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家口十大古城堡黄帝城涿鹿是黄帝所建中华第一都城的所在地,是 4700 年前华夏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黄帝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 2 公里处的黄土丘陵,距今涿鹿县城东南约 25 公里。“千古文明开涿鹿” 。黄帝在今涿鹿一带开始了他的政治、军事、文化活动。他先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被各部落首领尊为 “天子” ,并与之“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兴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黄帝城。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 “北逐荤鬻,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魏土地记载:“下洛城(今涿鹿县城战国时旧称)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晋书云:“黄帝都于涿鹿”。唐代括地志记道:“涿鹿本黄帝所都也”。这都说明,黄帝帝都在涿鹿。黄帝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宽南窄,相差 30 米,北墙长 540 米,南墙长 510 米;东西相差 50 米,东墙长 500 米,西墙长 450 米,面积约 300 亩。城墙外沿为叠土,内沿为夯土修筑,夯土层厚 15 厘米,城墙呈阶梯状,由几重城墙构成,证明不是一次筑城。城墙上顶宽 2.5 米,下底宽 10 米,高 6 米。黄帝城东、西、北城墙保存比较完好,南城墙有几处豁口,东南角坍塌于轩辕湖水中。黄帝城最初只有一座南门,后来为城中吃水方便又开一东门,如今两门皆成了豁口。城内据说按八卦阵法建街巷,内四阵名“龙虎鸟蛇”,外四阵名“天地风云” ,可见当时的气势。关于黄帝城,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黄帝在涿鹿定居之后,他的部族栖息于一个大土丘的洞穴中与树下。由于居住分散,在战争中不易防守,且每天要用多人轮流看护,人们都十分疲惫。一日,黄帝上了涿鹿山,见四面高山,中间低洼,涿鹿如一盆。于是豁然开朗:何不筑一个四面高中间低的盆状城池,既能居住又能御敌。由于当时还不会烧砖瓦,他们就在大土丘的中间往下挖,再把取出的土堆在四周,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城池。因为是用土堆成的,黄帝亲自为之命名为“城”,取“土成”的意思。有关专家对黄帝城进行过几次初步的考古发掘,并对出土的文物及黄帝城本身的文物价值作了科学评估。1957 年,第一次发掘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石杵、石凿、磨用器及蚌器、陶纺轮等生产工具,陶豆、陶鬲、陶盆、陶甑等生活用具,带巨孔的石砸敲器、龟钮、蛙钮、铜印和各种古代钱币。建筑遗迹除原有的残城墙基址外,又在城址内中部塌陷处发现了板筑墙,板筑层厚约 1825 厘米。还有不少板瓦、桶瓦和带鹿形半瓦当。从黄帝城城墙夯土的包含物及夯筑特点来看,为战国时期所筑。而城内散布的板瓦、桶瓦和带鹿形半瓦当,说明此城始建于战国,沿用至汉代,结合古代文献分析,黄帝城应为秦汉时期涿鹿县城之所在。但城址下叠压有石刀、石斧、石杵、石凿、磨用器及各种彩陶盆、钵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文物。尤其是作为军事首领权力象征的龙山文化石钺的出土,与黄帝所处时代、地位相吻合,再结合黄帝城附近的黄帝泉、蚩尤三寨、蚩尤泉等历史文化遗迹的存在,我们可以初步判定黄帝城就是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黄帝“邑于涿鹿之阿”的地方。涿鹿境内有关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时期的史迹共 23 处,大多分布在 2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较集中范围约 8 平方公里,即黄帝城附近一带。主要遗址和遗迹有黄帝城、黄帝泉、黄帝祠、轩辕湖、温泉行宫、定车台、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城、蚩尤坟、釜山、桥山等。 黄帝泉,即古之阪泉,位于黄帝城东 0.5 公里处。传说黄帝当年常在此泉“濯浴龙体”,故又称“濯龙池”。黄帝泉为自流泉,水自平地涌出,潴而成池,池围 97.2 米,直径 31 米,北有一出水口,潺潺流向千年形成的天然河道,足供矾山镇十多个村庄万余民众饮用。据专家测定,黄帝泉水为地下 1700 米至 5000 米的深层水,水色清澈,泉涌如注,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据说,黄帝在涿鹿一带的统一战争,就是由寻找水源开始的。由此我们能否说涿鹿一带能够成为始祖文化的诞生地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就是与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有关呢? 桥山位于涿鹿城东南四十里的温泉屯村南,小矾山乡好地洼和赵庄村北,它以山顶上天然形成的一座拱形石桥而得名,海拔 917 米。这里便是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黄帝崩,葬桥山” 的所在,是黄帝的陵寝地。睛天时,从桥孔望过去是一片兰色的天空。在桥山附近的一道山梁上,还有一巨大四方石桌,传说是祭祀黄帝时在此摆设祭品。石桌右侧有一峭壁,壁面平整,象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布满跟象形文字一样的图案,传说这是古人刻石记事而留下的遗迹。 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是炎黄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勇敢、智慧和功绩,五千年来,世世代代传诵不衰。