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印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印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印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印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印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印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的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这一节课就从印度的人口的过渡增长,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及迅速发展这四大内容来学习这个国家。教学目标:1、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环境的关系。2、通过地图集图片的阅读与分析,会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3、借助阅读材料及地图,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4、从印度的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教学重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讲讲他们所知道的印度,大家讨论。引入新课。二、探究活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1、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印度轮廓图,背景音乐是印度民族风情歌曲美丽姑娘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然后创设 3 个问题(在黑板上写出):(1)这是哪个国家轮廓图?(2)你对印度的历史文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有哪些了解?(3)你还了解印度哪些?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版图说明,介绍印度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城市兴起等,让学生感受印度独特的地域文化。(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地图、资料、及活动内容,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完成本课题。考虑七年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读图、阅读及归纳总结。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提醒学生从哪几方面入手,怎样对比归纳。)2、阅读图表,预测人口变化趋势读课本 P35、P36 活动题,先自己做,再组内交流、订正。教师提问:结合你对中国人口情况的了解,组内讨论“过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学生首先阅读,独立思考,列出讨论的发言提纲写出疑难和不会的。其次,学生之间针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和辩论,逐步实现答案的完善的统一,组长纪录并整理同学发言,最后各小组展示成果,组与组的学生交流学习,师生共同评价。有精彩发言,要用掌声给予鼓励。(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不但再现了知识,深化了重点,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华,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对于较难懂且学生不感兴趣的气候知识,教师需要用引导启发的方法。具体如下:先让学生观看印度洪灾和旱灾的图片,并设问:谁能告诉大家印度的水灾和旱灾的原因是什么?帮助学生回答是由于这个国家的气温和降水的不同。然后再引导学生读:P37 孟买年内的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完成活动题 1 和 2。 (先独自做,再组内讨论。 )合作探究:(1)作为印度政府,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水旱灾害?(2)如果你身处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才能最有效的保护自己?上述活动设计成小组讨论,然后组内概括出结果,向全班展示各小组的不同意见,让大家共同分享获得成果的快乐。4、 (再转入印度的粮食生产的学习前,教师先出示案例)展示案例:小芭芘的家位于印度南部的一个普通农村。他家的成员横亘多,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是一个大家族。晚饭的时间到了,晚餐真丰盛,小芭芘和堂弟大口吃了起来。后来,妈妈端上了香喷喷的炒米饭,堂弟大口吃了起来。后来,妈妈微微一笑,转身回到厨房。这时,爷爷对小芭芘和他的堂弟说:“孩子们,你们有吃的有喝的,真幸福。我小时侯,家里耕地少,经常发生旱灾和水灾,没有水泵抽水和排涝,也没有牛耕地,生产技术非常落后,靠天收获,收成很差,加上家里人口很多,经常吃不饱,听说那时侯咱们国家每年都从国外进口粮食。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了大改革,叫什么来着呢?对!绿色革命 ,就是选用像咱们家供销社里卖的优良稻种,化肥,使用像你哥修理厂的哪些机械,并且修建了水泵,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粮食才逐渐够吃,这些年来每年还有节余呢。 ”话说刚完,妈妈端了堂弟爱吃的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小家伙兴高采烈地吃了起来。组内讨论回答问题:(1)印度 20 世纪 60 年代,什么原因使得粮食不能自给?(2)粮食不能自给会给印度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3)南方和北方的居民的饮食习惯有什么不同?请根据印度的地形和降水量分布进行说明?(4) “绿色革命”包括哪些方面?学生根据资料得出上述问题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组内的讨论,然后让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说的好的鼓掌奖励。组内共同完成 P39 活动题 1 和 2,教师必须有意识的让学生说出依据,以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充分利用好上述资料,快而准确的得出结论。5、前后对比,分析印度的工业布局(1)参照课本图 7.43 组内共同完成 P40 活动题 1 和 2。 (使学生了解印度主要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棉花、黄麻的产量知道主要城市的职能和分布,理解钢铁工业、棉纺织工业和麻纺织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三、完成本课同步训练习题。教材分析: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的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这一节课就从印度的人口的过渡增长,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及迅速发展这四大内容来学习这个国家。教学目标:1、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环境的关系。2、通过地图集图片的阅读与分析,会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3、借助阅读材料及地图,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4、从印度的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教学重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讲讲他们所知道的印度,大家讨论。引入新课。二、探究活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1、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印度轮廓图,背景音乐是印度民族风情歌曲美丽姑娘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然后创设 3 个问题(在黑板上写出):(1)这是哪个国家轮廓图?(2)你对印度的历史文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有哪些了解?(3)你还了解印度哪些?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版图说明,介绍印度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城市兴起等,让学生感受印度独特的地域文化。(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地图、资料、及活动内容,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完成本课题。