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ccd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测系统验收资料_第1页
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ccd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测系统验收资料_第2页
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ccd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测系统验收资料_第3页
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ccd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测系统验收资料_第4页
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ccd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测系统验收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十一五”攻关项目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 CCD 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测系统项目验收材料主持单位:安徽大学特种电视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单位: 安徽大学 项目负责人: 吴海滨 安徽大学特种电视技术研究中心2007 年 6 月验收材料目录1 项目研制工作报告1.1 项目背景1.2 项目内容与研究结果1.3 推广应用前景1.4 合同执行情况2 项目技术报告2.1 前言2.2 系统构成2.3 检测原理简介及近红外图像获取研究2.4 辐射谱分析及最佳窄带滤波片选取研究2.5 图像处理与温度计算2.6 系统误差分析与校正2.7 双光路高温镜头设计2.8 高温防护装置设计3 软件设计说明书4 经济效益分析5 检验报告6 软件产品测试报告7 用户使用报告8 查新报告9 发表论文目录10 专利获取情况11 附件(销售发票、合同等)“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 CCD 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测系统”验收材料 1项目研制工作报告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 CCD 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测系统研 制 工 作 报 告项目研发负责人: 吴海滨 安徽大学特种电视技术研究中心2007 年 6 月1.1 项目背景冶金、石化等行业中加热炉内的工件的温度控制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不仅关系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还涉及到节能降耗、生产成本控制。传统的高温炉膛内部加热件的温度检测采用的大都是高温辐射计,检测范围极为有限。本项目采用双光路高性能彩色和近红外 CCD 成像技术,基于比色测温原理,研制生产可以实现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实时监测的高温测量(温)电视系统,该系统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检测速度,而且大大地减少了检测过程对目标物体发射率的依赖性,做到了不受检测距离的影响,成功地解决了工件表面温度全面动态实时检测的技术难题。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可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各类工业炉窑。冶金及石化行业是国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新的冶金石化工程不断上马,老工艺旧设备也在不断进行技改更新。各类加热炉都是这些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而炉内工件表面温度的监测不仅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工艺控制,同时在优化燃烧控制及节能降耗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对炉管等的表面大面积温度检测,可及时发现重大安全隐患(过烧漏管) ,保障安全生产,延长炉管使用寿命,节约生产成本。