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经济社会发展暨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_第1页
xx县经济社会发展暨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_第2页
xx县经济社会发展暨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_第3页
xx县经济社会发展暨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_第4页
xx县经济社会发展暨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彬 县经济 社会 发 展 暨农业农 村工作情况 汇报中共彬县县委彬县人民政府一、基本情况彬县位于咸阳西北部,距省会西安 120 公里,离甘肃平凉160 公里,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甘肃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 人 ”字, 泾河自西而 东斜贯其中,将全 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 8 镇 8 乡 247 个行政村,总面积 1185 平方公里,总人口33.7 万,其中农业人口 30.2 万。彬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彬县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3500 年前周祖公刘立国于豳,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农业发展的先河。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处,建于唐代的大佛寺石窟雄伟壮观,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紫薇山下的开元寺塔高达 47.6 米,挺拔秀丽,建筑精巧,显示了宋代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五代后周卫王冯晖陵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壁画、彩绘浮雕砖等文物,填补了我国五代史的考古空白。彬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彬县地处陕西省第二大煤田-彬 长煤田腹地,境内富藏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 多种矿产。其中探明煤炭储量 32.4 亿吨,具有埋藏浅,煤层厚,煤质好,易开采,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用煤、气化用煤和环保型煤。目前全县有煤炭企业 8 户,生产矿井 11- 2 -对,是国家煤炭生产重点县。境内盛产多种名优果品,彬州梨、大觐枣久负盛名,柿子、核桃品质优良,红富士、秦冠苹果荣获“中 华 名果 ”和“中国优质苹果金奖”,产 品远销越南、老挝、俄罗斯等国。先后被评为“中国果品之乡” 、“苹果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中国苹果 产业发展 20 强县”、 “全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 。彬县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福银高速、312 国道、西平铁路、306 省道纵贯全境,道路网络健全,交通十分便利,是关中西北部物流集散地。境内建成中型水库 4 座,库容 715 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 8000 立方米;拥有 330 千伏变电枢纽 1 座、110 千伏变电站 2 座、35 千伏变电站 4 座,水电、火电企业 4 户,装机容量 43.7 万千瓦,是全国初级电气化县。全县城乡金融、信息、保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是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县、陕西省首批平安县、绿色能源示范县、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先进县。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 富裕文明和谐新彬县” 奋斗目标,大力实施“ 工业立县、项目带动 、民营崛起、科教兴彬”四大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5 年以来,地方生产总值连续四年保持了 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 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 44.1 亿元,同比增长 29%,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 13 个百分- 3 -点,名列全市第一;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 1.33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 7.3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6 亿元,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 108%和 145%,财政收入增速和地方财政总量位居全市首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3.5 亿元,同比增长 58.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 12187 元,同比增长 48.7%;农民人均纯收入 3078 元,同比增长 34.3%。在 2008 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监测评比中,我县位居第 20 位,较 2004 年晋升了 35 个位次。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完成生产总值 38.37 亿元,同比增长 2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076 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2925 元,同比分别增长 21.5%和 20.1%。1-10 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 9.47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3.1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6.1%和 8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4.48 亿元,同比增长 6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89 亿元,同比增长 20.7%,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导,强力推进工业经济。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按照“ 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思路,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全县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煤炭产量迅速扩张。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陕西煤化、陕西中达、浙江虎豪、山东新汶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我县开发建设,完成了下沟、火石咀等 8 个煤矿技改、建设,全县煤炭产量增加到 1400 多万吨。循环经济日益彰显。围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工作,实施了小庄煤矿、180 万吨煤制甲醇、30 万吨 GM 改性甲醇汽柴油、官牌工业广场、煤炭机械厂、220 万千瓦煤矸石电 厂、120 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项目,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导, “煤电-煤化工-煤建材”- 4 -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工业经济发展实力更加强劲。环境建设扎实有效。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依法关闭了秦能公司朱家湾 1、2 号燃煤机组,工业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二)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奠基、基础突破、典型带动” 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50 万亩,2009 年果品总产达到 45.4 万吨,实现产值 8 亿元。劳务经济蓬勃发展。按照“ 培训、就业、维权 ”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通过“ 异地 输出、就地 转移、自主创业”等途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目前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 9.3 万人(次),年可实现劳务收入 7.8 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累计投资 1.8亿元,修筑通村水泥路(柏油路)645 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目标; 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一处,建成户用沼气池8110 口,完成农村饮水工程 66 处,改造了 190 个村供电网线,实施了电话“ 村村通 ”、有线电视入户、 宽带网接入工程,全县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新村庄建设成效显著。