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毕业论文答辩资料】_第1页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毕业论文答辩资料】_第2页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毕业论文答辩资料】_第3页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毕业论文答辩资料】_第4页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毕业论文答辩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需要购买对应 纸 咨询 14951605 买对应的 纸 14951605 或 130413976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学 院: 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 专业班级: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4)班 姓 名: 刘晓冕 学 号: 指导教师: 俞高红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浙江理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I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浙江理工大学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浙江理工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2 摘 要 水稻钵苗移栽是一种利用钵盘育秧的水稻移栽技术,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水稻的钵盘育秧充分保留了秧苗生长的营养土质,植伤轻、返苗快,使作物提早成熟,且增产增收;移栽充分 利用了光热资源,对水稻秧苗有气候的补偿作用,同时有使作物生育提早的综合效益,因此水稻的钵苗移栽可以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与国内水稻生产的其它环节相比,机械化程度也是最低的。因此研究一种新的水稻钵苗移载机构,对水稻的机械化种植与高产高收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 水稻 钵苗移栽机构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高效率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构 为旋转式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 该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由驱动部分与移栽臂两部分构成,其中驱动部分由非匀速间歇传动机构与非匀速传动机构串联组成,移栽臂用于完成机构的取秧、推秧。 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定了以椭圆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为传动机构的设计方案,该旋转式传动机构平稳性好、效率高。 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建模与传动特性分析。 3 通过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对该机构进行参数优化,最后得到一组较优的结构参数: a=k=291, =6, =29,0= S=152 件中对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进行整体的结构设计与各零部件的二维设计。 5.在 维实体建模软件中完成各零部件的建模与机构的装配 。 关键词 :水稻钵苗移栽;行星系移栽机构;椭圆不完全非圆齿轮;参数优化;设计 ;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3 is a an in of is so it it of to to an of is of is to of a a of of at up a of of of of 201210344077.1)is of is as to of of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4 of a of of of of a of a = k = = 291, = 6 , = 29 , 0 = , S = 152to of of of of in of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5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6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7 目 录 摘 要 . 2 . 2 第一章 绪论 . 7 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7 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发展概况 . 8 外发展概况 . 8 内发展概况 . 10 究目标与方案实现 . 13 究目标 . 14 现方案 . 14 文的工作安排 . 16 章小结 . 