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短文两篇日 月》优秀导学案_第1页
初中语文课《短文两篇日 月》优秀导学案_第2页
初中语文课《短文两篇日 月》优秀导学案_第3页
初中语文课《短文两篇日 月》优秀导学案_第4页
初中语文课《短文两篇日 月》优秀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课短文两篇日 月优秀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了解课文,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 “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2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理解文中表现的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二、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3、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三、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五、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要点诵读感知文意,引导读法,科学理解关键语句,贯通理解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八、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听说过“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吧?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 20 世纪40 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学生交流)巴金简介(投影 1)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 年生于四川成都,1927 年赴法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发表时,始用巴金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家 春秋 ) 、 爱情三部曲 (雾 雨 电 )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海行集记 还魂草 龙虎 狗等散文集。【三】内容研习1、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投影2)旸:日出。皓月:明亮的月亮。姮饿:即嫦娥。浸2、 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3、 指名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4、 学生自由朗读,画出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教师提示:如“日” “飞蛾” “夸父” “月” “嫦娥” 。【四】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方法导引(投影 3)理解关键语句的三部曲1、 准确辨析关键的语句(辨认)文中的关键语句,是指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起十分重要作用的句子。例如:(1)主旨句,即体现全文中心的句子。 (2) “文眼”句,即暗示全文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 (3)深意句。(4)语段(或句群)中心句。2、 正确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方法) (重、难点)(1) 结合写作背景。(2) 结合具体语境。 “字不离句,句不离章。 ”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句子中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思。(3) 结合写作手法。作者写作,常借助特定的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或表现方法,使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含蓄、深刻起来,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故结合写作手法能体会句子的深意。3、 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 (作用)结构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呼后应、承上启下、过渡、反衬等。问题探讨:(投影 4)小组讨论的问题1、 作者写“日” ,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 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5、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7、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 ,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穿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1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怕牺牲自身的一种行为。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作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真正所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4、 日和月都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明和热力,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5、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6、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冷冰,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语气,但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7、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鲜明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五】拓展延伸文章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哪些诗句?(古诗文中)点拨: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六】体验深悟师生齐声诵读,体会课文深意。【七】课堂小结巴金的散文诗日 月 ,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 ,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恨,这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构成巴金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姚春树【八】课堂练习:(投影 5)1、 口头作文,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2、 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绿色 白色 红色白鸽 玫瑰 大地【九】课下作业:做课后“研讨与练习”13 题【十】活动与探究(投影 6)1、观察优美的景色,聆听悦耳的音乐,享受浓浓的亲情,体验奋斗的苦乐,遭遇痛苦的挫折,都是感受生活、 、 、 、 、 、2、围绕“感受生活”话题,写短文,无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不限。3、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十一】附录:板书设计8、短文两篇巴金日:激情洋溢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夸父逐日寄托人格理想月:细腻幽静 改变冰冷姮娥奔月【十二】教学后记:一、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了解课文,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 “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2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理解文中表现的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二、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3、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三、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五、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要点诵读感知文意,引导读法,科学理解关键语句,贯通理解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八、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听说过“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吧?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 20 世纪40 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学生交流)巴金简介(投影 1)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 年生于四川成都,1927 年赴法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发表时,始用巴金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家 春秋 ) 、 爱情三部曲 (雾 雨 电 )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海行集记 还魂草 龙虎 狗等散文集。【三】内容研习1、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投影2)旸:日出。皓月:明亮的月亮。姮饿:即嫦娥。浸2、 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3、 指名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4、 学生自由朗读,画出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教师提示:如“日” “飞蛾” “夸父” “月” “嫦娥” 。【四】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方法导引(投影 3)理解关键语句的三部曲1、 准确辨析关键的语句(辨认)文中的关键语句,是指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起十分重要作用的句子。例如:(1)主旨句,即体现全文中心的句子。 (2) “文眼”句,即暗示全文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 (3)深意句。(4)语段(或句群)中心句。2、 正确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方法) (重、难点)(1) 结合写作背景。(2) 结合具体语境。 “字不离句,句不离章。 ”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句子中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思。(3) 结合写作手法。作者写作,常借助特定的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或表现方法,使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含蓄、深刻起来,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故结合写作手法能体会句子的深意。3、 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 (作用)结构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呼后应、承上启下、过渡、反衬等。问题探讨:(投影 4)小组讨论的问题1、 作者写“日” ,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 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5、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7、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 ,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穿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1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怕牺牲自身的一种行为。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作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真正所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4、 日和月都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明和热力,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5、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6、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冷冰,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语气,但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7、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鲜明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五】拓展延伸文章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哪些诗句?(古诗文中)点拨: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六】体验深悟师生齐声诵读,体会课文深意。【七】课堂小结巴金的散文诗日 月 ,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 ,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恨,这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构成巴金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姚春树【八】课堂练习:(投影 5)1、 口头作文,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2、 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绿色 白色 红色白鸽 玫瑰 大地【九】课下作业:做课后“研讨与练习”13 题【十】活动与探究(投影 6)1、观察优美的景色,聆听悦耳的音乐,享受浓浓的亲情,体验奋斗的苦乐,遭遇痛苦的挫折,都是感受生活、 、 、 、 、 、2、围绕“感受生活”话题,写短文,无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不限。3、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十一】附录:板书设计8、短文两篇巴金日:激情洋溢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夸父逐日寄托人格理想月:细腻幽静 改变冰冷姮娥奔月【十二】教学后记:一、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了解课文,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 “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2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理解文中表现的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二、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3、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三、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五、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要点诵读感知文意,引导读法,科学理解关键语句,贯通理解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八、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听说过“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吧?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 20 世纪40 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学生交流)巴金简介(投影 1)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 年生于四川成都,1927 年赴法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发表时,始用巴金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家 春秋 ) 、 爱情三部曲 (雾 雨 电 )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海行集记 还魂草 龙虎 狗等散文集。【三】内容研习1、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投影2)旸:日出。皓月:明亮的月亮。姮饿:即嫦娥。浸2、 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3、 指名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4、 学生自由朗读,画出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教师提示:如“日” “飞蛾” “夸父” “月” “嫦娥” 。【四】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方法导引(投影 3)理解关键语句的三部曲1、 准确辨析关键的语句(辨认)文中的关键语句,是指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起十分重要作用的句子。例如:(1)主旨句,即体现全文中心的句子。 (2) “文眼”句,即暗示全文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 (3)深意句。(4)语段(或句群)中心句。2、 正确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方法) (重、难点)(1) 结合写作背景。(2) 结合具体语境。 “字不离句,句不离章。 ”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句子中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思。(3) 结合写作手法。作者写作,常借助特定的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或表现方法,使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含蓄、深刻起来,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故结合写作手法能体会句子的深意。3、 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 (作用)结构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呼后应、承上启下、过渡、反衬等。问题探讨:(投影 4)小组讨论的问题1、 作者写“日” ,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 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5、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7、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 ,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穿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1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怕牺牲自身的一种行为。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作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真正所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4、 日和月都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明和热力,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5、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