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经济制度_第1页
隋朝经济制度_第2页
隋朝经济制度_第3页
隋朝经济制度_第4页
隋朝经济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朝经济制度篇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 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 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 (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 (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 (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 (1)进步性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 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皇帝的无能或无知又是造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削弱又会助长地方的分裂割据。 文化高压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这一称谓从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僚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这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下面设有九卿,是中央政府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丞相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位高权重;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军事。 级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总结: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探究点三 正确认识秦朝的历史地位】 (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公元前 230前 221 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制定秦律,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例 1 XX重庆卷 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三、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例 2 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 ,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实行郡县制 【知识延伸】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有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例 3 XX安徽卷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汉承秦制” 】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趋势:由相权较重到皇权集中。由机构简单到组织庞大。由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由治理中原到统治边疆。由凭际遇用人到建立发展一整套的人才选拔制度。 (3)意义:积极作用:巩固了新兴的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政权;维护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原与边疆的交流;形成了一套封建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消极作用:皇权无限扩大;封建特权制度化、普遍化;封建道德、礼教体系化。 【思维发散】 “汉承秦制”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它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的延续;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秩序,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的作用。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例 4 XX海南卷 “汉承秦制” ,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篇二:隋唐经济制度考点1.如何理解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解题思路:隋末,地主阶级在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唐朝建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使流亡无地的农民再回到土地上进行生产和通过什么办法对他们征收赋税。不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治就不会稳定,国家财政就缺乏保障。为此,唐朝统治者沿用并改进了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均田制:唐田令承认,农民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占有的田地合法,并将国家控制的荒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因此,均田制的实行对于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均田制决不是平均分配土地,也不保证每个农民都能占有法令上规定的土地数目。均田制的真正目的,是保证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的前提下,以均田为根据向农民征收赋税,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对土地的贪欲越来越凶,同时,封建政府加在人民身上的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大量农民弃家卖产,流亡他乡,地主则乘机大肆兼并土地,均田制逐渐被破坏。 租庸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它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征收对象。它规定:受田的农民必须交纳定量的租、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赋税额由随意征收改为固额征收,赋役负担相对减轻,纳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因此,它的实行,在唐前期既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相应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手中的土地更少了,大批逃亡,租庸调制对他们不再适应。同时,对兼并大量土地,拥有大量谷帛的地主们,仅按人口向他们抽租庸调实在所得不多,而且地主还千方百计隐瞒丁口。这一情况,在安史之乱后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缓和阶级矛盾,改变赋税制度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两税法: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收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故越来越严重,大地主干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 许多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两税法只严格地执行了一个很短的时期。 2.如何认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解题思路: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创立和发展,是北魏以来经济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使得普通地主的经济实力得到加强,他们纷纷要求加入国家政权中来,参与国家管理。而操纵国家政权的士族地主却日益腐朽没落,他们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着仕途,且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经济政治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于是改革选官制度成为历史的必然。 发展演变: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土科,科举制形成;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土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1905 年废除。 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各阶层尤其是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土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对西方国家选拔人才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科举制毕竟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从本质上讲也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手段,到封建社会后期,其腐朽性和反动性日益暴露。 3.如何理解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题思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补充,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但是,封建国家的最高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它只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之。 4.如何理解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解题思路:府兵制因设立军事组织兵府而得名。初创于西魏。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封建军制。 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在隋以前,府兵和他的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归州县管理,这在战争不息、军队调动频繁时 期是难免的。但因此军人容易包庇本家甚至外人,隐匿户口,不纳租税。隋文帝把军人的户籍编人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从事生产;一面仍保留军籍,轮翻宿卫,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府兵制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这样,中央政府就能够随时调集重兵,保持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镇压力量。 府兵制的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消除了胡汉分治的痕迹,同时,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但是,府兵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了农民的身上。 按照唐朝规定,府兵的挑选,应该“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这种征发制度使府兵中保有相当数量的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府兵就能更有力的执行其对内镇压的职能。唐初,府兵地位比较高,参加征役可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受抚恤,府兵的征调还不困难。到唐高宗以后,战争频繁,不仅勋赏不行,甚至还要夺赐破勋,于是地主富户想方设法逃避兵役,兵役负担就全部落到贫下户身上。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贫下户失去土地,无力自备衣粮,加之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较多,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寓兵于农变成了兵农分离,兵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同时,内地与边镇的兵力部署也发生了变化:外重内轻。募兵制基本上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军队,兵将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5.如何评价武则天? 应试技巧: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必须要掌握评价的标准与方法:1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评价:全面、公正、客观;2 对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究竟是持肯定态度还是持否定态度,可借用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来考查:即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切忌感情用事或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 武则天统治时期,她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来维护自身统治。如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从事佛教,修筑佛寺,大兴土木工程等。