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吸系统传染病纲要n 流行性感冒 n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n 肺结核n 习题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杆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杆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而引起流杆反复流行和大流行,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为特点。 流行性感冒n 病原学流感病毒不耐热,对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均很敏感。但对干燥及寒冷有相当耐受力,能在真空干燥下或 -20 以下长期保存。近年已证实禽流感病毒某些型可通过抗原变异后直接感染人类。流行性感冒n 流行病学1、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动物亦可能为重要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2、传播途径 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同一亚型的免疫力可维持很久,但不同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流行性感冒n 流行病学4、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起始较陡,于 23周内病例达高峰。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一次流行持续约 68周,流行后人群重新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乙型流感与甲型相似,亦可引起流行。而丙型流感多为散发感染。 流行性感冒n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 13d。流感的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发热 35d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年幼及老年流感患者,原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受抑制的病人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性痰液、呼吸急促、紫绀。双肺有干罗音, 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阴影等一系列肺炎表现。流感的肺外并发症较少见,偶有中毒性休克、心肌炎及心包炎。 流行性感冒n 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俗称 “伤风 ”,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菌为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等等。起病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一般 5 7天痊愈,属自限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n 治疗对症治疗包括解热镇痛药物和支持治疗。抗流感病毒药物应用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显示有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能缩短临床发热时间,减轻症状,加速疾病的恢复。流行性感冒n 预防1、在流感流行时,应尽可能隔离患者,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2、加强室内通风、消毒可用乳酸或醋熏蒸或漂白粉液喷洒消毒,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在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帕捂住口鼻,不要直接朝着别人打喷嚏。流行性感冒n 预防3、疫苗接着接种。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疫苗。应用与现行流行株一致的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可获得 60%90%的保护效果。老年、儿童、免疫受抑制的患者,以及所有易于出现并发症的人,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但他们对疫苗的反应率较低,一般只能获得 50%60%的保护效果。接种应在每年流感流行前的秋季进行。剂量为成人每次 1ml,皮下注射。间隔 68周再加强注射 1次。以后每年秋季均需加强注射 1次。如换用新的亚型疫苗,则应重新进行免疫。对鸡蛋过敏者为禁忌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除引起流脑和败血症外,还可引起肺炎、心包炎、泌尿生殖道炎、眼内炎、全眼炎、骨髓炎、关节炎和腹膜炎等。本病呈全球分布,散发或流行,冬春季节多见,儿童易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n 病原学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对干燥、寒(低于 30 )、热(高于 50 )及一般消毒剂和常用抗生素极为敏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n 流行病学1、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且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细菌很快消灭,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 50%,但不同年龄组带菌率不同。婴儿和年幼儿童的携带率是低的,但随年龄而升高,至 1524岁达高峰,在随后 2030年内逐渐降低, 66岁以后少有携带。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接吻等对 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n 流行病学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其后逐渐降低,在 6个月至 2岁时降到最低水平,以后因户外活动增加,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因此,儿童发病率高,以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6个月至 2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 11月至次年 5月,而 3、 4月为高峰。一般每 35年小流行, 710年大流行。欧美国家流脑发病率极低水平(约 1/10万)。亚洲其他国家呈局部流行。而非洲国家和蒙古,每510年发生一次大流行。脑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隐性感染,据统计, 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约 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型,仅约 1%为典型流脑病人。潜伏期为 110d,一般为 23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n 临床表现1、前驱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 12d,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2、败血症期 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多数病例于 12d后进入脑膜炎期。3、脑膜炎期 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n 治疗1、一般治疗 强调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及电解质。2、病原治疗 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3、对症治疗 高热时物理降温及应用退热药物;如有颅内压升高,脱水降颅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n 预后及时诊断,并予以合理治疗则预后良好,多能治愈,并发症和后遗症少见。小于 1岁的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n 预防1、早期 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密切观察接触者,应医学观察 7d。