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板式换热器_第1页
框架式板式换热器_第2页
框架式板式换热器_第3页
框架式板式换热器_第4页
框架式板式换热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 摘 要 I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与版面的波纹形状、尺寸及版面组合方式都有密切关系。对于任何一种新型结构尺寸板片的传热及阻力特性,都只有通过实验计算测定。对于无相变传热,多数制造商都能提供关联式:对于相变传热,绝大多数的产品,尚不能提供相关的关联式。板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的换热设备,它的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工业领域,而且其类型、结构和使用范围还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焊接型板式换热器的紧凑性,重量轻、换热性能好、初始成本低等优越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此人们纷纷对板式换热器内流动状态和换热机理展开研究。随着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使对流体内部温度场、压力场以及速度场的分布研究变得可行,鉴于此,本文应用CFD软件对人字形波纹板式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实验研究及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基于简化模型的计算结果难以准确描述换热器内完整的流体流动和换热特性。为此,本文建立与人字形波纹板片完全相同的,含分配区和传热区冷热双流道换热的计算模型,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Fluent63,数值模拟 4 组不同名义波纹高度下流体的流动和换热情况。分析流道内速度场和温度场发现,进口分配区对流体流动分布和换热都有显著影响,还将流体在流道内的流动情况详细描述。两侧流体的压降和进出口温差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小于 6,较准确地反映了换热器内整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可直接用于研究板式换热器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关键词:板式换热器;热力计算;分析;数值模拟;传热性能;流道状态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late heat exchanger ABSTRACT II Plate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corrugated board shape,size and board composi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A new structure for any size of plate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 are determined only by experimental calculations. For thenon-phase-change heat transfer , most manufacturers can provide correlation ; for the phase-change heat transfer , the vast majority of products , yet can not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correlation. Plate heat exchanger is a kind of high efficient compact heat transfer equipment,whichinvolves the application of almost all the industrial fieldsIn recent years,copper brazing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compact in size,light in weight,goo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and low operating cost advantages has increasingly been recognizedPeople also begin the research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plate heat exchange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technology, we Call obtain the temperature,pressure and velocity vectors distribution of internal fluid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uses