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_1_第1页
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_1_第2页
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_1_第3页
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_1_第4页
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一讲中国古代政治史【学法导航】1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2掌握重要概念的比较: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隋唐与明科举制的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制衡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等以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比较为例,探讨比较方法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与宗法制相联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解答比较题的技巧是思考对应比点,有了对应比点,答题相对容易。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对应比点为“实行条” “传承制度” “官吏权力” “与中央的关系” “官员职责范围” “历史作用” 。以此为例子:比较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与元朝行省制的区别 3本专题误区提醒:(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即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时的政治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3)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但三省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从总体上看,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元朝。 ()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4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知识难懂,有关的试题难做,尤其命题注重新材料、新背景,少数同学对新材料感到棘手,多数是古文材料。以下列试题为例子,探讨做题的应变和技巧。 【典例 1】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礼记大传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技巧有两点:一是抓住关键词,二是排除法选项。本题的关键词有“宗”“小宗” “礼记 ”,其中“宗”字共出现 4 次。A 项所述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尧、舜、禹之间的让贤,排除。项所述在题干中没有分封的内容,排除。D 项不符合礼记大传史实,排除【典例 2】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有两个选项为“主张” ,另两个选项为“反对” ,通过信息“封子弟功臣” ,可知本题涉及郡县制, 、D项排除分析信息“子弟为匹夫” “非所闻” ,可知本题答案为 A 项。解答本题的条是首先弄清“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概念【典例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三明中叶以后,内阁首辅的基本职权是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的基本职权是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请回答:(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明清宰相的权力逐步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直至顶峰。本题材料是新背景,但考查的内容仍以君权与相权关系为主,第(1)问四位帝王在对待相权问题上措施不以,但实质上都是削弱相权,扩大君权回答第(2)问要注意关键词“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 ,意思是宰相有权往往会危机国君的统治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是宰相的原因回答第(4)时注意关键词“有明之无善治” ,意指缺乏全面的统治制度,政治腐败答案:(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士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重用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相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权加强(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典例精析】1(09 年北京文综)图 6 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井田制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 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 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 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项 2(09 年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 【解析】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3(09 年江苏历史)“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 D 项正确 4(09年广东历史)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的主题可能是 A 王位继承制度B 分封制度三公九卿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在结合图中“封建论”的字样,就可以判断题目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封建”概念的理解, “封建”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所以选 B(09 年海南历史)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 ,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 “周政” ,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 D 项符合题意6 国语晋语曰:“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这种现象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层层剥削的情况。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A分封制B井田制郡县制D宗法制答案:A解析: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层层剥削的情况” ,容易错选B。通过材料可知, “公” 、 “大夫” 、 “士” 、 “庶人”是分封制的体现,故选择 A。7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不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国诸侯国嫡长子、嫡长孙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答案:A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周王室范围内,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其中只有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所以 A 项的表述是不符合宗法制的宗旨的。8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特别是许多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人祖归宗,认识到了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 。这种“人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分封制B宗法制郡县制D井田制答案:B解析: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在古代中国,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符合“人祖归宗”这一特点。9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答案:A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是:题干中所列官制是中央官制,古代中国中央官制要解决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要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选择 A 项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窃令而并起。 ”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A分封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宗法制的确立D三省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郡县制的确立,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任命,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有叛人而无叛吏” 。11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汉武帝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司法权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答案:解析: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原来的“三公九卿”退居“外朝” ,而不是被废除;宋朝时设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财权;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为国家顾问,没有决策权 12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所表见(表现) 。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执宰相) ,迥乎异矣。 ”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答案:A 解析: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考查的重要内容,属于容易试题。本题重点落脚于对明朝内阁制度的理解上。选项 B 与史实不符,明朝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六部执行皇帝裁决,二者地位不同,选项也不正确选项 D 的说法错误,也不正确。选项 A 反映了明朝加强皇权的史实,正确 13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这里的“内”是指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东、山西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淮水以南原南宋地区答案:B解析:元朝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直辖大都及其附近的河北、山东和山西。14629 年唐太宗下了一道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的诏令你认为这道诏令的出台与执行不可能通过A皇帝,中书省B尚书省,吏部礼部,户部D门下省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唐代中央政令运行程序,从材料中可得相关信息,考核官吏政令出台与执行不可能通过哪个部门,答案中出现了户部和礼部,他们的主要职能是与考察官吏无关。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后,常常“彻夜难眠” ,其“难民”思考的核心问题有二:一是如何重建和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经过彻夜难眠的思考,引发出“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喜剧,引发了一整套强干弱枝、加强中央、削弱地方计划的出台材料二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述历史人物是谁?材料一中人物在“黄袍加身”后“彻夜难眠”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在中枢机构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2)材料二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是哪一朝代的创新?它的实施有何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矛盾。