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_第1页
公开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_第2页
公开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_第3页
公开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_第4页
公开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开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预习、课堂自读和老师范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2. 认读本课生字,强调翘舌音“诸” ,易错字“辅” 、 “晌” ,前鼻音“辰” ,多音字“塞” 、 “葛”、 “着” ;通过读写课题,美观书写“顾” ,结构指导“茅” ;识写“诸、葛” ,简单了解复姓。3. 结合预习情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三顾茅庐” ;结合图片和文字理解“蜿蜒起伏”的含义。4. 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根据文章的详略结合结构特点指导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了解主要人物。5. 通过解读文字“他们来到隆中,只见景色秀丽宜人” ,引导学生明白“山冈”与“卧龙” 、“诸葛亮”与“卧龙”之间的比喻关系。【设计意图:从“识字写字、词语理解、课文朗读、文本解读和语文能力”五个维度出发,力求目标设计的贴切、精准。 】教学重点:1. 读顺课文,理解课题;2. 根据文章的详略结合结构特点指导分段。教学难点:明白句中“诸葛亮”与“卧龙”之间的比喻关系。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2. 教师准备:ppt 课件、 三国演义一本、百家姓一本。教学过程:一、 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师:孩子们,上学期我们在课外阅读了成语故事 ,相信大家一定又积累了好多成语,谁愿意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来分享分享呢?(集体交流,指名两三位学生。 )你们高举的小手让老师知道,你们都有多棒!我想如果中国成语大会到我们这儿海选参赛人员,孩子们都会成为座上宾。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积累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不一般,它源于历史典故,就在四大名著之中;它个性很酷,喜欢用数字装扮自己。猜到它是谁了吗?(指屏幕)齐读三顾茅庐。2.把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让它在我们的笔下闪亮登场。边写边指导:酷酷的它选择了数字“三” ,横有长短记心间。 “顾”是生字我知道,起笔是横中线收,一撇长长很潇洒,横折钩角靠中线,竖提不是竖弯钩,右边横来稍高点, “页”旁末笔是长点,左右等宽才好看。生字“茅” ,我也知,上面草头盖长矛。 “庐”字不学我也会,半包广字头,还有一户小小人家在里头。3. 看黑板,再读三顾茅庐。4. 它的故事来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出示书,指导看演示稿,读给学生听)谈话:三国演义也是本学期我们必读的书目。相信学习了这个故事,大家会更喜爱读这本书的。【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成语的情境,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读写课题,朗朗上口的歌诀,帮助孩子深刻记住生字“顾、茅”的音和形。提及三国 ,相机引发孩子的课外阅读。 】5. 我忽然想起前两天,我在家里练习毛笔书写成语,正当我写到“三顾茅庐”时,邻居家的小男孩来了,他很得意地对我说:“阿姨,我认识这个成语,我还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呢?”我也好奇了,这个才上一年级的小豆包真的懂吗?我忍不住逗他:“那你说说看?” “三,表示三个。顾,姓顾的顾,我们学校就有一个顾校长。茅,我看它上面有个草字头,和草有关系。爸爸教我结庐在人境 , 庐是屋子。联系起来就是草房子里住着三个姓顾的人。 ”(同学们笑)6. 大家为什么笑呀?交流,预设:(1) 他说错了。 “三顾茅庐”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意思。(2) 你怎么知道的?预设:我通过预习读课文知道的(相机评价:你课文预习得真充分) ;我通过查资料知道的(这也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我通过读成语故事书知道的。 (读书,你会懂得更多)7. 总结: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三请诸葛亮。把手拿出来,让我们把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再来记一下。板书:刘备、诸葛亮。边书边说:“诸、葛”也是本课的生字。 “诸”是翘舌音, “葛”,课文中读第三声,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念二声。跟我读:葛,葛根、葛麻。看到“葛” ,你想到了哪些和它相似的字?(交流:渴、喝、竭、揭等)总结:学字真有趣,一个穿一串。葛麻本是草,渴了想喝水,喝水用大口,竭力要站立,揭开要用手。8. 邻居家的小男孩听我读了这个成语故事后,也很感兴趣。他又兴奋地跟我说:“阿姨,原来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刘备,姓刘,名字叫备;诸葛亮,一定是姓诸,名字叫葛亮。 ”孩子们,你同意他的说法吗?预设:不同意。为什么?交流,总结: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是一个字的姓,就是单姓。其实,除了单姓,还有两个字的复姓,如诸葛、司马、欧阳等。 (出示书)建议大家可以读读百家姓 ,了解祖国更多的姓氏文化。【设计意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邻居家小男孩学成语”创设中,既教给孩子一些理解字词的方法,又巩固了预习效果,从而达到正确理解成语的目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激发孩子从小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在教学中点滴渗入。由生字“诸、葛”引申到百家姓 ,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二、 初读课文,理清段落。1. 作者在写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时,是不是每次都用了同样多的文字,平分笔墨呢?(不是)课文着重写第几次拜访?哪几个小节是写第三次拜访经过的?2. 请几个同学先读这几个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读句子。预设:(1) 结拜兄弟、用不着、答应;(2) 出示“蜿蜒起伏”等四字词语,指名读,学生齐读;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又朝里睡着了;(3) 出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拨开云雾,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 总结:3 小节 23 行,非常详细。4. 那么文章如何写前两次拜访的呢?谁给大家读读文中的段落。指名生读第一小节,相机正音:辅助、没有见着。5. 总结:1 小节仅 3 行,确实简略。有详有略,详略结合,重点非常突出。6. 最后一个小节写了什么呢?指名读,交流。相机指导: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7. 如果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你会分了吗?自己在书上标一标,写写段意。8. 谁把你的看法说给大家听听。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抓住重点内容,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好方法。【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指导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教给孩子根据文章结构特点分段方法,概括段意。 】三、 再读佳句,感悟妙处。1. 过渡:即使只读一遍,一篇好文章必定会有让你再读的理由!请同学们把你最感兴趣的一小段或几句话和同桌分享,并说说自己的感受。2. 学生同桌互读、交流。3. 集体交流,指名二三人读句子,说感受。4. 相机引入:刘备能够多次拜访诸葛亮,并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可见诸葛亮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你读过三国演义 ,那些像空城计 、 草船借箭的故事定会让你觉得诸葛亮真一高人也!高人自居雅处。文章对于诸葛亮住处的描写也很精彩。5. 出示,师读。自由读,注意红色词语的读法。6. 交流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出示山冈图,理解蜿蜒起伏(形状弯弯曲曲,有高有低,一直伸到很远的地方) 。山冈蜿蜒起伏和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有什么关系?(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联系课文想一想,仅仅是隆中的山冈像卧龙吗?还有隆中的人!谁?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他虽然身居隆中,但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7. 再读这句,你会读得更明白。8. 像这样精妙的比喻,课文中还有两处。你能很快地找出来吗?9. 集体交流,齐读两句。【设计意图:赏读,给孩子们重读的理由,给孩子们个性展示的机会。引导孩子们联系句子理解词语,联系课文理解句中比喻手法的妙用。 】五、课堂总结,延伸阅读。1.总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2.延伸: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又有何样的雄才大略?请听下节语文课分解!六、布置作业,课外巩固。1.完成硬笔习字册 “顾、茅、诸、葛”的描红临写;2背诵文中写景的文字。3.可以读读原著的章节,进行对比,体会阅读经典的乐趣。附板书设计:三顾茅庐渴喝刘备 诸葛亮竭揭【设计意图:板书力求工整、体现主要内容,体现“一个字,一串字” 。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预习、课堂自读和老师范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2. 认读本课生字,强调翘舌音“诸” ,易错字“辅” 、 “晌” ,前鼻音“辰” ,多音字“塞” 、 “葛”、 “着” ;通过读写课题,美观书写“顾” ,结构指导“茅” ;识写“诸、葛” ,简单了解复姓。3. 结合预习情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三顾茅庐” ;结合图片和文字理解“蜿蜒起伏”的含义。