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大全上_第1页
太极拳理论大全上_第2页
太极拳理论大全上_第3页
太极拳理论大全上_第4页
太极拳理论大全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上)1.太極拳之練法說明 鄭悟清著述 2.太極拳練法說明 鄭 鈞 3.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郭冬寶 4.太極拳原理 楊鑫榮 5 太極拳入門須知 李秒豐(花非花) 6 太極拳序 鄭悟清著述 7 太極拳的“內三合、外三合” 李秒豐(花非花) 8 太極拳架子三步審查法 沈家禎先生著 9 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張三豐著述 10.太極拳精義述真 李秒豐(花非花) 太極拳之練法說明 鄭悟清著述夫初練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氣,精神不屬,眼不顧手,手不顧腳,此謂之盲練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腳不隨,即用猛力,處處奪力,而僅能顯力者,此癡練耳。倘能平心靜氣,注目凝神,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穩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穩,然後鎮頭領氣,以衛其力,力順則氣自通,氣通則力自重。所學之法如是,練而習之,以期純熟,則手眼步一致,心神氣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太極初學要決:初學而內要靜空,周身而外要輕鬆。內空靜氣行於外,外松而內有神精。工夫不可須臾斷,臨用之時有奇能。太極拳練法說明十一代傳人鄭鈞愚自幼隨父(鄭公悟清)習練太極拳,經數十年的修煉,淺得太極拳的體會,學練太極拳,好似數學的、 十個數位和各種運算符號;學生在小學、中學直至大學的各階段都學習其組合及變化,並逐步得到提高和昇華。習練太極拳決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必須經過逐步學習,長期修煉,循序而進,方能達到高深境界。太極拳之動作輕軟異常,而一動全身皆動。習練時無須用過分之氣力。無論強弱、老幼均可習練,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寶。在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由於各種條件的不同,習練者思想意識不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形式與方法。其中既有相通又有側重,但都有同樣的原則要求,都是讓人以自身修練達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然而習練太極拳者成千上萬,不知其要點者甚多,其主要表現在隨隨便便、人動亦動、人云亦云、不按規矩、不知要求?,雖長期修煉但收效甚微。守規矩才叫練功,不守規矩到老一場空。有不得性命之真傳,不知自然先天之綱紀,落于思維之雜亂,不知太極拳的修持,錯修錯練者,正理不明,根源不透,偏執一邊,雖練太極拳,但性理不合,神氣不交,縱行修為,真氣暗耗,終無所成。或者只知拳論中之言語,但末能徹底明其精微,若不設法求之,則幻想輒出,當止不止,不當止而止之。或有意放縱,不知收斂,氣質異生,此非師傳不真,乃自已不查已之過也。或丹田之氣已成者,急於超脫,貪念塵俗,一時不覺,丹田之氣失控而出,空空而已。或用旁門小技,以為見功,而世人多得相互傳授,終生不悟,尋枝摘葉,迷惑後人,以錯傳錯,遂成風俗而迷失真理,致使正理日遠月疏,異端並起,迷失先師之本意。更有道聼塗説,口耳之學傳於無知之徒,遞相訓式。並非不想傳授太極拳之真諦,蓋世人享受心重,不知修煉,不知天機,不知修為。雖練太極,卻末入太極之門。拳經雲:“斯技旁門甚多。 ”因此,初練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不使動向散亂。最忌粗心浮氣,精神不專,不專心細學,眼不顧手,手不顧腳,上中下不能合一,就是瞎練。尤忌身手不活,手腳不隨,即用猛力,處處以力奪力顯力者,此謂癡練耳。