19 第二章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18 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工作原理 . 18 动学分析符号及相关说明 . 19 圆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传动特性分析 . 20 圆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节曲线模型建立 . 20 动比分 析 . 24 圆齿轮传动特性分析 . 27 圆齿轮节曲线模型建立 . 29 动比分析 . 28 圆 . 29 移方程 . 29 度分析 . 33 速度分析 . 32 章小结 . 32 第三章 旋转式水稻 钵苗移栽机构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的运用 . 34 化软件的运用思路 . 34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8 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优化软件界面 . 35 据处理 . 37 章小结 . 38 第四章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结构设计 . 38 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整体结构设计 . 38 动部分设计 . 40 匀速间歇传动机构的设计 . 40 匀速传动机构的设计 . 41 栽臂组成零件的设计 . 41 叉的设计 . 42 秧爪与弹簧片的设计 . 43 章小结 . 44 第五章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三维建模 . 45 圆齿轮与非圆齿轮的实体建模 . 45 圆齿轮的三维建模 . 45 圆齿轮的三维建模 . 46 他零部件的三维建模 . 47 章小结 . 47 第六章 总结 . 48 结 . 48 参考文献 . 49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9 第一章 绪论 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全国范围内将近有 60%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我国水稻的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谷物种植面积的 30%,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 20%,面积约为 3000 万公顷;稻谷每年的总产量近 20000 万吨,其重量占世界稻谷总产的 35%,占全国粮食总产的 40%稻的移栽劳动强度较大,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最低 1。 水稻的移栽是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移栽充分 利用了光热资源,对秧苗有气候的补偿作用,同时有使作物生育提早的综合效益,因此,水稻移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是移栽作业;与国内水稻生产 的 其他工艺流程相比,机械化程度也是最低的( 收获机械化 50%以上,种植机械化约 12%) 2。 目前,水稻移栽机械主要有水稻抛秧机、插秧机、钵苗栽植机,相应的移栽技术分别为抛秧、插秧和钵苗栽植。其中,水稻抛秧技术栽植浅、植伤轻、返苗快、分蘖早、分蘖节位低、浅层根分布广,提早成熟,且增产增收 3,但是抛秧容易使秧苗倒伏、直立性不好,影响缓苗,进而影响产量;与抛秧技术相比,水稻插秧方式可以保证栽植秧苗有较好直立性,但与抛秧移栽采用钵盘育秧不同,插秧技术采用毯状秧苗,毯状苗几乎不能保留秧苗的成长土质及营养物质,插秧时秧苗断根多,缓苗期较长,要 10 天左右; 而水稻钵苗栽植技术也采用钵盘育秧,综合了以上两种水稻移栽方式的所有优点,克服了不利的因素,钵苗栽植直立性好,无缓苗期,增产明显,成为当今水稻机械化移栽技术的研究重点。 另外,目前超级稻种植都是采用手工移栽,要求每穴种植 1 到 2 株秧苗,用现有的毯状苗插秧种植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此精准移栽要求;用水稻抛秧移栽技术,难以保证移栽秧苗的直立性,影响产量;而用本课题提出的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即可以解决超级稻机械化种植需要每穴 1 到 2 株苗,又可以保证移栽秧苗的直立性要求,有利于超级稻种植的推广。 水稻钵苗移栽是一种高产的水稻移栽 技术。具有壮苗浅栽、缓苗快、分蘖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10 早、分蘖节位低、有效分蘖多、根系发达、提早成熟增产增收等优点,一直以来深受农民欢迎。 水稻钵苗移栽在保证移栽钵苗的直立度后(与水平面夹角不低于 60度),钵苗移栽方式较插秧方式增产 10%因此增产效果明显。 日本研究出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又称水稻钵苗摆栽机)价格昂贵、结构复杂,而且又是采用 半硬塑胶穴盘 ,成本高,育苗要求也高,使想迫切改变手工劳作并提高稻谷产量的广大农村农民望而却步, 黑龙江垦区五年前 曾引进日本的两种水稻钵苗摆栽机进行试验,到现在一直也没有推广,不适合中国国情。近 几年来,我国吉林省有几家企业一直在研究水稻钵苗移栽机,并进行了小规模的应用推广,基本能够保证移栽钵苗有较好的直立度。其移栽机构采用多杆式移栽机构,移栽效率低,单行效率只有 80株 /分钟左右,由于多杆式机构的结构限制,移栽效率很难再提高了。