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市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市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市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市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录 第一章 总 论 . 4 一、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 4 1、编制依据 . 4 2、编制原则 . 4 3、编制范围 . 5 二、城市概况 . 5 1、性质、历史特点及行政区划 . 5 2、自然条件 . 7 3、基础设施现状 . 9 三、给水现状 . 9 四、排水现状 . 10 五、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10 1、排水设施简陋,严重污染环境 . 10 2、洪涝成灾,损失严重 . 10 3、排水设施落后 . 11 4、排水机构不健全 . 11 5、污水排放污染环境,威胁地下水源 . 11 6、污染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和市容市貌 . 12 7、我国水污染和污水处理现状的严峻现实 . 12 8、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迫切需要建设污水处理厂 . 13 9、加强排水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发展 . 14 六、建设 某 市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可行性 . 15 第二章 方案论证 . 16 一、排水体制的确定 . 16 二、排放污水水质情况论证 . 17 三、排放水量情况论证 . 18 1、需水量预测 . 19 2、污水量预测 . 20 四、污染环境治理论证 . 20 五、污水处理程序的确定 . 21 1、主要污染源的控制 . 21 2、污水处理程度的确定 . 21 六、污水处理厂 . 22 1、位臵及布局论证 . 22 2、污水处理工艺的论证 . 23 2 3、污泥处理工艺的论证 . 31 第三章 管线工程设计 . 31 一、雨量公式计算 . 31 二、管线设计 . 32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 . 36 一、厂区平面设计 . 36 1、污水处理工程设施组成 . 36 2、污水处理厂平面布臵一般原则 . 36 3、污水处理厂平面布臵 . 38 二、单元设计 . 40 1、集水池 . 40 2、格栅间 . 40 3、曝气沉沙池 . 41 4、氧化沟 . 43 5、二沉池 . 49 6、消毒设施计算 . 55 7、平流消毒接触池 . 56 8、污泥浓缩池 . 58 9、贮泥池 . 63 10、水泵 . 67 11、泵房布臵 . 70 12、配水井 . 71 13、排水泵站 . 71 第五章 管理机构、人员编制 . 73 一、管理机构 . 73 二、人员编制 . 73 第六章 环境保护 . 75 一、设计依据和采用标准 . 75 二、环境保护 . 75 三、节能措施综述 . 75 四、消防 . 75 五、职业安全卫生 . 76 第七章 工 期 安 排 . 77 一、实施原则与步骤 . 77 二、实施组织机构与分工 . 77 三、计划主要履行单位的 选择 . 78 四、设计、施工与安装 . 78 五、项目实施计划表 . 79 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80 3 一、编制说明及依据 . 80 二、资金筹措 . 80 三、污水治理工程投资概算表 . 80 第九章 经济评价 . 83 一、工程概况 . 83 二、资金来源: . 83 三、工程实施进度及投资分年使 用计划 . 83 四、成本预测: . 83 五、财务评价: . 84 六、盈亏平衡分析: . 84 七、敏感性分析: . 84 八、结论 . 85 第十章 工程效益 . 86 一、达到的排水指标 . 86 二、环境效益预测 . 86 三、社会经济效益预测 . 86 第十一章 建议和要求 . 87 一、污泥处臵 . 87 二、排水管道进水水质要求 . 87 三、建立收费制度,保证正常运行 . 87 四、污水处理厂用地及进水水质监测 . 87 五、调试与试运行 . 87 图表目录 . 88 4 第一章 总 论 一、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1、编制依据 ( 1) 2007 年 某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2) 某 市城市总体规划 ( 3) 某 构筑三峡绿色屏障 ( 4) 某 市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 5)三峡工程水文研究 ( 6)国家环境保护 “十一五 ”规划 2、编制原则 (1)认真贯彻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的基本方针。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理城镇、工业与农业之间,集中与分散和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 合理、安全适用。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3)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排水设施,以减少建设投资,避免重复建设。 (4)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合理划分排水区域、设计排水系统,理顺原有排水管网。 (5)根据各排水区域的雨水、污水量和现有排水设施状况,切实确定排水体制。 (6)遵照环保法,使排水系统的建设与污水处理厂的位臵选择统一考虑。 (7)雨水就近排入江、河、水体。 (8)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逐步实现科学自动化管理。 (9)推广和采用新材料、新设备。 (10)污 水处理采用适合当地情况,管理简单,运转可靠,降低成本的处理工艺。 5 3、编制范围 根据 某 市总体规划、管线部分设计年限 2030 年,污水处理厂设计年限 2010年,行政区划面积 1000 公顷。 二、 城市概况 1、性质、历史特点及行政区划 某 市现辖 5 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3 个县级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 5 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共有 25 个乡、 62 个镇、 20 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常住人口 403万人,户籍人口 某 市共有 20个民族,其中汉族占 土家族、回族、满族、壮族等 19 个少数民族占 。 