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辩课_第1页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辩课_第2页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辩课_第3页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辩课_第4页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辩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辩课两改结局为哪般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辩课续写文章结局。建构对父亲的初步印象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蒋老师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我请你们猜。 (学生疑惑)师: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准备,怎么准备呢?第一,再次认真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蒋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读书方式,可以放声读,可以默读,也可以一边画一边读。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谁先说说?生:我认为老师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请你具体说说。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 38 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得准确吗?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生重新说)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儿子还活着,而不像别的父亲那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师: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生: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也就是说,不管是死是活,他都要见到儿子。师:你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这句话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恒久的承诺,那就是(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师:看来,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大家的思维。谁再来提?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师:这是一个涵盖量很大的问题,提得好。你考虑过这个问题吗?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先救自己的同学。师:简明扼要!生: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师:那你说为什么?生: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师: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这是从父母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生: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师:他们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生: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刚才有同学问: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我把问题再缩小一点儿,就研究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师:“了不起”是什么意思?生:非常伟大。超出常人。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生点头)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周围的人们,那 14 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学生写作 56 分钟,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强调速度要快,同时轻轻地读出学生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分享经验,开启思路:信念、骄傲、坚持、了不起)一改结局。 “诗化”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和爱,这件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蒋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多媒体出示教师改变的结局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生:有可能。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生:课文第二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废墟”说明了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学生生还的希望很小了。生:我从“有的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感觉到事情的确很糟糕,因为作为父亲,如果还有希望,一般都不会放弃。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生:了不起。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儿子,他有什么了不起?生:因为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死活。生: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而要看事情的过程,这位父亲坚持不懈救自己儿子的过程让我们敬佩。师:你们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课文中哪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生:“他挖了 8 小时到处是血迹。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请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师:谁愿意读一读?刚才你说我像你父亲,我请你读,好吗?(生声情并茂地读)师:你读的时候,哪几个地方特别注意了,努力了?生:我在时间上特别强调,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师:是啊,再过 12 个小时,就是整整两天两夜啊!生:后面每一个短句我也很注意,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父亲解救儿子过程中的艰难。师:是的,有了理解,我们才能读好课文,请你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这首诗。 (指导朗读,示范朗读。 )蒋老师的朗读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到这位父亲挖了很多地方,挖遍了角角落落。生:我想到这位父亲连续 38 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整个人快要虚脱了师:这是父亲身体上所受的种种痛苦,实际上,他精神上也承受了很大压力生:我觉得最大的压力是别人都觉得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所以没有人上来帮助他,甚至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师: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感悟,再次一起读读这首诗。再改结局,体会细节。全面辩证解读“所有父亲”师:今天,蒋老师残酷地改变了事情的结局,但蒋老师还要残酷地改变第二次。(大屏幕出示: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师:这样的结局有可能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生:有可能,一位救火队长曾经阻拦过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生:一位警察也跟他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们还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吗?不要急于说,先静静地思考 1 分钟。师:有改变主意的同学吗?请站到台上来。(有 6 位同学陆续站到台上)现在你们的意见不一致,请展开辩论。生:这位父亲依我看失去理智了,如果他不坚持挖的活,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丧命。生:这位父亲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孩子,那些专业的救护人员并没有放弃拯救师:大家争论得很激烈,下面蒋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位父亲因为失去了孩子,过于悲痛,以至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我想,同学们都能理解这位父亲。但是其他的父亲,保持着一点点理智的父亲,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最不应该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一边读一边体会蕴含在其中的爱。 (生读)生:我从“急匆匆”看出生:我从“大喊”这个词看出生:我从“绝望”这个词看出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师:下课。两改结局为哪般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辩课续写文章结局。建构对父亲的初步印象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蒋老师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我请你们猜。 (学生疑惑)师: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准备,怎么准备呢?第一,再次认真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蒋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读书方式,可以放声读,可以默读,也可以一边画一边读。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谁先说说?生:我认为老师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请你具体说说。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 38 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得准确吗?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生重新说)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儿子还活着,而不像别的父亲那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师: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生: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也就是说,不管是死是活,他都要见到儿子。师:你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这句话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恒久的承诺,那就是(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师:看来,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大家的思维。谁再来提?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师:这是一个涵盖量很大的问题,提得好。你考虑过这个问题吗?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先救自己的同学。师:简明扼要!生: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师:那你说为什么?