黄帝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走近她,你会深深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什么会千年不泯,因而这座最古老的城堡,又是一处极具真实性,极富特色,极有深意的揭示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宝地。 代王城代王城,这个饱含着权贵色彩的地方,如今是一个乡间小镇,但这个小小的城镇,却是蔚县历史的见证。通过它,可以探寻到蔚县历史的源头。代王城位于蔚县中部,壶流河南岸。 早在公元前 2000 多年前的夏、商之间,我国的人类社会中就构筑了国家的概念。夏商之后的西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代戎,在以现今蔚县为轴心的一块土地上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代国,代王城便是其国都王城。当时,诸族杂处内地,迁徙无常,数分数合,惟代国保其国号不变,代王城之名也由此而得。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封地扩大,势力大增。赵简子的小儿子赵襄子,为扩大势力,于公元前 475 年杀死其姐夫代王,使古代国灭王,从此,代王城亦丧失了一国之都城的地位。后来,城头不断变换大王旗,各种势力轮番进驻代王城,或称代国,或称代郡。自赵襄子灭代起,至“五胡十六国”止,代地历经秦、两汉、三国魏晋数代,近 800 多年,除东汉治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外,代王城始终是治所,可堪称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城镇。昔日的代王城,城池平面呈椭圆形,东西宽 2200 米,南北长 3400 米,城周长 9256 米。当时筑建城池时,曾有“板于一夜自移”,在“ 大泽”中“自护结苇为九门”的说法。据干宝搜神记载,开始修筑代王城时,一夜之间丢失了西南筑城墙用的木板,自立在 45 里外的沼泽地里,于是就在那里营建,并筑成九个门。可见,当年代都城池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九门的位置及名称分别是正南荥阳门,东南兴隆门,正东宝源门,东北迎海门,正北富农门、文胜门,西北兴圃门,正西钟秀门,西南崇德门。明代著名学者尹耕在两镇三关志中写道:“蔚废代城,俗呼代王城,周二十五里,九门遗址尚存”。现在颓废的城垣仍高高隆起,九门遗址依稀可辨。走过代王城,可看到庞然大物般的古城墙遗址。虽然历经几千年的风剥雨蚀,人为破坏,已失去了当年那“森严壁垒” 的形象。但古城尚存的残垣断壁,看上去依然逶逶迤迤,犹如一条匍匐的巨龙,环绕着现今的代王城。从现存高 1 米至 12 米不等的残城垣观察,城墙均为黄土夯筑,夯层清晰,厚 316 厘米,多数为 78 厘米,夯窝密集,个别墙段夯层中砌放有河卵石。南门(荥阳门)两侧墙体有11 座凸出的马面角台,宽窄 330 米不等,一般向外凸出 2 米左右,墙体内外还遗存有成排的半圆孔,孔径 13 厘米,深 1 至 3 米不等。个别孔内还存有腐朽槽木,为筑城时加固墙体结构,增强拉力、防止墙体坍塌所加的木筋痕迹。城墙夯土层中砌放河卵石,墙体板筑法均有汉代的明显特点,城墙外壁增加向外凸出马面的建筑形式也始于汉代。由此可以推断,古代王城始建于商周时期,重建或新建应在汉代。正如蔚州志记载:“板亡自立者,汉筑城”。城内宫殿官邸分布于城西南隅地面高高隆起的缓坡台地上,台地西南侧为断崖,有两米多厚的文化堆积,遗物十分丰富,残陶片堆积如山,以建筑材料的筒、板瓦最多,生活日用陶器也有一定数量。瓦当有云纹、瑞兽纹、勾连纹,同心弦纹等。遗物中有罐、盆、瓮、钵、豆、鬲、碳炉等多种器形,个别器物上还带有文字戳记,是为当今研究古代国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从大量遗迹、遗物推定,古城在西汉时为繁荣鼎盛时期,东汉之后日趋衰落,到北周时期完全废弃。如今,历史的繁荣早已逝去,但古代国遗迹犹存。诸如:“杜家城门”、“南箭”、“ 治沙地”、“太子梁”、“ 八圪垯”等。在古城城圈内,散居着现在的 19 个自然村,许多村名都与城池遗址有关,如“南门子” 、“ 北门子 ”,还有“城墙碾”、“ 水门头”等,从这些古老的村名,均可想象当时九门九关的壮观。由于代王城有历史的厚重积淀,无论是村堡、土梁,还是水湾、土圪垯,都潜含着非凡的故事,甚至连地表上的沟沟坎坎都带有古朴风韵之景观。“大堡子”,被人称为代王城的“ 城中城”,是当年代王居住的王宫。如今堡门上,仍有明代人为缅怀古代国而写的“古代”两个遒劲楷字,表达着人们对代国古风韵的眷念。进入城堡,有千年老槐,时年抽枝吐绿,时年枝枯叶黄;立在街巷两旁的是一座座平房小院。“城中城”失去了当年的气势,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个普通百姓人家。“杜家城门”,记录着古代国的辛酸。当年古代国遭到敌国的一次偷袭,代王城被敌军包围,陷入危急,被重兵压迫在孤城内的代王陷入慌乱。代王于恐慌中登上城头观察阵势,不禁头晕目眩,一头从杜家城门楼栽到城下。现今“杜家城门”已夷为平地,没有什么迹痕。但倘若凝思暇想,仿佛还能看见代王遇难的“南箭”带有血染的微红的泥沙。从杜家城门向南便是“八圪垯”,它是代王城的又一景观。这里有高约 6 米,直径 20 米的大土圪垯,老百姓叫“皇粮堆”,考古学者说是汉墓群,有 63 座分布在古城的东、南、西1 至 5 公里范围内,是当时王室贵族墓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子梁是代王城外围的一个景观,这里是代王幼太子的丧身之地。登上太子梁可以看到一些大小不一、星罗棋布的土圪垯。那土圪垯则是当时敌国军士故意堆起的,佯装粮草、迷惑代军的。太子梁与这些土圪垯是古代国走向衰亡的永久标记。代王城位于壶流河南岸,水源丰沛,河流潺缓,可称“水”的世界。现今的代王城镇辖区内有好多村子的命名与水有关,史家碾、马家碾、李家碾、赵家碾、城墙碾、四碾、水北、水门头等,因旧时“碾” 是水推石磨作坊的名称,“ 碾”都牵引着一条河。河道在代王城的躯体上如同人体的血管,遍布全身。水源充沛的地方,就是物产丰富的富庶之乡,在这样的地方安邦定国,可见古代奠基人不凡的眼光。代王城历史久远,风物优美,除神奇的历史遗存外,还有许多迷人的奇观。门转井,位于古代城之东门侧,砌石为泉,泉呈圆形,直径约 4 米,泉水清澈见底。蔚州志载:“门转泉,源出古代城东门,流经水北堡与高店泉合,北入壶流河”。“门转泉”俗称“门转井”也称“ 水神塘”。门转井,背倚城垣,面临沃野,极富诗情面意。门转井之侧是旧日代王城通往蔚县东乡的大道,行人来往,络绎不绝。