某 历史悠久,远在四、五千年前先人已在 某 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为楚西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西汉初年(约公元前二百年)为县治,东汉建安年间(约公元二百年)又为郡治。此后各代,称郡或称州或称府。 某 是鄂西政治、军事的中心。近代以来,进出口四川、重庆的物资都要在这里换载,成为重要转口码头。 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辟为通商口岸。 某 古名较多,使用时间较长的是夷陵和峡州。古称峡州,因位于长江西陵峡口而得名。称夷陵,缘于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 1648 年改 “夷陵 ”为 “彝陵 ”, 1735 年撤州升府臵县,名府 “某 ”,名县 “东湖 ”。民国时期,废府留县,定名 某 。 1949 年 7 月 16 日 某 解放,分出 某 县城区和近郊农村臵 某 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 1954 年 11 月改隶 某 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79 年 7 月,又恢复为省辖市。 1992 年 3 月, 某 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下辖 5 个县、 3 个县级市、 5个城区。总人口 415 万人,其中城区人口 人。 某 因水而名、因水而兴。 某 拥有长江、清江等大小 99 条河流的重要河段,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 3000 万千瓦,是我 国乃至世界水电资源最富集、开发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在以 某 城区为中心的方圆 100 公里范围内,目前已建或在建的有三峡、葛洲坝、隔河岩和水布垭等 4 座大型水电站。由 某 水电站发出的电力,按 1000 公里输电半径,已经输送到南至广州深圳、东至上海江浙、北至北京天津、西至成都重庆,可以说照亮半个中国, 某 因此堪称 “世界水电之都 ”。 某 市域内已探明矿种 84 种,其中磷矿、石墨、铁矿、石灰石、锰、重金石 6 等矿藏都具有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旅游资源丰富。 某 集历史文化与现代工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全国 11 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长 江三峡、葛洲坝分别被评为全国旅游景点 40 佳。境内还有清江风光、三国遗迹等自然、人文景观。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中国古代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和清代名人杨守敬都出生在这里。生物资源多样。 某 的柑桔、茶叶、香菇、蚕茧等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 某 市 2007 年实现生产总值 元,比上年增长 连续第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发展速度比上年加快 百分点。其中,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元,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 元,增长 按常住 人口计算,人均 到 20355 元,比上年增长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变为 全市完成区域财政总收入 元,增长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元,增长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元,增长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 比上年高 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 分别比上年高 百分点。固 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 比上年高 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 比上年高 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 比上年高 百分点。 某 地处我国中西部接合部,长江黄金水道、焦柳铁路、 318 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等国家重点交通线在此交会,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 铁道部已将 某 列为全国 47 个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之一。总投资 5 亿多元的某 东站已开工建设, 某 南站正在规划之中。交通部首批建设项目、总投资 主城区 2 个一级高速客运 站和 4 个货运站即将开工建设; 某 至华容一级公路、远安至当阳一级公路、三峡机场专用公路、三峡物流中心主体工程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今年也将陆续建成和开工。同时,香溪河航道二期工程、云池港综合码头等 7 个水运港航建设新项目,将使 某 的港航年货运吞吐量提高 720万吨。 某 独特的地理位臵和丰富的水电资源,决定了 某 工业发展的重点是载电体工业,即以市场为导向,立足 某 水电能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以高耗能、大耗水、环保型为特征的载电体工业。形成以输配电、电子元器件、磷化工、有机化工、生物及医药、新型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载 电体工业体系。为鼓励产业聚集,设有点军载电体工业试验区、猇亭台商工业园和 某 高新 7 技术开发区等。 