2、流行期间 加强卫生宣教,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婴儿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室内通风,勤晒衣被。3、疫苗预防 国内多年来应用脑膜炎球菌 A群多糖菌苗,保护率达 90%以上,使我国流脑发病率大大降低。注射后约 2周大多数受种者的体内均可测出杀菌抗体,持续 2年以上。对 6个月 2岁的婴幼儿隔年再加强免疫一次,共 2次。4、药物预防 对密切接触者,除作医学观察外,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恶唑进行药物预防,每日总量 2g连用 3天。国外采用利福平或米诸环来进行预防。肺结核 n 结核病是否在有人类以前就存在尚无法证明,但有人类就有结核病并不过言。在德国发现既距今 7000年以上的石器时代的人第 4, 5胸椎有典型的结核性病变。古代已经有结核性疾病。n 在发掘古埃及公元前 2500年的墓葬中发现木乃伊身上脊椎有结核性病变。n 我国医史中有关结核病的最早记载,则有 黄帝内经 所载 “虚痨 ”之症。东汉张仲景在他所著 “金匮要略 ”中有 “虚痨 ”和 “马刀挟瘿 ”的记载。前者系描述慢性肺结核病,后者系指腋下及颈部淋巴结核的肿大。张仲景能将肺结核和淋巴结核两者联系起来,认为颈部淋巴结核病变与结核病是同一虚痨之症,足以证明他的极高的临床观察能力。肺结核n 数千年来对结核病的认识和治疗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而演变的。明初葛乾孙曾指出营养、止血、清补及镇静对治疗 “虚痨 ”的重要性。对肺结核的治疗云:患此疾者或入山林,或居静室,清心静坐, 专意保养,节食戒欲,病可断根。这些记载与后来的空气治疗,营养疗法,山地疗养等极为相似。n 肺结核在本世纪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键康的主要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之一。n 从 20世纪 60年代起结核病化学治疗已取代过去消极的 “卫生营养疗法 ”,成为公认的控制结核的主要武器,使结核病治愈率达到 95%以上。但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结核病出现全球性恶化趋势,大多数结核病疫情很低的发达国家结核病卷土重来,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出现明显回升。肺结核n 流行病学一、全球疫情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约 20亿曾经受到结核杆菌的感染。结核病的流行状况与经济水平大致相关,结核病的高流行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相对应。世界卫生组织把印度、中国、俄罗斯、南非、秘鲁等国家列为结核病高负担、高危险性国家。全球 80%的结核病例集中在这些国家。无疑这些国家结核病控制将对全球的结核病形势产生重要影响。肺结核n 流行病学二、我国疫情我国分别在 1979、 1984-85、 1990、和 2000年进行了 4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当前的结核病疫情特点如下;1、感染率高 年肺结核杆菌感染率为 0、 72%。全国有近一半的人口,约 5 5亿,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城市人群的感染率高于农村。2、死亡人数多 每年约有 13万人死于肺结核。3、地区患病率差异大 西部地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和菌阳肺结核患病率明显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低于平均水平。肺结核n 流行病学三、传染源 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继发性肺结核的患者。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是随着痰排出体外而播散,因而痰里查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才有传染性。肺结核n 流行病学四、传播途径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到空气中而传播。咳嗽是肺结核患者排出微滴的主要方式,又是常见症状,因此,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和皮肤等其它途径传播现已罕见。肺结核n 流行病学五、易感人群 影响人群对结核病易感性的因素可分为机体自然抵抗力和获得性特异性抵抗力两大类。影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自然抵抗力的因素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社会因素。婴幼儿细胞免疫系统不完善,老年人、 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慢性疾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都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山区及农村居民结核分枝杆菌自然感染率低,移居到城市生活后也成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肺结核n 流行病学六、化学治疗对结核病传染性的影响 接受化学治疗后肺结核患者痰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呈对数减少、化学治疗 2周后即减少至原有菌量的 5%, 4周减少至原有菌量的 0.25%。接受化学治疗后,痰内结核分枝杆菌不但数量减少,活力也减弱或丧失。结核病菌传染源中危害最严重的是那些未被发现和未给予治疗,管理或治疗不合理的涂片阳性患者。肺结核n 病原学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冷、酸、碱等抵抗力强。在干燥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或数年。在室内阴暗潮湿处,结核分枝杆菌能数月不死。低温条件下如 40 仍能存活数年。煮沸 5分钟可杀死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太阳光直射下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经 27小时可被杀死,实验室或病房常用紫外线灯消毒, 10W紫外线灯距照射物 0.51m,照射 30分钟具有明显杀菌作用。肺结核n 临床表现一、原发感染 在结核病普遍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当结核分枝杆菌首次侵入人体开始繁殖时,人体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特异性免疫,使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和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的结核分枝杆菌停止繁殖,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的结核分枝杆菌大部分被消灭,这就是原发感染最常见的良性过程。但仍然有少量结核分枝杆菌没有被消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指点画《大树》课件
- 油墨厂三辊机转速校准规定
-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英语试题(无答案)
- 学生食品安全培训小结课件
- 2025-2026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手工搬运安全培训课件
- 会议管理制度保密
- 连续性认知形成路径-洞察及研究
- 手写安全培训课件
- 注册化工工程师练习题:专业知识测练习题模拟及答案
- 西一线安全改造ge机组-运行维护手册中文版-中文volume i
-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
- 听余映潮老师讲《咏雪》(课堂实录 )
- 华为TaiShan200-X6000服务器技术白皮书
- 地质勘查单位安全检查表-(修订本)
-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建重点项目表
- 中英-外研社五年级上册课文翻译(一年级起点)
- 氨基酸溶解性(共1页)
- GDX2包装机组工艺流程简介
- 张家口至涿州公路张家口段(含连接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
-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主流理论 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