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_第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_第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_第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_第4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远市实验学校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 考历史试题(本卷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1、单选题:(共 30 题 每题 2 分 共 60 分)1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A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C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2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 和社会紧张程度B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C这一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实质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3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 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24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C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5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 ”下列关于“我们时代”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到来D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6 “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 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7恩格斯后来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前言时承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 ”1895 年,他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 ”恩格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原因是A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B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C19 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D资本主义调节机制渐趋成熟8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3就会成为鸟的空鸣。 ”这反映了当时德国A “先生们”利用联邦议会进行斗争B摆脱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C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D保障了人民生活,实现了社会公平9据统计,美国授予的专利权,从 1880 年的 14 万件上升到 1907 年的 35 万件,德国从 1900 年的9000 件上升到 1910 年的 12 万件。同时,美国的专利约有 51%由 5000 人以上的企业所占有,30%由 10004000 人的企业所占有,德国企业技术改造总支出的 80%多是是由 1000 人以上的企业承担的。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得到提高B资本因追逐垄断利润促进技术改造C世界科技中心由英国向美德转移D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主导地位101870 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 19 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11 封建论记载:“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有利于巩固等级秩序 D有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12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这一规定A保护了贵族利益B规范了官员行为C维护了官僚政治4D扩大了地方权力13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 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玄学的出现反映了A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C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 要求D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14 唐书百官志云:“自开元以后,常以宰相领他职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转运使。 ”其目的是A兼职兼用,提升宰相特权B架空相权,使之徒有虚名C按需定权,加强君主专制D侵夺相权,直至废除丞相1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 ,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 ,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161567 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hu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 ,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 ,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 16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 3/4。由此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5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17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故王文贤墓志铭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18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 “湖 广熟,天下足” 、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19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 ,汉代重在“尊” ,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A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20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之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借) ,不敢私与。 ”限制子女经济权的目的是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B维护封建小农经济C教育子女勤俭持家D维护纲常伦理秩序21 明太祖宝训指出, “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拥堵,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 。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6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D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2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A太平天国运动B民族工业兴起C新思想的萌发D维新变法运动2319 世纪 4060 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 得较快发展” 。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24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看法完全相反的一组是A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派和 19 世纪中后期的洋务派B顽固派和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D洋务派和维新派25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某次侵华战争后, “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次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6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为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当时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7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27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 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该观点强调的是A三民主义思想存在缺陷B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C革命实际没有推动社会重大进步D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28右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这幅漫画反映了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29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 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 ,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 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 30%。1936 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 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B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不合理C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榨 D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301935 年 12 月 6 日,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8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是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非选择题:(共 2 题 每题 20 分 共 40 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 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 1905 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但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文人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 摘编自周宁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10 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10 分)9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 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 19 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 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时期代表人物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鸦片战争时期魏源 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看法,结合知识,就其中一种看法加以论证。 (6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前两个时期有何显著不同?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8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3 分)10(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3 分)历史答案:1、BABAA ADCBB ACBCB DABAD CADDD DBCDB 二、31、 ( 1)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3 分)科举制度落后、闭塞,不能选拨出适应近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3 分)清末新政的推动;(3 分)袁世 凯等人的努力。 (1 分) (2)评价:积极方面:建立了新式学堂,培养了许多适应近代化需要的新式人才,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4 分)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了儒家传统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