按照“资金捆绑、项目联动” 的方法, 县财政投入 4010 万元,激活民间资本 9.75亿元,实施了 80 个布点村、50 个重点村、26 个示范村和 1 个示范镇的新村庄建设,累计建成农民新居 1.58 万户 9.48 万间189.6 万平方米,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三)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组建了豳风旅行社,编制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完成了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件,开工建设了花果山旅游区、公刘教稼苑、侍郎湖生态旅游区等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川道盛唐佛教文化和现代工业旅游线、南翼生态休闲旅游线、北翼古豳文化旅游线的“一线两- 5 -翼” 旅游格局。同时 ,以旅游业为引领,加快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服务业,旅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成为驱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增长点。2008 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8.7 亿元,同比增长 18.1%,占到地方生产总值的19.7%。(四)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不断繁荣非公经济。积极抢抓“全民创业”机遇,大力实施“ 民营崛起”战略,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到 8006 户,从业人数增加到3.2 万。2008 年全县完成非公产值 40.4 亿元,缴纳税金 2.46 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 3.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97.8%、158%和41.9%,非公 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五)以城镇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建设“ 关中西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为目标 ,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努力提升城市品位。累计投资 12.1 亿元,实施了 83 项城市建设工程,城区面积扩大到 7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发展到 7 万人, “五纵三横” 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泾河彬县 城区段防洪工程、西区建设、公刘街开发、高速公路引线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豳风苑、开元广场、紫薇山亮化、姜嫄街改造、城区集中供热等工程的建成使用以及泾河新区路网、集中供气、职教中心、文体中心、彬州大厦、开元大厦、姜嫄雅居、火石咀物流汽修中心、中山街家电综合市场等项目的顺利建设,有效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同时,坚持以“七镇两乡”为重点,全面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新民镇被确定为省级试点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 魅力城 镇” 。(六)以教育事业为先导,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均- 6 -衡发展。坚持以危漏校舍改造、教师队伍建设及教育创强为抓手,积极实施灾后重建校舍建设工程,累计投资 1 亿多元,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乡镇街道学校采暖设施安装工程,农村教育条件明显改观;建成了范公中学、紫薇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了迁建县职教中心,全县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先后有车家庄、龙高等 6 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教育强乡镇,永乐、新堡子等 10 个乡镇命名为市级教育强乡镇,彬县中学、范公中学通过省级标准化高中验收。同时,县财政列支 1200 万元,在全省率先彻底化解了上世纪 3347.4 万元的“普九” 债务,消除了困扰乡村两级和农村中小学校多年的沉重债务负担;招录中小学教师 1490 名,提高了临聘教职工待遇,全县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城乡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建成了县疾病防控中心、县医院住院楼、传染病区,改造了 16 个乡镇卫生院,建成了 248 个村级卫生室,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计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008 年,全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 3.43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 98.45%。(七)以改善民生为主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在全面抓好道路交通、民爆物品、校舍安全、人员聚集场所等领域安全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煤炭安全生产,坚持实行县长包抓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煤矿安全监督员驻矿跟班制度,建成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心,全县煤炭安全生产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认真落实国家优惠政策,足额发放各类补助资金,基本实现了困难群众“ 应保尽保 ”目标 。2008 年,为 3.3 万名城乡群众报销医疗费用 2209.19 万元,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 5553 万元,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优抚对象及五保户生活补助金 1770 万元,保障对象- 7 -9618 户 29543 人。救助地震受灾群众拨付各种救灾及灾后重建资金 5830 万元,发放灾民生活费 318 万元、面粉 25.8 万公斤、食品 800 箱、救灾帐篷 42960 米、被褥 8000 套、衣物 3141 件,及时保障了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绩。2008 年免费为 27 名残疾人安装了假肢,发放轮椅 64 辆,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88 例,帮助 40 户残疾人家庭建起了新房,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维稳工作卓有成效。以“大接访” 活 动为抓手,深入开展重信重访排查化解工作,群众反映的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同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县社会大局安定和谐。三、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 方 针要求,大力推 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 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 11 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 元,分别增长 22%和 34.3%。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了四个方面:(一)抓生产,保增收。紧紧围绕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增收潜力,不断开拓致富渠道,促使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2006-2008 年,我们在原有果园规模的基础上,三年时间新建苹果园 15 万亩,使全县苹果园面积达到 35 万亩,实现了“ 人均一 亩苹果园 ”目标。今年,我 们又在抓好现有果园管理的基础上,新栽植彬州原生梨 1051 亩,建设“果-畜-沼-窖-草”苹- 8 -果生态示范园 1450 亩、柿子示范园 10382 亩、核桃示范园 2159亩、觐枣示范园 1141 亩,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 50 万亩,2009 年果品总产达到 45.4 万吨,实现产值 8 亿元,果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支柱。