4. 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根据文章的详略结合结构特点指导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了解主要人物。5. 通过解读文字“他们来到隆中,只见景色秀丽宜人” ,引导学生明白“山冈”与“卧龙” 、“诸葛亮”与“卧龙”之间的比喻关系。【设计意图:从“识字写字、词语理解、课文朗读、文本解读和语文能力”五个维度出发,力求目标设计的贴切、精准。 】教学重点:1. 读顺课文,理解课题;2. 根据文章的详略结合结构特点指导分段。教学难点:明白句中“诸葛亮”与“卧龙”之间的比喻关系。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2. 教师准备:ppt 课件、 三国演义一本、百家姓一本。教学过程:一、 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师:孩子们,上学期我们在课外阅读了成语故事 ,相信大家一定又积累了好多成语,谁愿意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来分享分享呢?(集体交流,指名两三位学生。 )你们高举的小手让老师知道,你们都有多棒!我想如果中国成语大会到我们这儿海选参赛人员,孩子们都会成为座上宾。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积累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不一般,它源于历史典故,就在四大名著之中;它个性很酷,喜欢用数字装扮自己。猜到它是谁了吗?(指屏幕)齐读三顾茅庐。2.把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让它在我们的笔下闪亮登场。边写边指导:酷酷的它选择了数字“三” ,横有长短记心间。 “顾”是生字我知道,起笔是横中线收,一撇长长很潇洒,横折钩角靠中线,竖提不是竖弯钩,右边横来稍高点, “页”旁末笔是长点,左右等宽才好看。生字“茅” ,我也知,上面草头盖长矛。 “庐”字不学我也会,半包广字头,还有一户小小人家在里头。3. 看黑板,再读三顾茅庐。4. 它的故事来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出示书,指导看演示稿,读给学生听)谈话:三国演义也是本学期我们必读的书目。相信学习了这个故事,大家会更喜爱读这本书的。【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成语的情境,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读写课题,朗朗上口的歌诀,帮助孩子深刻记住生字“顾、茅”的音和形。提及三国 ,相机引发孩子的课外阅读。 】5. 我忽然想起前两天,我在家里练习毛笔书写成语,正当我写到“三顾茅庐”时,邻居家的小男孩来了,他很得意地对我说:“阿姨,我认识这个成语,我还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呢?”我也好奇了,这个才上一年级的小豆包真的懂吗?我忍不住逗他:“那你说说看?” “三,表示三个。顾,姓顾的顾,我们学校就有一个顾校长。茅,我看它上面有个草字头,和草有关系。爸爸教我结庐在人境 , 庐是屋子。联系起来就是草房子里住着三个姓顾的人。 ”(同学们笑)6. 大家为什么笑呀?交流,预设:(1) 他说错了。 “三顾茅庐”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意思。(2) 你怎么知道的?预设:我通过预习读课文知道的(相机评价:你课文预习得真充分) ;我通过查资料知道的(这也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我通过读成语故事书知道的。 (读书,你会懂得更多)7. 总结: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三请诸葛亮。把手拿出来,让我们把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再来记一下。板书:刘备、诸葛亮。边书边说:“诸、葛”也是本课的生字。 “诸”是翘舌音, “葛”,课文中读第三声,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念二声。跟我读:葛,葛根、葛麻。看到“葛” ,你想到了哪些和它相似的字?(交流:渴、喝、竭、揭等)总结:学字真有趣,一个穿一串。葛麻本是草,渴了想喝水,喝水用大口,竭力要站立,揭开要用手。8. 邻居家的小男孩听我读了这个成语故事后,也很感兴趣。他又兴奋地跟我说:“阿姨,原来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刘备,姓刘,名字叫备;诸葛亮,一定是姓诸,名字叫葛亮。 ”孩子们,你同意他的说法吗?预设:不同意。为什么?交流,总结: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是一个字的姓,就是单姓。其实,除了单姓,还有两个字的复姓,如诸葛、司马、欧阳等。 (出示书)建议大家可以读读百家姓 ,了解祖国更多的姓氏文化。【设计意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邻居家小男孩学成语”创设中,既教给孩子一些理解字词的方法,又巩固了预习效果,从而达到正确理解成语的目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激发孩子从小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在教学中点滴渗入。由生字“诸、葛”引申到百家姓 ,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二、 初读课文,理清段落。1. 作者在写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时,是不是每次都用了同样多的文字,平分笔墨呢?