其移栽效率远远低于步行式插秧机的插秧效率,更不用说与高速插秧机相比。为了实现我国水稻钵苗移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满足广大农民的对水稻钵苗移栽机械化的需求,研究出一种新型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具有非常重大的科学意义与经济价值。 具有取苗与移栽苗功能的移栽机构,作为水稻钵苗移栽机的核心 工作部件,已经成为制约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械发展的 “ 瓶颈 ” 问题,开展该移栽机构理论与创新设计研究已迫在眉捷 4 8。 本课题通过开展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工作机理分析,依托课题组多年研究水稻种植机械的研究平台,对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进行创新研究与优化设计,发明一种新型的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并建立相应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将促进我国水稻钵苗移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该水稻钵苗移 栽 机构的研究能够为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参考,将直接指导水稻钵苗有序移栽机构的设计 , 特别是水稻钵苗移栽方式非常适合于超级稻 的机械化种植,有利于促进超级稻种植的推广,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研究水平。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发展概况 自水稻抛秧或摆秧技术的应用以来,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对有关水稻钵苗移栽机械展开了研究,其中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中国。 外发展概况 日本是水稻移栽机械化方面程度最高的国家,在工业化的完成进程中,日本逐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1 步实现了机械化的水稻种植 9 12。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黑龙江省曾分别引进日本井关农机公司和实产业株式会 社生产的水稻钵苗摆栽机,如图 a) 所示,该摆栽机一次 可栽 6 行,采用半硬塑胶钵盘育秧苗 ,钵盘中的每个钵穴是上粗下细的圆锥杯,杯的底部有一小孔 。采用的取苗方 式为 从半硬塑胶钵盘底部将秧苗顶出, 其工作过程示意如图 b) 所示。顶杆对准小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顶杆平移,另一种是钵秧盘平移。从结构发明的角度看,机构作用于土钵,土钵是固体,个体差异小,工作可靠,但是机构的运动是直线间歇运动。需要一套完成精确移动定位的机构,加工精度要求高,机构磨损后容易顶偏,造成塑料秧盘损坏,有时钵苗的秧根挂住钵盘,造成秧苗脱离不 成功,这对育秧要求比较高。 通过分秧供秧机构,将 顶出的钵苗 水平分送至两侧的旋转分插部件,然后由旋转分插部件将水平放置的钵苗转换成垂直的方式入土,完成钵苗的田间摆栽作业。该摆栽机能够成行摆栽带钵秧苗,具有株距准确、均匀性好、作业质量高等优点。但摆栽机的结构复杂、成本高、对整地和育秧的质量要求较高,同时半硬塑胶穴盘成本也高,从国内引进试验来看,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动顶杆 ( b) 机构顶秧过程 图 本的水稻钵苗摆栽机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12 如图 本洋马农机株式会社的竹山智洋发明 的 另 一种钵苗移栽 机 (专利号为: 13,该移栽机由驱动装 置和两个移栽爪组成。该 移栽机构的驱动装置由两套行星轮系机构串联组成, 其中回 转箱相当于行星架,第一回转箱内包含 9 个齿轮(其中有 2 个是扇形齿轮) 和一 套摆动凸轮机构,第二回转箱有 5 个齿轮。第二回转箱与第一回转箱中的行星轮固接,由第二回转箱内的行星轴输出运动,通过驱动移栽爪来实现取 苗和移栽苗动作。 该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结构很复杂,设计制造成本比较高,而且可靠性不高,所以该水稻钵苗移栽机构未能得到实际应用。 图 苗移栽机构 内发展概况 我国在 90 年代后期,水稻钵体育秧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院校都开始进行钵体育秧技术与移栽技术研究。 我国目前的有序钵苗移栽机构有较 多种方式, 现介绍几种如下: 1)对辊式拔秧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研制了一种型为 2530的水稻钵苗行栽机 ,该行栽机采用对辊式拔秧机构,实现水稻穴盘育苗的自动拔秧,机构如图 机构的输秧拔秧装置 要由输秧辊 4、压秧板 6、上拔秧辊 8和下拔秧辊 9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3 8、 图 械手式抛秧机构 图 辊式拔秧机构 钵苗通过人工放在托板上,然后喂入到输秧辊 4上,按一定传动比拔秧辊带动输秧辊 4转动,当上下拔秧辊 8、 9的夹秧板对接时,通过夹秧板外缘弹性材料的变形产生夹紧力,夹持上下拔秧辊中间的钵苗并带动其一起运动,最后使 得钵苗与钵盘脱离;上下拔秧辊转过一定角度后,夹秧扳松开、钵苗落入导苗管,完成拔秧工作。