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借题发挥,将思维引向深刻三年级下册“统计”教学片断及反思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统计”一课,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学会了用“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一组数的平均数。教材中的第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图示三个笔筒,里面分别放着 6 枝、7 枝、5 枝铅笔,要求学生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加深对移多补少的思想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对这道题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将学生的数学思雏引向了深刻课堂回放教师出示三个笔筒,里面分别有 6 枝、7 枝、5 枝铅笔。师: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不用举手,知道了就立刻站起来抢答。(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十几名同学一起站起来抢答道:6 枝。)师(故作惊讶):这么快呀,你是怎么算的?生:我根本没有算,只要从第二个笔筒里移一枝笔到第三个笔筒里,每个笔筒里就都是 6 枝了。接着,教师将笔筒里的铅笔的枝数改变了一下,分别放了 l 枝、2 枝、15 枝。师:你能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吗?学生计算后汇报。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用的是计算的方法,先求出总数是 18枝,再平均分给三个笔筒,每个笔筒里有 6 枝。师:有没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为什么不用?生:这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不方便,因为数字相差太大了。师:说得真棒!我们要根据一组数的特点,灵活地选用方法。师:如果我把三个笔筒里的枝数再移动一下,分别为 6 枝、2 枝、10 枝,你能迅速求出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吗?生 1:用 6+2+10=18(枝),再用 183=6(枝),平均每个笔筒里是 6 枝。生 2:我觉得根本不用再算了,因为总枝数没有变化,还是 18 枝,笔筒也没变,还是 3 个笔筒,所以不论怎么移动,只要总枝数和筒数不变,平均每个笔筒还是 6 枝。反思)1 “根本就没算”抢答中体会移多补少的价值第一次求平均数时,笔筒里分别有 6 枝、7 枝、5 枝铅笔,由于数据非常接近,学生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就比较简单,很真实地体会了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价值,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2 “用计算的方法”计算中体会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第二次求平均枝数时,教师故意出示 1 枝、2枝,15 枝铅笔,使三筒铅笔的枝数相差较大,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我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吗?怎么移?好像比较难。 ”学生打破上题的思维定势后,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教师无痕的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了当数据“相差较大”时,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更合理优化了求平均数的算法,理解了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教师小小的改动,显然不满足干建立起两种求平均数方法的联系,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根据数据的特征,灵活选择算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意识。3 “根本不用算”对比中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师再次移动笔筒里的铅笔,让学生求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这条看似“重复劳动” 、“没有什么价值”的改动,却大大提高了本题的思维含量,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一位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另一位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总数不变,平均分的份数不变,平均数当然不变,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一道简单的题目,这位教师能“借题发挥” ,巧妙改编,适度引申,开启了学生的思考之门,将他们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向深刻。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统计”一课,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学会了用“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一组数的平均数。教材中的第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图示三个笔筒,里面分别放着 6 枝、7 枝、5 枝铅笔,要求学生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加深对移多补少的思想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对这道题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将学生的数学思雏引向了深刻课堂回放教师出示三个笔筒,里面分别有 6 枝、7 枝、5 枝铅笔。师: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不用举手,知道了就立刻站起来抢答。(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十几名同学一起站起来抢答道:6 枝。)师(故作惊讶):这么快呀,你是怎么算的?生:我根本没有算,只要从第二个笔筒里移一枝笔到第三个笔筒里,每个笔筒里就都是 6 枝了。接着,教师将笔筒里的铅笔的枝数改变了一下,分别放了 l 枝、2 枝、15 枝。师:你能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吗?学生计算后汇报。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用的是计算的方法,先求出总数是 18枝,再平均分给三个笔筒,每个笔筒里有 6 枝。师:有没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为什么不用?生:这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不方便,因为数字相差太大了。师:说得真棒!我们要根据一组数的特点,灵活地选用方法。师:如果我把三个笔筒里的枝数再移动一下,分别为 6 枝、2 枝、10 枝,你能迅速求出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吗?生 1:用 6+2+10=18(枝),再用 183=6(枝),平均每个笔筒里是 6 枝。生 2:我觉得根本不用再算了,因为总枝数没有变化,还是 18 枝,笔筒也没变,还是 3 个笔筒,所以不论怎么移动,只要总枝数和筒数不变,平均每个笔筒还是 6 枝。反思)1 “根本就没算”抢答中体会移多补少的价值第一次求平均数时,笔筒里分别有 6 枝、7 枝、5 枝铅笔,由于数据非常接近,学生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就比较简单,很真实地体会了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价值,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2 “用计算的方法”计算中体会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第二次求平均枝数时,教师故意出示 1 枝、2枝,15 枝铅笔,使三筒铅笔的枝数相差较大,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我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吗?