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论文: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_第1页
小学美术论文: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_第2页
小学美术论文: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_第3页
小学美术论文: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_第4页
小学美术论文: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美术论文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摘 要】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点缀着生活,美化着 环境,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经验。教 师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仅仅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让美术教育走进生活、参与生活,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现 代教育教学的要求。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美 术与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 学生从中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关键词】 美术 教学 生活纵观美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为此,关注儿童整个的生活世界,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必然和迫切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用美术来解决各种问题的机会将越来越多,而这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需要通过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获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使学生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实践与探索,我们认识到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课堂。基于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的观念,对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所采用的方法,提出以下几点探微。一、让学生亲自走进生活,感触生活之美妙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的课程观也是从生活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生命载体课程资源和非生命载体课程资源,2只有当这两种课程资源融会贯通之时,新课程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新课程纲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整合就是要创造一个理想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即“生活化”的教学情境。1.多位欣赏,感受生活之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也比比皆是。在进行美术欣赏的教学时,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可以利用学校建筑中的走廊、教室等场所展示学生美术作品或名家名作,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亭子时,第一课时就可以引领学生欣赏亭子的建筑特点和造型表现力。让学生了解亭子既是人们休息的地方,也是园林风景中的重要点缀。亭子常设于山间、水际、路旁、林中,大多四周敞开,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引领学生欣赏中国各地的著名的亭子,了解亭子的基本组成和各自的特点之后,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在生活中看过的值得欣赏的亭子。如,长屿硐天中比较有特色的石头亭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底座到亭柱,从亭壁到亭檐,都是采用独具长屿特色的石质材料建造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建筑物竟是如此有特色,如此之美妙。2.多方写生,观察生活之美 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会不难发现:学生的思路不够广,因此,他们的画很多都内容贫乏,形象概念,造型呆板,且画来画去老是那么几样东西,绘画水平的提高非常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儿童缺少对周围事物、对熟悉的生活现象的必要观察。写生是小学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提高绘画能力的主要训练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和抓事物本质的描绘方法。在写生中,往往发现有的学生画的不像或画面较琐碎,没有整体性,原因是学生急于动笔,画时没有认真观察,分析写生对象,没有抓住写生对象的本质特征,似是而非。3如采用多题材进行写生,安排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物动作速写等,这样从内容上提高学生要画兴趣,从内容上保证写生课顺利进行。写生就是学生把喜爱的大自然美景、表现美好风光的风景画下来。如 “校园风景”写生这一内容进行写生教学时。在校园一角,孩子在聚精会神地描绘着自己美丽的校园风景。他们中有的是描绘花坛一角;有的是速写学生活动的场面;有的是刻画学校建筑这样,在学生边看边写生的过程中,观察力得到了提高,写生技能得到了提升,更是感受到了生活的美丽。3.多样情景, 感悟生活之美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客观依据。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内容,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围绕重点难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语言,设置问题,创设良好情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笔者在教小雨沙沙一课时,就在教室里挂了一些雨伞、雨衣、雨帽等雨具,再放一段下雨时的录音,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去体验,并想象在大街上、在学校里、在田野里都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雨中情景。同学们思路拓展得很宽,有的说放学时看到了校门外开满了伞花,有的说听到了小草洗了个澡后在说舒服极了,还有的想起了放学时伞被风掀翻的趣事像这样创设情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生活之美的理解和感悟。二、让学习过程立足生活,感受生活之精彩我们总认为评价和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并不等于就评价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其在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美术的价值,发展体验美好生活的能力。4“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 ,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现实生活对儿童绘画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绘画能力并不是靠教师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才是教师应该去做的事。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 ”只有拓宽美术学习活动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广阔、开放式的美术活动,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1.