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教案(表格式)_第1页
2016-2017年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教案(表格式)_第2页
2016-2017年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教案(表格式)_第3页
2016-2017年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教案(表格式)_第4页
2016-2017年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教案(表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一) 教学内容: 、例 2及“练一练”,练习七第 1 4题。 教学目标: 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课前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 20 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 100。 出示第二题: 24 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 840。 出示第三题: 6987 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 算器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 ,打开打开计算 器;按“ ,就关掉计算器;按“ ,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 0。 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 ( 1)课件出示教材第 40页例题 1:用计算器计算 38+27、30 18。 (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 3)组织汇报交流。 计算 38+27。 操作过程: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 ,先输入“ 38”,然后输入“ +”再输入“ 27”,最后输入“ =”,这时屏幕上呈现“ 65”,就是计算结果。 计算 30 18。 输入: ,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 30”,然后输入“”再输入“ 18”,最后输入“ =”,这时屏幕上呈现“ 540”,就是计算结果。 。 ( 1)课件出示教材第 41页例题 2:用计算器计算 40000165 182。 (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 算减法。 (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 4)汇报交流。 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3 8 + 2 7 = 3 0 1 8 =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 页“练一练”第 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1 页“练一练”第 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 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 页“练习七”第 1、 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 学 反 思 第 2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二) 教学内容: 及“练一练”,练习七第 5 7题。 教学目标: 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课前准备: 课件 , 计算器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 564= 546 25= 1548 43= 326+1856 29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 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2页例题 3。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现规律。 (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 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 2,除数乘 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 3。 (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 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2 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4 页“练习七”第 7题。 (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 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 学 反 思 第 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七第 8 12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 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计算器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知识再现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 2)计算器的功能。 (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344 页“练习七”第 3、 4、 5、 9题。 这四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第 3、 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 4 题:先要求出每队的总身高,再求平均身高。由于数据比较多,要求学生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特别认真,不能按错数字。 第 9 题:( 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上的各个项目。 ( 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品的总价,将购物发票填写完整。 ( 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 344 页“练习七”第 6、 8、 10题。 ( 1)第 6题。 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 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 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 2)第 8、 10题。 这两道题的规律都比较明显,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综合练习 4 页“练习七”第 11题。 (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师举例说明。(板书例子) ( 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 (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 4)全班交流。 5 页“练习七”第 12题。 这道题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如果学生观察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5 页“练习七”思考题。 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改变算式中的两个乘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教 学 反 思 第 4课时: 一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 47 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数一数” 、 “ 量一量 ” 、 “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重点: 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 , 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 课前准备: 计算器;倒计时器。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 最大的 8位数是几吗?比它多 1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 0000 0000 与 1亿) b 揭示课题:一亿到底有有多大呢? 这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2认定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 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 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将军我每个月奖赏你 1 亿粒大米吧。”刚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可是一休却十分感激大将军,连连道谢。 过渡:如果你在场也会嘲笑一休吗?你觉得 1亿粒大米是很重还是很轻? 学生猜想 谈话:我们真的去一粒一粒的数出 1亿粒米,再去称一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巧妙的推算出 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预设 a 先数出 100 粒大米再称出重量,进行推算;预设 b 先称出 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 1亿,算出 1 亿粒大米的重量)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与要求: 谈话: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已经称出了 100粒大 米约重 2克,下面请小组长带着组员核对交流“预习作业”的2们要比一比哪一组最会合作? 3小组长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第 2,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建构模型 1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 2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推算结果? (学生 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 2适时练习,深化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这 1亿粒大米约重 200万克,这么大的数字我们也想象不出来,如果我们折算一下,你看得就更清楚了! 点击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A课件出示:如果每人一天吃大米 400克, 200 0000克的大米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每年按 365天计算) 200 0000 400=5000(天) 5000 365 14(年) 过渡 : 14 年的是什么概念呢 ? 大家数一数 14 年后你大学是否毕业了?点击课件直观展示。 B过渡:我们现在从日本回到国内,我们知道全 中国人口至少 13 亿,如果每人节约 1 粒米,照这样计算能节约多少克的米?怎么计算。( 13 200 0000= 2600 0000 克) C出示一个盛米的口袋:这个口袋是市场上一般用的盛米口袋,(每袋装米 2 5000 克)这一亿粒米装在这样的口袋里,能装多少袋呢?让学生猜想后再用计算器计算。课件展示(口袋、卡车) 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2600 0000 400=6 5000(天) 6 5000 365 178(年) 过渡:知道这些信息后 ,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3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 3题: 过渡:大将军在第一回合没有捞到便宜,又生一计,故意刁难地说:一休,你就这样数 1、 2、 3、 4、 一直数到 1亿粒大米,你能答出将用多长的时间吗?如果你能答出来,我另外奖赏你一大笔钱,否则我就惩罚你!这下可难住了一休,哪个同学愿意出手相助?你打算怎么帮? 点击课件出示活动主题二。 谈话: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数一数,看看数到 10粒,要几秒中(重复三次求出平均值为 9秒)? 请同学汇报推算的结果。指名学生回答。 过渡: 9 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 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我们不容易具体感知,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更合适呢?(预设学生回答:年) 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呢?指明学生回答。 小结: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是按照一天 24 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计算的,实际上我们每天只工作八小时,如果这样的话,要数 9年了。 四、矫正反馈 , 迁移升华 寻推算规律。 算 1亿枚一元硬币摞成的高度。 情境过渡 :大将军两次刁难都没有难倒一休,只好给一休又发大米又发奖金,在发奖金时,大将军又生一计:一休你知道这样的一亿枚硬币摞在一 起一共能有多高吗?如果你答不出来就请你在我这儿做一年的苦工。 教师谈话:课前大家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了吗?多问几个学生得出平均值。( 10枚一元的硬币大约是 2厘米,那你能用刚才总结的规律快速推算出 1亿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吗?下面请同学们赶快行动,再给一休出招。 指名学生反馈 。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我们把这个单位换算一下,看一看。点击课件出示。 对于换算 好 的这个数据大家可能还 没有 感觉 , 请看大屏幕 。 点击课件与学校附近的东方海逸豪园楼层 、 学校操场 、 珠峰比较 。 的信息,再次感知。 A 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 3圈半。(地球赤道有 4000 0000米) B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每月消耗 26亿双一次性筷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