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_第1页
《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_第2页
《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_第3页
《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_第4页
《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这两天,我把 2.1“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第二课时的内容讲完了。第 2 课时主要利用半节课讲解回声和回声测距的应用,剩下的半节课点评 2.1 这节课的作业、学生实验册和预习稿。第 2 课时以点评书本两道作业开始。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学生对于“在装满水的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能听见多少次响声”这道题涉及知识点的理解很模糊。学生的理解误区主要在于不理解同一个声音可以同时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他们明白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也随口可以说出: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空气中的快。我觉得学生之所以不理解这道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们没有听过同一个声音随后传来几次。另外,我发现一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缜密的,他们的答案居然包括了水管很长时,人可以听见 3 次响声,不够长时,可能听见 2 次,很短时只有一次。为此,我觉我以后在课堂上要处理好物理规律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应用之间的关系。对于思维发展得比较良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阅读课外知识,增长自己的知识面。因为我坚信,人的阅读面宽了,理解力会深,思维会更加缜密。对于第 2 道实验,解释音叉弹球实验现象。很多学生在解释过程中都出现了是声波撞击小球导致小球弹起的。这也说明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这节课的新知识点是回声的概念。很多同学在生活中听过回声,所以学生对于回声的概念很容易接受。我在上课的时候,是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人说话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了,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原来发射出去的声音叫原声。接着播放回声现象的相关视频,让他们感受回声和知道原来隆隆不断的雷声也是因为雷声在云层间的不断反射形成的。对于人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 0.1S 时间这个知识点,我认为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处理的方法是:以人有反应时间引入,比如提到做单摆实验时,按秒表是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的,其实人的耳朵也是有一定的反应时间的。直接告诉学生人的耳朵对于两个声音的区分的反应时间为“两个声音要相隔 0.1S”。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对于这种关于人的知识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想了解,这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计算人对距离 1700m 的大山喊,那么要多久时间后声音才会反射回来被人耳接收。我再把简图画出来,学生就很容易计算出声音传到大山需要 5S,再从大山反射回来也还要用5S 的时间,那这样人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就一共是 10S,10S 大于人耳的反应时间,所以人耳能区分出来。接着让学生计算我对教室后面的墙壁说话,假设我距离墙壁 3.4m,计算我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所需要的时间,这时学生算出是 0.02S,然后让学生和人耳的反应时间比较,发现 0.02S 小于 0.1S,所有人耳无法区分出原声和回声。最后,让他们自己计算出“你要想听到回声,你至少离障碍物多少米” ,有部分学生可以计算出,有部分学生还是需要我的指导。我利用这种方式讲回声,他们得到的知识都是自己计算出来从而明白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深点,而不会直接记住“人对原声和回声的区分至少需要0.1S,人至少离障碍物 17m 才可以听到回声” 。接下来的回声测距就显得简单了。因为前面学生其实就已经应用了这种方法计算了。不过这里主要强调运算过程必须带单位。回声以及回声测距的应用半节课讲完了。就评讲预习稿。预习稿是我们学校进行教学改良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也是在这一章才正式开始应用。我们的预习稿类似于导学案。就是把每节课上课的知识目标,重点、难点以及这节课主要知识点的填空,几道简单的选择题。我之前觉得在讲课前发预习稿给学生做没有作用。不过这次我发现它的作用很大。上课前发下去让学生做,老师收上来批改,我就可以很快根据学生的答案发现他们在没有接受新知识之前怎样理解知识,思维的误区在哪里,思维可以达到知识理解的哪种程度。以后,我想两个班提前发预习稿收上来让我了解学生,另两个班在讲完新课收上来,我要做一次对比研究。2.1 的内容,整体上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的理解还是比较快的。我存在的问题是:每次在第一个班上新课时,我的课堂时间总会慢一点,导致第一个班的内容总是讲不完,知识的连接也很不顺畅。我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毕竟都已经一个月了。给自己的话:把教学当做研究,我充满了力量,坚持。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这两天,我把 2.1“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第二课时的内容讲完了。第 2 课时主要利用半节课讲解回声和回声测距的应用,剩下的半节课点评 2.1 这节课的作业、学生实验册和预习稿。第 2 课时以点评书本两道作业开始。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学生对于“在装满水的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能听见多少次响声”这道题涉及知识点的理解很模糊。学生的理解误区主要在于不理解同一个声音可以同时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他们明白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也随口可以说出: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空气中的快。我觉得学生之所以不理解这道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们没有听过同一个声音随后传来几次。另外,我发现一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缜密的,他们的答案居然包括了水管很长时,人可以听见 3 次响声,不够长时,可能听见 2 次,很短时只有一次。为此,我觉我以后在课堂上要处理好物理规律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应用之间的关系。对于思维发展得比较良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阅读课外知识,增长自己的知识面。因为我坚信,人的阅读面宽了,理解力会深,思维会更加缜密。对于第 2 道实验,解释音叉弹球实验现象。很多学生在解释过程中都出现了是声波撞击小球导致小球弹起的。这也说明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这节课的新知识点是回声的概念。很多同学在生活中听过回声,所以学生对于回声的概念很容易接受。我在上课的时候,是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人说话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了,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原来发射出去的声音叫原声。