償能平心靜氣,凝目靜神,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穩其步,待到戶松、身活、步穩然後鎮頭領氣以衛其力,力順氣自通,氣通力自重,以此法修煉,至其純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氣相同,自能達到自然而然之妙境。?習練太極拳能守規矩,按照規矩去練,有明師教誨,氣流運行,血脈暢通,做到分而有數,變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質,苦下功夫,方能強身健體,從規律中得到應有的效果。繼師之後傳藝於世者,應從前輩規矩中走出來,扔掉套路包袱,走向新的層次。數歸無數,不分則無數;象反無象,不變則無象;位至無位,不列則無位;質還無質,不散慢無質。追溯太極之源,無象太極之本,無位太極之真,無質太極之妙,無象數位形成虛實無位高境界,發展進取,隨心所欲。要達此境,必須著熟、氣順、神行,方得其妙。太極本無體,寓於宇宙,其大無外無物可容;太極本無用,運行於物,其深莫測,其理可究。以體而論,太極之始有內外之辨。以用而論,太極之始能觀基本之情。觀其內而不觀其外,究其外而明其內,觀其神而不觀其形,形無不備而神得現。神者精,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精為血脈之川流,守骨之神靈,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願同道細心悟解,精微而行,不失其真,以達到體清氣固,形靜神明的太極化境。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趙堡太極拳研究協會 郭冬寶太極拳是我民族祖先在早期兵器不發達的年代由長期生活中創造堆心並經過反復實踐,累積經驗不斷改進和逐漸發展,而得以流傳至今的優異拳種,在二十世紀以前武術是國家軍事強弱的重要指標,亦為個人進入宦途或謀生技能之一,秘而不傳及門戶之見很深?;?二十世紀以後科學昌明,武器發展一日千里,武術在軍隊中急速式微,即或個人謀生也變得窮途沒路,其式微是可以想見的。近百年來科學帶給人們智慧高度的進步?;?生活的方便與物質的享受,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破壞與污染,造成慢性病變的增加,人們追求科技的智慧及財富,造成精神的疏離和不安,在尋求科學解決之余,歐美國家發現,東方武術:?尤其是太極拳是治療身心的良好途徑,正熱中發掘它的運動功能和高度技擊藝術。前人留下的太極拳拳譜、拳經、拳論等資料,是積累經驗的總結?;?提供我們學習研究太極拳的寶貴理論、步驟與路線因之,初學太極拳就必須掌握這些正確理論和訓練方法,熟練它的運動規則,融會貫通?;?逐步深入太極拳本旨就是以健身為主身強體健才能進而防身禦敵?;它優於其他拳術的高度技擊藝術,是引發學好太極拳的助力,如果太極拳沒有精妙技擊功能,充其量只是健身操或是氣功之一而已,一定不能引發人們學習太極拳的興趣。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套略的結構上是經過陳青平先生得意弟子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終每一動作、每一招勢都運用肢體走立體圓圈或弧形纏轉,使陰陽 、 虛實 、 開合 、 起落 、進退、 左右 、 上下 、 裏外 、 圓方 、 輕沉 、 剛柔 、 快慢 、 卷放 、 折疊 、 轉關,?等動作形成公轉和自轉。結合內勁以不同的方式,勁別蓄發,成為圈中套圈的以簡禦繁設計,構成它的基本原則。不僅在運動形式上是獨特的,在內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趙堡太極拳的特色是:一、 周身纏絲?:每一招式任一動作,除了重心之腳根外,從手到腳每一關節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纏絲下運行,其目的是練習全身協調一致;?也就是借由動作的練習達成手動就是身動,手動步亦動。