传统的高温炉膛内部工件(管)的温度检测采用的大都是高温辐射计,检测区域极为有限,由于以点代面的检测不能全面反映炉内工件的实际表面温度,冶金加热炉依靠模型计算设定加热工艺,为防止模型计算与实际板坯间的温度偏差造成加热不足,往往采用适当过烧的方法(即在高温辐射计检测到工艺要求的温度基础上再适当多加热几度,以保障工件温度的全面达标) ,从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在石化行业的加热炉中,由于没能及时发现管内结焦造成过烧漏管,致使烧塌炉体的重大事故也多次发生。所以市场迫切需要一种能对炉内工件(管)进行全面温度监测的温度测量系统。本项目致力于研制的这套双CCD 比色测温电视系统,能提供可靠而全面的温度测量,为燃烧、及工艺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实现燃烧最优化、降低能耗,提高大型燃烧设备安全性、经济性、成品率、产品质量及热加工艺保障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就节能这一项,以上钢一厂热轧板生产线为例,由于采用了本技术产品,仅该厂不锈钢生产线的两台加热炉节约天然气就达到 490 万元/年。该项目在冶金及石化领域市场潜力很大,参加本项目协作单位马鞍山钢铁有限股份公司就由各类加热炉共计数十座,加热工件的表面温度全面检测正是他们的迫切需求,所以积极参与了本项目的合作开发。本项目产品在工业电视领域中属全新产品,不仅可替代进口类似设备,而且有望形成出口。随着规模扩大和系列产品的推出,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将更加明显。1.2 项目内容与研究结果本项目的相关研究始于 2002 年,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开发,在高温防护、温度检测技术、近红外成像机理、图像信息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丰富地经验,2004年研制完成了较低精度的基于单彩色 CCD 的电视测温系统,并在宝钢集团一钢不锈钢工程加热炉、金陵石化、马钢得到初步成功应用。本项目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测温精度、测温范围、实时性和抗干扰能力。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双光路高温(彩色红外)光学系统:我们的目标是光学系统既要在高温下正常工作,又要具有双光路,且有良好的红外响应特性,特别是在系统的红外工作波段。、红外工作波段的选择和高灵敏度红外的选择,各项参数的测定及数值修正:最优红外工作波段的选取,对降低干扰、提高系统测温精度均非常重要。、背景补偿模型:它是系统真正走向实用的关键。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该模型能够克服复杂背景带来的红外干扰,使系统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误差分析及校正:本项目成果既是一种提供定性观察的设备,也是一种提供定量检测结果的设备,检测精度的高低是其最为重要的技术参数之一,通过本项工作的研究,我们分析明确了各项引起误差的原因,并设计了适当的修正模型,得到了满意的效果。项目的研究结果:系统能够在高温复杂环境中,对工件进行全视场实时测温。本项目成果技术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同类产品指标对比如下:厂家对比内容 安徽大学特电中心 美国 IST Quadtek 公司检测方法 彩色近红外 CCD 彩色 CCD+比色测温计检测区域 全视场 全视场精度 0.5% 0.5%实时性 500ms/场 无法实现全视场实时检测测温范围 4501800 56018601.3 推广应用前景冶金、石化、建材等行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现代化企业建设的步伐,必将是高科技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我们必须打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多数依赖进口的局面,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本项目中产品是一种新型的特种电视监测系统,将高温工业电视技术与光谱分析技术有机地结合,在监视炉内工况的同时完成对加热物料、工件等目标测温,对保障安全生产、降耗节能、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将在在冶金、石化、建材等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冶金行业:目前国内共有各类加热炉 11000 多座,其中典型的高温加热炉(800以上)约为 3000 多座,目前的加热件测温的标准配置为每台炉配置高温辐射计 2 套(高、低温区各一套) ,每套约 1525 万,其特点是虽然测温较精确,但测温区域极小(一般为 60mm60mm) ,对以百平方米计的加热炉而言,只能是以点代面。