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两首》课后反思_第1页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两首》课后反思_第2页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两首》课后反思_第3页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两首》课后反思_第4页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两首》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课后反思我对古诗词的学习,记忆中有父亲的熏陶,有自己后来求学产生的喜爱。虽然文学底子很浅,但是对古诗词的热爱,却一直不曾消减。XX 年,跟随校长做课题,用了整整三个月多的时间, ,动手编辑了三本学生课外经典诵读小册子,那一阵,几乎把自己浸泡在了唐诗、宋词中,连跟朋友发信息,甚至做梦,都是诗词的味道。或许那时,才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从没有看到过,从没有读到过的一些诗词。同类题材的,同一个人的,同一时期的,所有这些,在大脑里渐渐积累起来。XX 年末,省里面进行有效教学的展示课,我有幸参加,当时凭直觉,报了一节古诗课。可是怎么上,心里依然没有谱。只知道要把文本“读厚” ,传统的解词析句,一节课干巴巴走到底,就学习那28 个字,好像跟“有效”差了点。那年头,杜郎口风云已经席卷全国,自己作为“课改人” ,当然要对教学进行创新。于是,反复修改,与师傅多次商讨,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步骤定为:读准诗句,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读成一首曲。因为自己笃信唐诗是用来吟唱的,甚至提出要把自己的古筝搬进教室,与学生吟唱。结果被教研组同事毫不留情的批评“不要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 。后来,静下心来研读王崧舟的古诗词教学,凭借着模仿来的一招半式,上完了这节课。课后,大家说了很多赞美的话。我知道,不管是师傅,还是专家,都是爱护我的。但是,我不能原谅自己浅薄和幼稚。因为课后回想起来,依然能感觉到整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得法” , “一首诗还是显得单薄了些。 ”我一直无法释怀。从那时起,古诗词教学就逐渐走进我的心里。喜欢特意买一些古诗词书籍来阅读,找一些古诗词课例来研究。或许是老天的偏爱,XX 年,学校的教学节,教研室安排我上一节“特色课” ,关校长的建议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上古诗词课。那一段选课的日子,也是充满诱惑与艰难的抉择。因为苏教版古诗词相对于人教版少了一些,浅了一些,加上我自己特别喜欢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于是最后决定突破教材的界限,用人教版的古诗词三首 ,给一直受苏教版教材熏陶的孩子们上。那又是一段昼吟日诵的时光。走什么样的路,心里似乎有点感觉,但是依然无法清晰准确地践行。那时,再看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 ,似乎觉得自己不能再去复制。而且在纳兰词传中记载,这首诗写于纳兰性德与皇帝回长白山祭祖的路上,而非战争诗篇。怎么办?是信赖专家,还是忠于史实?多次翻阅纳兰词传和纳兰传记 ,我觉得,“爱它,就应该忠实于它” ,于是,我选择了后者。也是碰巧,纳兰词传中一句“知君何事泪纵横”不经意间在那段时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是啊,纳兰的一生是精彩而短暂的,他的生前离后,留给了世人太多的疑问。最后,决定用这句话,串起长相思 秋思 泊船瓜洲 ,情到深处言语自然无拘无束的蔓延开来,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书写的精彩诗句,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雷鸣般此起彼伏的掌声。这节课,我用对教材深度解析和寻找同一意象下的不同诗词,圆满完成了教学。但是,课后,我依然无法释怀,因为,小学阶段要掌握的古诗词七八十首,不是每一首都有值得挖掘的背景,不是每一首我都能准确组合。高段学生思维训练多一些,比较适合我喜欢“挖”教材的特点,低段呢?别的诗词呢?我依然不得而知。我是幸运的,在无法找到出路的时候,总有一些贵人愿意聆听,让我把自己的困惑抛出来,给我会诊。今年的协同研修,主题是古诗词教学。因为开学忙想偷懒仍然用去年的长相思 ,后来师傅的提醒,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年段的古诗课。我希望这又是一次破茧,让自己不要放弃飞翔的梦。国庆节期间,不断回忆自己看过的与古诗词相关联的书,翻看自己曾经的读书笔记、王老师新送的书,感觉眼前的路越来越清晰。但是,真正落实到备课,却又无从下笔。连续教了两年的六年级,很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状态无法让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三年级小朋友接受。