(不是)课文着重写第几次拜访?哪几个小节是写第三次拜访经过的?2. 请几个同学先读这几个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读句子。预设:(1) 结拜兄弟、用不着、答应;(2) 出示“蜿蜒起伏”等四字词语,指名读,学生齐读;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又朝里睡着了;(3) 出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拨开云雾,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 总结:3 小节 23 行,非常详细。4. 那么文章如何写前两次拜访的呢?谁给大家读读文中的段落。指名生读第一小节,相机正音:辅助、没有见着。5. 总结:1 小节仅 3 行,确实简略。有详有略,详略结合,重点非常突出。6. 最后一个小节写了什么呢?指名读,交流。相机指导: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7. 如果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你会分了吗?自己在书上标一标,写写段意。8. 谁把你的看法说给大家听听。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抓住重点内容,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好方法。【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指导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教给孩子根据文章结构特点分段方法,概括段意。 】三、 再读佳句,感悟妙处。1. 过渡:即使只读一遍,一篇好文章必定会有让你再读的理由!请同学们把你最感兴趣的一小段或几句话和同桌分享,并说说自己的感受。2. 学生同桌互读、交流。3. 集体交流,指名二三人读句子,说感受。4. 相机引入:刘备能够多次拜访诸葛亮,并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可见诸葛亮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你读过三国演义 ,那些像空城计 、 草船借箭的故事定会让你觉得诸葛亮真一高人也!高人自居雅处。文章对于诸葛亮住处的描写也很精彩。5. 出示,师读。自由读,注意红色词语的读法。6. 交流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出示山冈图,理解蜿蜒起伏(形状弯弯曲曲,有高有低,一直伸到很远的地方) 。山冈蜿蜒起伏和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有什么关系?(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联系课文想一想,仅仅是隆中的山冈像卧龙吗?还有隆中的人!谁?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他虽然身居隆中,但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7. 再读这句,你会读得更明白。8. 像这样精妙的比喻,课文中还有两处。你能很快地找出来吗?9. 集体交流,齐读两句。【设计意图:赏读,给孩子们重读的理由,给孩子们个性展示的机会。引导孩子们联系句子理解词语,联系课文理解句中比喻手法的妙用。 】五、课堂总结,延伸阅读。1.总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2.延伸: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又有何样的雄才大略?请听下节语文课分解!六、布置作业,课外巩固。1.完成硬笔习字册 “顾、茅、诸、葛”的描红临写;2背诵文中写景的文字。3.可以读读原著的章节,进行对比,体会阅读经典的乐趣。附板书设计:三顾茅庐渴喝刘备 诸葛亮竭揭【设计意图:板书力求工整、体现主要内容,体现“一个字,一串字” 。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再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预习、课堂自读和老师范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2. 认读本课生字,强调翘舌音“诸” ,易错字“辅” 、 “晌” ,前鼻音“辰” ,多音字“塞” 、 “葛”、 “着” ;通过读写课题,美观书写“顾” ,结构指导“茅” ;识写“诸、葛” ,简单了解复姓。3. 结合预习情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三顾茅庐” ;结合图片和文字理解“蜿蜒起伏”的含义。4. 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根据文章的详略结合结构特点指导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了解主要人物。5. 通过解读文字“他们来到隆中,只见景色秀丽宜人” ,引导学生明白“山冈”与“卧龙” 、“诸葛亮”与“卧龙”之间的比喻关系。【设计意图:从“识字写字、词语理解、课文朗读、文本解读和语文能力”五个维度出发,力求目标设计的贴切、精准。 】教学重点:1. 读顺课文,理解课题;2. 根据文章的详略结合结构特点指导分段。教学难点:明白句中“诸葛亮”与“卧龙”之间的比喻关系。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2. 教师准备:ppt 课件、 三国演义一本、百家姓一本。