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西周的土地制度_第1页
评价西周的土地制度_第2页
评价西周的土地制度_第3页
评价西周的土地制度_第4页
评价西周的土地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评价西周的土地制度篇一:西周社会几大基本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西周社会几大基本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主要制度包含四个方面,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度。 一、宗法制度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是在西周初年形成的,宗法制度是同分封制相配合的,周公鉴于夏商两代王位继承不善的历史教训,为使周朝免于王位继承纷争造成的内部混乱确定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度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强调等级。大宗由嫡长子一脉相承,他代表了宗族祖先的延续和其权威的传承,小宗对大宗的服从,不仅是对宗族权威的服从,也是对国家政治权威的服从。第二特点是:强调血缘相亲。就是通过维护各级同姓贵族的利益来团结整个周族的力量,也就是通过强调血缘关系,以期达到对天下万邦加强统治的目的。 宗法制度影响之深远,因宗法家族社会存续时间之长久而难以估量,它已深深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正面影响: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 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负面影响:第一,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在宗法家族社会里,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倡“三纲” “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仁、义、礼、智、信” ,甚至提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这些极端专制的思想和理论,极大地禁锢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将个性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个变成了奴隶和机器,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维持了数千年,世所未有。第二,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宗法家族社会强调血统,尊崇共同祖先,排斥异姓异族,使得我国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习惯,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亘古不变,影响至今。第三,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文化与政治从来就难以分离,在中国尤其是如此。在宗法社会,传统重于变革,礼教高于一切。 二、分封制度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执行相应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就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表现为受封对象多样。西周时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受封的王族最多,尤其是姬姓贵族,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 ,地位位臵也大都较为优越。第二个特点是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分封制的内容主要规定了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的权力主要是获得土地和人民,其在封国内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独立性。其义务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如政治上镇守疆土和朝觐述职,军事上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 第三个特点是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相连,天子分封诸侯,诸侯有权在自己的疆域内进行再分封,其庶子可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应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对后世的主要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分封制的作用: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 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三、礼乐制度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 ,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成为更加成熟细致的西周宗法制度的载体。 主要特点是:依据西周宗法制度的等级级别,形成了各种名分,再按照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基础上产生的种种制度、规则、典礼,周礼更加严密和等级化,是更加完备、成熟的西周宗法制度的反映和外化。 对后世的影响:在西周社会,维持整个社会的核心,保证国家机器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主要规范,是礼的精神,礼的规范。周代礼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以后各个朝代都把定礼作为立国之本,但基本没有超出周礼的框架。传统礼乐文明有助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礼乐无常制” ,应该与时俱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比如其中对中和之美的爱好,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对道器合一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的歌颂,对社会和谐的规划,对艺术目的的设计,对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传统的礼乐文明,有许多值得当代人反思和学习的地方。孔子在对周朝礼乐制度有所损益的基础上,对礼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独特的礼乐精神。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都有生动的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 四、井田制度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 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 主要特点: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西周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让诸侯国拱卫王室,贡献财物,从而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4 礼乐制度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第 三章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思想制度,它和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维护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封建统治秩序.礼乐制度是形成和广泛应用于西周时代(前 1046前 771 年), 并为周以后的各朝各代所沿用信守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乐记有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舞蹈),谓之乐;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制的核心内容是秩序,尊卑、长幼有序,乐制核心内容是思想,就是意识形态,让大家同意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以促进国家稳定。无论从哪个角度以及何种意义上说,礼乐制度对于中国文化的 影响和塑造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或因素所无法相比拟的。周代是最早对“礼” (祭祀等仪式)和“乐” (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规定的时代,即所谓得制定礼乐。如果说商代人尊崇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崇的则是礼。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颁行的。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因此, “礼”并非“礼貌” , “礼节”那样简单。 “礼”的本质是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以混淆。这样就形成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周公把“尊礼”看作推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如果违背了“礼” ,就是“僭越” 。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但是,一个社会只讲究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没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 ,使“礼”与“乐”相辅相成。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乐” ,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色彩。 “乐”的功能是,以音乐激起共鸣情绪。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 “礼”与“乐”不能混淆,有着本质的区别。 乐记中说得好:“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意思是说, “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礼” ,讲究差异;“乐” ,讲究和同。 礼乐文明在周代获得了高度的发展。 起初,周文化落后于商文化,后来继周朝建立之后,吸收了商文化的成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意识形态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到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彻底瓦解了,随即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 “礼崩乐坏”成为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 礼乐制度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即统治阶级的要求),社会需要,经济需要,文化需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秩序,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它忽略了下层人民的文化需要,而且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永久停留在奴隶社会,也不可能就只有礼乐制度这一种音乐文化。按礼乐制度规定不能变动的音乐,随着时间的远逝,即使是贵族也已越来越对之感到隔膜,逐渐把它们看成只是“古乐”而已;西周雅乐的政治作用将与其无味的“古乐”一起萎缩、僵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1.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雅文化的逻辑起点。中国雅文化,以诸子百家为发端,而诸子百家,恰恰都是在反思和总结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既是广义的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又是维护各种狭义的政治制度的润滑剂,正是在礼乐的维系下,宗法封建的各项政治制度才能够相互包容而真正有效运行。