每值盛夏之季,行人多在泉边浓荫小憩,泉边置有盛水小木槽,行人酌水而饮,甘凉爽口,沁人心脾,为一般井水所不及。古时,曾有游人在水神庙(建于门转泉背后)壁题诗一首:“路过水神塘,清泉偎城墙,荫沈流水碧,仿佛到苏杭”。城墙碾,古代城之西门侧。蔚州志载:“密河出古代城南,西北流经城墙碾,代王城之西门也,又北经水门头西堡入壶流河”。城墙碾的水,源于密河,流入村境后即在前街修成明渠,渠水川流不息,成为推动水碾的动力。水碾上游,渠水清澈,供村人畜之用,碾泻出之水,浇灌良田。金波泉,位于代王城正西。从城西行,即见一泓清泉,“浮光耀鑫,静影沉壁”,这就是“金波泉”。蔚州志载:“ 金波泉源出城东二十里古代王城内,北流故城北门,经水门头东堡水壶流河”。金波泉之奇观,在于它地形的得天独厚,西部水田萦绕,葱茏青翠,东边茂林环抱,益显幽深。水泉涟漪澄冽,清澈见底。十字河,在古代城之西,与旧城约有 8 里之隔。蔚州志载:“十字河,一源出张北堡,一源出张南堡,北至马家碾交流,形如十字,故名。北经刘家庄东,又北经新家庄西,又北入壶流河”。十字河之景观在于,二流汇合犹能各行其道,水出西源,而后同归一支。它是大自然的造化与人工相结合的产物。两水汇合,水源充足,迂回曲折,灌溉大片农田。无论是“门转井” 的精巧,“城墙碾”在城墙上造碾的离奇,还是“ 金波泉”的奇观,“十字河”的奥秘,都显示了古代城的美妙风景,先人的聪颖智慧。如今,代王城己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而又祥和安谧的乡间小镇。它具有浓厚的明清风格的特色,村堡集中,民宅连片,街巷通达;庙宇、戏楼、店铺林立壮观;“三面观戏楼”更为全国古戏楼一绝元中都距今约七百年前,在张家口坝上草原曾经建起一座金碧辉煌的都城元中都。元中都在张北县城北 17 公里处。 元朝曾经建有四个都城:成吉思汗时代的哈剌和林(今乌兰巴托附近),忽必烈建立的上都(史称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和大都(今北京),武宗时又建了中都。元中都南离大都 245 公里,北距上都 195 公里。是辽、金、元时代北连漠北、西通西域、南接中原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地。元大德十一年(1307 年),元成宗去世,元武宗海山继位仅 10 天,就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立宫阙为中都”。这是自蒙古建元以来的第四个都城。第二年七月中都宫城基本建成。宫城中宫殿巍峨,金碧辉煌,中心大殿相当于今天的七层楼高,周围是配殿,如众星拱月。宫城的四个角楼高耸雄峙,不愧皇家宫阙,皇家气派。蜿蜓起伏的狼尾巴山,波光粼粼的鸳鸯泺(今安固里淖)、黄盖淖、西大淖、海子洼等十几个淖泊,如群星般撒落在其周围。元中都设计在建成宫城外还有皇城、外城。但由于元武宗海山只坐了四年皇帝就“驾崩”了,其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史称元仁宗)于 1311 年继帝位,马上“罢城中都”,使旺兀察都之地的中都沉寂下来,继而降格成了皇家的“行宫”。关于元中都的建立,至今仍就是一个历史谜团。因为自元世祖忽必烈始,元朝历代皇帝,都是冬春住在大都,夏秋住在上都,实行两都巡幸制。那么,元武宗海山为什么还要在上都与大都之间建立又一座都城中都呢?对此历史学家也众说纷纭:有的说这是为纪念 1211 年成吉思汗讨伐金朝,在野狐岭大败金人的大事件;有的认为这是元武宗以其先人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榜样,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都城;还有的认为建立元中都是受辽金时代多京制的影响,而当时的“旺兀察都之地”,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独特,西达西域,北连草原,对于统治中国的蒙古贵族来说,确实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元武宗和皇族久居大都,已不习惯上都的严寒和清寂,但又不敢违背祖制,便折衷而在这个草原与汉地的结合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部建立中都。在这座废都“行宫” 里,曾经发生过一件震惊历史的大事件。1329 年,元泰定帝去世,元武宗海山的两个儿子和世王束(左王右束)、图贴睦尔兄弟为争夺帝位,进行了“两都战役”。弟弟先邀哥哥回大都继承皇位,并约在中都会见,声称向哥哥交出皇权,自己甘心当太子。哥哥闻之非常高兴,在哈剌和林登帝位,然后启程南行。在中都,会见了弟弟,中都之行的第六天,元明宗和世王束(左王右束)便在“酒醉”之后“暴崩”,地点就在遗址中的中央大殿。丞相燕铁木尔奉皇帝玺于图贴睦尔,图贴睦尔立即“疾驰而还”上都,六天之后在上都继承帝位,史称元文宗。元文宗图贴睦尔为争夺帝位毒酒弑兄,这就是元朝历史上的“旺兀察都事件”,又称“天历之变”。而在元中都短暂的兴衰史上,该事件以在元朝的历史链接上举足轻重而著称于世。元至正十八年(1358 年),红巾军攻打雁北的大同府,然后迂回元朝的上都,兵过中都时,点了一把火,烈焰升腾处中都精美的地面建筑被彻底焚毁。从此,这座在元帝国时期,与哈剌和林、上都、大都并驾齐驱、显赫一时的都城,便掩埋在坝上的荒漠之中。元中都遗址的发掘从 1998 年开始。考古学所见元朝中都遗址,城址建筑在一马平川的大草原上,坐北朝南,由廓城、皇城、宫城“回”字形相套。宫城南北长 620 米,东西长 560 米,小于大都宫城,与上都宫城同大。城垣完整,高出地面 3 米左右。皇城东、西、北各距宫城 120 米,南距宫城 210 米,呈断续土垄状,高出地面 1 米左右。廓城距皇城东、北、南分别为 1050 米、1590 米、1570 米,局部残存约 1 米高的土垄,基宽 15 米,西墙已无迹可寻。宫城四墙各有一门,四角有角楼,角台残高 5 米。东西南三角均设有青石条砌的水道。廓城、皇城、宫城内均有建筑遗址。其中宫城内有突出地面明显可见的遗址 27 处。宫城中心大殿残高 3 米,位于宫城四门直线交点上,有四条大道与四门连接。宫城大殿由三层台基组成。下层高出地面 0.2 米0.7 米,周边有排水沟。中层高 1.85 米,宽出上翅 4.2 米,南北长 90 米、东西宽 48 米,中部收回呈现亚腰状。前殿东西两角二次折回,后殿东西两角三次折回。二、三层台基共有 7 条 14级踏道,前殿伸出部正前方一条宽 7 米的踏道直通南门,为御道。两侧各一条宽 5.5 米的臣道。从顶部建筑遗迹看,宫城前殿大而方,中殿长如廊,后殿宽而短,是合而为一的类似“土”字形建筑。宫城大殿后寝台上,有两个汉白玉莲花柱础,础径 1.05 米,础方 1.2 米。