2、 自然条件 ( 1)地理 某 市位于长江中游和上游的结合部、湖北省的西部,地处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底,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区、平原、丘陵,大致构成 “七山一水二分田 ”的格局。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 4249 平方公里。地理位臵为东经 1101511204,北纬29563134。 ( 2)气候 某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长。米之间。雨水丰沛,多在夏季,比较长的降水过程都发生在 67月份,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为 18 ,但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每上升 100 米降低 。 7 月平均气温 ,元月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其中三峡河谷及清江、香溪河谷地带,由于高山对峙,下有流水,故在 600 米以下存在逆温层,在冬季比较暖和,极端最低气温小于 的机会只有 5%,是个得天独厚的柑桔生产基地。 ( 3)地貌特征 某 市地理环境 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距今 18 亿年前的元古界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世界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考察了三峡地区地质地貌后,完成李四光地质力学构造形迹而成为一代宗师,引起世界地质学界深厚兴趣的保持最古老而原始的带壳动物化石,即发现于市内的西陵峡。地层是中国南方标准地层区之一,出露的许多典型地质剖面在中外地质领域享有盛名。李四光教授 1924年建立的三峡震旦系剖面,创立了震旦系这一地层单位,为国际地质界所认同;黄花场奥陶系剖面地层发育完整,化石丰富齐全, 被认为是中国奥陶系的典型剖面;王家湾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是国际上已知的 3 个最好的这种剖面之一。 某 市城区无大断层通过,地壳相对稳定,无孕震构造。据 1600 多年的记载,城区地震烈度未超过 5 度。 某 市位于扬子江淮地台的西部,地质构造总的轮廓是,地域内中、北部为黄陵背斜,东边有当阳盆地,西边为秭归盆地,南边为长阳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边为五峰向斜,西北边为神农架背斜,北侧为台缘褶皱带。从地质力学角度看,为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南段与淮 8 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某 市地形比较复杂,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山 地占全市总面积的 69%,主要分布在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县和夷陵区的西部,大部分山脉在海拔千米左右。不少山脉海拔高度在 2000 米以上。兴山县仙女山海拔 2427 米,为全市最高峰。山区有许多峡谷,有的雄奇险峻,悬崖峭壁,高耸入云;有的幽深秀丽,曲折迂回。长江、清江、香溪河、黄柏河流域都有这种峡谷,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就是其中之一。中部丘陵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低山或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高阶地经长期风化、剥蚀和切割而成,海拔 100 米500 米,坡度 5 度 25 度,占总面积的 21%,分布在远安、宜都、 夷陵的东部和当阳北部。东部平原位于江汉平原西缘,海拔在 100 米以下,枝江的杨林湖海拔 35 米,为全市的最低点。占总面积的 10%,分布在枝江、当阳东南部、城区东南部和宜都、远安沿长江、清江下游两岸、沮漳河流域谷地两侧。此外,全市岩溶地形较多,主要分布在五峰、长阳、兴山秭归、宜都等山地、丘陵。岩溶地形多种多样,有不少地方山奇、石美、洞异、水秀,是旅游的好地方。 ( 4)水文 某 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 立方米,市境内长度大于 10 公里的河流有 99 条,其中集水 面积在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64 条,总长 3793 公里,总集水面积占全市的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各拉丹东雪山群的西南侧。长江源为沱沱河,与发源于唐古拉上东段霞舍日阿巴山东麓的南支当曲河汇合后为木鲁乌苏河。往下游再与发源于可可西里山、黒积山南麓的北支楚玛尔河汇合后称为通天河。至青海玉树的直门达水文站,流域面积为 江干流宜宾以上长 3464差约为 5100m,约占干流落差的 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长江在宜宾以下进入四川盆地边缘,由于盆地地势的影响,干流穿行于 盆地南端,沿江丘陵与阶地相间,宜宾至 某 干流河段长 1030 以上干流和长 4500域面积 长江上游,又名川江。长江上游在奉节以下流经著名的三峡地区,由于峡谷深邃,支流十分短促,面积不大。长江自 某 以下进入冲积平原,河道蜿蜒曲折,江面宽阔,比降平缓,湖泊密集,河网纵横,堤圩交错。 某 至湖口河段长 955水面积 68 万 长江中游。长江中游自枝城至城陵矶河段为著名的荆江。长江湖口以下河道进入平原水网区,比降平缓,江面展宽,近河口段最宽可达 57口至长江口,干流河段长 938水面积约 12 万 长江下游。 长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 1 万 上的有 49 条,在 1000 以上的有 437 条, 8 万 上的有 8 条。 (5) 地下水 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覆盖层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向地势低洼处、或沿基岩裂隙带垂直渗透排泄,水量贫乏,对隧道施工影响甚微。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断裂破碎带中,接受大气降水和第四系孔隙水垂直渗透补给,受地形切割而出露,水量贫。 岩溶水:分弱承压水及潜水两类。本标主要受岩溶潜水影响,岩溶潜水主要分布于三叠系 下统大冶组第二段( 大冶组第三段( 灰岩地层内。 ( 6)地震 某 市城区无大断层通过,地壳相对稳定,无孕震构造。据 1600 多年的记载,城区地震烈度未超过 5 度。 