但是她在位期间,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为广揽人才,她创立“自荐”求官制度。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如名相狄仁杰、姚崇等。所有这些,使得在武则天当权的半个世纪里,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因此,对于武则天,应持基本肯定的态度。 6.如何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边疆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北部回纥,西北突厥,西南南诏,东北靺鞨,如同一家的西部吐蕃。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巩固,究其原因有:1 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的开发;2 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3 唐朝前期国力的强盛;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交通的发达。 唐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战争、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会盟。在这五种主要方式中,和平方式是主流。这一方面体现了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开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民族间友好交往的整体趋势。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吸收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等。但同时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对内地汉族产生过重要影响。如唐诗所描述的“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如何处理民族关系,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7.如何认识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中外友好交往频繁,究其原因有 1 交通的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往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 ,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 ,可到达波斯湾。2 唐朝国力的强盛,各方面几乎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 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中外僧侣在推动中外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范围广泛,以亚洲为主;以和平交往为主;以互通使节、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往,以外国向中国学习为主。但同时外国的经济、文化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中外之间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大大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丰富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有利于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民的先进经济成就和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交流,对亚洲各国的历史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篇三:第四章第 4-5 节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第四章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2. 难点:对科举制实行的准确理解、府兵制到募兵制 第四章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制 1. 情况: 隋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事无不总”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2. 意义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力。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条件 (1)产生 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政治出路。 中央政府利用庶族地主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 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唐朝将科举制予以完善的表现。一是,表现在科目设置上的增加;二是,选拔人才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皇权;三是,科举为中小地主阶层打开了仕途,使寒门出身的人可通过科举取得高官厚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一心一意科举,从而扩大了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治基础。3. 影响:是隋唐两代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 抑制了门阀势力。 扩大了官吏来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具有一定的文化统制(垄断学校教育内容、科举考试内容)与文化普及(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功能。也使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科举制为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采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在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秦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机构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西汉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进一步加强了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但秦汉以来始终未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较好地解决了皇权与相权之争,突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在中央机构设置,官员选拔任用上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两者相互作用使封建国家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有了提高,从而有力地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 府兵制的形成 府兵制开始于西魏。府兵制是因设立的军事组织单位兵府而得名。它是由鲜卑部落兵制发展而来,又逐渐汉化、汉制。隋朝府兵制形成,唐初进一步完善。 2. 府兵制的特点及其作用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一种兵制。开始是兵农分离,以后逐渐走向“兵农合一” 。实现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完成这一重大改革的是隋文帝。隋文帝曾颁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耕田籍帐,一与民同” 。隋文帝这一诏令改过去兵民分治为兵民合治,从而实现了“兵农合一” 。府兵有事“则令将以出,事解辄罢” ,从而使将帅不可能拥兵自重。府兵直接来自均田制下的农民。这样府兵制既能保证封建国家的兵源,又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负担,将兵役之苦完全转嫁给农民。唐代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中就深刻揭露了府兵制的农民征役之苦。因此,农民逃避兵役的现象十分普遍。 3. 募兵制代替府兵制的必然 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4. 募兵制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召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5. 府兵制和募兵制的特点及评价 (1)府兵制 特点:与均田制结合, “寓兵于农” “兵农合一” ,兵将分离。 评价: 有益于国家的统一(政府管理的户口增加、兵员扩大) 、富强(农业发展、赋税增加)和民族融合(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 沉重的军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2)募兵制 特点:职业兵,兵将形成隶属关系。 评价: 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 (3)变化原因 均田制破坏;兵士逃亡较多;府兵地位下降;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四)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 租庸调制 (1)特点和作用 在赋税制度上,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 ;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隋和唐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有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采。 (2)租庸调制的破坏 唐朝时,尽管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但农民的负担仍沉重。除租庸调外,农民还要负担杂徭、地税、户税。唐朝至武则天统治时,土地兼并就已严重,天宝年间兼并之风更盛,均田制遭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逃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2. 两税法 (1)两税法产生的社会原因 均田制瓦解,农民破产流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封建国家税收减少;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集中日益严重,封建私人庄园经济兴起;安史之乱引起社会动荡,赋税混乱。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以均田制为基础,按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租庸调制必然瓦解。新的适应封建私人庄园经济发展需要的赋役制度产生。 (2)评价两税法 两税法以土地、资产多少为征税标准,这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两税法征税标准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赋税均摊,限制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两税法征收户税、地税的变化,不含役税,体现了实物地租的特征。它是我国古代地租形式由劳役地租为主向实物地租为主过渡的表现。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发展的进步。两税法的实施,使中唐以来杂乱的税制得以统一,这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两税法的产生,实际是土地兼并发展的结果。它的实施,实际上承认了土地兼并的合法性。之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地主阶级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给农民,农民负担更加严重。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 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第四章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隋唐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繁荣 原因: 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改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工程。 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交通发达。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改进工具、开荒、创制新产品等) 。 (二)农业的发展 原因: 政治稳定; 政策重视; 作物传播; 技术提高; 兴修水利。 表现: 土地面积的增大:途径是围湖造田(圩田)和向山要田(放火烧山) 。 作物产量的提高;途径是种植面积扩大,两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广。 经济重心的南移: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破坏严重,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开始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灌溉农业的发展:隋大运河除交通外,亦有利于农田灌溉;唐设专职管理水利事业,兴修不少水利工程(政府重视) ;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力灌溉农田(解放人力) 。 耕作技术的提高:江东地区的曲辕犁比西汉时的耕犁效率更高,便于水田耕作。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市场需求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