commercial CFD software to simulate chevron corrugated plate heat exchangersSimulation results based on the simplified model are difficult to predict hydrodynamics and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 heat exchanger accuratelyTherefore,a model of the accuratesize of actual chevrontype plate heat exchanger geometry is built in this paperUsing CFD software FLUENT 63,the pressure drop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cross-corrugated plate heat exchangers at four different inlet velocities were investigatedBy analyzing thesimulation results of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fields,the structure of distribution area of inlet and outlet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overall hydr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0f PHEsThe flow patterns in two channel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pressure drop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let and outlet were compared with theexponential data,which shows a less than6 errorFro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hydrodynamics and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chevron-type plate heat exchangers was properly reproduced and this method is feasible alternative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 of PHEs,which is of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rs;Heat calculate;Analysis;Numerical simulation;Fluid flow;Heat transfer. 目 录 III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1 1.1 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1 1.2 板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 2 1.3 板式换热器国内外研究进展 3 1.3.1 板式换热器国外研究进展 3 1.3.2 板式换热器的国内研究进展 4 1.4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原理 6 1.5 板式换热器的特点 8 2 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0 2.1 设计工艺条件 10 2.2 热力计算 10 2.3 换热器的初选及其型号参数 12 2.4 换热系数的计算 13 2.5 实际换热面积计算 14 2.6 压降计算 15 3 其他部件的设计准则 16 3.1 符号 16 3.2 板片 18 3.3 压紧板 18 3.4 垫片 18 3.5 夹紧螺柱 19 3.6 板式换热器上宜设起吊机构 20 4 根据以上设计原则进行设计计算 21 5 基于 FLUENT 的板式换热器三维数值模拟 24 5.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4 5.2 FLUENT 简余 25 5.3 数值计算方法 26 5.3.1 研究对象 26 5.3.2 数学模型 26 5.3.3 几何模型和边界条件 28 IV 5.3.4 网格的划分 29 5.4 研究对象及网格划分 32 5.4.1 研究对象 32 5.4.2 波纹深度 h 对温度场、压力场以及速度场的影响32 6 总结 38 7 致谢 39参考文献 40 附录 41 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1 绪论1.1 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1 1878 年德国人发明了板片式换热器,现都通常称之为板式换热器,它经过了 50 余年的发展,至 20 世纪 30 年代,由薄金属板片压制的板片组装而成的板式换热器问世,并将该换热器应用于工业中,显示出了优异的性能,从此就迅速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成为紧凑、高效的换热设备之一,与螺旋板式和板翅式共称为紧凑式换热器(CompactHeat Exchanger)。