以础径与柱高的比例推算,该殿柱高应相当于现在的四层楼高,由此可想见当时宫城中心大殿的宏伟壮观。宫城南门门台遗址面阔 88 米、进深 18 米,占地面积 1584 平方米,中间有 3条门道。中门道宽 5.9 米、两侧门道宽 5.6 米,三条门道地面均铺砌石灰岩条石。从门道遗留的过火的梁柱看,该门是木结构过梁式门道。门楼台基向左右缩回 2 米,缩进部分长 7米接阙台。阙台与门道同宽,长 17 米,台基上建有阙楼、门楼、廓道,是一座并列式三冠二阙三门道森严巍峨的宫门。宫城大殿御道上铺着龙纹地砖,砖的四角饰有法轮,中间为张牙舞爪、喷云吐雾的团龙。前殿臣道顶端东北角出土半截汉白玉浮雕角柱石,正面为游龙戏珠,下部清晰完整的后肢,利爪如鹰,浮鳞似鱼。侧面为凤穿牡丹,牡丹翠枝嫩叶,丹凤伸颈飞翔,浮雕风格流畅。前殿东步道台阶下出土两幅完整奔马图的砖雕,奔马仰头甩脚踏祥云,四肢腾空,疾驰如飞,造型浑厚庄重,刻工精湛娴熟,属元代都城砖雕孤品。金地绿边的团 龙瓦当、行龙戏水滴水,色釉鲜活。在大批出土脊饰中,尤以一件“行什” 为最,它头上戴着一顶圆形花边小帽,尖嘴猴腮,挺胸腆肚,背生双翅,手按金刚杵。上身套了件宽松的坎肩,肃目锁眉,憨态可掬。琉璃鸱吻缩头卷尾,身披鳞甲,其貌如龙。宫城中心大殿出土的 50 多个汉白玉螭首瞠目嗤鼻,呲牙咧嘴,突肌瘦骨,鬣毛飘曳,昂首腆胸,前肢撑地,活灵活现,跃跃欲飞,堪称元代雕刻极品。宫城前殿地面出土了 24 块红白相间的亮面抛光天然石地板,与唐朝大明宫铺地的“文石” 相类似。前殿中轴线三分之一处的地砖下,发现一块青石板,上面纵横各 6 格,共 36 格。每格内有一组八思巴文数字,纵横对角线每行 6 组数字的总和为111,名为六六幻方,为喇嘛教的镇符,作为避邪物埋在殿基中,此镇符在西安的安西王府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过一块。元中都遗址也发掘出了一些待解之谜。“工”字形建筑是元代建筑的特点。包括皇家建筑也同样是这样。元大都考古发掘的后英房遗址,确是“工” 字形建筑。而中都出土的中心大殿却是“ 土 ”字形建筑。在顶部同一平面上,从前殿墙基槽又向前伸 24 米,宽与亚腰相等,上面没有建筑而是平台,空中鸟瞰实为“土”字。元上都宫城御天门是券洞城门,元大都宫门和仪门也是券洞城门,而中都的宫门却是木结构过梁门。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忽必烈在上都建造了我国城门史上最早的券洞城门。元中都的建造者元武宗,跨马挥戈漠北十余年平定北方诸王反叛,自是通晓军事,为什么要建筑易于火攻的木结构过梁式宫城城门呢?在宫城城门北面,发掘出一处我国史料和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使许多知名专家都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建筑遗址。从东西阙台各向北伸出一道空心墙,50 米处成 90角向里拐,相接后形成一个长方形。墙体内外侧均有收分,墙体下每隔 3 米有一对横向排列的柱础。在墙体内外侧出土了大量鲜艳的朱红色墙皮。宫城城门内又有围墙是首次发现,其名称和作用是个谜。元中都作为都城的时间是短暂的,元中都存于世上的时间也是短暂的。然而这短暂的辉煌仍旧给塞外坝上的历史留下了封建王朝最高贵的印迹。宣 化 城宣化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京师锁钥” 、“神京屏翰”之称。尤其明代,宣府镇是生死攸关的边防重镇。宣化城位于张家口市东南 28 公里处。 战国至秦汉属上谷郡,唐初改为妫州,属河北道。僖宗年间(885 年)设武州、文德县,宣化为州、县治所。五代时,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其中包括武州。契丹建辽国,辽改武州为归化州,仍辖文德县,属西京道。宣化为当时州、县治所。金大定七年(1167 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取“宣扬教化”之意,宣化由此得名。大定八年(1168 年)改为宣德州,九年复设宣德州、领文德县,宣化仍为州、县治所。元初,改宣德州为宣宁府,后又改为宣德州。至元三年(1337 年)因地震原因又改为顺宁府和宣德县治所。明代,宣化是北部边防重镇。其时明廷沿长城设九镇(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偏关)、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宣府镇为九镇之一,辖四海县至大同1300 里的防御任务,是宣府镇总兵驻地和指挥中心,又称宣府镇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废宣府镇制,改置宣化府,辖一厅、三州、七县,宣化为府城所在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宣府镇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二十八年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领上谷郡,就藩宣府。至此,宣府镇成了明王朝生死攸关的边防重镇。明正统五年(1440 年)宣化城包砖,6 年后竣工。扩建后的宣化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边长二十四里余,比当时的太原城还要大。宣化城的城墙高二丈八尺,雉堞高七尺,通高三丈五尺,沿城设七门一关。一关是南门的城关,关城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关内设月城和瓮城。东、北、西三个门也分别建有月城和瓮城,但没有关城。关城、月城和瓮城都是城门外建的小城,主要是为了守城作战。城墙外还有护城河、护城台、吊桥,城墙上的四个角各建有角楼一座,城墙之外四个角还各建有悬楼一座。宣化为历代军事重镇,素有“京师锁钥”、“ 神京屏翰”之称。宣化府志记载:“ 宣化全境,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居庸屹险于左,云中固结于右,群山叠嶂,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 在明朝长城九镇中,军事位置极为重要,驻军最多时达到 15 万人。戚继光幕下文人徐文长有歌:“宣府教场天下闻,个个峰峦尖入云。不用弓刀排虎士,天生剑戟拥将军。”