考虑七年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读图、阅读及归纳总结。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提醒学生从哪几方面入手,怎样对比归纳。)2、阅读图表,预测人口变化趋势读课本 P35、P36 活动题,先自己做,再组内交流、订正。教师提问:结合你对中国人口情况的了解,组内讨论“过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学生首先阅读,独立思考,列出讨论的发言提纲写出疑难和不会的。其次,学生之间针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和辩论,逐步实现答案的完善的统一,组长纪录并整理同学发言,最后各小组展示成果,组与组的学生交流学习,师生共同评价。有精彩发言,要用掌声给予鼓励。(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不但再现了知识,深化了重点,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华,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对于较难懂且学生不感兴趣的气候知识,教师需要用引导启发的方法。具体如下:先让学生观看印度洪灾和旱灾的图片,并设问:谁能告诉大家印度的水灾和旱灾的原因是什么?帮助学生回答是由于这个国家的气温和降水的不同。然后再引导学生读:P37 孟买年内的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完成活动题 1 和 2。 (先独自做,再组内讨论。 )合作探究:(1)作为印度政府,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水旱灾害?(2)如果你身处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才能最有效的保护自己?上述活动设计成小组讨论,然后组内概括出结果,向全班展示各小组的不同意见,让大家共同分享获得成果的快乐。4、 (再转入印度的粮食生产的学习前,教师先出示案例)展示案例:小芭芘的家位于印度南部的一个普通农村。他家的成员横亘多,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是一个大家族。晚饭的时间到了,晚餐真丰盛,小芭芘和堂弟大口吃了起来。后来,妈妈端上了香喷喷的炒米饭,堂弟大口吃了起来。后来,妈妈微微一笑,转身回到厨房。这时,爷爷对小芭芘和他的堂弟说:“孩子们,你们有吃的有喝的,真幸福。我小时侯,家里耕地少,经常发生旱灾和水灾,没有水泵抽水和排涝,也没有牛耕地,生产技术非常落后,靠天收获,收成很差,加上家里人口很多,经常吃不饱,听说那时侯咱们国家每年都从国外进口粮食。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了大改革,叫什么来着呢?对!绿色革命 ,就是选用像咱们家供销社里卖的优良稻种,化肥,使用像你哥修理厂的哪些机械,并且修建了水泵,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粮食才逐渐够吃,这些年来每年还有节余呢。 ”话说刚完,妈妈端了堂弟爱吃的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小家伙兴高采烈地吃了起来。组内讨论回答问题:(1)印度 20 世纪 60 年代,什么原因使得粮食不能自给?(2)粮食不能自给会给印度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3)南方和北方的居民的饮食习惯有什么不同?请根据印度的地形和降水量分布进行说明?(4) “绿色革命”包括哪些方面?学生根据资料得出上述问题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组内的讨论,然后让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说的好的鼓掌奖励。组内共同完成 P39 活动题 1 和 2,教师必须有意识的让学生说出依据,以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充分利用好上述资料,快而准确的得出结论。5、前后对比,分析印度的工业布局(1)参照课本图 7.43 组内共同完成 P40 活动题 1 和 2。 (使学生了解印度主要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棉花、黄麻的产量知道主要城市的职能和分布,理解钢铁工业、棉纺织工业和麻纺织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三、完成本课同步训练习题。教材分析: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的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这一节课就从印度的人口的过渡增长,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及迅速发展这四大内容来学习这个国家。教学目标:1、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环境的关系。2、通过地图集图片的阅读与分析,会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3、借助阅读材料及地图,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4、从印度的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教学重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讲讲他们所知道的印度,大家讨论。引入新课。二、探究活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1、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印度轮廓图,背景音乐是印度民族风情歌曲美丽姑娘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然后创设 3 个问题(在黑板上写出):(1)这是哪个国家轮廓图?(2)你对印度的历史文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有哪些了解?(3)你还了解印度哪些?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版图说明,介绍印度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城市兴起等,让学生感受印度独特的地域文化。(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地图、资料、及活动内容,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完成本课题。考虑七年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读图、阅读及归纳总结。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提醒学生从哪几方面入手,怎样对比归纳。)2、阅读图表,预测人口变化趋势读课本 P35、P36 活动题,先自己做,再组内交流、订正。教师提问:结合你对中国人口情况的了解,组内讨论“过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学生首先阅读,独立思考,列出讨论的发言提纲写出疑难和不会的。其次,学生之间针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和辩论,逐步实现答案的完善的统一,组长纪录并整理同学发言,最后各小组展示成果,组与组的学生交流学习,师生共同评价。有精彩发言,要用掌声给予鼓励。(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不但再现了知识,深化了重点,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华,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对于较难懂且学生不感兴趣的气候知识,教师需要用引导启发的方法。具体如下:先让学生观看印度洪灾和旱灾的图片,并设问:谁能告诉大家印度的水灾和旱灾的原因是什么?帮助学生回答是由于这个国家的气温和降水的不同。然后再引导学生读:P37 孟买年内的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完成活动题 1 和 2。 (先独自做,再组内讨论。 )合作探究:(1)作为印度政府,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水旱灾害?(2)如果你身处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才能最有效的保护自己?上述活动设计成小组讨论,然后组内概括出结果,向全班展示各小组的不同意见,让大家共同分享获得成果的快乐。4、 (再转入印度的粮食生产的学习前,教师先出示案例)展示案例:小芭芘的家位于印度南部的一个普通农村。他家的成员横亘多,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是一个大家族。晚饭的时间到了,晚餐真丰盛,小芭芘和堂弟大口吃了起来。后来,妈妈端上了香喷喷的炒米饭,堂弟大口吃了起来。后来,妈妈微微一笑,转身回到厨房。这时,爷爷对小芭芘和他的堂弟说:“孩子们,你们有吃的有喝的,真幸福。我小时侯,家里耕地少,经常发生旱灾和水灾,没有水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