板式换热器是以波纹板的新型高效换热器。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作为工艺设备引入食品工业,40-50年代初开始用于化工领域。近十年来,板式换热器发展很迅速,现已广泛用于食品、制药、合成纤维、石油化工、动力机械、船舶、动力、供热等各行业。目前我国的板式换热器工厂,课制造单板传热面积从0.04至1.3,波纹形式为水平平直波纹、人字形波纹、球形波纹、锯齿形波纹、竖直形波纹的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用于处理从水到高粘度的液体,用于加热、冷却、冷凝、蒸发等过程。它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广泛、最早,入牛奶、果汁、葡萄糖、啤酒、植物油等的加热杀菌和冷却。在化学工业中用作冷却氨水。凝缩甲醇蒸汽。冷却合成树脂,且广泛用于制碱、制酸、燃料工业。在钢铁和机械制造工业中,用于冷却淬火油、水和润滑油。在电力工业中,用于冷却变压器油、冷却双水内冷发电机组的冷却水。其他如在造船、石油钻探、造纸、制药、纺织工业,大楼供热、采暖系统中也开始广泛地采用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操作温度和操作压力,加大处理量,扩大使用范围,研制采用新的结构材料的制造工业,而研制新的垫片材料易提高其使用温度和使用压力,将是其中的重点。 虽然板式换热器有很多优点,而其现在发展很快,但它们在结构与制造上尚存在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板式换热器正不断完善,应用也日趋广泛。 21世纪我国的能源形势是紧张的,我国和世界的能源消耗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进展将会快速增长;现在我们利用的主要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之中,除煤炭之外,其余三项已逐渐枯竭,其价格不可避免将持续增长;目前尚没有发现能替代石油、天然气、核能的一次能源,作为有效替补的能源有太阳能和热核反应,但前者成本费高,后者尚有许多实质的问题没有解决,尚不能达到实用阶段;为了控制地球温室效应,化石燃料的使用受到了各国舆论的强烈反对。综上所述,在21世纪的上半个世纪之间,作为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好一次能源,其中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从一次能源转移至二次能源、三次能源的高效率化;各阶段利用技术的先进性和效率的提高;需求的平衡和能源的供给、消耗系统的改善等。上述所说内容的实质是热技术,当分析各项技术时,我们将发现,换热技术是关键工艺之一。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1.2 板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 板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1-1 图 图 1 板式换热器的基本构造2 板片是传热元件,一般由 0.60.8mm 的金属板压制成波纹状,波纹板片上贴有密封垫圈。板片按设计的数量和顺序安放在固定压紧板和活动压紧板之间,然后用压紧螺柱和螺母压紧,上、下导杆起着定位和导向作用。固定压紧板、活动压紧板、导杆、螺柱、螺母、前支杆可统称为板式换热器的框架;众多的板片、垫片可称为板束。分析以上的结构和零部件的组成,可见其零部件品种少,且通用性极强,这十分有利于成批生产及使用维修。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1.3 板式换热器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板式换热器国外研究进展 3 板式换热器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78年德国就发明了板式换热器并获得了专利至1886年法国MMelanin 首次设计出沟道板板式换热器,并用于葡萄酒的灭菌。1923年APV公司的R Seligman,成功的设计了可以成批生产的板式换热器,开始时使用很多铸造的青铜版片组合在一起。1930年以后才有用不锈钢或铜薄板压制的波纹板片板式换热器,板片的周围用垫圈密封,从此板式换热器的板片从沟道板的形式跨入了现代用薄板压制的波纹板式,为板式换热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期的板式换热器大多应用在牛奶灭菌或是啤酒的加工中,APV公司1923 年就开始生产用于牛奶的高温短时灭菌器。英国、丹麦、瑞典等国家,在上世纪30年代后,对板式换热器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928年Peach T -壁面温度与壁面法向上流体的平均温度之差,K ; -比例系数,称为表面传热系数,W/(m.K) 7 对流传热过程的计算,归结为如何获取 。 一般由实验 测定,采用科学的试验方法。 对流传热的分类: 无相变化传热: 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 有相变传热: 蒸汽冷凝 液体沸腾 无相变化时对流传热过程的因次分析 利用因次分析的方法可获得描述对流传热的几个重要的特征数: (努塞尔数) (雷诺数) (普朗特数) (格拉晓夫数)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1.5 板式换热器的特点 8 (1).