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勁,達到拳經拳論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繞行的路線,纏絲則身體每一關節、部位自行纏繞的方式,就如同公轉與自轉同時而行,其目的是在動作中改變力的方向和變背勢為順勢,如此則每一招式的動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二、 靈活巧妙?:在套路的訓練中特別強調忽靈勁和活步,所謂忽靈勁就是在意念動時全身一致靈活變動,因此不強調五趾抓地,而活步是動作中,腳步隨身之變動以應之,如伸、縮、進、退或在原地纏轉,都是與手、身,一致纏絲,其目的在增進變勢之靈活性,在實戰上,既可管住對力下盤,也易於進步插襠,退逼套封;?在發勁上既能先占中門,亦能利用腿的接觸面打動對方根盤,由於能貫串手、身、步齊進,落步發勁時因步之進而增進暴發力。三、 內外剛柔同練:不論楊氏或其他拳架,需先練柔勁再練剛勁,或是習練拳架之前先練椿步,或是先練拳架再練發勁,都需很長時間練習揣摩。甚至無法在平日拳架練習中,表現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剛,忽快忽慢的各種發勁力式,而趙堡太極拳忽雷架,是由前賢透悟太極拳理和實戰用法,將各種姿式動作、身法椿步、剛柔發勁,及丹田內勁所需的鍛練方式,將之融合為一種拳架中,使同步練褶,在任何一個招式、動作中都具備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縮短體悟時間使功夫上身。真正達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要旨。四、 動步發勁: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陸人民體育出版社授權臺灣純一出版社發行的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第三章有關推手內功運用要領乙節中概略說明-發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定發 ,又曰靜發一種是活發 ,又曰動發活發是在腳起腳落之間進行的?;?因此,比定發難,也比定發的威力大。活發與活步推手不同。要在熟練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後,方能懂得活發的奧妙。活發是在足起而將要落地之際進行的。 足進一寸?;手長一尺 ,體現活發的威力。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沒有活步的訓練,在推手中就不會有活步的自然反應動作,由此可以瞭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體。五、 精緻?:為了達到太極拳的全面要求,又需以簡禦繁的在一個簡要的套路五分三十秒至六分鐘中貫徹執行,必需每一動都精要的講求完全符合太極要領、經由訓練方法使之內外結合,形成自然蓄發勁力。因此,每一動作、每一招式都講求全身內外配合和完整,手、身、步,各關節都需在走圈的路線中隨起落各自纏絲變轉,隨式節節貫串或鬆開,並藉此練習不同的蓄發勁別;在走架時不論剛柔蓄發都需關節松活。更由於它的設計是活步的拳架,所以可隨練習場地的大小伸縮進退而不受限制,成為隨處可練,隨恃可練的套路。在姿式正確熟後,平日練習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發勁可不發勁,隨人所意,隨人所需而行之。由此,可以說它是經過濃縮而成的精緻太極拳架。趙堡太極拳的練習慨分為三個階段?:初步練習時,先講求以手領身,手腳一致,上下相隨,步隨身換重點在練習全身的協調一致和走圈,不重視拳架高低,在全部套路熟的正確與熟練。完成後即進入第二階段,為嚴格要求動作的標準化、松柔化、圓轉化和整勁,並且由於動作困難度的提高,和練習遍數逐漸增多而式式熟練,體能及耐力亦逐漸增強,熟練程度必需達到下意識狀態,此時要求姿式逐步降低,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動則內外一體,周身圓整,呼吸配合,氣達四梢,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此一階段最為重要,攸關內勁的體認。第三步即為內勁的訓練,重點在於手腳、胸腰及全身協調一致的折疊勁、轉關勁、忽靈勁、彈抖勁、寸勁等等內勁的運用,招式由大圈漸收至小圈,由慢漸練至快,在放長和縮小 ,與順逆纏絲的相互變換之下,表現出高低動作的剛柔及彈性。總體的要求是,一動全動,節節貫串,相連不斷,一氣呵成;?一靜無有不靜,手、眼、身、步、法一齊俱到,節節鬆開,動作合乎標準,內勁達於四梢。