据宣府镇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宣化城军户近 3 万人,官户 4000 人,而民户仅 2000 人,可见,边城宣化更多时候是作为“军城”面目出现,也因此号称“九镇之首”,故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一说。从明英宗开始,朝廷向宣府派遣级别高于都指挥使的镇守总兵,佩镇朔将军印,原万全都司最高长官,正二品大员都指挥使也直接隶属宣府镇总兵调遣。宣府军事工事坚固。历代修筑墩台 1948 座。据志书记载,仅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北方部落经宣化南入的较大战争就达 70 余次。唐乾宁元年(894 年),太原李克用大举出兵攻幽州,并占领武州;元太祖八年(1213 年),铁木真率兵攻陷宣德;明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1424 年),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驾巡宣府镇地;正统十四年(1449 年)八月“土木之变” 后,蒙古族瓦剌部也先入侵宣府,也先逼明英宗传谕镇守宣府总兵杨洪、巡抚罗亨信开门出迎。杨、罗识破他诈城之计谋,令全城军民严守不怠,凭借坚固的城防,奋起抗敌,也先攻城不下,只得挟英宗西去。宣府孤城固守不失与于谦的京城保卫战的胜利遥相呼应,才挽救了的明王朝;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李自成率兵进入宣府,“天刚亮,扫街巷,男女老少站两旁。打着鼓,敲着锣,大家都来迎闯王。”宣化的老百姓唱着这首歌欢迎闯王的军队入城。宣化原来有城门七座,建文元年,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南下夺取他侄子的皇位,驻守宣化的谷王朱橞进京前封闭了三座。而今只有南面的昌平门保存完好并被修葺一新。门洞上“昌平门” 的石匾周围还有十分精美的砖雕垂花罩,颇具地方特色。昌平门的城楼又叫“拱极楼” ,又名著耕楼,俗称南门楼。明成化年间,巡抚叶文庄奏请军队屯田,以便“育兵于农” ,减轻人民的赋税。明宪宗准奏,并下诏于宣府昌平门楼内立碑纪念,因而昌平门楼得名“著耕楼”。著耕就是命令耕作的意思,到了同治年间,又改称拱极楼,是拱卫保护京城的意思。拱极楼建于明朝永乐年间,重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墩台高9 米多,城楼为上下两层,高 14 米,通高 23 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布瓦顶式建筑。墩台下有南北走向券洞,用于人马车辆通行。拱极楼同其他两楼一样雄伟壮丽,明代的龙门参将岳可,曾写下宣府城楼夜座一诗:“吹角边城片月明,夜深酒罢再谈兵。星河倒映清池邑,刁斗平传古堞声。”宣化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老城中心的钟鼓楼。清远楼,又叫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 年)。由于它造型雄奇,被称为“第二黄鹤楼”。钟楼墩台南北长 26 米,东西宽 28 米,高 8 米,地面距楼顶通高 25 米,券洞正中顶部呈穹窿形,并以青砖砌成八瓣莲花图案,券洞与四面的街道相通。由于年代久远,券洞内的石砌地面上留下几道深深的车辙,印记着古代宣化那铁车辘辘滚动,人马川流不息的景况。在楼顶檐下有四块木制匾额。南面的匾上写着“清远楼”三字,是由清朝乾隆年间的都督李伟书写。东、北、西三面的匾上分别题写着“耸峙严疆”、“声通天籁”、“ 震靖边氛”。均由清朝乾隆年间的朝议大夫、北口道兵备吴炜书写。二楼内悬挂着明嘉靖十八年铸造的八卦“宣府镇城钟” 一口,据宣化县新志记载“ 都御史郭东庸置钟其上 ”。铜钟身高 2.5米,口径 1.7 米,重约万斤。钟声洪亮,声传可达 20 公里,颇负盛名。宣化府志载:“钟鼓之设历禁令、斯司晓、防奸宄”。据说钟楼建好后,刚刚打造的这口重量达一万斤的八卦铜钟,却无法把它挂在楼顶上。官府的限期很紧,如果不能按时竣工,工匠们就要被斩首。正在众人着急万分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出现在工地上。大家急忙向他求教办法,老头儿不紧不慢地说:“我是个土掩脖子的人了,能有什么办法。”说完,老头儿就离开了。大家正不知所措,一位工匠忽然高兴地跳起来说:“有办法了!”他告诉大家,先在钟下堆土,然后用土往高垫钟,堆土和垫钟轮替进行,直到把大铜钟挂上楼顶,这不就是老头儿告诉的“土掩脖子”的办法吗!工匠们听了齐声说“好” ,按照这个办法,果然把大铜钟挂上了楼顶。镇朔楼又叫鼓楼,在昌平门北面,城市的中轴线上。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 年),距今已有 560 多年的历史。镇朔楼的得名,源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府镇总兵佩“镇朔将军印”。当时,全国共有总兵 62 员,挂将军印者仅有 8 名。宣府镇因是北方军事重镇,镇守宣府镇的总兵也被封为挂印将军。镇朔,就是镇守北方的意思。镇朔楼建在墩台上,通高 25.1 米,墩台下有南北向券门,占地 1052.3 平方米。这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它的外观古朴庄重,高大巍峨,是古建筑中的瑰宝。楼的上层檐下挂着两块木制匾额。南面的一块匾长 6 米,高 2 米,上书“镇朔楼”三字。北面的一块长 6.6 米,高 2.4 米,乾隆皇帝手书“神京屏翰”四字,匾的边框上雕刻有姿态各异的飞龙图案,全匾刻工精细,是一件艺术珍品。楼内有面更鼓,高 2.2 米,直径 1.4 米。它的作用是“以司昏晓” ,就是主管报时,让全城百姓知道早晚的意思。古时没有钟表,用漏刻、日晷计时,用更鼓报时。因此,老百姓又把镇朔楼叫作鼓楼,每日按鼓楼的报时安排作息。在战时,也用此鼓发出报警信号。古老的宣化城除了这些显赫的标志性建筑之外,还有珍贵的辽代壁画墓群和明代的五龙壁砖雕。北方古城宣化经历了太多的沧桑。今天我们面对仅存的 1 万米长的旧城垣,仍能体味出人们对宣化城“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身长城”的赞誉中所表达的某种敬慕之情。万全城万全城是明代万全都司的右卫城,俗称“轿子城”,至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其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均十分重要。