传热系数高 传热系数 K 值在 30008000 W/(m2K)范围,高于其它换热器型式,由于不同的波纹板相互倒置,构成复杂的流道,使流体在波纹板间流道内呈旋转三维流动,能在较低的雷诺数(一般 Re=50200)下产生紊流,所以传热系数高,一般认为是管壳式的 35 倍。(2).对数平均温差大,末端温差小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两种流体分别在管程和壳程内流动,总体上是错流流动,对数平均温差修正系数小,而板式换热器多是并流或逆流流动方式,其修正系数也通常在 0.95 左右,此外,冷、热流体在板式换热器内的流动平行于换热面、无旁流,因此使得板式换热器的末端温差小,对水换热可低于 1,而管壳式换热器一般为 5. (3).占地面积小 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面积为管壳式的 25倍,也不像管壳式那样要预留抽出管束的检修场所,因此实现同样的换热量,板式换热器占地面积约为管壳式换热器的 1/51/8。(4).容易改变换热面积或流程组合,只要增加或减少几张板,即可达到增加或减少换热面积的目的;改变板片排列或更换几张板片,即可达到所要求的流程组合,适应新的换热工况,而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几乎不可能增加。(5).重量轻 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厚度仅为 0.40.8mm,而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的厚度为 2.02.5mm,管壳式的壳体比板式换热器的框架重得多,板式换热器一般只有管壳式重量的 1/5 左右。(6). 价格低 采用相同材料,在相同换热面积下,板式换热器价格比管壳式约低 40%60%。(7). 制作方便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板是采用冲压加工,标准化程度高,并可大批生产,管壳式换热器一般采用手工制作。(8). 容易清洗 框架式板式换热器只要松动压紧螺栓,即可松开板束,卸下板片进行机械清洗,这对需要经常清洗设备的换热过程十分方便。(9). 热损失小 板式换热器只有传热板的外壳板暴露在大气中,因此散热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也不需要保温措施。而管壳式换热器热损失大,需要隔热层。(10). 容量较小 是管壳式换热器的 10%20%。(11). 单位长度的压力损失大 由于传热面之间的间隙较小,传热面上有凹凸,因此比传统的光滑管的压力损失大。(12). 不易结垢 由于内部充分湍动,所以不易结垢,其结垢系数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 1/31/10. (13). 工作压力不宜过大,介质温度不宜过高,有可能泄露 板式换热器采用密封垫密封,工作压力一般不宜超过 2.5MPa,介质温度应在低于 250以下,否则有可能泄露。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 9 (14). 易堵塞 由于板片间通道很窄,一般只有 25mm,当换热介质含有较大颗粒或纤维物质时,容易堵塞板间通道。2.1 设计工艺条件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2 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0 热水锅炉的进出口温度为 95/70;生活热水配水温度为 50,若市政上的水温为 30,生活热水量为 5 吨/小时。要求高温水和被加热水经过板式换热器的压降均不大于 0.05MPa,设计压力 1.0MPa,设计温度为 150。2.2 热力计算 (1).已知工艺参数 热侧 t1195 t111 70 P10.05MPa冷侧t12 30 t112 50 (2).物理特性 t1 P 流量 qm20.05MPa50000kg / h热侧在平均温度 95 70/ 2密度82.5 下取值 970.17kg / m3比热容热导率1cp114.196kj / kg k0.67425w /m k流体运动粘度 1 0.355 106m2/st2 1 0.345 103Pas冷侧在平均温度 30 50 / 2 40 下取值 992.2kg / m32cp2 22 4.175kj /kg k0.633w /m k 0.658 106m2/s2 0.6560 103Pas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3).计算传热量 Q 与加热水量 qm1Q qm2cp2 t112 t12 / 3600500004.17550 30/ 36001159.72kw11 1 q c t t11 m2 p2 2 2qm111111p1c t t50000 4.175 204.196 2539800kg / h(4).初步选定 A 流程 B 流程 M1M21 . (5).初步取定加热水流速 v110.5m/ s .被加热水流速 v12(6).