于是,利用早餐吃饭时间,课间,去跟三年级小朋友聊天,听他们尚未褪去奶味的天真,听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童言。因为去年的长相思 ,也因为一直相信“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相信“放手学生,学生总能给予我们精彩” ,让我敢于把“看到什么,写什么”定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几乎所有的同事,包括师傅都提出反对,理由只有一个:古诗的要求很高,平仄,押运,一般大人都写不了,一个刚刚开始习作教学的三年级学生,如何能写诗?面对大家的质疑,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爱诗词,我愿意帮助学生,打破“写诗难”的心理障碍,为他们铺就表达的路径,给他们一个抒发情感的平台。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我固执的保留了写诗这一目标。师傅最后妥协了,他说:“你可以试一试,但是要做好整节课功亏一溃的心理准备。 (学生写)诗成则整节课成,诗不成,前面铺垫再好也不会得到承认” 。纸上得来终觉浅。10 月 8 日,我带着草草做好的课件和尚未完全来得及写出来的备课稿,借班第一次试教。没有预习,学生特别活跃,整个教学推进顺利,但是最后看学生写的诗,只有三四个学生动笔了。该班语文老师劝我, “是不是太难了,我们才开始学写作。 ”因为上过一遍,三年级孩子的渴望表现,易于交流的特征将我一下拉回到中低段教学的环境中。看来,教学语言应该不是大问题。经过回忆,修改,三天后,我又试教了第二次。这一次,也是没有预习,最后学生写出了这样几句诗:(附)虽然很稚嫩,但是,孩子们毕竟迈出了写诗的第一步,也坚定了我落实“语言实践运用”的信心。经过反复推敲。教学环节敲定了。第一步,详读望天门山 ,通过解析字眼,指导朗读,背诵。总结出“看想写抒”的古诗写作过程。第二步,给梯子,让学生通过看画面,回忆古诗,感知“看到什么写什么”就是诗的理念。第三步,略教饮湖上初晴后雨 ,再次印证“看想写抒”的古诗写作过程。第四步,学生咀嚼词语,选择合适词语填补诗句。第五步,自己创作。第六步,自助作业。最后创作,刚开始学生下笔还是有点困难,但是,随着课堂悠扬的古筝音乐的陪伴,慢慢有学生不断举手示意写完了。看着下课时间到了,真不忍心打断孩子们凝神创作的瞬间。最后,琼海实验小学三(6)班的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童言,流畅的文笔,悠扬的童音,迎来台下一次又一次掌声。送走学生,我有点怯怯的坐到王老师身边,“王老师,你批我吧。 ”王老师很善意的笑着, “我不批你,课很好,真得很好。 ”在我的再三央求下,她还是很诚恳的提出她的看法:我对古诗词的学习,记忆中有父亲的熏陶,有自己后来求学产生的喜爱。虽然文学底子很浅,但是对古诗词的热爱,却一直不曾消减。XX 年,跟随校长做课题,用了整整三个月多的时间, ,动手编辑了三本学生课外经典诵读小册子,那一阵,几乎把自己浸泡在了唐诗、宋词中,连跟朋友发信息,甚至做梦,都是诗词的味道。或许那时,才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从没有看到过,从没有读到过的一些诗词。同类题材的,同一个人的,同一时期的,所有这些,在大脑里渐渐积累起来。XX 年末,省里面进行有效教学的展示课,我有幸参加,当时凭直觉,报了一节古诗课。可是怎么上,心里依然没有谱。只知道要把文本“读厚” ,传统的解词析句,一节课干巴巴走到底,就学习那28 个字,好像跟“有效”差了点。那年头,杜郎口风云已经席卷全国,自己作为“课改人” ,当然要对教学进行创新。于是,反复修改,与师傅多次商讨,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步骤定为:读准诗句,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读成一首曲。因为自己笃信唐诗是用来吟唱的,甚至提出要把自己的古筝搬进教室,与学生吟唱。结果被教研组同事毫不留情的批评“不要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 。后来,静下心来研读王崧舟的古诗词教学,凭借着模仿来的一招半式,上完了这节课。课后,大家说了很多赞美的话。我知道,不管是师傅,还是专家,都是爱护我的。但是,我不能原谅自己浅薄和幼稚。因为课后回想起来,依然能感觉到整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得法” , “一首诗还是显得单薄了些。 ”我一直无法释怀。从那时起,古诗词教学就逐渐走进我的心里。喜欢特意买一些古诗词书籍来阅读,找一些古诗词课例来研究。或许是老天的偏爱,XX 年,学校的教学节,教研室安排我上一节“特色课” ,关校长的建议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上古诗词课。那一段选课的日子,也是充满诱惑与艰难的抉择。因为苏教版古诗词相对于人教版少了一些,浅了一些,加上我自己特别喜欢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于是最后决定突破教材的界限,用人教版的古诗词三首 ,给一直受苏教版教材熏陶的孩子们上。