中国历史上不管王朝如何兴替,但礼乐的延续却始终一脉相承,道理也在这里。 3.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和宗法制本就有极深的血缘关系,因此礼乐在社会生活层面上运行时,就很自然地与宗法制相结合,从而构成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轨道,深远而全面地塑造着社会文化的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从经济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是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反过来,它又强化着小农经济安土重迁的文化性格,排斥商业文明。这也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缓缓迟来的重要原因。 5.从伦理文化的层面上,一方面,礼乐制度本身天然地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因此,它为各种适龄的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和精神素材;另一方面,礼乐面对的是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以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核心的私德十分发达,而以社会公共生活为内容的社会公德则十分欠缺。6.礼乐制度最初的话语权是贵族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汉代以后的话语权则是男性的,因此,种种压制乃至摧残女性的教条便蜂拥而生。孔夫子治理鲁国的都城时,就推行过“男女别途”即划分男女各自的道路行走区域的歧视性办法,他的徒子徒孙更是变本加厉。汉代以后,女性从懂事之日起,便从父母那儿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育。宋代开始, 女诫 、 女儿经 、 女论语 、 女训约言等等专为女性而作的蒙学读物风行于世。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女性自身也从内心接受了种种歧视性的教条。 篇二:XX 尔雅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分)1 先秦时期诞生的思想观念不包括() 。 分?A、大同观念?B、天下观念?C、天人合一?D、人定胜天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 一个民族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分?A、相同的语言?B、相同的价值观念?C、 共同的生活理念?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3 教化民众时军民关系是怎样的? 分?A、君民同心?B、君民异心?C、君主威严?D、百姓完全服从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4 东林党指的是明代晚期以()为主的政治集团。 分?A、朝廷宦官?B、内朝外戚?C、江南士大夫?D、皇权继承者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5 黄老思想要求帝王长生久视,长生久视的关键是() 。 分?A、礼乐宴饮?B、清心寡欲?C、灵丹妙药?D、传宗接代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6 仁者的最高标准是() 。分?A、欲而不贪?B、文行忠信?C、克己复礼?D、博施济众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7 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 分?A、治理家室?B、治理国事?C、治理万民?D、治理夷狄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8 古代的三军指的是() 。 分?A、海、陆、空?B、上、中、下?C、前、中、后?D、骑、步、炮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9 中华民族统一化文明的形成是在() 。 分?A、殷商时期?B、周家分封制建国以后?C、篇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井田制 主要内容: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贡赋。农民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 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他们各自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成千块、上万块地留给自己,叫“公田” 。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 ,驱使奴隶集体耕种。 瓦解: 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 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私田出现。早在西周中期,诸侯王瞒着周王室开垦的田地。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当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奴隶的逃亡,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公元前 660 年左右,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个历史性的进步,在当时各诸侯国的影响很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标志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公元前 548 年,楚令尹子木整顿田制,视土地高下肥瘠, “量入修赋” ,其后各国也纷纷效法。 本来这些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旧秩序,但它们既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已成的事实,从而事与愿违。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二)屯田制 屯田制指的是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屯田制就是以屯 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兴起于三国时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主要内容: 官府提供土地,收获的谷物按比例分成。用官牛者,官六私四;不用官牛者,官私对分。这样的剥削办法达到了积粮供军的效果,百姓虽然吃亏,但能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他们已经跟满足了。 (三)均田制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从北魏太和九年(485)政府颁布均田令开始实施,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废弛,前后约三百年。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被破坏。 主要内容: (1)男子 15 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 40 亩,妇人20 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 1 头授田叨亩,限 4 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 20 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 20 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 10 亩,妇人 50 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受田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数额不等的职分田,刺史 15 顷,太守 10 顷,治中、别驾各 8 顷,县令、郡丞各 6 顷,不准买卖,离职时交于继任者。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也叫“输庸代役” 。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 瓦解: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 780 年) ,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均田制虽然包括私有土地,但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能够还授的土地就越来越少。均田令虽然限制土地买卖、占田过限,但均田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地主兼并土地是必然要发生的。正因为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经过北魏末年的战乱,无主土地和荒地增多。继起的东西 魏、北齐、北周、隋,施行之后又破坏。隋末农民起义后,人口大减,土地荒芜,新建立起来的唐王朝重新推行均田令,成效显著。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随着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转化为私有土地。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终于废弛。(四)两税法 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创两税制。 国家不在垄断土地分配权,以长期控有赋税源泉,而在承认既成土地所有关系,以改进赋税收入,这即是代替均田制以及租庸调制而出现的杨炎两税法。两税法的精神,不在字面的每年两次征收,而在于取消了把此前有国家统制分配土地规制。由于没有更好的税制来代替,这种税制就成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基本税制了。 主要内容: 1. 2. 3. 4. 5.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向农户征派的租庸(调)和杂徭全部废除,但是成年劳力数额的统计仍须进行,并按照过去的有关法则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 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申报其出入之数。 6. 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 ,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弊病: 1. 2. 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 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 3. 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 ,到后来无法 交纳,只有逃亡。于是土地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农民沦为佃户、庄客者更多。 (五)一条鞭法 1581 年,明朝大学士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因为实施这一改革的前提是清查土地,所以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因遭大地主的阻挠而停止了。然而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 ,下启清代雍正帝的“摊丁入亩” ,是封建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 主要内容: 一是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 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收; 三是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田赋,除政府必须的米麦仍然交实物外,其余以白银折纳;徭役,一律实行银差。这就肯定了货币在赋税征收中的主导地位。意义: 一是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用。它不但限制官吏巧立名目,加征赋役,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二是它实行赋役折银征收的办法,适应和促进了明朝中期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交纳银两,农民、手工业者必然把大量产品投入市场,促进商业繁荣。徭役折银,农民可自由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