试验结果表明,培育秧苗时钵盘的湿度对拔秧力影响较大,而且钵苗在拔秧辊释放钵苗后沿导苗管滑落入水田中,很难控制移栽秧苗的直立度,秧苗容易倒伏,会影响缓苗作业,并且效率低。 2)机械手式抛秧机构 如图 17。其工作原理:秧钳的固定套 4与滚筒 6为刚性联接, 固定套 随筒回转,滚筒内的凸轮 5固定不动,其最大突变点离秧盘最近且对应于取秧位置;当挡铁 8撞击开闭凸轮 7,秧钳闭合夹秧,伸缩 杆 3在弹簧 2的作用下快速缩到凸轮的凹处,将秧苗从秧盘中拔出;秧钳随滚筒 6回转过程中,伸缩杆 3的端斜面与凸轮 5的外轮廓接触并受其作用向外逐渐伸长;当滚筒转过 180时,开闭凸轮 7的撞杆受到挡铁 9的撞击,使其转过 90后将秧钳撑开,在秧钳回转惯性力及重力作用下,秧苗抛向地面,抛出秧苗后秧钳一直保持张开状态,直到取苗位置时又开始重复上面所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14 图 间连杆移栽机构简图 图 杆移栽机构及移栽轨迹 述的动作。该机械手抓取秧苗的准确度和伤秧是该机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机构在栽植苗时,由秧钳通过回转惯性力和重力作用将秧苗抛向地面,是一种抛秧移栽作业方式,因此,秧苗移栽的直立度也 很难保证,将影响缓苗。 3)空间连杆移栽机构 在空间连杆机构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开发了一种水稻钵苗精准栽植机械手机构 18,与拨杆式夹钳配合使用该机构与传统的农业机械完全不同,它属于空间闭式链机构。图 示为栽植机械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该机构由可控变杆长 构和拨杆式夹钳装置两大部分组成。而可控变杆长机构是由机架、主动件、连杆、工作杆和摆杆组成,并选取主动件杆 1 为杆长变化杆,且将杆 1 分解为凸轮、滚子从动件和曲柄三部分,源动力通过链条链轮传递动力给与机架运动副连接的曲柄,再由曲柄传递动力给滚子从动件,使滚子沿凸轮表面做圆周运动,来实现杆长变化滚子从动件传递动力给其它杆件 3、 4,使其作连续运动,同时使得与杆 2 连接的工作杆 7 和夹钳一起运动,从而完成夹秧、取秧,移秧、栽秧等一系列动作。此机构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检测杆之间的干涉问题,能保证各杆工作的连续性,该移栽机构结构太复杂,工作效率低。 4)七杆移栽机构 2007 年,吉林省延吉市光华机械厂公开了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如图 这种移栽机构包括有动力传送齿轮箱 10、移栽四轩机构和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其中移栽四杆机构是由上曲柄 7、栽植臂连杆6、栽植臂杆 23、锁臂摇杆 14 依次铰接组成,在栽植臂杆上设有夹秧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5 装置;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是由下曲柄 19、稳定连杆 18 和上述的锁臂摇杆 14依次铰接组成,移栽四杆机构和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共同完成取秧、移秧、栽秧的运动轨迹。该发明机构移栽运行轨迹稳定,取秧栽植过程中取秧爪开闭准时准确,基于钵盘育秧,保证了完整的根系,不伤苗,减少了秧苗的缓苏周期,增产效果显著。但是多杆机构工作配合复杂,要快速提高移栽的速度,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9。该移栽机构已有样机在田间试验,但是工作效率低,振动大,单行移栽效率只有 80 次 /右,机构的结构本身限制了该机构无法再提高移栽效率。 5)五杆移栽机构 专利号 为 一种能直接栽插软塑体钵盘秧苗的钵苗水稻插秧机 20,如图 a) 所示 。该 水稻钵苗插秧机的核心工作部件五杆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如图 b) 所示。该机构采用双曲柄 67、 66分别作正、反向转动驱动,是一个双自由度机构,栽植臂 10 往复直插式控制取秧夹 61 按特定曲线轨迹进行取秧与栽插秧苗作业,栽植臂 10 内有夹紧与释放苗装置,包括凸轮 68、拨叉 70、弹簧 63 和控制杆 71,控制杆 71 相对栽植臂10 作往复移动,控制取秧夹 61 张开与闭合。曲柄旋转一周,取秧夹 61 夹取钵苗插秧一次,移栽效率单行为 80 次 /右,该机构能实现水稻钵苗有序移栽,但工作效率也较低,振动也大。 (a)钵苗移栽机 ( b)钵苗移栽机构 图 杆水稻钵苗移栽机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16 究目标与方案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国内外虽然对水稻钵苗有序移栽技术及移栽机构已做了较多的分析与研究,并有部分样机投入试验或应用。目前的移栽方式分为二种:抛秧方式和栽植苗方式。抛秧方式很难保证栽植秧苗的直立度,影响缓苗,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到目前为止,一直未能推广应用;栽植苗方式移栽钵苗能有效地保证栽植秧苗的直立度,无缓苗期,但现有的钵苗移栽机构,工作效率太低(只有 80株 /分钟 /行),机构工作时振动大。但是上述的钵苗移栽机构所采用的夹取式取苗方式可以为本课题研 究提供参考。 究目标 近年来,本课题组对水稻钵苗有序移栽的工作机理与机构创新进行了详细研究,本 研究采用的 移栽秧苗为塑料钵盘苗,如图 示,钵盘育苗采用呈阵列式穴口的钵盘,各穴口相互独立,钵盘为 1429 穴(横向 14 穴,纵向 29穴)。利用钵盘育秧进行移栽能够保留秧苗的营养土质,且秧苗间相互独立易机械移栽,并用育秧的塑料钵盘可重复使用。