起身輕靈柔和,落步沉實穩重。速度快慢相間,動作忽柔忽剛,剛柔並濟。立身中正不偏,虛實兼備所謂?:?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強身、技擊同時兼練,達到周身一家,知機知勢的知己功夫。第四步為推手訓練在拳架練習中內勁達到一定純熟度,即需練習推手的要領與方法,體驗相熟習對方勁力的訓練?;?運用平素訓練而成之手、身、步法及內勁蓄發,在與他人推手時,磨練如何以靜制動、以輕制重,以慢制快,以弱制強,同時檢驗拳勢中己身之缺失而改正之,達到體用兼備,知己知彼的懂勁功夫。趙堡太極拳為正宗之拳術,學習時須具備高度興趣、耐心、恒心與毅力,循序漸進。陳鑫說: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言此藝無甚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年老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回頭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展自有真。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能聞真香。只要功久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思量。又說:今之學者未用功而先期其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謂先難後獲何?問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而後可。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幹幹之功,進而不止,久自到 。問?:得幾時?小成則三年,大成則九年,至九年之後,可以觀矣。抑至九年之後,自然欲罷不能,蒸蒸日上,終身無住足之地。神手複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諸。如果在入門懂勁後,再加以勤練不輟,必能蒸蒸日上,功夫上身而漸臻巧妙之境地。趙堡太極之拳術,純樸精實細膩,毫無玄奇神秘之法,前人累積實戰經驗,逐次將太極拳之糟粕汰除,或予以改進,成為人人可練,人人可得之強身技擊武術;?內外形體同時鍛練,由身強體健而進入技擊技巧。又由於每日不間斷的運動,自然能減緩生理機能之老化,而技擊則是由著熟(方法)而生的巧妙也就是陳鑫所謂?:?每一勢拳,往往數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身說法,甚覺容易,所難者功夫,所尤難者長久,諺有曰:拳打萬遍,神理自現信然?!練太極拳至神手階段並非不可能,惟需得正確要領,下實在功夫苦練前人先賢之所以功夫精湛而達神奇玄妙之境,是痛下深功夫,先師王公晉讓生前師兄弟經常問及昔日練拳方法,從其囗中得知,在其同輩中每日苦練三、四十遍日不間斷者毫不為奇:?慨估每日三十遍至少約需四至六小時,在長期極度苦練所造就的功夫非現代人所能體認的?當代李小龍即是苦練有成的代表人物?。現今工商社會與昔日農業社“會當然不可同日而語,致所練功夫及效能自然亦有極大差異。今日不論所求在保健強身或是追求技擊藝術,而入門之徑必需由老師口授心傳,以免誤入歧途,或失其太極原貌,入門後即是自身體會修練的功夫,而功夫之可用與否是在學者之努力及累積經驗了。太極拳原理 作者楊鑫榮技擊是太極拳作為一個拳種最基本的組成成分,但多年來並不為人熟知。 “太極拳有無真功夫”一直是存於許多人頭腦中的疑問。筆者自幼隨祖父楊禹廷習練太極拳,至今日 30 餘載,對太極拳拳法之精妙體會頗深。以愚管見,太極拳技擊之妙,在於對人體平衡原理的諳熟與運用。 人之所以能夠直立行走運動,全賴力與力之間的平衡,是通過神經中樞調動肢體產生支撐力從而達到人體重力間的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人體必然難以維持平穩站立而跌倒。普通人因缺乏訓練,在與他人直接的身體對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難於平衡。