万全城地处张家口西北翠屏山长城脚下,北依野狐岭,南濒洋河,扼坝上坝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初,为防备蒙古残元势力的侵扰,明朝廷沿长城设九边,实行卫所制,加强军事管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建宣府右卫,与左卫同治于左卫城。左、右两卫虽位临宣府,但均隶属于“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治所在今大同市)。洪武三十五年(1402 年)卫所迁至蔚州,明永乐元年(1403 年)又改迁通州,隶属后军都督府。同年在德胜口始筑右卫城,取名德胜口堡。永乐二年(1404 年)右卫治所正式移至右卫城(今万全城)。明宣德五年(1430 年),明王朝于今宣化置地方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万全都指挥使司”,以统辖京师西、北各卫所,右卫由此改称“万全右卫”。明永乐二年(1404 年),德胜口南建德胜驿及五处驿传站铺,以备传递信息。一直到明末清初,万全左、右卫始终是宣府镇西路的战略支撑。万全右卫地境,西、北以明长城为界,南以洋河为界,东至今张家口市以东十几里处山区,辖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裁改宣府镇及所属厅、卫,置宣化府,将万全右卫及所辖五堡改置为万全县,右卫城遂成县治所在,正式称万全城。相传,朝廷在议定万全卫城地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今张北)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坝上筑城,无险可守,乃兵家大忌。于是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在坝下德胜口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 “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 城名的来历。万全城建城初期,只是夯土为城,明正统三年(1438 年)始用砖包。此后历代又进行了多次重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重修并增筑南关;清咸丰三年(1853 年)重修北城墙,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重修南瓮城;民国十一年(1922 年)修补西城墙,十三年(1924年)修补东南城墙。万全城周长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全城西南角和东北角内缩,略显菱形。城墙底宽四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城墙马道铺设一层青砖,以防雨水渗漏。城墙下肩石(根基)为五层毛石砌筑而成,自上而下,毛石逐层加厚。城开南、北二城门,南为迎恩门,正对南北大街的门额上横砌一块石匾,上书“文明”二字,雄宏俊逸;北门称德胜门。城门洞均为砖拱券式样。南门洞深 18.7 米,宽 4.3 米,高 7.5 米;北门洞深 19 米,宽 4.15 米,高7.35。南北建有二个瓮城,均采用“城套城(外瓮城套内瓮城)”的建筑形式。外瓮城分设南、北门,内瓮城均开东门。城上建城楼 2 座,角楼 4 座,城墙外四周建有宽一丈的护城河。万全城建筑很有讲究,有“轿子城”之说。这是因为该城只开南、北门,东、西两侧虽然无门,却也建有突出城外的二个翼城,就像轿子两边的杠穿。城外两条自然形成的河流如同二根轿杆,将轿子抬起。城中建高于城墙的玉皇阁,恰似轿城的轿顶。远眺近观,都十分精美壮观。万全的东、西翼城比较独特,我国的山海关城、泉州城都附有翼城,但是它们是城外城,而万全的翼城却在城墙内,不开外门,只有一道小门和城内相通。但是,翼城的作用却是相同的,是存放粮草、兵械、弹药,的地方,以重兵把守,平时关闭,战时开启。作为古代城堡,万全城还有许多宗教建筑,例如城内最古老的庙宇玉皇阁,还有东大寺、西大寺、城隍庙、奶奶庙、老爷庙(关帝庙)、武当庙、三殿庙、龙王庙、糊涂庙、东岳庙、海沧阁、社稷坛、先农坛、文昌祠等,可惜这些庙宇,现已基本绝迹。万全城从街巷到民宅,一切都按总体设计修建。从南门至北门,是一条纵向的主轴线,从东翼城到西翼城是一条横向的主轴线,长度各约 880 米,形成十字大街,并将全城划分为大小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块区域,各方块区域又以街巷划分并确定民居及其他建筑。此外,城东与纵向主轴线并行的东桥大街贯穿南北,而城西与主轴线并行的街道却很不规则。万全城内,西北以文化区为主;西南主要为行政区,最早的有卫指挥使司、县衙、典史署等;东南是仓储区,明代设有仓廒、清代设广连仓;其他地方主要是民居。万全右卫地处边境要塞,相邻蒙古诸部,南望京都,北控大漠,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卫城,是长城沿线非常紧要的关口,其所辖的五处重要关隘也建起了坚固城堡(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明朝,这里设万全右卫都指挥司,有参将一员,卫指挥一员,守备一员,坐营千总一员,把总五员,加上另五堡,辖兵共约 5600 人。清顺治十三年(1656 年),撤消上西路参将,设张家口路,八旗兵驻防来远堡,边防重心移至张家口,万全各地驻军皆有裁减。在万全右卫堡与堡之间,主要是靠暸望台与烽火台传递讯息。万全卫北沿边共设有暸望台36 座,其间穿插烽火台 89 座。如有敌情,白天举烟、夜间明火,邻台得报,依次传递,千里防线,迅速传遍。作为军事要冲,万全右卫之险集中体现在野狐岭。野狐岭位于万全城正北 15 公里处,在万全右卫沿边诸多边塞隘口中,惟有野狐岭最具战略意义。元代诗人周伯琦曾以“高岭出云表,白昼生虚寒,冰霜四时凛,星斗咫尺攀”的诗句来描绘野狐岭之巍峨险峻。历史上,远自汉、魏、宋、辽,近自明、清直至现代,多起重大战役都发生在这里。元史太祖本纪载:金大安三年( 1211 年),成吉思汗命左万户木华黎率领的敢死队为前锋,以其统率的蒙古铁骑乘势突袭野狐岭,并与金兵 40 万激战与洋河北岸汇河堡。此役蒙古军大胜,金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至公元 1234 年灭亡。明史载:洪武三年(1370 年),明左副将李文忠率军经万全卫城,经野狐岭直捣开平;永乐八年(1410 年)明成祖亲征鞑靼,皆从野狐岭出入;正统十四年(1449 年),万全右卫守备江福与明英宗密派的军士袁彬合谋,在野狐岭设伏,将叛君事敌的太监喜宁擒获,送京伏诛。