证型的治法是虚是实,及其施治原则,则可以避免问题的出现。一旦发现补泻手法弄反,要马上利用正确手法,补救,而且时间要长,既能挽救。,推拿时间治疗时间和疗程:每天1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左右,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推拿的作用机理是借助于多种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后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神经反射与体温调节来调整机体内部各种组织器官的机能使人体经络得以疏通,阴阳得以相对平衡,营卫调和适宜,气血周流如常,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从而达到治疗泄泻的目的。尤其是伤食型泄泻在儿科最常见,推拿效果也最好。,清胃穴主以和胃消食导滞为先,为伤食型要穴;补脾、足三里穴以健脾益气,运化水湿,以解泄泻之源;补大肠以固肠涩便建功;运土入水、利小便起分清降浊,利小便实大便之意;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推上承山,捏脊以自下而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操作方法常用穴位及手法:运内外八卦150次,分手阴阳200次,清胃300次,补脾300次,补大肠300次,平肝100次,运土入水100次,摩腹200次,揉脐200次,顺揉长强200次,推上七节骨200次,揉足三里100次,推上承山100次,捏脊5-7次以皮肤发红为度。,治疗加减:寒湿者加:揉外劳,揉天枢,按脾俞,按胃俞并解表。湿热者加:清大肠,推上三关,退下六府并解表。 偏于食积者加:清脾胃,揉中脘,搓脐,拿肚角。偏于脾虚者加:推板门,运内八卦,揉脾俞,揉胃俞,捏脊,揉足三里;脾肾阳虚者再加揉肾俞,擦八髎。,常用穴位1、八卦穴位置:在手掌面手心内劳宫的周围手法: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左手拿住患儿左手,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沿患儿手心周围环形推运。顺时针为顺运,逆时针为逆运;顺时针从尺侧(小指侧)开始,逆时针从尺侧向相反方向运,不分东西南北2、胃穴位置:在大鱼际的外侧缘,从拇指根到腕横纹的桡侧缘。功能:和胃消食,降逆止呕,清热消胀。手法:医者用左手握住患儿左手,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合并从腕横纹推到拇指根为推清胃穴,一般多用泻法,不用补法,如是胃阴不足或胃气虚的患者则需补脾,以达补胃的目的。,3、脾穴位置:在拇指桡侧缘,从指根到指端。功能:健脾益气,消食化积。手法:补法是将患儿拇指屈曲医者用右手拇指桡侧从指端推向指根;泻法是将患儿拇指伸直,医者用右手拇指桡侧从指根推向指端;平补平泻是将患儿拇指稍屈曲,医者用拇指桡侧来回推。4、大肠穴位置:在食指的桡侧从指根到指端。功能:固肠涩便,清火泄热。手法:补法是医者用左手握患儿左手,右手拇指桡侧推患儿左手食指,从指端到指根;泻法是从指根推到指端;平补平泻法是来回推。5、运土入水穴、位置:从拇指端的桡侧缘到小指根赤白肉际处。功能:运土止泻,理气消胀。手法:医者用右手拇指或中指的指端从患儿拇指端运到小指根。,6、小肠穴位置:在小指的尺侧,从指跟到指端(图)。功能:清热利尿,分清降能。手法:医者用左手握患儿左手,用右手拇指从指跟推到指端,反复进行,此穴多用泻法,很少用补法(图)7、长强穴位置:在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功能:脱肛,便血,腰脊疼痛。手法:患儿俯卧,医者用右手中指或食指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8、七节骨位置: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条直线。功能:温阳止泻、通腑泄热。手法:患儿俯卧,医者用拇指或食指交替上推或下推。往上推称推上七节骨,为补法,主要止泻;往下推称推下七节骨,为泻法,主要治便秘。,9、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即膝关节下3寸)。功能:健脾和胃。手法:患儿仰卧或坐正,医者用左手握患儿脚腕,用右手拇指端顺时针揉,则为揉足三里。10、承山穴位置:在小腿后侧用力时出现人字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