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分析_第1页
“十五”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分析_第2页
“十五”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分析_第3页
“十五”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分析_第4页
“十五”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五”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分析收入分配始终是政府高层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型和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收入分配领域凸显出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目前该领域的问题与矛盾聚焦在一个结点上就是收入差距偏大且趋势日益明显。学者和专家对收入分配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仅就“十五”期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力求进行一些简练的分析与判断。进入本世纪,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基本延续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态势,且由于经济现象的惯性与“马太效应”使该趋势加速演化。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受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模式和分配体制等因素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存在。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状况(名义收入,不考虑物价因素) ,见表 1。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由 2000 年的 2.9 倍扩大到 2005 年的 3.22 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到“十五”末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当于 12 年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援引袁云峰在 2002 年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NR)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R)与 GDP 的双对数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下,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0.2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0.709%。国家劳工组织在 1995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都在 1.6 以下,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 3 个国家超过了 2。表 1 还显示,除1985 年该比值低于 2 外,其余 19 年均超过了 2, “十五”期间越过了 3,可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农村居民长期居于劣势地位并趋于恶化。表 119782005 年城乡居民收入状况比较表年份 NR CR 收入比 年份 NR CR 收入比 年份 NR CR 收入比1978198019851989199019911992133.6191.3397.6601.5686.3708.6784.0343.4477.6739.11373.91510.21700.62026.62.572.501.862.282.202.402.58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921.61221.01577.71926.12090.12162.02210.32577.43496.24283.04838.95160.35425.15854.02.802.862.712.512.472.512.6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253.42366.42475.62622.22936.43254.96280.06859.67702.88472.29421.610493.02.792.903.113.233.213.2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年) NR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CR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二、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加速扩大。从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见表2,最高收入户最低收入户收入比由“十五”初的 5.02 倍扩大到“十五”末的 9.18 倍,最低收入户收入占调查样本总收入的比由 2000 年的 4.08%降至 2.79%,同期最高收入户该比重从 20.46%进一步提升为 25.71%。最低收入户五年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 480.75 元,年均增长 3.38%,最高收入户提高 15462.09 元,年均增长 16.67%。最低收入户中的困难户“十五”期间收入增长甚微,其中 2002 年、2003 年低于 2000 年水平。根据表 2 中的数据计算 2000 年、2005 年调查样本各收入阶层与总收入比,粗略地拟合出“十五”期初期末城镇居民收入的洛伦次曲线(图 1) 。从图 1 显示,城镇居民内部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平等程度在加大。用库兹涅茨(KUZNETS)比例 定量分析,表 220002005 年城镇居民收入表(按收入等级分)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2000 年DI2001 年DI2002 年DI P DI P DI P DI最低收入户 2654.13 2802.83 2408.60 9.96 2590.17 10.03 2862.39 9.87 3134.88 #困难户 2325.05 2464.80 1957.46 4.96 2098.92 5.00 2312.50 4.89 2495.75 低收入户 3633.51 3856.49 3649.16 10.10 3970.03 10.02 4429.05 10.01 4885.32 中等偏下户 4623.54 4946.60 4931.96 20.18 5377.25 20.08 6024.10 20.08 6710.58 中等收入户 5897.92 6366.24 6656.81 20.12 7278.75 20.04 8166.54 20.12 9190.05 中等偏上户 7487.92 8164.22 8869.51 20.02 9763.37 20.02 11050.89 20.04 12603.37 高收入户 9434.21 10374.92 11772.82 9.92 13123.08 9.94 14970.91 9.98 17202.93 最高收入户 13311.02 15114.85 18995.85 9.70 21837.32 9.87 25377.17 9.91 28773.11 最高最低收入比 5.02 5.39 7.89 8.43 8.87 9.18最低收入户收入比重(%) 4.08 3.94 3.1 3.01 2.93 2.79最高收入户收入比重(%) 20.46 21.26 24.43 24.68 25.60 25.71低中高收入比重变化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整理 P各收入层调查户占总调查户比 DI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0-2002 年各收入层调查户 比(P )分别为10%、5%、10%、20%、20%、20%、10%、10%010203040506070809010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调 查 户 百 分 比 (%)收入百分比(%)2000年 收 入 绝 对 平 均 线 2005年依表 2 计算出 20002005 年的 KUZ 比例如下:表 3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KUZ 0.1799 0.1811 0.2239 0.2298 0.2360 0.2405根据库兹涅茨(KUZNETS )比例指标的经济意义来诠释“十五”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在 2000 年时,如果要实现全社会总收入的公平分配,需要将 17.99%的全社会总收入由较富的居民转移给较穷的居民,从 2000 年到 2005 年,这一转移逐年增加到 24.05%。也可以认为要实现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是越来越困难。 统计资料显示,在此期间,农村居民内部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类似特征,在此不再赘述。图 1 “十五”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三、居民收入地区差距进一步放大自国家实施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渐次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不均衡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居民收入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从图 1 看,2000 年,除西部地区的西藏、云南居民人均收入略为在全国平均线之上外,中西部其他省区居民人均收入未达平均线,东部 11 省市有海南、河北辽宁在平均线下,收入排前五位的均为东部地区。最高的上海(11718.01 元)与最低的山西(4727.11)之差 6993.9元。到 2005 年,地区差异进一步放大,中西部 20 省区居民人均收入均落入平均线下,最高最低跨度扩大到 10654.88 元。四、工资水平行业差距过大目前,我国行业间的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收入分配领域比较突出。某些行业职工平均收入大大高于全部行业平均水平,部分垄断行业凭借其独有的先天优势在市场博弈中为职工赢得的畸高入水平常为社会大众所诟病,引起社会中低阶层的置疑与不满。2005 年,行业间职工平均收入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相差 39615 元,前者是后者的 4.64 倍。20032005 年 19 行业大类中每年有近一半行业在平均水平之下,其中有农林牧渔等 8 类行业连年居于平均线下。图 22000 年、2005 年分地区居民收入分布分 地 区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分 布 (2000年 )4500550065007500850095001050011500上上 上上 上上上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上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单 位 :元分 地 区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分 布 (2005年 )8000900010000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800019000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上上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 上上上上上 上上 上上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