抓点融学校生活于美术课堂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舞台,在这座舞台上的一些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取观察、感悟、描绘和表现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美术的乐趣与作用,从而对美术产生亲近感,让他们体会到美术就在身边。比如说,可以重组、整合和拓展教材内容,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距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标志设计一课变为为本校运动会设计一个标志 ,把封面设计一课变成为自己的作文本设计一个封面 ,此外还可以补充一些乡土教材等。此外,还可以举行环保时装设计大赛,这也是美术与生活一个很好的结合点。通过挑选环保材料,设计环保时装,既增强了环保意识,也是对美术知识的一次很好的实践应用。又如,为了解其他学校小朋友的学习情况,也可以用“画信”的形式与教育区结对学校的小朋友进行交流、评说。最后,互相赠送学生自己设计的奖状,也能对美术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2.铺线融家庭生活于美术课堂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 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色巧妙设计美术教学。家庭资源包括有艺术特长的家长、家庭环境、家庭硬件(如电脑、书籍、音像、家庭生活用品、废弃物等) 。由于美术教学内容需要的大量材料都来自家庭的提供,除了要家长购买外,应当教育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的这些资源。如经常提醒有兴趣的学生课外可以多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家里的水果、5鲜花或生活用品;利用水果、地瓜、萝卜等学习简单的雕刻;利用生活废弃品加工成艺术品,为自己的家居设计布置,充实自己的闲暇生活。还有的家长是卖服装的,就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妈妈很爱打扮,就可以让他评点一下怎样搭配服装、发型、鞋子比较协调、好看;有的家庭刚刚搬了新房子,则可以让他装饰一下自己的小房间,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高昂,家长也是倍加赞许。3.绘面融社会生活于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领域,教师可以利用美术与各种社会现象的连接点,设计各种美术活动。如学过纸面具课后,若适逢节日,可以来个化装晚会。再如,在上植物的生长这堂写生课时,我课后的延伸是这样设计的:发给学生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学生当一回爸爸妈妈,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学生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也可以在庆“元旦”过新年时,自己设计、制作贺卡送给老师和好友;还可以在“三八”妇女节时设计、制作礼物送给妈妈、老师等等。就这样让我们的社会活动融于美术课堂之中。三、让课外延伸联系生活,描绘生活之炫丽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 ,即审美。以往的美术教学只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情境渗透于学生的学习中,走美术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美术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教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增强创造美的愿望,提升创造美的能力。6美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美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慧眼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创造及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将小学美术教学融入社会、融入自然、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以此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1.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勾勒出“生活场面” 。儿童善于通过感性的方式,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美的东西。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之后,带领孩子们就近去散散步,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鼻子、耳朵去寻找春天。学生们情绪高涨,因为他们已经惊喜地发现春天就在自己身边。 “我在青梅花飘落一地,小梅子隐约可见中找到了春天” ;“我在田野里找到了春天,那田边的艾草又嫩又香,我还采了一小袋回来呢” ;“我在树上找到了春天,那一棵棵大大小小的树,上面传来了各种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 ;“我在池塘里找到了春天,小小的水塘里,不知谁家的几只小鸭子正跟着一只鸭妈妈开心地在水里嬉戏呢!” “我在校园里找到了春天,那抽出新枝的洋槐树又可以马上让我们躲猫猫了” ;“我在爸爸开车的时候找到了春风,因为开着车窗的风不再感觉冷了”在如沐的春风中,嗅着花香的芳甜,欣赏着绿的苗,红的花,蓝的天,孩子们还愁笔下画不出美妙的春天吗?祖国美景知多少一课也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观察自然、亲近自然的一个窗口。于是笔者根据本课的特点,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大自然,让学生漫步在七彩的阳光下,感受花香鸟语、春色满园的美景,结果学生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陶醉了,心中对美的创造欲望也油然而生。笔者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然后,笔者再针对学生富有幻想的心理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释放的空间,让他们把花的家幻想为“我”的家,从而使学生的设计制作与情感相7沟通,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2.返璞归真,美化生活将美术引用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课外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实现经验的持续增长,所以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后点拨学生寻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点,利用学生的新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习布艺温馨一课后,学生选用了旧手套、袜子、毛巾、衣服等材料,利用捆扎、填充、缝纫、装饰等方法,做成了各种各样小动物的形象,用旧牛仔裤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小挂袋,她们把这些玩具挂在家里,美化着自己的生活。学生用废旧纸盒做成的储蓄罐,高兴地把自己多余的钱存了下来。把纸杯、易拉罐经过装饰、组合,变成了文具小管家,学生的文具归类摆放,井然有条。教师可以让学生因地取材,利用废品制作一些工艺作品。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既寻找、收集了制作材料,又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处理了现代生活中的垃圾,有利于环境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减少污染,真是一举多得。3.学以致用,享受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审美活动的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的发现、艺术的构思、情感的表达。因为我们在创作活动中, “不仅是单纯的美术技法,而是艺术情感的表达来实现审美的价值。”瑞士心理学家容格所说:“只有在艺术中,人们才理解到一种能允许所有人去交流他们情感的韵律,从而使人结合成一个整体。 ”所以艺术又被幽默地称为调节人际关系的特殊处方。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学结合学校和社区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