加热水的流通段面积 A1s1q0.3m / sA1s1 m1 3600 v1M1 1 1 398003600 0.5 970.1710.0227m2被加热水的流通段面积 1As2qA1s2 m2 3600 v1M2 2 2 500003600 0.3 992.2 10.0466m2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2.3 换热器的初选及其型号参数 (1)如图 3-1 初选永大捷盟公司产品 BR0.1 型板式换热器板片宽度 w 260mm12 板片平均间隙 b 3.1mm板片当量直径 de2b 单片换热面积 A 0.1m26.2mm0A 4 2单通道流道面积 (2)加热水流道数 n1S 8.06 10 mA10.0227被加热水流道数 n2n1 S1 ASA10.0008060.04666 28.16取 n1n245n2 S2 AS0.00080657.89(3)加热水的实际流速 v1v qm11 3600 n A M1 S 1398003600 450.000806 0.33m / s1970.171被加热水的实际流速 v2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q13 v2 m2 3600 n A M2 S 2500002(4)换热面积 A113600 45 0.000806 0.40m / s992.2 1 2A A M n M n 1 8.9m2.4、换热系数的计算 (1)加热侧0 1 12 2 普朗特数 Pr1 Cp1 1 4.196 103 0.345 103 2.147导热系数 11 0.67425w /m k 0.67425运动粘度 1 0.355 106m2/sv d 0.330.0062雷诺数 Re 1 e 57631 6Nu 1 0.6410.355 100.33 努西尔特数 1 0.35RePr116 1 1 12615w / m20C对流换热系数 1 Nu111160.67425de0.0062 (2)被加热侧普朗特数 Pr2Cp 2 2 4.175 0.6560 4.327导热系数 2 2 0.633w /m k0.633运动粘度 2 0.658 10 6m2/sv d 0.4 0.0062雷诺数 Re 2 e 37692 6Nu 2 0.6410.658 100.33 努西尔特数 2 0.35RePr112对流换热系数 2 Nu 1120.6332 22 211435w /m20Cde(3)选取两侧污垢系数0.0062加热侧 R1 0.000043 (城市硬水)被加热侧(4)板片导热热阻R2 0.000009 (蒸馏水)a、选用材料: 镍铬钢 (1Gr18Ni9)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b、板片厚度: 0.6mm 查表c、板片导热系数: p 查表 p 16.3w / m k14 d、板片导热热阻 (5)总传热系数 K / p 0.00003681 1R 1 K R 111p2 2 1 1149310.000043 0.0000368 0.0000093200.75w / m2k11435 2.5、实际换热面积计算 (1)、对数平均温差 tt1mt t max min 95 70 70 30 42.45 1m lntmax ln 45(2)转热温差 tmintmt1m40图 2-4 串联时,板式换热器的温差修正系数图 2-4其中查图 2-4 取 092 tm(3)传热面积 A 0.92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42.45 39.95 15 (4)校核 QA K tm 11597223200.75 39.95 9.07m22.6、压降计算 A - A1A 9.07 - 8.99.07 1.8 5.0满足(1)、加热侧欧拉数 Eu1Eu 219451Re-0.865加热侧压降 p11 121945157630.865122.57pEuv21 1 11122.57 12950Pa970.17 0.332(2)、被加热侧欧拉数 Eu2Eu 219451Re 0.8652 221945137690.865177被加热侧压价 pEu v22 2 2 2177 28099Pa992.2 0.42p1、 p2皆小于 0.05MPa 3.1 符号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3 其他部件的设计准则 16 A a 预紧状态下,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总截面积,以螺纹小径计算或以无螺纹部分的最小直径计算,取较小值,mm 2;A b 实际使用的夹紧螺柱总截面积,以螺纹小径计算或以无螺纹部分的最小直径计算,取较小值,mm 2;A m 需要的夹紧螺柱总截面积,mm 2;A p 工作状态下,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总截面积,以螺纹小径计算或以无螺纹部分的最小直径计算,取较小值,mm 2;a 2 被垫片槽中心线包容的板片投影面积,mm 2;B垫片有效密封宽度,mm;b板间距,mm;b 1 固定压紧板内侧至中间隔板自重作用点的距离,mm;b 2 固定压紧板内侧之活动压紧板自重作用点的距离,mm;C 1 中间隔板自重作用点至支柱内侧间的距离,mm;C 2 活动压紧板自重作用点至支柱内侧间的距离,mm;d夹紧螺柱小径或无螺纹部分的最小直径,取较小值,mm;E设计温度下,上导杆材料的弹性模量, Mp;材 料 在下列温度下的弹性模量, 103-20 20 100 150 200 250 碳素钢(c0.3% ) 碳素钢(c0.3%)、碳锰钢 高铬钢(Cr13-Cr17) 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194 192 191 208 206 203 203 201 198 189 200 195 186 183 196 190 191 187 17 F0作用于 a2上的流体静压力,N; Fp工作状态下,需要的最小垫片压紧力,N; F1中间隔板自重,N; F2活动压紧板自重,N; f上导杆受载所引起跨度中点的挠度,mm; f1上导杆自重所引起跨度中点的挠度,mm; f2板片及所充介质(水或其它流体取密度大者)重力所引起的上导杆跨度中点的挠度,mm; f3中间隔板自重所引起的跨度中点的挠度,mm; f4活动压紧板自重所引起的上导杆跨度中点的挠度,mm; H上下导杆内侧间的距离,mm; J上导杆惯性矩,mm 