本取秧方式采用两片取秧爪夹住水稻钵苗的茎杆根部,夹紧茎杆,将钵苗从钵穴中拨出,完成取秧动作,取秧后夹持秧至推秧位置,推秧爪张开,释放钵苗并推苗入 田 ,完成移栽动作 。 为了实现该水稻钵苗的有序移栽方式,同时考虑机构工作效率和平稳性。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旋转式有序移栽机构 5,在旋转箱体上 呈 120 布置 三 个移栽臂,提高了工作平稳性,旋转一周移栽 三 次,移栽效率高,移栽效率将不低于 200 株 /分钟 /行,其移栽效率远远高于现正在应用的有序移栽机构,本论文研究的旋转式有序移栽机构是一种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构。 现方案 1)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要求 通过了解水稻钵苗移栽的农艺要求,提出如图 移栽轨迹,该机构的取秧方式为弹簧片夹取式取秧,为了避免取秧时弹簧片与秧苗的 干涉,移栽轨迹在取秧部分为 “ 环扣状 ” 。即由两个弹簧片运行到土钵表面时,弹簧片从钵苗的下方 D 运行到钵苗茎部开始取秧,夹紧秧苗的茎杆根部,在图中的 E 位置从穴盘中取出带土钵苗,再沿 持钵苗至图中的 B 位置,在推秧杆的作用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7 下,弹簧片松开,释放并推出钵苗,植入水田中,然后弹簧片经图中 C 位置,为重新下次取秧做准备,完成一次移栽周期。 2)机构的实现方案 (a) 移栽机构简图 (b)移栽臂结构简图 图 稻钵苗移栽机构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18 根据移栽轨迹要求,设计出一种旋转式椭圆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 21, 在一个旋转箱体上对称布置了 三 套移栽臂,旋转一周移栽两次。如图 a)所示为旋转式椭圆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传动简图(图示为机构的初始安装位置),该机构由驱动部分和移栽臂两部分组成,驱动部分是一个非匀速间歇传动行星轮系机构 ,由 4 个椭圆齿轮、1 个不完全非圆齿轮、 2 个凹锁止弧、 1 个凸锁止弧组成 ,行星架顺时针转动作为输入运动构件,行星轮为输出运动构件;移栽臂与行星轴固接,通过凸轮带动拨叉摆动实现推秧杆往复移动,再带动两弹簧片 闭合、张开 实现取秧 、 推秧,移栽臂的设计方案如图 b) 所示, 其 中拨叉与凸轮的作用是弹簧片实现移栽过程的关键。 文的工作安排 1)根据水稻移栽的农艺特点与轨迹要求, 提 出 了 一种新型水稻钵苗移栽机构,使 水稻移栽 达到高效率、低振动的工作要求。本文采用的是椭圆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作为传动部件,设计出一种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构 椭圆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 2) 对该水稻移栽机构的运动学特性进行分析,包括椭圆齿轮 圆 间椭圆齿轮与行星椭圆齿轮的相对角位移、角速度分析、移栽臂秧针尖点的 相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3)根据己建立的移栽机构运动学模型,开发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进行软件各模块的功能介绍。 4)利用优化软件进行移栽机构的结构参数优化,分析该结构参数对工作轨迹的影响,找到一组能满足移栽轨迹要求的较优结构参数。 5)以优化后的结构参数作为初始参数,对 移栽 机构进行整体设计。出齿轮的点,在 绘出二维图,导入到 再进行整体的装配。为了减小机构的冲击振动,对机构添加了缓冲装置,并与未加缓冲装置的 轨迹进行比较。对该移栽机构设计出3 套消除齿隙装置,提高 了 机构取苗的成功率。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9 章小结 1)阐述了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介绍了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国内外发展概况; 3)确定了椭圆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的水稻钵苗移栽方案; 4)介绍了本文的工作安排。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 20 图 圆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传动简图 第二章 旋转式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转式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工作原理 椭圆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水稻钵苗移栽机构 由两部分组成 驱动部分和移栽臂,如图 示为移栽机构的传动简图 。驱动部分是一个非匀速间歇传动行星轮系机 构 , 该机构 由 4 个全等的椭圆齿轮( 1、 2、 4、 5)、 1 个不完全非圆齿轮( 3)、 1 个凸锁住弧( 8)和 2 个凹锁住弧( 7、 9)组成,其中不完全非圆齿轮 3 与凸锁住弧 8 固接,中间椭圆齿轮 2 与凹锁止弧 9 固接,中间椭圆齿轮 4 与凹锁止弧 7 固接。不完全非圆齿轮的 旋转 中心为 O,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