而太極拳拳法訓練歸根結底就是通過貫徹“靜、輕、慢、切、恒”的要求,從盤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氣,使之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充分調動人身潛能,在技擊中節節貫串,在維護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對手的平衡,制服對手。 那麼太極拳練習者是如何增強自身平衡能力進而在技擊中有效打擊對手的呢? 太極拳凡“繃、捋、擠、按、采、列、肘、*、進、退、顧、盼、定”十三式,這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體運動的軌跡。人在運動時,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隨運動方向不斷變換,人體必須在運動的同時不斷調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其間維持平衡的肢體與身體整個的運動方向與力度上存在相對的虛實、動靜變化。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盤拳架過程中強調的慢,就是要讓練拳者充分體會由平衡到不平衡進而建立新平衡,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過程帶來的身心感受。 “虛領頂功,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說到底是要求練拳在運動中維持平衡。通過運動中去僵催柔的變化,神形意氣相合,從而達到表裏精粗無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盤拳架的過程,既是增強自身平衡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通過自身平衡能力的過程,也是通過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過程。太極拳練習者對人體筋骨皮肉的結構和運動要有整體的把握,並且練到極致,能以皮膚神經末梢感知來自對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達到“全身無處不是手”的境界。 人體的運動時,重心移動越快,維持平衡越難,所以太極拳法講究神形意氣相合,講究用意不用力,講究“松柔圓緩勻” 。就是說在技擊時不留破綻,不給對手可乘之機。相反,與對手過招時,抓住手出招進由重心移動而帶來的平衡變化的有利時機,後發制人。 在對手因重心移動打破固有平衡之後,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與對手來勢意氣相通,感知對手的運動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來招攻勢的同時,施以微力,不讓對手建立新平衡,使對手重心處於運動時順勢制服對手使之跌倒。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絲毫不給對手以再次出招打擊我的機會,而處於慌忙維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狀態。 當對手察覺我方意圖,試圖掙脫時,我方即以連綿不絕之意“隨屈而伸” , “大丟大頂” , “小丟小頂” “丟丟頂頂” , “不丟不頂” ,還是順對方重心移動方向施以薄力,使對手始終無法建立新平衡,無法站穩。可以說,太極拳的技擊是用對手自己的力量打敗他自己。因此,與太極拳練習者過招的人有這樣的體會:出手越快,輸得越快;出手越狠,輸得越慘,簡直就是自己打自己。而這正是太極拳技擊的真諦。凡技擊,不外乎制約與反制約。制約謂之攻,反制約謂之守。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無敵。洞悉了人體平衡的原理,掌握了人體運動時由重心移動而產生的維持平衡過程中力與力之間的關係,才算懂得了技擊的要義。筆者祖父曾說,跤場裏有好手。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難,摔人容易放人難”的說法。看來誰能更好地維持自身平衡,進而破壞對手的平衡,誰就能成為競技場上的勝利者。 太極拳由實踐中來,還需回到實踐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發展的活力。