接着播放回声现象的相关视频,让他们感受回声和知道原来隆隆不断的雷声也是因为雷声在云层间的不断反射形成的。对于人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 0.1S 时间这个知识点,我认为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处理的方法是:以人有反应时间引入,比如提到做单摆实验时,按秒表是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的,其实人的耳朵也是有一定的反应时间的。直接告诉学生人的耳朵对于两个声音的区分的反应时间为“两个声音要相隔 0.1S”。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对于这种关于人的知识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想了解,这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计算人对距离 1700m 的大山喊,那么要多久时间后声音才会反射回来被人耳接收。我再把简图画出来,学生就很容易计算出声音传到大山需要 5S,再从大山反射回来也还要用5S 的时间,那这样人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就一共是 10S,10S 大于人耳的反应时间,所以人耳能区分出来。接着让学生计算我对教室后面的墙壁说话,假设我距离墙壁 3.4m,计算我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所需要的时间,这时学生算出是 0.02S,然后让学生和人耳的反应时间比较,发现 0.02S 小于 0.1S,所有人耳无法区分出原声和回声。最后,让他们自己计算出“你要想听到回声,你至少离障碍物多少米” ,有部分学生可以计算出,有部分学生还是需要我的指导。我利用这种方式讲回声,他们得到的知识都是自己计算出来从而明白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深点,而不会直接记住“人对原声和回声的区分至少需要0.1S,人至少离障碍物 17m 才可以听到回声” 。接下来的回声测距就显得简单了。因为前面学生其实就已经应用了这种方法计算了。不过这里主要强调运算过程必须带单位。回声以及回声测距的应用半节课讲完了。就评讲预习稿。预习稿是我们学校进行教学改良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也是在这一章才正式开始应用。我们的预习稿类似于导学案。就是把每节课上课的知识目标,重点、难点以及这节课主要知识点的填空,几道简单的选择题。我之前觉得在讲课前发预习稿给学生做没有作用。不过这次我发现它的作用很大。上课前发下去让学生做,老师收上来批改,我就可以很快根据学生的答案发现他们在没有接受新知识之前怎样理解知识,思维的误区在哪里,思维可以达到知识理解的哪种程度。以后,我想两个班提前发预习稿收上来让我了解学生,另两个班在讲完新课收上来,我要做一次对比研究。2.1 的内容,整体上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的理解还是比较快的。我存在的问题是:每次在第一个班上新课时,我的课堂时间总会慢一点,导致第一个班的内容总是讲不完,知识的连接也很不顺畅。我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毕竟都已经一个月了。给自己的话:把教学当做研究,我充满了力量,坚持。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这两天,我把 2.1“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第二课时的内容讲完了。第 2 课时主要利用半节课讲解回声和回声测距的应用,剩下的半节课点评 2.1 这节课的作业、学生实验册和预习稿。第 2 课时以点评书本两道作业开始。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学生对于“在装满水的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能听见多少次响声”这道题涉及知识点的理解很模糊。学生的理解误区主要在于不理解同一个声音可以同时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他们明白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也随口可以说出: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空气中的快。我觉得学生之所以不理解这道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们没有听过同一个声音随后传来几次。另外,我发现一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缜密的,他们的答案居然包括了水管很长时,人可以听见 3 次响声,不够长时,可能听见 2 次,很短时只有一次。为此,我觉我以后在课堂上要处理好物理规律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应用之间的关系。对于思维发展得比较良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阅读课外知识,增长自己的知识面。因为我坚信,人的阅读面宽了,理解力会深,思维会更加缜密。对于第 2 道实验,解释音叉弹球实验现象。很多学生在解释过程中都出现了是声波撞击小球导致小球弹起的。这也说明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这节课的新知识点是回声的概念。很多同学在生活中听过回声,所以学生对于回声的概念很容易接受。我在上课的时候,是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人说话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了,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原来发射出去的声音叫原声。接着播放回声现象的相关视频,让他们感受回声和知道原来隆隆不断的雷声也是因为雷声在云层间的不断反射形成的。对于人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 0.1S 时间这个知识点,我认为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处理的方法是:以人有反应时间引入,比如提到做单摆实验时,按秒表是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的,其实人的耳朵也是有一定的反应时间的。直接告诉学生人的耳朵对于两个声音的区分的反应时间为“两个声音要相隔 0.1S”。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对于这种关于人的知识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想了解,这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计算人对距离 1700m 的大山喊,那么要多久时间后声音才会反射回来被人耳接收。我再把简图画出来,学生就很容易计算出声音传到大山需要 5S,再从大山反射回来也还要用5S 的时间,那这样人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就一共是 10S,10S 大于人耳的反应时间,所以人耳能区分出来。接着让学生计算我对教室后面的墙壁说话,假设我距离墙壁 3.4m,计算我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所需要的时间,这时学生算出是 0.02S,然后让学生和人耳的反应时间比较,发现 0.02S 小于 0.1S,所有人耳无法区分出原声和回声。最后,让他们自己计算出“你要想听到回声,你至少离障碍物多少米” ,有部分学生可以计算出,有部分学生还是需要我的指导。我利用这种方式讲回声,他们得到的知识都是自己计算出来从而明白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深点,而不会直接记住“人对原声和回声的区分至少需要0.1S,人至少离障碍物 17m 才可以听到回声” 。接下来的回声测距就显得简单了。因为前面学生其实就已经应用了这种方法计算了。不过这里主要强调运算过程必须带单位。回声以及回声测距的应用半节课讲完了。就评讲预习稿。预习稿是我们学校进行教学改良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也是在这一章才正式开始应用。我们的预习稿类似于导学案。就是把每节课上课的知识目标,重点、难点以及这节课主要知识点的填空,几道简单的选择题。我之前觉得在讲课前发预习稿给学生做没有作用。不过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