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途径的探索_第1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途径的探索_第2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途径的探索_第3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途径的探索_第4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途径的探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途径的探索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就从加强朗读训练、创设感悟情境、学会审视语言、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入手来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词 语感培养 加强朗读 创设情境 审视语言 联系生活正 文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师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审视学生、审视新的教学,认识到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主地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才能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加强朗读训练,于“琅琅书声”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1、示范读,传染语感范读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聆听高水平的范读时会获得语言的感受,常常胜过教师对语言的分析性讲授。教师范读得好,就可以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语言环境之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们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充分地读出课文的情境。如金钱的魔力一课,里面有很多描写托德 语言的句子,也正是这些句子让我们了解到了托德这一人物的特点。在朗 读教学时,我就采用了范 读,再评议,使学生们在听、议的过程中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之后,在“ 朗读挑战赛”中,学生能到位地读出了托德的势力、刻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引领读,触发语感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内都有提示语,其功能在于提示、引导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好这些提示语的作用,通过引读提示语,带领学生一起感悟情境,从而触发他们对情境的感悟。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 们就可以抓住铁罐话中的提示 语“傲慢地问”“轻蔑的神气”“ 恼怒了” 等词展开朗读训练,启 发学生体会铁罐的情 绪变化。这样的师生合作朗读,由小学语文论文2师引读,学生读得更投入,读得更真切,把一个无理、傲慢、看不起人的铁罐形象逼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的情感可以 说就是在这些提示语的催化下一触即 发。3、自由读,丰富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理应提倡自由朗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使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 时,我 设计了这样一个朗读环节 :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生:我把“碰”字读重音:“ 你敢碰我 吗?陶罐子!”意思是说你陶罐子只能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生:我觉得“我”字读重音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我是结实的铁罐子,你陶罐子算什么东西。生:老师,我认为“ 陶”字读重音也可以:“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强调“陶”表现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突出了铁罐的傲慢。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文本,但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以读促悟,不仅丰富了学生语感,也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4、反复读,积淀语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语感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大量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内化而成的。只有反复地诵读,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日后的阅读、表达就会多一些敏锐,多一些顿悟,多一份神采。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我就 让学生反复地读,感受文字的优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准确、生动 、形象地描 绘大兴安岭的岭、花的景物特点的语句圈划出来,然后让学生口头复述这些美景。 这样,学生以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心灵去感知 领悟课文的语言,真正体会到语言大师老舍 词汇的丰富多彩, 结构的灵活多 样,表现手法的生动形象。通过复述,学生积累了这些优美的 语言材料,就能丰富自己 对语 言文字的感知力和领悟力。二、创设感悟情境,于“身临其境”时领悟教学实践表明,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借助工具书等,学生往往难以作出深刻的理解,而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感文字,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语感。1、借助媒体利用媒体技术能很好地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回味语言的无穷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感受,重视运用图画、多媒体技术、实物等创设情境,提供想象,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把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再现眼前。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深刻的感受,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3比如教学忆江南一诗时,仅 靠分析理解诗句,学生很 难体 验诗中所蕴涵的感情。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江南的美景图,再配上音 乐, 让 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享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那小桥、那流水声、那绿绿的垂柳、那沙沙的雨声,仿佛就在耳边萦绕,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美的画面,这么迷人的景色怎不叫人向往?怎不叫人回 忆江南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融入了诗人的意境, 远比繁 琐的分析更有效果,更能使学生体验诗的内涵和意蕴。2、巧妙留白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展开思想的翅膀,用积累的知识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去“补白”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时也需要老师们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真切体验和感受,从而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 这是一篇情感极为强烈的 课文,在教学 “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引导学生想象:“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此时” ,这段话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我也 给予了充裕的想象时间。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把小作者雷利母女俩痛不欲生的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大家情不自禁地进入失去父亲的悲痛之中,不少女同学甚至失声痛哭,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三、学会审视语言,在“咬文嚼字”中积累咬文嚼字是培养语文意识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就能从寻常的字眼中,读出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感受文章的意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准确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带领学生“咬文嚼字” ,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语感的深化。1、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培养语感把握语言的准确性,这是对语言文字正确认识和理解的最基本要素。而词语和句子就是语言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是通过其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因此课文中的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更需要我们细细比较和品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重点词语,让学生找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通过互换、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进而形成语感,培养语感。例如: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 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教学中,我抓住“ 冒”字,逐步展开语言准确性地揣摩。先让学生将“冒”换一个词。 (长)再请学生用“ 长 ”换“冒”, 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 积极性,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讨论。学生从 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各抒己见。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一个“ 冒”字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那种勃勃生机的景象。这样,4抓关键词句比较、细细揣摩不 仅能品出语气神韵, 还能使学生切 实体会到语言准确性的功效,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 对语言的敏感。2、感受语言的形象性,积累语感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汉语言的表达也极富形象性。在语文学习中,如果注意感受语言的形象性,并理解感悟语言形象化的表达,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再现能力,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如:猴王出世一课中的那句: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把目光放在语言文字中, “细细地朗读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词组的结构特点)让学生通过品读,把这些关 键词找出来, 读出词中所赋 予的韵味,这样一只活泼可爱,调皮,欢快的石猴急跃然纸上了。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教学中,只须让学生朗读体会,或闭目想象,调皮可爱的石猴形象就浮 现于我们的脑海之中,这段美妙的文字也将令他们百读不厌,学生的 语感也就在这潜移默化中 积累、 发展。四、联系生活实际,于“真情实感”中体验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和对生活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经常在生活中留心自己的、他人的语言,仔细辨别其中的优劣美丑,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叶老也曾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聚集起来,积累的越多,语感就越敏锐。1、珍视生活感受,悟中领会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所以我认为语感的培养,也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在生活中积累的语言感受,不经意间就会成为我们学习语言、内化语言的润滑剂。阅读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那了解得会更为深切。如燕子一课中,有这样一处 描写:“ 嫩蓝的天空中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 ,用 “停” 而不用“落”?问题一出,孩子们马上陷入了讨论,翻 阅字典查 找这几个字的意思。当然,仅靠字典是行不通。这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或者带领他们亲身体验一下,看一看。这样孩子们就会一下子意会:原来文中的 “痕”、 “停”反映的是远处朦胧的静态之美,那是“根”的清晰, “落” 的动态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我认为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2、借鉴生活语言,学中积累优秀的影视演员之所以会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了丰富的、精彩的生活化的语言,使他们的表演更具特色。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图书馆、电影、电视、因特网等,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生活语言的美妙。在教学中,也可以开展日常性的“阅读交流” 、 “妙语集萃” 、 “课前演讲” 、 “名作5欣赏” 、 “好书推荐”等专题活动,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孩子们不仅能深深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也充实了语言的内存,良好的语感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