4; L夹紧尺寸,固定压紧板内侧至活动压紧板内侧间的距离, mm, L=(s 0+b)N p+n1s2L1导杆长度(固定压紧板内侧至支柱内侧间的距离), mm; L2夹紧螺柱长度,mm; l垫片中心线的展开长度,mm; l1板片长度,mm; m垫片系数,橡胶:m=1,石棉:m=2 ; Np板片总数; n夹紧螺柱数量; n1中间隔板数量; p设计压力, Mpa; q1上导杆自重均布载荷,Nmm; q2板片及所充介质(水或其它流体取密度大者)所引起的均布载荷,Nmm;s0板片厚度,mm; s1压紧板厚度,mm; s2中间隔板厚度,mm; s3垫片名义厚度,mm; Wa预紧状态下,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载荷(即预紧状态下,需要的最小垫片压紧力),N;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Wp工作状态下,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载荷,N; y垫片比压力,橡胶:y=1.4 Mpa,石棉:y=11 Mpa; b常温下夹紧螺柱材料的许用应力, Mpa; tb 设计温度下夹紧螺柱材料的许用应力, Mpa; 夹紧螺柱上的螺母与垫圈之和,mm。 3.2 板片 3.2.1 板片厚度应不小于 0.5mm。 3.2.2 板片两端应有对称的悬挂定位结构。 3.3 压紧板 3.3.1 压紧板要有足够的刚性,压紧板厚度的选取见表。 18 3.3.2 单板公称换热面积 0.1m2以上的板式换热器,在活动压紧板和中间隔板上宜设有滚动机构。 3.4 垫片 3.4.1 在垫片角孔一道密封与二道密封之间应设有 10-20mm 长、深 s32 通向大气的泄漏信号槽。 3.4.2 垫片应有保证密封的压缩量。 3.5 导杆 3.5.1 导杆长度 L1按下式计算: 2 2L1s1+n1s2+(s 0+s3)N p+3.5.2 上导杆挠度l1H +0.5 Np工作状态下,上导杆跨度中点的挠度 f 不得超过导杆长度 L1的 21000,且不大于5mm。 f 由以下公式求得。 f= f1+ f2+ f3+ f4其中: 5q L4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 19 f1按下式计算: f1= 1 1384EJL1时:f q L2 3 2 2f2按下式计算:当 L 2= 2 ( L L )2448EJ 2 13 4L1时:f q L 9 2 LL L当 L 2= 2 ( 32L L1 2L L1 1 1 )2 48EJ 2 4b2 16F11(3L2 b2f3按下式计算:当 C1b1时:f 3= 1 4 )48EJCF11(3L21C2当 C1 b1时:f 3= 1 4 )48EJbf4按下式计算:当 C2b2时:f 4=F2 2(3L12 1b24 )48EJCF22(3L22C2当 C2b2时:f 4= 1 4 )3.6 夹紧螺柱 48EJ 23.6.1 夹紧螺柱长度 L2按下式计算: L22s1+n1s2+( s0+s3)N p+1.5 Np3.6.2 夹紧螺柱光杆长度应不大于夹紧尺寸 L。 3.6.3 夹紧螺柱载荷 a)预紧状态下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载荷 Wa按下式计算: Wa=l B y b)工作状态下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载荷 Wp按下式计算: Wp=FD+FP式中: FD= a2pFp=2lBmP c)垫片有效密封宽度 B 应取垫片的最大宽度。 3.6.4 夹紧螺柱面积 a)预紧状态下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总截面积 Aa按下式计算: WaAa= bb)工作状态下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总面积 Ap按下式计算: WpAp= bt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c)需要的夹紧螺柱总面积 Am取 Aa与 Ap之大值。 d)实际夹紧螺柱总截面积 Ab应不小于需要的夹紧螺柱总面积 Am。 3.6.5 夹紧螺柱最小直径按下式计算: 4Am20 d= n3.6 板式换热器上宜设起吊机构。 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4、根据以上设计原则进行设计计算 经查凸面板式平焊钢制管法兰,选用以下法兰 21 公称压力 PN1公称通径 DN5栓 螺M16量 数4 母 螺M16 量 数4 圈 垫16 量 数4 .0 0 70 法兰理论重量 2.09Kg,圆螺母厚度为 30mm,凸垫圈厚度 20mm,六角头螺母 25mm,厚度法兰 C=18mm。参照 JB/T 81-1994。 设计压力 1.0MPa,试验压力 1.25MPa(液压试验) 板片材料:1Cr18Ni9 导杆:Q235-A、F 压紧板:Q235-A、F 接管:10 法兰:Q235-A 夹紧螺柱:Q235-A 支柱:Q235-A、F 表 2 垫片材料代号及特性 垫片材料及代号 1)2)适用温度丁 晴橡胶 N-20110 三 元乙丙橡胶 E -50150 胶 F 0 氟 橡018氯 丁橡胶 C -40100 硅 橡胶 Q -65230 石 棉纤维板 4)A 20250 垫片:(三元乙丙橡胶) 夹紧尺寸: L s0b Np n1s2 0.6 3.1 90 333mm压紧板厚度: KPp=a cK结构特征系数 a非圆形平盖的短轴长度,mm b非圆形平盖的长轴长度,mm k=0.3Z+ 6WLGP La2c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