歷史發展到今天,太極拳以其修身養生健體的特殊功用為提高現代人身體素質、提升現代人生活質量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太極拳的技擊及其訓練方法亦可為現代競技體育項目提供借鑒之處。因為運動的原理本來就是相通的。也只有這樣,太極拳才能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獲得更大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人類的文明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太極拳入門須知 李秒豐 (花非花)一、不可自專自用,固執不能。專求力則凝滯不靈,專求重則圓轉不活,專求氣則拘泥不通,專求輕神意渙散。身外形順,無形中自增力感;心內中和,無形中自增靈感。練至功行圓滿時,凝神于丹田則身重如山,化神成虛靈則身輕如羽,得其妙道,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不思可得,無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氣順,虛心實腹,久練自達化竟。二、不可心躁氣浮,急於求成。心不靜則神不寧,心腎不交則神氣不通。心要靜,心靜神自甯,神甯心自安,心安氣自行,神氣相通,萬象歸根,靜練出真功,功夫長進快。靜養靈根氣化神,處處靜,時時靜,行立坐臥不離靜,靜中求動生太極,不靜不見動之奇。三、不可不知養,太極不太和,欲速則不達。練拳不知養,易傷不易長。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十年練拳,十年養氣,氣以直養而無害。太極拳以養為本,以慢為宜,慢練為養,養氣、養神、養性、養身;快練為傷,傷氣、傷神、傷心、傷身。須清心寡欲,平心靜氣,太極太和,自然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之境。四、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則,心動神去無所依,神杳氣散無所歸,好勇鬥狠失心和。妄念一起橫氣生,肝氣不平,陰陽不和,火水不濟,久之五勞七傷與身俱存,稍有病痛則齊發而至,是為大害。練拳時,一志凝神,主於敬,養其誠,洗心滌慮,平心靜氣,一念無所思,一物無所著。五、不可努氣用力,努則力剛易折,氣易阻隔於胸,肺被排擠,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若用拙力,則周身血脈不能通順,筋骨不能舒暢,全身拘謹,四肢不活。身為拙氣所滯,滯於何處則何處成病,當時不覺,必於後發。總要力活形順,圓滿無虧,積柔成剛,一片神行。六、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則氣逆得而上,不能歸於丹田,雙足似萍草無根,且心腎不交,神氣不合。陰陽不和則萬法不至。周身放鬆,脊柱豎直,松腰斂臀,松胯圓襠,虛心實腹,則中氣貫通,太和之氣才能浩行。太極拳序 鄭悟清著述拳術所以鍛煉身心振奮精神也。然我國拳書源流甚古,因其姿勢功用之不同,而派別名稱亦異。有以險奇為貴者,有以平易為貴者,則不儘然,皆能發達體育。而入主為奴,又呶無己。第溯其源流,則不外兩家。即:武當與少林。是武當主柔,蓄於內。少林主剛,勁顯於外。晚近還以少林之姿勢甚盛,流傳愈廣,門類派別亦眾,相率標新立異,趨尚險奇,漸有失卻體育本旨之勢,初學者習之輒事倍而功半,體弱者習之尤害多而利少。故,餘殊所不取。太極拳者,內家拳術中最平易,而最能發達體育者也。故,餘嗜之特甚,無間寒暑,日必習之,習之既久,愈覺其奧妙無窮,其功用之偉,優點之多,誠非其他拳術所可企及。茲分為姿勢、動作、發勁、靈巧、養生數種述之如下:(壹) 姿勢太極拳之姿勢甚多,總合之有五行八卦之分,是謂十三勢。何為五行?進退顧盼停是也。何為八卦?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是也。以上十三勢之姿勢,為學太極拳者所必經之途經。倘使吾人逐日演習,不稍間斷,則若干手後,歷練既深,拳術之中精奧,自能闡發無遺,而獲益非淺。(貳)動作太極拳之動作,須慢而勻。蓋外家之拳術雖見速效,而流弊滋甚。若太極拳則以活動筋骨為主,故一切運動以柔活為上。惟其慢,始能柔。惟其勻,始能活。且各種動作俱成圜形,而一圜之中,虛實變化生焉。其無窮之奧妙,即在此虛實變化之中。初學者或未能知,習之既久,則得心應手,趣味無窮,即足以舒展筋骨,又能調和氣血,可謂身心兼修,最合於發達體育之道者也。