生: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师: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这是从父母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生: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师:他们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生: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刚才有同学问: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我把问题再缩小一点儿,就研究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师:“了不起”是什么意思?生:非常伟大。超出常人。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生点头)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周围的人们,那 14 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学生写作 56 分钟,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强调速度要快,同时轻轻地读出学生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分享经验,开启思路:信念、骄傲、坚持、了不起)一改结局。 “诗化”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和爱,这件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蒋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多媒体出示教师改变的结局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生:有可能。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生:课文第二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废墟”说明了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学生生还的希望很小了。生:我从“有的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感觉到事情的确很糟糕,因为作为父亲,如果还有希望,一般都不会放弃。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生:了不起。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儿子,他有什么了不起?生:因为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死活。生: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而要看事情的过程,这位父亲坚持不懈救自己儿子的过程让我们敬佩。师:你们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课文中哪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生:“他挖了 8 小时到处是血迹。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请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师:谁愿意读一读?刚才你说我像你父亲,我请你读,好吗?(生声情并茂地读)师:你读的时候,哪几个地方特别注意了,努力了?生:我在时间上特别强调,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师:是啊,再过 12 个小时,就是整整两天两夜啊!生:后面每一个短句我也很注意,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父亲解救儿子过程中的艰难。师:是的,有了理解,我们才能读好课文,请你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这首诗。 (指导朗读,示范朗读。 )蒋老师的朗读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到这位父亲挖了很多地方,挖遍了角角落落。生:我想到这位父亲连续 38 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整个人快要虚脱了师:这是父亲身体上所受的种种痛苦,实际上,他精神上也承受了很大压力生:我觉得最大的压力是别人都觉得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所以没有人上来帮助他,甚至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师: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感悟,再次一起读读这首诗。再改结局,体会细节。全面辩证解读“所有父亲”师:今天,蒋老师残酷地改变了事情的结局,但蒋老师还要残酷地改变第二次。(大屏幕出示: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师:这样的结局有可能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生:有可能,一位救火队长曾经阻拦过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生:一位警察也跟他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们还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吗?不要急于说,先静静地思考 1 分钟。师:有改变主意的同学吗?请站到台上来。(有 6 位同学陆续站到台上)现在你们的意见不一致,请展开辩论。生:这位父亲依我看失去理智了,如果他不坚持挖的活,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丧命。生:这位父亲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孩子,那些专业的救护人员并没有放弃拯救师:大家争论得很激烈,下面蒋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位父亲因为失去了孩子,过于悲痛,以至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我想,同学们都能理解这位父亲。但是其他的父亲,保持着一点点理智的父亲,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最不应该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一边读一边体会蕴含在其中的爱。 (生读)生:我从“急匆匆”看出生:我从“大喊”这个词看出生:我从“绝望”这个词看出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师:下课。两改结局为哪般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辩课续写文章结局。建构对父亲的初步印象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蒋老师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我请你们猜。 (学生疑惑)师: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准备,怎么准备呢?第一,再次认真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蒋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读书方式,可以放声读,可以默读,也可以一边画一边读。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谁先说说?生:我认为老师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请你具体说说。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 38 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得准确吗?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生重新说)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儿子还活着,而不像别的父亲那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师: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生: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也就是说,不管是死是活,他都要见到儿子。师:你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这句话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恒久的承诺,那就是(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师:看来,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大家的思维。谁再来提?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师:这是一个涵盖量很大的问题,提得好。你考虑过这个问题吗?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先救自己的同学。师:简明扼要!生: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师:那你说为什么?生: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师: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这是从父母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生: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师:他们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生: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刚才有同学问: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我把问题再缩小一点儿,就研究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师:“了不起”是什么意思?生:非常伟大。超出常人。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生点头)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周围的人们,那 14 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学生写作 56 分钟,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强调速度要快,同时轻轻地读出学生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分享经验,开启思路:信念、骄傲、坚持、了不起)一改结局。 “诗化”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和爱,这件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蒋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多媒体出示教师改变的结局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生:有可能。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生:课文第二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废墟”说明了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学生生还的希望很小了。生:我从“有的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感觉到事情的确很糟糕,因为作为父亲,如果还有希望,一般都不会放弃。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生:了不起。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儿子,他有什么了不起?生:因为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死活。生: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而要看事情的过程,这位父亲坚持不懈救自己儿子的过程让我们敬佩。师:你们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课文中哪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生:“他挖了 8 小时到处是血迹。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请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师:谁愿意读一读?刚才你说我像你父亲,我请你读,好吗?(生声情并茂地读)师:你读的时候,哪几个地方特别注意了,努力了?生:我在时间上特别强调,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师:是啊,再过 12 个小时,就是整整两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