那又是一段昼吟日诵的时光。走什么样的路,心里似乎有点感觉,但是依然无法清晰准确地践行。那时,再看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 ,似乎觉得自己不能再去复制。而且在纳兰词传中记载,这首诗写于纳兰性德与皇帝回长白山祭祖的路上,而非战争诗篇。怎么办?是信赖专家,还是忠于史实?多次翻阅纳兰词传和纳兰传记 ,我觉得,“爱它,就应该忠实于它” ,于是,我选择了后者。也是碰巧,纳兰词传中一句“知君何事泪纵横”不经意间在那段时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是啊,纳兰的一生是精彩而短暂的,他的生前离后,留给了世人太多的疑问。最后,决定用这句话,串起长相思 秋思 泊船瓜洲 ,情到深处言语自然无拘无束的蔓延开来,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书写的精彩诗句,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雷鸣般此起彼伏的掌声。这节课,我用对教材深度解析和寻找同一意象下的不同诗词,圆满完成了教学。但是,课后,我依然无法释怀,因为,小学阶段要掌握的古诗词七八十首,不是每一首都有值得挖掘的背景,不是每一首我都能准确组合。高段学生思维训练多一些,比较适合我喜欢“挖”教材的特点,低段呢?别的诗词呢?我依然不得而知。我是幸运的,在无法找到出路的时候,总有一些贵人愿意聆听,让我把自己的困惑抛出来,给我会诊。今年的协同研修,主题是古诗词教学。因为开学忙想偷懒仍然用去年的长相思 ,后来师傅的提醒,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年段的古诗课。我希望这又是一次破茧,让自己不要放弃飞翔的梦。国庆节期间,不断回忆自己看过的与古诗词相关联的书,翻看自己曾经的读书笔记、王老师新送的书,感觉眼前的路越来越清晰。但是,真正落实到备课,却又无从下笔。连续教了两年的六年级,很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状态无法让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三年级小朋友接受。于是,利用早餐吃饭时间,课间,去跟三年级小朋友聊天,听他们尚未褪去奶味的天真,听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童言。因为去年的长相思 ,也因为一直相信“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相信“放手学生,学生总能给予我们精彩” ,让我敢于把“看到什么,写什么”定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几乎所有的同事,包括师傅都提出反对,理由只有一个:古诗的要求很高,平仄,押运,一般大人都写不了,一个刚刚开始习作教学的三年级学生,如何能写诗?面对大家的质疑,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爱诗词,我愿意帮助学生,打破“写诗难”的心理障碍,为他们铺就表达的路径,给他们一个抒发情感的平台。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我固执的保留了写诗这一目标。师傅最后妥协了,他说:“你可以试一试,但是要做好整节课功亏一溃的心理准备。 (学生写)诗成则整节课成,诗不成,前面铺垫再好也不会得到承认” 。纸上得来终觉浅。10 月 8 日,我带着草草做好的课件和尚未完全来得及写出来的备课稿,借班第一次试教。没有预习,学生特别活跃,整个教学推进顺利,但是最后看学生写的诗,只有三四个学生动笔了。该班语文老师劝我, “是不是太难了,我们才开始学写作。 ”因为上过一遍,三年级孩子的渴望表现,易于交流的特征将我一下拉回到中低段教学的环境中。看来,教学语言应该不是大问题。经过回忆,修改,三天后,我又试教了第二次。这一次,也是没有预习,最后学生写出了这样几句诗:(附)虽然很稚嫩,但是,孩子们毕竟迈出了写诗的第一步,也坚定了我落实“语言实践运用”的信心。经过反复推敲。教学环节敲定了。第一步,详读望天门山 ,通过解析字眼,指导朗读,背诵。总结出“看想写抒”的古诗写作过程。第二步,给梯子,让学生通过看画面,回忆古诗,感知“看到什么写什么”就是诗的理念。第三步,略教饮湖上初晴后雨 ,再次印证“看想写抒”的古诗写作过程。第四步,学生咀嚼词语,选择合适词语填补诗句。第五步,自己创作。第六步,自助作业。最后创作,刚开始学生下笔还是有点困难,但是,随着课堂悠扬的古筝音乐的陪伴,慢慢有学生不断举手示意写完了。看着下课时间到了,真不忍心打断孩子们凝神创作的瞬间。最后,琼海实验小学三(6)班的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童言,流畅的文笔,悠扬的童音,迎来台下一次又一次掌声。送走学生,我有点怯怯的坐到王老师身边,“王老师,你批我吧。 ”王老师很善意的笑着, “我不批你,课很好,真得很好。 ”在我的再三央求下,她还是很诚恳的提出她的看法:我对古诗词的学习,记忆中有父亲的熏陶,有自己后来求学产生的喜爱。虽然文学底子很浅,但是对古诗词的热爱,却一直不曾消减。XX 年,跟随校长做课题,用了整整三个月多的时间, ,动手编辑了三本学生课外经典诵读小册子,那一阵,几乎把自己浸泡在了唐诗、宋词中,连跟朋友发信息,甚至做梦,都是诗词的味道。