1945 年 8 月 15 日至 20 日,苏蒙联军与我察蒙骑兵支队在野狐岭歼灭日军 860 余名,取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从明洪武建城到清朝末年,万全城还一直是坝上坝下方圆数里的繁华的贸易中心。城中南北大街商号店铺比比皆是,十字街头商贾云集。两座牌楼下,说书的、卖艺的、弹唱的围观者人山人海,煞是热闹。万全城成了沟通汉蒙物资交流的重要地方。今天的万全城,整体城墙除北部有部分坍塌外,其余保存基本完好。远远望去,这座全省保存最完整、砌筑工艺精湛的古城,巍然屹立,依旧展示着昔日的雄风。蔚州城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蔚州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以“兔城” 、 “铁城”之誉,名播遐迩,是中国北方的一座著名的古城。 蔚州城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枕壶流河,南扼飞狐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建城至今已逾千年。蔚州城,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580 年) 。明洪武五年(1372 年)开挖城壕, “辟土为城” 。洪武十年(1377 年)大规模重修城池, “重筑瓦石” ,对护城河“再加疏浚” 。洪武十三年(1380 年)基本竣工,一座威严壮观的州城正式落成。据蔚州志记载,新建蔚州城周长七里十三步,城墙底宽四丈,顶宽二丈五尺,高三丈五尺,通墙用特制巨型砖包砌。墙上设有齿形堞墙 100 多个,宽六尺,高六尺,周墙拥有间距相等的垛口 1100 多个,墙上建有角楼四座,敌楼二十四座,更铺楼一座。堞墙、垛口、角楼、敌楼,不仅是战时实用的掩体,而且形成了幻化丛生的墙上景观。明清之间,蔚州城的城墙在全国闻名,被称为北方“四大奇”之一(见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朔州的营房,宣化的校场,蔚州的城墙,大同的婆娘) ,足见蔚州城曾有过的风光。 蔚州城开设东西南三座城门,不开北门。三门均为砖券门洞并建有城门楼。东门叫安定门,上建景阳楼,西门称靖远门,上建广运楼,南门曰景仙门,上建万山楼,名称古朴典雅,意味深长。门洞内设厚重的木制门扇,用铁皮包裹,满布铁蘑菇钉,以增强门扇的的刚度。三座高大的城楼,既可以登高了望,也能作为守城士卒的住所或主将坐镇的指挥部及守城士兵射击的据点。正北城垣上建有一座靖边楼,也叫玉皇阁,与三门三楼并峙相望,成为古城的屏障。 三城门外均建两级瓮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与城门连为一体,城外挖有护城河,深三丈三尺,宽七丈有余。河水环绕城池一周,分东西两路注入城北的壶流河。河里水深鱼跃,凫飞蛙唱,芦苇茂密,水草葳蕤,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三门外横跨护城河各建吊桥一座,一有战情,将桥吊起,阻敌越河。 出城门,穿过两级瓮城,过吊桥,各建有一座关城。各关均有城墙,黄土夯筑,虽比不上主城城墙雄伟壮观,也颇具规模。东关城周长二里二百一十步,西关城周长一里三百三十四步,南关城周三里二百七十步。各关城开设不同方位的城门,均为砖券门洞置有巨型木制门扇,城门之上都建有城楼。东关门:东叫“东作” ,西叫“永宁” ;西关门:东叫“永安” ,北叫“镇朔” ;南关门:东叫“平安” ,南叫“明庶” ,北叫“永昌” 。三座关城虽各自为阵,但它们紧密相连,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对主城发挥着强大的护卫作用。 蔚州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临边用武之地” 、 “京师之肘腋” 、 “宣大之喉襟” 。建城时多从军事角度上考虑,使蔚州城建成了一座典型的充满防御功能的军事城池。蔚州城城垣高峻齐整,城池阔深宏大,雉堞垛口、角楼敌楼并峙坚固,城门瓮城森严,城河围城环绕,吊桥时起时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真乃坚不可摧,固若金汤, “雄壮甲于诸边”号称“铁城” 。蔚州城的城池形状非常别致,不同于汉民族传统的“礼制”规则而呈现出特殊的城建布局,是全国州城建筑中独特的一例。首先古城违反了方正端庄、经纬分明、中轴对称的规则而建,城墙将城池圈筑成不规则的形制,既不对称,又非直正。护城河随城取形,顺地势水势而建。对此,史书并无记载,成为千古之迷。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建城的传奇故事:当初建城之时遇到麻烦,城墙屡筑屡倒,蔚州知州无奈之下,按一只野兔在雪地里跑踩的印迹才顺利圈筑。因此,称蔚州城为“兔城” 。传说虽不足信,但从空中鸟瞰城池平面,却真如“兔”状;二是州城内筑建寺庙、衙署的位置选择也反常态。按照礼制,寺庙应体现“左文右武”或“东文西武”的布局。而蔚州城却建文庙于州衙正北,县衙正西,建武庙于州衙正南。古制衙署要“择中而立” ,体现“东大西小”的特点。而蔚州城内,州衙却坐落在古城西南方位,县衙坐落于古城东侧;还有建城要方正端庄,突出中心,强化中轴。蔚州城却南面开阔,北面狭窄,只建东西南三门,不建北门,而在北城垣上建靖边楼,东西门亦不对称。靖边楼与南门、鼓楼都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即使宽阔的南北大街也不居城中间,而整体偏向古城东侧,致使城内没有形成明显的中轴线和城市中心;此外,城建群落没有遵守经纬交织、井井有条的分布秩序,全城的四大街、八小街、二十四条蚰蜒巷分布也不规律。这些特殊建筑形制,是蔚州古城的最大特色。蔚州城历史悠久,城内古代建筑也闻名于世。 南安寺古塔是蔚州古城的象征和标志。据说,先有南安寺,后有蔚州城,由于城墙从寺院经过,而拆寺留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州城中心的鼓楼也是蔚州城的标志之一。它是一座建筑宏伟的楼阁,又称文昌帝君祠,清代改为“文昌阁” 。明洪武十六年(1383 年) ,始建在谯楼门洞之上,南与万山楼对峙,北与靖边楼相望。建筑气势宏大,建筑工艺高超。它既有司晨报晓、祭祀文昌之用,又是战时报警之所,也是墨客雅士登高望远、文会作赋之地。 鼓楼原是一座三层纯木结构建筑,全楼采用不规则的木柱支撑,楼的全部重量最后落在四根粗劲坚硬的大木柱上。