所以本系统的实现可大大扩大监测范围,对提高工艺控制水平、节约能耗都有着重大意义。根据我们与上海宝钢集团、马鞍山钢铁公司、太原钢铁公司及各大冶金设计院等相关的交流,他们一致认为这一系统意义重大,市场需求极为迫切。若全国冶金行业适用的加热炉中,有 10%采用我们的系统,约有 600 套的市场容量(按照每台炉 2 套计) 。按 25 万/套(IST Quadtek 公司设备半价) ,市场容量可达 1.5 亿元以上。另外,目前在线运行的传统型内窥式高温工业电视系统约有 2000 套以上(本中心约有 200 套) ,若其中的 20进行技术更新而采用本项目产品,则约有 400 套的市场,按 15 万套的改造费用计算,市场容量可达 6000 万。本项目产品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石化行业:目前对内窥式高温工业电视系统的应用,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石化行业各类炉窑更注重的是炉管温度分布情况,而非观察炉内火焰工况,所以传统的内窥式高温电视很难开拓石化市场,正是由于本项目产品可以成功解决石化用户所真正关心的炉管温度监测,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各类加热炉、裂解炉、烯烃炉等等共有 22000 多座,其中需对炉管进行严格温度监控的适用炉型有 8000 座以上,若只考虑其中的 10%采用本项目产品,同样按照每台炉 2 套计(由于化工炉型特殊,一般应在 2 套/炉以上) ,应有 1600 套的市场容量。按 25 万/ 套(IST Quadtek 公司设备半价) ,市场容量可达 4 亿元以上。高温工业电视系统现已逐步成为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市场正处于成长期;而物料、工件的温度监测更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项目产品将两项技术有机地结合,开辟了一条全新应用领域,其经济寿命期至少 20 年,目前刚刚起步。在用户经济效益方面:本项目产品在节能降耗方面将为用户带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上钢一厂热轧板为例,由于采用了该系统,实现了对板坯表面温度的实时全面测量,从而第一时间掌握了模型计算与实际板坯间的温度偏差,在满足轧线要求的前提下,使板坯出炉温度可以按不同的钢种进行适当下浮,取消了适当过烧工艺,大大降低了天然气消耗,节约率达到 2.13 %,在炉子工况不变,热效率不变,出钢加热温度下降 10,按平均每月产量 20 万吨,平均单耗 48 m3/t 计算,每月可节约天然气 40.896 万元/月.炉,仅该厂不锈钢生产线的两台加热炉节约天然气达到 490 万元/年。由此可见,本项目产品的成功研制,将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经济的战略目标作出重要贡献。本项目产品在国内尚不存在明显的竞争,与国外相近或相同指标产品相比,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可以替代进口;同时该项目产品部分技术性能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因此该项目产品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都有着很强的竞争能力。 1.4 合同执行情况本项目合同的要求为:1. 提交成果形式:完成样机;申请鉴定;完成情况:不仅样机已完成,且已形成销售;鉴定工作申请中(计划今年三季度通过) 。2. 主要技术指标:检测方法:彩色/近红外 双 CCD检测区域:全视场相对精度:0.5%实时性: 500ms/场测温范围:4501800(分级测量)完成情况:完成,详见检验报告和软件测试报告。3. 经济指标:在项目执行期内(一年半) ,完成销售收入 75 万元,利税 16 万元。完成情况:在项目执行期内,完成销售收入 85 万元(开出发票) ,实 利税 18 万元,另已签订合同 60 万元(有的已发货,发票暂为开具) 。“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 CCD 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测系统”项目验收材料 2项目技术报告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 CCD 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测系统项 目 技 术 报 告项目研发负责人: 吴海滨 安徽大学特种电视技术研究中心2007 年 6 月2.1 前言在石化、冶金等行业中,控制高温加热炉中加热工件的表面温度显的尤为重要。例如在冶炼过程中,通过精确检测钢铁表面温度场,可以使钢铁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保持良好的金相性能,从而提高钢铁的生产率和生产质量。