二是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为了使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按照“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的方针,加强组织引导,强化技能培训,形成了培训、输出、就业“一条龙” 的 劳务经济发 展模式,推动全 县劳务经济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8 年,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突破 9 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 8 亿元。今年,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劳务市场的冲击,劳务经济在逆境中实现了稳定增长。截至目前,全县新增组织转移劳动力约 1 万人次,年内可实现农民人均净收入增加 80 元。三是精心培育特色产业。围绕区域发展特点,按照“典型示范、 辐射带动” 的思路,精心 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初步形成了以畜禽养殖、设施蔬菜种植、食用菌生产、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一村一品” 示范村 50 个,建成了“小章 农林牧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新民中日合作果业生产示范基地”、 “北极镇龙门村生猪养殖基地 ”、“彬县润杨农业柿子加工科技开发基地”等 4 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建了宏盛蔬菜、星源果友、广泽养猪、林海柿子加工等 18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规模养殖大户 172 户,发展温室果蔬大棚 1475 棚、食用菌大棚 260 棚,种植药材 4520 亩、烤烟 5666 亩,农 村 特 色 产业 成 为 群 众 增 收 的 一 大 亮 点 。(二)强基础,优环境。始终坚持以民生民计为根本,按照“基 础 突破、 环境优 化” 的思路,着力加 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 行路难 、住房难、吃水难、用 电难、就医难、上学难”- 9 -等实际问题。一是大力实施通村公路建设。抢抓省、市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采取“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 的办法,累计投资1.6 亿元,建成通村水泥路(柏油路)645 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目标。二是扎实推进新村庄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主、部门包建、企业帮扶”的原则,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新村庄建设力度,扶持群众改善居住条件。截至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13.5 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 4010 万元、群众自筹 9.75 亿元、项目捆绑 2.5 亿元、部门包扶 1564 万元、企业帮扶 1270 万元、灾后重建投资 5830 万元,全县 97 个重点村累计建成农民新居 1.58 万户 9.48 万间 189.6 万平方米,硬化街道 109 公里,铺设人行道 19.12 万平方米,衬砌排水渠189 公里,绿化美化村庄 34.3 万平方米,建成村“两委会” 办公楼 93 幢 621 间 1.3 万平方米,配套建成村级活动场所 103 处 20多万平方米,新建沼气池 4918 口、卫生间 3664 间、农村小超市280 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3344 台、太阳能路灯 275 盏,农村配装电脑 294 台,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切实加强农村配套设施建设。坚持电力、水利、农业、农发、扶贫、广电等项目资金和灾后重建资金捆绑使用,不断加大对农村饮水、农村电网、农村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生活条件。2008 年,新建、重建农村饮水工程 37 处,改造农村供电线网 35 个村,有效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强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以“三创” 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下势拆除了各类违章建筑,及时清理了农户门前“三乱” 、“四堆”,并在人口聚集地段修建了垃圾屋(台),在远离街道、公路、村庄和水源地段修建了垃圾填埋场,配备了专职环卫保洁员,初步形成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 10 -效机制,农村面貌得到有效改观。(三)巧探索,创思路。我县南北两塬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群众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按照新村庄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政府抓配套与农民建房屋相结合、适度超前与实际实用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探索实践符合当地实际的新村庄建设模式,使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纷呈。一是对那些整体条件较好、个别组户居住偏僻、生活条件艰苦的,按照“ 节约土地、方便群众、自愿参与”的原 则,由政府主 导土地,动员 群众跨村搬迁建设新居,探索出了“ 联合集约 ”的新村庄建设模式。二是 对那些自然条件较差、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的村组,整合扶贫项目资金,用足用活移民搬迁政策,对群众进行整体搬迁,探索出了“移民搬迁” 的新村庄建 设 模式。三是对那些离 乡镇街道较近、群众经济收入较好的地方,动员群众依托街道建设较高标准的上宿下店或前商后居,将新村庄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探索出了“ 小城 镇 ”的新村庄建 设模式。四是对 于地处县城、耕地很少、群众大部分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经济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众,采取一次性整体搬迁,建设高层公寓,探索出了“小社区” 的新村庄建设模式。五是对那些规模较大、布局合理、人口居住集中、条件较好的大村,按照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的要求,拆除违章建筑,刷新外墙立面,硬化村庄道路,栽植绿化苗木,建设广场、村委会、卫生室、图书室等公共基础设施,探索出了“旧村改造” 的新村庄建设模式。其中,龙高镇甘池村、新民镇东坡村、车家庄乡惠农小区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11 -(四)重学习,培骨干。我县农民比例相对较大,占全县总人口的 90%左右,且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为此,我们始终坚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坚持以县委党校、杨凌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大力实施“现 代农民教育工程” ,重点围绕党建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不断加强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教育培训。二是以县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民技校为主阵地,围绕农村主导产业,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策水平和致富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共举办果园管理、无公害蔬菜生产、畜牧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 35 期(次),培训农民 8 万人(次);开展务工常识、城市生活知识、电子装配基础等外出务工知识培训 66 期(次),参训农民达 3.2 万人(次)。三是以农村文化体育场地建设和“ 文明家庭” 、“百名孝子”评选活动为载 体,组织开展“ 文明礼仪”和“ 建 设新 农村、培育新 农民” 教育活动 ,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县农村逐步形成了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讲科学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五)建组织,促管理。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助推器。为此,我们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积极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网络,切实提高农村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村级“ 两委会” 建 设。围绕“建设中心吸引群众,管好阵地引导群众,开展活动服务群众”的思路,切 实加强村级阵地建设。目前全县 80%以上的行政村村委会基本达到了“六有” 标准:即有活动室、有活动器材、有电教设备、有学习资料、有宣传栏、有统一标识,为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采取调整、培养、储备等方式,在村组合并、- 12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把一批年轻有为、责任心强、群众公认的致富带头人充实到村级班子,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整体活力。三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