(三)用意太極拳練習時純任自然,不尚用力用氣,而尚用意。用力則笨,用氣則滯,是故沉氣松力為要。氣沉則呼吸調和,力松則發展先天之力。蓋先天之力乃固有之力,後天之力為勉強之力。前者其勢順,後者其勢逆。太極拳主逆來順受,以順制逆者,故不須用過分之力。惟外家之拳術,其用力用氣,每屬於勉強,強人以難能,故為之硬工。習之不當流弊滋多,且習硬工者,其力已儘量用出,毫無含蓄,雖習之多年,表面上似有增進,實則其內部之力,並未加長,若太極拳雖不用過分之力與氣,而練習時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也,所以能使其力蓄於內不流露於外,氣沉於丹田不停滯於胸。惟其不用過分之力與氣,故練習之日既久,積蓄之氣力愈大,至必要時,仍能運用自如,毫無困難與勉強。譬猶勞動者終日作工,非不用氣力也,然其所有之氣力皆已儘量用出,並無積蓄,故勞動若干年後,其氣力依然如故,外家之硬工亦若是耳。(四)發勁勁有剛柔之別。何為剛勁?無論勁之大小,含有抵抗性而一往無前者,謂之剛勁。何為柔勁?隨敵勁以為伸縮,而不加抵抗者,謂之柔勁。太極拳之妙處,在於與人交手時,不先取攻勢,而能接受敵人之勁。初不加以抵抗,以其黏柔之力,化去敵人頑強之勁,待敵人一擊不中,欲圖謀再舉之時,然後蹈瑕抵隙順其勢,而反守為攻,則敵人力竭之餘,重心移動,鮮有不失敗者。蓋太極拳之動作,本為無數圜形,而圜形之中,則為重心所在,處處立定腳根,雖敵人發勁極強,而以逆來須受之法,引之入殼,待敵人之勁既出,重心既失,然後從而制之,所謂避實就虛以柔勝剛之法也。(五)靈巧語云:“熟能生巧”太極拳即本此意以從事而深得個中三昧者,故太極拳之精粗,以功夫淺深為斷,蓋功夫深,則於其中之虛實變化皆已了然,既了然於虛實變化中,則能於虛實變化中求出巧妙之途徑。故其所用之力,輕靈圓活。以視外工之用力用氣,專主於一隅成為死笨之氣力者,迥乎不同。且因其不用過分之力與氣,故能持久而不敝,因其動作俱為圜形,故能處處穩定重心,重心穩定則基礎鞏固,無慮外力之來侵矣。(六)養生拳術本屬體育一種,自以養生為主要,然此非所論外家之硬工,惟太極拳始真能養生,無論強弱老幼均可練習,吾人身體之發達,貴能平均,在生理上均有一定之程式,劇烈之運動,因不合於此種程式,結果多得其反,太極拳之動作則輕軟異常,而一動全身皆動,於全身任何部分均無偏頗之弊,且因其動作柔和勁靈,故能調和氣血,陶養性情,為最合於生理上之程式,能使身體平均發達者。且練習之時,無須用過分之力氣,雖老弱病夫,亦不難為之,所謂卻病延年洵非虛語。太極拳的“內三合、外三合” 李秒豐(花非花)在拳論中此六合皆有詳盡的記述大概練拳者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雖然知惜與拳架並不相吻合。蓋相合的拳架在一動時即可看出因架是受氣而成不是架去領氣而出。凡是六合的拳架在未動之先即已六神合一以陽注陰。 (六神靈台心竅陰竅玄關腎竅仙骨。 )而使陰抱陽成構精之象而潛之。動而變陰而化陽。在盤架時此種合勁完全注於竅內(竅走神經交叉處。)並非從口頭上知道。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及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就算對拳完全清楚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多數習拳者本身對心意氣力。 完全模糊不清認識並不太正確那麼練起拳來完全是兩回事。就以全身放鬆而盤架之例看根本與六合是相反的東西。其次還有盤架時先將前腿邁出再轉身出手此種練法是否與拳論中所說:手足齊到才為真。 的這句話是相反的東西種種之例證可說不勝枚舉。故我武術漸漸淪為不能實用的地步反而不如跆拳空手道之類的東西為實用尤以太極拳更為甚之。主要原因就是拳勢完全脫離了六合的要求而走入了松空之境就是在推手時也是採用闖入的推法步入弓尖力出於肩膀上而不是勁發於肩窩內。兩胯不合腰勁與陰蹺胎元分散故發勁一出即完即斷不能成為整勁也不能構成圓勁與所謂綿綿不斷之論更相違背。所以一發即散散即為斷一斷即與太極相違手足因與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肘與膝肩與胯亦因步子邁的大而使勁氣上下分散總之外三合相違內三合根本談不上合此為習拳者應該靜心思考不要為成見所累不要為自己的優越感所累。去發掘科學的真理及弘揚我固有的文化哲理融化成一種完整的思想加強信仰以增浩然之勁氣不悉大家的看法是否亦複如此?