而在石化加热炉生产中,需要对炉内炉管表面温度进行精确测量,以严格控制工艺参数,防止过烧漏管,保障安全生产,延长炉管使用寿命,节约生产成本。红外测温技术应用极其广泛,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和监测,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和安全保护以及节约能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红外测温技术是一种在线监测式高科技检测技术,它集光电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于一身,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将其成像显示于荧光屏上,根据辐射图像的分析结果准确判断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具有准确、实时、快速等优点。2.2 系统构成及功能介绍2.2.1 概述本系统采用气冷保护(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水冷却、微气量密封)方式,高温监测探头通过密封连接机构直接固定安装在炉体侧墙或炉顶(根据工艺要求),获取加热炉内加热工件工况的实时视频图像及红外辐射图谱,送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准确计算出的加 热工件表面温度实时分布情况,并将此信息及时反馈给炉膛燃烧控制系统。可在 监视器上显示炉膛内部实时工况或显示温度分布伪彩图。 , 2.2.2 主要技术指标 高温监测探头最高工作温度 2000 C 高温监测探头工作行程 600mm 镜头视场角(测量范围) 45100 (系列) 图像综合分辨率 500TVL 温度测量范围: 450 C-1800 C 温度测量精度: 0.5%(相对值) 单点温度检测速率: 50毫秒 全场目标表面温度分布检测数率 2秒 电源 220V/50Hz 功耗 500W2.2.3 主要功能及系统特点 在控制室 CRT 上集中显示炉内加热工件的位置及运行实时图像,便于操作人员及时了解加热炉内工作状态,有效保障安全生产。 不仅可以完成高温辐射计或红外测温仪对加热工件的局部实时检测,而且通过特别研制的高技术、专业的图像分析、控制软件,可以 对视场范围内加热件所有可视表面进行温度测量; 准确得到的加热工件表面温度分布情况,便于指导炉内各区域的温度调控,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及节约能耗; 高性能工业级控制计算机,运行稳定、可靠。 图像分析、控制软件设计,有效掌握的运行 规律,保证测温控制的稳定、可靠。 人性化的软件操作控制界面,设置、操作 简单,易学易用。 采用特种耐高温针孔镜头,分辨率高,镜片采用耐高温材料制造,最前端为蓝宝石镜片,大大提高了镜头的耐高温性能、抗污染能力和使用寿命。 检测专用型红外数字式图像传感器,传输信号为 DV(数字视频)信号,抗干扰性能极强,图像更加清晰。 高温监测探头防护罩采用特种耐高温耐腐蚀材料及特殊的结构设计,保证高温光学镜头及摄像机长期稳定工作。摄像探头结构设计简洁,维护方便。探头伸入炉内部分采用先进的超耐磨航空材料进行等离子喷涂,确保耐高温耐腐蚀性能。 炉壁连接机构采用全密封结构,保证系统可以应用于正压及含有危险气体的锅炉或加热炉,安装、维护方便。2.2.4 系统构成图工作流程图 工控机 20V201 V动 力 配 电 柜 来双 光 路 双 CD探 头推 进 器炉 壁( 炉 门 ) UPS电 气 控 制 柜6现 场集 控 室203气 源 控 制 柜 CRT图 1 系统结构示意图本监测系统主要由下述各部分组成:高温监测探头 电动(或气动)推进器 炉壁连接体 电气控制柜 气源控制柜 计算机图像信息分析系统 监视器(选配) 电源(选配)现场电气柜控制 I/O计算机图像分析及控制系统数据输出图像、温度显示高温监测探头光纤适配器图 2 系统工作流程图系统工作流程:图像采集单元(高温监测探头)采集炉内加热件视频及热辐射图像,数字视频接入置于现场电气控制柜内的多模光纤适配器,DV 信号以光传输方式将传送到控制室内,经光纤适配器光电转换后送入计算机图像信息分析及控制系统。计算机对输入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预处理,经过低通滤波消噪等一系列处理后,自动识别出加热件目标,并根据工艺程序设定的要求,完成多点定位测温,或全 视场目标表面温度全面检测,当系统工作在多点定位测温模式时,监视器显示方式为炉内实际彩色或黑白伪彩图像,并在温度显示栏内显示出各检测点的实时温度,当系统工作在全视场目标表面温度全面检测模式时,监视器显示图像为根据表面温度差异而经过伪彩编码的伪彩图,便于直观观察加热件的表面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另外,本系统还设计了一套计算机远程控制软件,通 过界面操控可以将控制指令经 I/O 口传送给高温监测探头或机械执行机构,完成参数的调整或高温监测探头的进退遥控。2.3 检测原理简介及近红外图像获取研究本项目的检测原理建立在黑体辐射理论的基础上,与经典的比色测温原理基本一致,以下仅作简单介绍;重点阐述采用红外成像的机理分析及技术应用。