某 市位于扬子江淮地台的西部,地质构造总的轮廓是,地域内中、北部为黄陵背斜,东边有当阳盆地,西边为秭归盆地,南边为长阳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边为五峰向斜,西北边为神农架背斜,北侧为台缘褶皱带。从地质力学角度看,为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南段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3、 基础设施现状 某 市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水电、 化工、食品、纺织、机械、建材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强。 某 形成了以 某 经济开发区、西陵经济开发区、伍家岗工业园区、点军工业园区、夷陵经济开发区等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 2007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821 亿元,财政收入 164 亿元。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某 将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5 年 某 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城市之一,位居第 6 位; 2006 年被浙商大会评为浙商(省外)十大最佳投资城市之一, 2007 年被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 环境研究中心评为 “中部最佳投资城市 ”, 2008 年被商务部授予 “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 三、给水现状 全市综合供水能力为 吨 /日,年供水量 中市区供水能力 吨 /日,年供水量 十五 期间,积极发展水库向城镇供水,新建了东宜供水( 34 万吨 /日)、火山口水库供水( 1 万吨 /日)、羊子沟水库( 1 万吨 /日)、善溪冲水库供水( 吨 /日)、王家坝水库供水( 吨 /日) 10 等工程。扩建了官塔供水( 5 万吨 /日)、楠木溪水库供水( 吨 /日)等工程。 十 五 期间解决了全市 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完成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启动了宜都市、夷陵区等地农村饮水安全试点工程建设,解决5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建成乡镇供水 97 处,村级水厂 315 处,设计日供水规模 31 万吨,现状供水人口 51 万人。规划区内现状给水管网主要呈树枝状分布,供水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区内农村居民点经常面临停水的尴尬。现状的供水管网主要分布在港窑路和中南路。大部分设施简易,消防栓数量严重不足。 四、排水现状 2007 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 22404 万吨 ,比上年增加 1065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 10011 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比上年增加 百分点。城区全年废水排放总量为 10567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 2916 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全市及城区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 3884 吨; 505 吨;工业废水中石油类 ;挥发酚 0 吨;有毒有害污染物 0 吨。全市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化工、电力和造纸等行业,主要分布在城区、兴山县、宜都市和枝江市。 五、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间, 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原有排水设施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1、 排水设施简陋,严重污染环境 某 市内现有排水管网密度远低于一般中小城镇指标,由于大部分地带无排水设施,造成居民生活污水沿街倾倒,无组织排放的污水夏季靠蒸发与渗入地下,既污染了环境,又污染地下水源,冬季污冰成山,阻塞交通;春季污水融化、污水脏物沿街流淌污染空气,卫生环境极差,新建楼房卫生设施无法利用,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 2、洪涝成灾,损失严重 由于长江流域植被、湿地的破坏以及对湖泊、河道的 不合理利用,使得雨水涵养能力降低,一遇到大的降雨季节,加上受到热带风暴的影响,长江流域 11 洪灾频发,使国民经济造遭受严重的损失。 据统计,仅 98 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就造使得全国共有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农田受灾面积 2229 万公顷( 亩),成灾面积 1378 万公顷( 亩),死亡 4150 人,倒塌房屋 685 万间,直接经济损失 2551 亿元。其中湖北等地区受灾最重。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居住面积不断扩大,居住区附近乱挤乱占的现象比较严重。据 统计,每年某 市仅在解决由于大雨而造成居民房屋倒塌的损失加上工厂企业等单位造成停产的损失达数百万元以上,因此必须尽快解决内涝问题。 3、排水设施落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随之推动了城镇建设的步伐,而住房制度的改革促使居民购房积极性大增,住宅楼建设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发生质的变化,用水量排水量剧增,而国家为加快农业生产改革,重点发展小城镇,随着大量农业人员进入中小城镇, 某 市人口近期将有较大增长,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先地下、后地上的 建设原则,排水工程应首先建设。由于排水设施不能先行,排水设施落后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