或许那时,才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从没有看到过,从没有读到过的一些诗词。同类题材的,同一个人的,同一时期的,所有这些,在大脑里渐渐积累起来。XX 年末,省里面进行有效教学的展示课,我有幸参加,当时凭直觉,报了一节古诗课。可是怎么上,心里依然没有谱。只知道要把文本“读厚” ,传统的解词析句,一节课干巴巴走到底,就学习那28 个字,好像跟“有效”差了点。那年头,杜郎口风云已经席卷全国,自己作为“课改人” ,当然要对教学进行创新。于是,反复修改,与师傅多次商讨,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步骤定为:读准诗句,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读成一首曲。因为自己笃信唐诗是用来吟唱的,甚至提出要把自己的古筝搬进教室,与学生吟唱。结果被教研组同事毫不留情的批评“不要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 。后来,静下心来研读王崧舟的古诗词教学,凭借着模仿来的一招半式,上完了这节课。课后,大家说了很多赞美的话。我知道,不管是师傅,还是专家,都是爱护我的。但是,我不能原谅自己浅薄和幼稚。因为课后回想起来,依然能感觉到整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得法” , “一首诗还是显得单薄了些。 ”我一直无法释怀。从那时起,古诗词教学就逐渐走进我的心里。喜欢特意买一些古诗词书籍来阅读,找一些古诗词课例来研究。或许是老天的偏爱,XX 年,学校的教学节,教研室安排我上一节“特色课” ,关校长的建议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上古诗词课。那一段选课的日子,也是充满诱惑与艰难的抉择。因为苏教版古诗词相对于人教版少了一些,浅了一些,加上我自己特别喜欢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于是最后决定突破教材的界限,用人教版的古诗词三首 ,给一直受苏教版教材熏陶的孩子们上。那又是一段昼吟日诵的时光。走什么样的路,心里似乎有点感觉,但是依然无法清晰准确地践行。那时,再看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 ,似乎觉得自己不能再去复制。而且在纳兰词传中记载,这首诗写于纳兰性德与皇帝回长白山祭祖的路上,而非战争诗篇。怎么办?是信赖专家,还是忠于史实?多次翻阅纳兰词传和纳兰传记 ,我觉得,“爱它,就应该忠实于它” ,于是,我选择了后者。也是碰巧,纳兰词传中一句“知君何事泪纵横”不经意间在那段时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是啊,纳兰的一生是精彩而短暂的,他的生前离后,留给了世人太多的疑问。最后,决定用这句话,串起长相思 秋思 泊船瓜洲 ,情到深处言语自然无拘无束的蔓延开来,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书写的精彩诗句,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雷鸣般此起彼伏的掌声。这节课,我用对教材深度解析和寻找同一意象下的不同诗词,圆满完成了教学。但是,课后,我依然无法释怀,因为,小学阶段要掌握的古诗词七八十首,不是每一首都有值得挖掘的背景,不是每一首我都能准确组合。高段学生思维训练多一些,比较适合我喜欢“挖”教材的特点,低段呢?别的诗词呢?我依然不得而知。我是幸运的,在无法找到出路的时候,总有一些贵人愿意聆听,让我把自己的困惑抛出来,给我会诊。今年的协同研修,主题是古诗词教学。因为开学忙想偷懒仍然用去年的长相思 ,后来师傅的提醒,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年段的古诗课。我希望这又是一次破茧,让自己不要放弃飞翔的梦。国庆节期间,不断回忆自己看过的与古诗词相关联的书,翻看自己曾经的读书笔记、王老师新送的书,感觉眼前的路越来越清晰。但是,真正落实到备课,却又无从下笔。连续教了两年的六年级,很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状态无法让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三年级小朋友接受。于是,利用早餐吃饭时间,课间,去跟三年级小朋友聊天,听他们尚未褪去奶味的天真,听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童言。因为去年的长相思 ,也因为一直相信“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相信“放手学生,学生总能给予我们精彩” ,让我敢于把“看到什么,写什么”定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几乎所有的同事,包括师傅都提出反对,理由只有一个:古诗的要求很高,平仄,押运,一般大人都写不了,一个刚刚开始习作教学的三年级学生,如何能写诗?面对大家的质疑,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爱诗词,我愿意帮助学生,打破“写诗难”的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