怎么移?好像比较难。 ”学生打破上题的思维定势后,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教师无痕的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了当数据“相差较大”时,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更合理优化了求平均数的算法,理解了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教师小小的改动,显然不满足干建立起两种求平均数方法的联系,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根据数据的特征,灵活选择算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意识。3 “根本不用算”对比中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师再次移动笔筒里的铅笔,让学生求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这条看似“重复劳动” 、“没有什么价值”的改动,却大大提高了本题的思维含量,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一位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另一位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总数不变,平均分的份数不变,平均数当然不变,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一道简单的题目,这位教师能“借题发挥” ,巧妙改编,适度引申,开启了学生的思考之门,将他们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向深刻。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统计”一课,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学会了用“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一组数的平均数。教材中的第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图示三个笔筒,里面分别放着 6 枝、7 枝、5 枝铅笔,要求学生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加深对移多补少的思想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对这道题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将学生的数学思雏引向了深刻课堂回放教师出示三个笔筒,里面分别有 6 枝、7 枝、5 枝铅笔。师: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不用举手,知道了就立刻站起来抢答。(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十几名同学一起站起来抢答道:6 枝。)师(故作惊讶):这么快呀,你是怎么算的?生:我根本没有算,只要从第二个笔筒里移一枝笔到第三个笔筒里,每个笔筒里就都是 6 枝了。接着,教师将笔筒里的铅笔的枝数改变了一下,分别放了 l 枝、2 枝、15 枝。师:你能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吗?学生计算后汇报。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用的是计算的方法,先求出总数是 18枝,再平均分给三个笔筒,每个笔筒里有 6 枝。师:有没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为什么不用?生:这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不方便,因为数字相差太大了。师:说得真棒!我们要根据一组数的特点,灵活地选用方法。师:如果我把三个笔筒里的枝数再移动一下,分别为 6 枝、2 枝、10 枝,你能迅速求出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吗?生 1:用 6+2+10=18(枝),再用 183=6(枝),平均每个笔筒里是 6 枝。生 2:我觉得根本不用再算了,因为总枝数没有变化,还是 18 枝,笔筒也没变,还是 3 个笔筒,所以不论怎么移动,只要总枝数和筒数不变,平均每个笔筒还是 6 枝。反思)1 “根本就没算”抢答中体会移多补少的价值第一次求平均数时,笔筒里分别有 6 枝、7 枝、5 枝铅笔,由于数据非常接近,学生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就比较简单,很真实地体会了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价值,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2 “用计算的方法”计算中体会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第二次求平均枝数时,教师故意出示 1 枝、2枝,15 枝铅笔,使三筒铅笔的枝数相差较大,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我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吗?怎么移?好像比较难。 ”学生打破上题的思维定势后,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教师无痕的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了当数据“相差较大”时,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更合理优化了求平均数的算法,理解了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教师小小的改动,显然不满足干建立起两种求平均数方法的联系,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根据数据的特征,灵活选择算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意识。3 “根本不用算”对比中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师再次移动笔筒里的铅笔,让学生求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5课 歌声嘹亮-子程序设计和机器人发音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粤教清华版九年级下册-粤教清华版
- 3.2 土地资源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 《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2025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统计(9大考点57题) (第1期)原卷版
- 6摆的研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科学浙教版2017五年级下册-浙教版
- 9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美术广西版二年级上册-广西版
- 5.1 传感器的原理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物理沪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沪教版2019
- 2025年行政能力测试题库及答案
- 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在北京的金山上(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下册
- NB-T+10488-2021水电工程砂石加工系统设计规范
- (高清版)JTGT 3671-202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
- DZ∕T 0214-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正式版)
- 2024年广东南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智能制造基础与应用(第2版)教案 第二章 智能制造数字化基础 2.数字化设计与仿真
- 开学第一课假期收心主题班会 课件
- 中山酒店行业状况分析
- 液压车间生产管理制度
- 植保无人机应急处置预案
- 湖北十堰生产实习报告
- 营销体系之业绩如何做增量10大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