2.3.1 检测原理简介2.3.1.1 热辐射基本定律1. 普朗克(Planck)辐射定律黑体处于温度 T 时,在波长 处的单色辐射出射度 由普朗克公式给出(2-3)1(2),(/5kThcbeM式中 为普朗克常数, 为真空中的光速, 为波尔兹曼常数。令hc, ,则(2-3)式可改写为21cCk/(2-4)1(),(/52TCbeM式中, 称为第一辐射常数; 称为第二辐射常数。由于黑体是余弦漫射1C2体,所以可求得黑体的单色辐射亮度为(2-5)1(),(/52TCbeL2. 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实际上黑体并不存在,一切物体的辐射率和吸收率都小于 l,并且它们的辐射或吸收红外的能力都与表面温度及红外辐射的波长等因素有关。在科研和实践中,常用物体的发射率来定量地描述物体辐射或吸收红外的能力,它等于物体的实际辐射强度和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之比值,常用符号 表示。(2-6)bI/式中 I 物体辐射强度; I b 黑体辐射强度; 物体的发射率。德国的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根据大量的实验资料总结出一条有关物体热辐射的定律:当几个物体处于同一温度时,各物体辐射红外线的能力正比于其本身吸收红外线的能力,并且任何一个物体的红外辐射能密度可用下面公式表示:(2-7)b式中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红外辐射的能量密度; b 黑体在同一温度下单位时间内红外辐射的能量密度; 物体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系数,它总是小于 1。(1)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和发射率定义可知,物体的发射本领(发射率)与吸收本领(吸收比)相等,一般发射率不易直接测定,故常通过测量吸收系数 的值来确定发射率的值。(2) 根据式 +=1,其中 ,为反射率, 为透射率, 为吸收率。对于不透明物体,即 0,故 1- ,所以测得 值就可确定 之值。由以上分析可知,好的吸收体也是好的发射体,而好的反射体,就不是好的发射体,也是不良的吸收体。(3) 因为任何物体所吸收的能量绝不可能大于辐射到其上面的能量,故 和 不但相等,而且其数值绝不可能大于 1,同时也一定小于黑体的值,即l, 1。所以在选择红外辐射材料时,要尽量让 和 接近于 1。3. 斯蒂芬玻耳兹曼(Stefan Boltzmaltn)定律(物体的辐射功率)这是一个描述物体辐射红外线能量与它的温度之间关系的定律。它是由斯蒂芬在实验中发现,由玻耳兹曼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指出:物体红外辐射的能量密度与其自身的热力学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并与它的表面发射率()成正比。如果用 W 表示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物体的红外辐射总能量,那么这一定律可以用下面公式表示:(2-8)4T式中: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其数值为(5.670510.00019)10 -8 Wm-2K-4;:物体表面发射率;T:物体热力学温度。由这一定律可以看出,物体的温度愈高,它所辐射的红外能量愈大。物体表面热力学温度的变化,使得物体发热功率相应变化。物体产生的能量在红外辐射的同时,还形成物体周围的表面温度分布场,这种温度分布场取决于物体材料,物体内部的热扩散和物体表面与外界的热交换。4. 维恩(Wien)位移定律 16由热力学基本原理可知,物体的温度不可能降到绝对零度(0K),而所有温度大于 0K 的物体均存在热辐射,在一定温度下,黑体的单色辐出度按波长分布由普朗克公式给出: )(TMo(2-9)12)(/5kThcoeT式中 是光速, 是波尔兹曼常量, 为普朗克常量。曲线如图 2-2 所示。ck图 2-2 黑体辐射曲线由图 2-2 黑体辐射曲线可知:对应任一温度,单色辐射出射度随波长连续变化,且只有一个峰值;对应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因而温度能惟一确定单色辐射出射度的光谱分布和辐射出射度(即曲线下的面积)。物体单色辐射出射度最大值对应的波长 应由 来决定。将m0),(TM(2-9)式代入可得(2-10) )(9.287KTm这就是著名的维恩位移定律。根据这一定律,只要知道了黑体的温度,就能直接得到黑体最大辐射出射度对应的峰值波长 。当温度上升时,辐射峰值m总是朝着较短波长方向移动。例如,在实际可达到的温度下,峰值波长位于红外区域,温度为 3000K 时,峰值波长在可见光谱范围之外, 0.96 ;当mu温度为 5000K 时,峰值波长落到可见光谱的黄绿部分, 0.577 。可见,随着温度的升高,峰值波长变短。5. 瑞利-琼斯(Rayleigh-Jeans)公式由(2-4 )式可以看出,当 很大时, ,则可得到适合于长TTCeTC2/12波长区的瑞利- 琼斯公式(2-11)421),(Mb当 时,瑞利-琼斯公式与普朗克公式的误差小于 1。