楼的屋宇檐椽、门窗斗拱衔接对榫,未用一个铁钉,显示了古建筑的特点和高超的技术水平。远望鼓楼三层十二个飞檐,仿佛展翅欲飞的羽翼,黄瓦绿脊雕梁画栋,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今天登上重建的鼓楼,可以尽览古城风貌,深感心旷神怡。真有“缥缈飞楼上,居然脱世尘”之感慨。真是:紫霄真景到此可穷千里目,青云得路何妨更上一层楼。 建在北城垣上的靖边楼玉皇阁,是一座雄伟高耸的楼阁,坐北面南,占地 2022.3 平米,明洪武十年(1377 年)建,前后两进院,建在同一中轴线上,为三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前院为天王殿,后院为玉皇阁大殿。 “明三暗二”的格局建筑。靖边楼,用以靖边;玉皇阁,保城安宁。在当时,北方烽烟四起,边警不息,做为蔚州铁城之一角,起到了暸望敌情,防御外侮的重要作用。 蔚州古城的西北隅是寺庙建筑的聚集地,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寺庙观庵多达 90 余座,结集成寺庙建筑群。有的寺院建筑宏伟,有的庙宇殿堂设计壮观,有的观庵规模虽小,却别具一格,这些寺庙道观构成了古城的又一非凡景观。释迦寺,又称卧佛寺,位于州城南关西南隅,明洪武年间扩建为释迦寺。它是蔚州古城佛教活动的最大道场, “城内廓外之福地” ,“东西朔南之名刹”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楼(坊)壮观、旗杆高耸,也是古城的靓丽景观。据不完全统计,旧时,全城有各类牌楼 100 多座,分别建于大街、官署、路口及寺庙等处,分公署、秩官、旌表、科第、大市、寺庙等 6 类,建于南北大街的居多。从景仙门到鼓楼不足 700 米的中轴上就矗立着 “红桥牌坊” 、 “五马迁藩”牌坊、 “四牌楼” 、 “天朝耳目”牌坊、 “大总宪”牌坊、 “三朝佩印”牌坊、 “柱国名臣”牌坊、 “三角牌坊”等 10 座牌坊。建于官署内外的牌坊标榜衙署的威力,建于寺庙内外的牌坊与寺庙建筑相映成趣。 旗杆是古时功名等级的标志,也是庙宇的配套设施。古城竖有不少旗杆,成为古城的风景。蔚州城的旗杆大都竖于功名人家的门前或庙宇内外。它不仅光耀门第或增加庙宇的气派,而且具有实用价值。每值逢年过节,昼间在旗杆上挂旗,夜间在旗杆上吊灯,旗帜招展,灯火辉煌,显示着不寻常的门第和地位。 蔚州城的古民居鳞次栉比,古宅院星罗棋布。民居以四合院为最多,均为砖瓦建筑,明清风格,也有不少九连环院,布局严谨,甚是气派,更有雕梁画柱,令人赞叹不己。 今天的蔚州城,古城格局基本未变,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北段保存约有 1600 米,万山楼、鼓楼已重建修复,护城河及三门外的石桥依然存在,古代街巷布局及名称亦如旧时。透过城内现存的多处古建、文物,我们仍就能领略出蔚州古城的风韵。独石城独石城历史悠久,自北魏得名至今已有 1500 多年。而作为开平卫的治地,独石城也跨越明、清两个朝代,历时 263 年之久 独石城位于赤城县城以北 45 公里处。 独石,春秋战国时属燕国,秦、汉时属上谷郡,西晋时属广宁郡的下洛县,北魏时(386528 年) ,始见独石地名。据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466 或 472527 年)所著水经注记述:“沽水又南九泉水注之,水导北川左右翼注入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 。可见,最迟在五世纪末或六世纪初,独石即以成名。北魏初期,为保卫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防范柔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北魏时称其所建政权为柔然)的南侵,平城以北边境设置了六个军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六镇的具体设置时间记载不详,大约在道武帝时代已初具规模,当时统称为“北镇” 。此外,在六镇东面,尚有御夷镇(原为御夷城,在今河北沽源东北,后置镇,治所在今河北赤城县猫峪堡西南) ,而独石即属御夷镇。 明初,为巩固北部边防,先后以开平(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为中心,建立了开平、大宁、兴和等卫所。后明王朝失大宁,废兴和, “造成开平孤悬塞外,北门防务陷于单弱之势” (尹耕弃开平说 ) 。在开平总兵阳武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3713-T 293-2023 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技术规范
- 北京市《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达标题)
- 保密知识学习培训讲座
-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25届高一下化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胸椎骨折护理指南
-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6月素养评估英语试卷
- 2024学年第二学期衢州五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地理试卷
- 峨眉书店打卡活动方案
- 小学石头画活动方案
- 市投资促进中心活动方案
- 护理翻转课堂
- MH-T 5078.4-2024 运输机场建设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第4部分:目视助航设施工程施工资料
- 温针灸课件教学课件
- 监理抽检表 - 05排水工程
-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课件
- 水处理反渗透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点检记录表
- 2023年补肾类药物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讲师技能培训》课件
- 设备日常点检表
- 读书分享之《反脆弱》
- 小学生主题班会 书香校园+共享阅读 课件(共23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