教学过程:一、 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师:孩子们,上学期我们在课外阅读了成语故事 ,相信大家一定又积累了好多成语,谁愿意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来分享分享呢?(集体交流,指名两三位学生。 )你们高举的小手让老师知道,你们都有多棒!我想如果中国成语大会到我们这儿海选参赛人员,孩子们都会成为座上宾。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积累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不一般,它源于历史典故,就在四大名著之中;它个性很酷,喜欢用数字装扮自己。猜到它是谁了吗?(指屏幕)齐读三顾茅庐。2.把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让它在我们的笔下闪亮登场。边写边指导:酷酷的它选择了数字“三” ,横有长短记心间。 “顾”是生字我知道,起笔是横中线收,一撇长长很潇洒,横折钩角靠中线,竖提不是竖弯钩,右边横来稍高点, “页”旁末笔是长点,左右等宽才好看。生字“茅” ,我也知,上面草头盖长矛。 “庐”字不学我也会,半包广字头,还有一户小小人家在里头。3. 看黑板,再读三顾茅庐。4. 它的故事来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出示书,指导看演示稿,读给学生听)谈话:三国演义也是本学期我们必读的书目。相信学习了这个故事,大家会更喜爱读这本书的。【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成语的情境,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读写课题,朗朗上口的歌诀,帮助孩子深刻记住生字“顾、茅”的音和形。提及三国 ,相机引发孩子的课外阅读。 】5. 我忽然想起前两天,我在家里练习毛笔书写成语,正当我写到“三顾茅庐”时,邻居家的小男孩来了,他很得意地对我说:“阿姨,我认识这个成语,我还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呢?”我也好奇了,这个才上一年级的小豆包真的懂吗?我忍不住逗他:“那你说说看?” “三,表示三个。顾,姓顾的顾,我们学校就有一个顾校长。茅,我看它上面有个草字头,和草有关系。爸爸教我结庐在人境 , 庐是屋子。联系起来就是草房子里住着三个姓顾的人。 ”(同学们笑)6. 大家为什么笑呀?交流,预设:(1) 他说错了。 “三顾茅庐”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意思。(2) 你怎么知道的?预设:我通过预习读课文知道的(相机评价:你课文预习得真充分) ;我通过查资料知道的(这也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我通过读成语故事书知道的。 (读书,你会懂得更多)7. 总结: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三请诸葛亮。把手拿出来,让我们把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再来记一下。板书:刘备、诸葛亮。边书边说:“诸、葛”也是本课的生字。 “诸”是翘舌音, “葛”,课文中读第三声,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念二声。跟我读:葛,葛根、葛麻。看到“葛” ,你想到了哪些和它相似的字?(交流:渴、喝、竭、揭等)总结:学字真有趣,一个穿一串。葛麻本是草,渴了想喝水,喝水用大口,竭力要站立,揭开要用手。8. 邻居家的小男孩听我读了这个成语故事后,也很感兴趣。他又兴奋地跟我说:“阿姨,原来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刘备,姓刘,名字叫备;诸葛亮,一定是姓诸,名字叫葛亮。 ”孩子们,你同意他的说法吗?预设:不同意。为什么?交流,总结: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是一个字的姓,就是单姓。其实,除了单姓,还有两个字的复姓,如诸葛、司马、欧阳等。 (出示书)建议大家可以读读百家姓 ,了解祖国更多的姓氏文化。【设计意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邻居家小男孩学成语”创设中,既教给孩子一些理解字词的方法,又巩固了预习效果,从而达到正确理解成语的目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激发孩子从小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在教学中点滴渗入。由生字“诸、葛”引申到百家姓 ,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二、 初读课文,理清段落。1. 作者在写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时,是不是每次都用了同样多的文字,平分笔墨呢?(不是)课文着重写第几次拜访?哪几个小节是写第三次拜访经过的?2. 请几个同学先读这几个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读句子。预设:(1) 结拜兄弟、用不着、答应;(2) 出示“蜿蜒起伏”等四字词语,指名读,学生齐读;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又朝里睡着了;(3) 出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拨开云雾,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 总结:3 小节 23 行,非常详细。4. 那么文章如何写前两次拜访的呢?谁给大家读读文中的段落。指名生读第一小节,相机正音:辅助、没有见着。5. 总结:1 小节仅 3 行,确实简略。有详有略,详略结合,重点非常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