太極拳為內功拳內功拳最重要者不在於架勢而是以精神合一貫注於內竅之中而與架勢配合而練。開始時定要知悉人身的結構及內竅外穴的關係甚至天地生化的哲理。關於這一方面的論述不是三言兩語即能解釋與論述清楚的。而現在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將此統一合成的六神元真注於竅內及如何與拳架相配而練。經雲:天地之中其起於中乎。是以乾坤屢變而不離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則盛月中則盈故君子貴中也。 然在拳術裏亦謂中定然此中並非指的心臟而是指的脊骨中的玄化規而言。此規有三:一在項骨內一在腰椎內一在仙骨與尾閭間分為上中下各有所伺。 在初練拳者最好先以由下面之玄化規練起因此規與胎元(下丹田)及陰蹺皆有直接關係將六神合一的元真注於此竅再以胎元之氣溫而養之配合拳架而練功夫當可收立竿見影之效。然現在習拳者多不知之。雖拳經略有所述卻引不起學者的注意殊為可惜。在拳書內此項論述甚簡只曰:內胯裏收如抽絲然。 只此寥寥幾字而已並未詳細解釋其實這兩句話雖短可是它具有所有武術之秘。凡習內功者開始絕對離不開它蓋此功是凝聚下盤元真之中竅穴它可將所結之元真傳導於兩膝兩足並可借下盤之沉勁傳導於兩肩兩臂以及兩手。可是這種以元真之氣習拳時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步法的配合如果不用三元步法而只相信前弓箭步是難以練成內功。因為前弓箭步正是練此功的剋星它很容易使仙骨與真氣穴鬆開而不能凝聚。所以此處在習拳時要始終結聚著步法要借腰勁的旋扭而上勁氣綿綿不斷的練下去。拳書上的綿綿不斷皆指招式上的連續而言並非指玄化規與真氣穴的勁氣而言。其實招式可斷此處勁氣不能斷所謂斷而不斷正是拳術變化的最深奧處。此種功夫習練如有六個月六合之勁可以紮基。何謂六合勁簡而言之即擰裹鑽翻螺旋崩炸驚彈抖搜。在這些勁勢中全與三元步有關如果此種步法走對而成習慣自然所謂之內三合外三合的勁氣才能集中於竅內。勁發為整為圓此整勁圓勁即是太極拳內所謂之渾元氣及太極拳功開始的練法松空散是練此功之大忌。希同門細審之練時應仔細的去分析體認當可感受出不同的微妙。太極拳架子三步審查法 沈家禎先生著太極拳之行功心解與太極拳論意義深奧各有所謂,最容易為字而所誤解,因該篇作者文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審查,架子者有無處下手之苦,致練習時與功心解常發生相背之情形。茲歸納其意、簡單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審查之法,想亦為學習此拳者所樂談也,茲分別說明如下:第一步審查身形腰頂脊步六字(一)身拳譜雲,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既尾閭中正神貫頂也,乃表明太極拳之身以中正為主也,因中正則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應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則後不應,倘左傾則右不能應,故必須中正、乃系預立安舍之地。有如車輪可以四面八方轉旋也,尾閭以上腰椎以下,尤須中正不動如大纛,此太極拳必須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鬆開其勁得到安而不滯、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後車軸平正,可以支撐八面之勁,則四面俱有掤勁,可以面之應人也。倘有前俯後仰、左傾右斜等弊病發生,必有一處無掤勁,則此處當然為一缺陷矣,則車軸彎矣,其何以生旋轉哉,故走架子時應注意身之易犯病,舉例如下:1:如摟膝拗步有無前俯?2:如似封似閉有無後仰?3:如野馬分鬃有無傾斜?4:如單鞭下勢下坐時有無傾斜?如有上列各病則不能稱為太極拳之身矣。(二)形拳譜云: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氣鼓蕩,先要周身無缺陷處也。總計以上所載,精氣神系表現與形之內,練習太極拳者必須提起精神而鼓蕩之,並使神聚意活,然後一氣鼓蕩、練習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牽動此車輪旋轉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