KmT5107.2.3.1.2 比色测温法比色测温法又称为双波段测温法或双色温度法,是根据热辐射物体在两个波长下的光谱辐射亮度之比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来测量温度的方法。比色测温法是非接触测温,该技术采用双色信号对比的办法可较好地消除环境及发射率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测温精度,比色测温法受被测物体比辐射率的影响小, 针对被测物体的辐射特性,合理的选择两个工作波段可以大大减小因被测物体比辐射率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由于比色温度要比亮度温度和辐射温度更接近于这类物体的真实温度,因此比色测温法应用较为广泛。设温度为 的黑体在波长 和 下的光谱辐射亮度为 和cT12 ),(1cbTL,令 为两光谱辐射亮度之比,利用维恩),(2cbLdTLdBcbcb),(/),(1公式可得黑体的比色测温公式:(2-12)1(ln5l122cBTb一般的测温对象都不是黑体,利用非黑体的维恩公式可得出非黑体的光谱辐射亮度之比与其温度之间的关系式:(2-13)1(ln5,ln1212cTBT上式中: 是温度为 T 的非黑体在波长 和 下dLB),(/),(21 12的光谱辐射亮度之比, 和 是温度为 T 的非黑体在波长 和 下T的比辐射率。按定义,黑体的 ,灰体的 ,因此1),( )(,(),(21T对于灰体可简化为式(2-12) 进行计算。用比色法测温度时,只有当实际物体是黑体或灰体时所测得的温度才是实际物体的真实温度。若实际物体不是黑体或灰体,那么比色法测得的并不是实际物体的真实温度,而是所谓的比色温度 ,原因在于被测对象的比辐射率无cT法确定。当 时,实际物体为“灰体” (本项目所研究的目标)(,(),(21TT均为灰体) ,即它在某一光谱范围内的比辐射率与波长无关。灰体的比色温度等于它的真实温度,即 。c CD炉 内 工 件 ),(rTr ),(rTl图 2-3 辐射光学成像示意图比色测温的辐射光学成像系统如图 2-3 所示,由于存在光学成像系统和光电转换器件,因此对于采集的光谱辐射图像必须考虑光学成像系统和光电转换器件参数的影响。由图 2-3 可知:若被测炉内工件表面的温度场分布为 ,由照度与距离)(rT平方反比定律,照度与相对孔径平方正比定律等关系可得其辐射光通过成像系统在 CCD 面上的光谱辐射照度为(2-14)(),(),(),( 2 HlFrTLrTrTE式中,( )为被测炉内工件表面各点的位置坐标,( )为( )在 CCD,r,r光敏面上图像对应点的坐标, 为炉内工件的比辐射率, 为透镜的),(r F光圈系数, 为透镜的光谱透过率, 为成像距离, 为透镜的杂光系数,)(l为渐晕系数, 为滤光片的透过率。H光谱辐照度 先经由 CCD 的光电转换后成为电荷量信号,然后),(rTE由 CCD 的驱动电路转换成标准视频信号,最后由图像采集卡转换成灰度图像: trkrN),()(),(0= (2-15)tHlFrTLk )()(),()(20 式中, 为图像 A/ D 转换系数, 为 CCD 的光谱响应, 为曝光时间。0 t所以,对于在波长 , 下采集到的图像灰度 和12 ),(1rTN,其图像灰度的比值为),(2rTN),(,2121rTNR(2- drTLrT ),()(),()( ,2116)因为 , , 为 的慢变函数,所以上式可化为:)(),(rT),(rL(2-17),(21rTR ),()(),() 2222 1111 rTLrT上式中 为滤光片的带宽。由(2-17)式可知, 与成像因素如距离、角度、杂光系数、光),(21rR圈系数、渐晕系数以及 CCD 的曝光时间等没有关系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我们将(2-17)式代入测温公式(2-13),可得:(2-18)12222 11121 ln5)(),()(ln),(ln)( rTTRC令设备因子(2-19)222 111 )(),()( rK则式(2-18 )可改写为(2-20)KTRClnl5),(ln11221式(2-20 )即为实际测温时采用的测温公式。2.3.1.3 比色测温法的优点比色法最理想的测量对象是灰体,它可以在不知道其比辐射率数值或比值的情况下直接测得这类物体的真实温度。对于实际物体,在用比色测温法测量其温度时,不需要精确地知道被测物体的比辐射率,只需知道被测物体在两个波长下的比辐射率比值即可,由于测量比辐射率的比值要比测量比辐射率的绝对值简便和精确,从而给实际的测量工作带来许多方便,而且若两波长选择合适,比辐射率对测量的影响可以忽略。这既是比色法测温的主要优点之一,也是比色法测温技术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且物体的比色温度 要比亮度cT温度 和辐射温度 更接近于这类物体的真实温度 25。当实际物体是灰体或sTpTT接近灰体时, ,则可以认为实际物体的比色温度 等于它的),(),(21 c真实温度 ,这也是比色测温优于其它测温方法的地方。另外,对于在光路中存在有烟雾、水蒸气、尘埃等干扰因素的环境,红外测温中的亮度测温法和辐射测温法就会大受影响,产生严重的失真,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会非常大。而比色测温法只要避开选择性气体的吸收峰,选用合适的波段,其温度测量受周围的环境影响就很小,所以比色测温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3.2 近红外图像获取研究为获取清晰、稳定可靠的传感图像,我们对各类炉型的热辐射特性、频谱及红外 CCD 感应频谱和灵敏度等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近红外成像技术,保障了稳定获取检测图像,增加了系统可靠性。介绍如下:由热力学基本原理可知,物体的温度不可能降到绝对零度(0K),而所有温度大于 0K 的物体均存在热辐射,在一定温度下,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Mo(T)按波长分布由普朗克(M.Planck)公式给出: 12)( /52kThco ehcTM式中 c 是光速,k 是波尔兹曼常量,h 为普朗克常量。曲线如图 4 示 1。随着物体温度的降低,其辐射最强波长 m 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由维恩(W.wein)位移定律: 其中常量 b=2.89775610-3mK。 针对冶金、石化的各类加热炉,其辐射最强波长 m 应为:4.65m2.14m左右(考虑到钢铁为灰体其谱线会略有偏差) 。对于普通型工业 CCD,其截止波长为 1.05m 左右,而 NICCD 截止波长一般为 1.20m、1.40m 、1.60m 等几种(如图 5 所示) 。图 5 几种 CCD 响应波长曲线设某种 CCD 或 NICCD 的截止波长为 x、 频谱响应函数为 f()、光学传递函数为 F,则在其可感应到的红外波段(0.8m x)内的温度为 T 的物体单位体积的辐射能量为: 为得到定性分析,我们对以上公式进行简化:光学传递函数 F 定为恒量 1,各类 CCD 或 NICCD 的频谱响应函数 f()一致,且定义为常量 ,则上式简化为:Tb/x defhcEkThcif 6108. /52 1)(x dehcEkThcif 6108. /52 1上式 经运算得下表( 值设定为 1,单位:J/sm 2):ifET(K) x(m)623 673 723 773 823 873 9231.05 4.3910-3 2.4610-2 0.1092 0.4017 1.2673 3.5182 8.77171.10 1.0510-2 5.4510-2 0.2274 0.7927 2.3868 6.3557 15.27971.20 4.7210-2 0.2159 0.8065 2.5555 7.0760 17.5163 39.46611.40 0.4785 1.7903 5.6216 15.3215 37.1823 81.9420 166.53921.60 2.5960 8.5312 23.0300 56.0783 123.3043 249.0894 468.6140由上表可得针对各类 NICCD(及普通 CCD) 截止波长的温度-红外辐射能量(ln 值)曲线如图三示:若设各类NICCD 在近红外波段的频谱响应曲线及灵敏度一致(在相同孔径比条件下),则通过一种 NICCD的实验检测结果,就能根据图三初步判断其它各类NICCD 所能检测的红外图像的温度极限。根据以上分析及以往应用经验,我们采用的截止波长为 1.10m、灵敏度为0.1Lux 的 NICCD,清晰地观测到了温度为 480的退火炉内图像,由此得到判定参 图 6 截止波长-温度-红外辐射能量曲线考线如图 6 中虚线所示,并由次图中的交点得到各类 NICCD 红外图像检测的温度极限参考值(假设在近红外波段他们的频谱响应曲线及灵敏度一致) ,如下表示: 1.05m截止波长(m) 1.05 1.10 1.20 1.40 1.60最低检测温度极限() 500 480 430 350 3002.4 辐射谱分析及最佳窄带滤波片选取研究2.4.1 辐射谱分析上一节我们讨论了近红外图像的获取方法,并对各类 CCD 感应波长及其最低检测温度极限进行了讨论。比色测温是在波长 和 下的光谱辐射亮度之比,12但对单一波长的光谱辐射亮度进行检测是极为困难的,所以我们的方法是:采用在近红外区域内的两个窄带波片对辐射谱进行选择测量。由于炉内燃烧介质的辐射能谱对本系统来说是一种背景干扰,所以必须加以回避滤除,所以在燃烧介质的辐射能谱中寻找“窗口”也是本项目研究内容之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我们已摸索出天然气、高炉煤气、瓦斯等燃烧介质的光谱特性,及其可为本项目所用的合适“窗口” 。2.4.2 最佳窄带滤波片选取研究对于比色测温系统其灵敏度 S(T)是一个能够明显反映系统的响应特性的一个参数,定义为:)1()1(exp)( 22222115 TccITRS)( )()()(6)在测温范围内要求热图像的灰度值 R(T)与温度 T 的关系最好是线性的且斜率较大,也就是要求灵敏度 S(T)的曲线较为平稳且值较大,这样测温分布均匀。607080901010120130140150.511.522.5x 10-3TS(T) (0.81,0.98) (0.82,0.97) (0.83,0.96)(0.84,0.95) (0.85,0.94) (0.86,0.93)(0.87,0.92) 717Figure1.The relative curve of S(T) and T by different .图 1 为利用 Matlab 语言编程仿真画出的不同 组合时 S(T)与 T 的关系曲线,其中 = 。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度在 10001500K 时 =0.131)(I2)(I 的 S(T )较为平稳,而温度在 6001000K 时 =0.09 的 S(T)较为平m m稳,综合考虑整个测温范围内我们选择 =0.11 较为合适。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0.811.21.41.6x 10-3TS(T)(0.85,0.96) (0.84,0.95) (0.83,0.94) (0.82,0.93)Figure 2.The relative curve of S(T) .图 2 为利用 Matlab 语言编程仿真画出的相同 在某一数值时 S(T)与T 的关系曲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曲线趋势基本上相同,但随着波长组合向长波方向变化灵敏度 S(T)变高,而对于 CCD 的光谱响应,波长越长则响应值越小直至截止,信噪比明显下降,因此不宜选择波长太长的组合。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及实践研究并结合上节所分析的辐射“窗口” ,我们寻找出了窄带滤波片的最佳中心波长。2.5 图像处理与温度测定参见软件设计说明书2.6 系统误差分析及校正2.6.1 误差分类根据本系统测量误差的性质及其特点,一般将其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与粗大误差三类。系统误差:是那些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时,误差的绝对值与符号保持恒定,或在条件改变时按某种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系统误差分为恒定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是在实际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时,误差的绝对值与符号以不可预定变化的误差。随机误差具有单峰性、对称行、抵偿行、有界性的特点。粗大误差:是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明显的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主要由于读错、记错、算错、测量方法错误、测量仪器有缺陷等原因造成。2.6.2 误差分析2.6.2.1 灰度假设误差由前分析我们知道:由比色测温公式(2-20)计算温度温度时,公式中的 值K中的比辐射率 无法确定,只能近似的把炉内工件当作灰体来处理,即假),(T设 , 这就是所谓的灰度假设,由于炉内工件不是灰体,所以灰度0),(假设产生灰度假设误差。2.6.2.2 滤波片带宽误差从比色测温原理可以看出,温度的测量是通过在两个波长下物体同一点发出的单色辐射出度来计算的。而滤波片总是有一定带宽的,从测温公式(2-20)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滤波片的带宽影响了比色测温的精度,由此产生的误差就是滤波片带宽误差。2.6.2.3 光学镜片误差分光镜、透镜等光学镜片由于做工的原因,造成镜面的不光滑、增透膜涂的不均匀,从而使光学器件没有具有各向同性的功能。例如在当透镜在不同的位置时会发现得到的结果有微小的差别。这种微小差别就是光学镜片误差,由于其相对于其他误差来说是很小的,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将此误差忽略不计。2.6.2.4 CCD 摄像机误差CCD 器件是积分型器件,输出电流 既和入射辐射照度 有关,也和积分时IE间 有关,即:t(5-1)IEtQ其中: 为比例常数; 称为曝光量,单位是 lxs。t在如此多的转换环节中,不免会引入误差,并且由于 CCD 器件本身特性的原因,使上述线性关系不能严格成立,从而影响了比色测温的精度,带来误差。其中包括1.CCD 图像中的光晕、拖影和斑点现象2.暗电流3.热电子噪声通过我们的研究,针对以上三个典型误差来源,分别可以采用减小光圈、缩短曝光时间或者设置中性滤色片;设置电子快门,减少光积分时间;恒定CCD 工作环境温度、平滑滤波和多次平均来消除之。经实践检验取得良好效果。2.6.3 误差修正由 值公式(2-19)和测温公式(2-20) 可知:对设备因子 值进行标定后就可K K以计算出被测高温钢铁的表面温度场分布, 值中包含了除灰度以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误差来源, 值的准确程度决定了测量温度的准确程度。由于设备因子值中的比辐射率 与温度有关,因此利用一次性标定得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