(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解析:本题不仅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事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描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依据地图上的“行省”便可回答,第(3) 、 (4)问,较容易,综合所学知识便可进行回答答案:(1)宋太祖赵匡胤。原因:宋太祖面临着如何避免地方割据、巩固统治的问题。措施:废除三省制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事机构;设枢密院掌管军政;设三司掌管财政。 (2)行省制。元代。历史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4)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明中叶以后,内阁首辅的基本职权是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的基本职权是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解析:从秦朝、西汉、唐朝、宋朝到明清宰相的权力逐步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直至强化到顶峰答案:(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士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重用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相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权加强;(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专题综合】一、宗法制及其影响“宗法制”既是商周时期制度的基本史实,又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直至影响到现在的一个基本历史概念。学习“宗法制”这个概念,需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1基本特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男系血统为中心;家族血缘关系明确;等级、辈分分明。这是对“宗法制”狭义的理解 2通过三种关系,宗法制把这个社会中的人,有单纯的家族内部关系变成了整个社会的关系:政治联系,例如,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姻亲关系、师生关系。3 “宗法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就是皇位家族世袭制。家族关系变了,也就改朝换代了例如,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内容之一,最后王莽自己称帝,把国号“汉”改为“新” ,西汉灭亡了,刘氏天下变成了王氏天下。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王莽篡权。同样,唐朝,武则天称帝,把国号“唐”改为“周” 。历史上却没有说“武则天篡权” 。何解释这样的历史现象?这就需要从“宗法制”的角度去理解。王莽是男的,他改变了刘家家族系统,所以从汉到新,改朝换代了不管武则天如何改国号,把“唐”改为“周” 、 “陈” 、 “宋”都行,有一个变不了,那就是,武则天是李家媳妇的身份。武则天掌权,还是李家王朝。假如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她称帝之前改嫁了,武则天再有才华,也当不了皇帝;即使是当了皇帝,然后改嫁再婚,估计她那个皇帝宝座也坐不了几天。4今天,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 ;把父亲的父母成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 、 “外婆” 。 【典例 1】当今流行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两岸关系:隔山隔海难隔情,同宗同族同心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网易娱乐网)讯,为援助台湾“88 水灾” ,8 月 17日 19 点 30 分,来自内地、港台的数百位艺人齐聚香港亚洲博物馆,参加“88 水灾关爱行动”赈灾晚会。刘德华、张学友、等知名艺人纷纷登台献唱,为灾区募款。张国立作为内地艺人的代表在现场捐款,此次赈灾晚会共募得善款约 600 万人民币材料二XX 年 8 月 19 日,胡锦涛同志在接见以高金素梅为团长的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时说,中华民族历来有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我们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台湾同胞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将继续向台湾同胞提供救灾援助,支持台湾同胞搞好灾后重建材料三XX 年“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台湾同胞对大陆受灾同胞所展现出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材料四XX 年 6 月 11 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吴伯雄主席这次在北京会谈了约一小时,获得多项共识。吴伯雄在会后的记者会上极度肯定这次会谈。他认为国共平台非常重要,将来领导人的会谈在一年左右见一次是非常自然的事。所以我们会坚持下去,不走回头路。这一年海基会与海协会有三次会谈,达成了九项协议,一项共识,成果显著。但是要补回过去八九年的空窗,所做工作也不算多。共识中最基本的一项是双方都坚持反对“台独” ,以“九二共识”为互信的基础请回答:(1)两岸同胞具有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以古代和近代史实说明这一传统美德?(2)运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3)依据材料四,指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前提是什么?(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岸“难割情” “共心声”的原因。答案:(1)史实:1661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 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刘铭传率领清军积极抵抗侵略者,上海、福建人民自发组织援助台湾人民抗法。马关条约签订后,大陆民众积极支持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宗法制。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它使中华民族形成“尊祖敬宗” “认祖归宗”的民俗,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将会产生积极意义。 (3)双方都坚持反对“台独” ,以“九二共识”为互信基础(4)原因:相同的血缘和文化;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解析:回答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主要回答大陆人民支援台湾的事迹。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词“血脉”与古代政治制度联系,可知这一制度是宗法制。第(3)问的答案来自材料四。第(4)问可从文化、经济交流、国家统一角度分析原因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 含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未变,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组成、地方机构的设置、文化专制的措施等。2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例如,商鞅变法中作出了建立县制的规定,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做法和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朝代的整体变化,还要掌握其组成部分,如中央机构、监察制度、地方管理、文化控制措施等在各阶段的变迁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帝国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从此,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西汉时期巩固。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创设刺史制度,使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确的统治思想;皇帝对各级官吏的监察逐步制度化隋唐时期完善。隋唐时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前者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做法也为后代所效法;后者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极大败坏了学风;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从此,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族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提示:从限制相权、设置地方机构、加强思想控制、军队统帅等方面考虑。清朝后期衰落。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1912 年 2 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3 评价: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三、在中央权力分配及处理中央地方的关系上,中国封建社会与近代美国有何不同?中央权力分配:中国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属于总统,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2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中国中央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政体体系存在。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国家主要权力,同时各州又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典例 2】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曾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材料中的“任何人”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2)下图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该政治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布卢姆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摘自美国的历程上册(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确立共和制的?材料四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4)材料四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你是怎么理解的?答案:(1)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 。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为贤(2)中书省:草拟、颁布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命令。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3)背景:人们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州政府软弱,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力;世人认为美国不可能建立共和制(4)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模式,古希腊是民主政治,古代中国是君主专制,美国和中华民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第(1)问的“特征”答案来自材料。掌握唐朝政治制度,容易回答第(2)问。第(3)问材料较多,实质上是考查美国“邦联” “联邦”体制问题。第(4)问的“理解” ,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辛亥革命的教训思考。【典例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材料二伯里克利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材料三:材料四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请同答:(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体现了哪些民主内涵?(3)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构建的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还包含哪些内容?(4)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答案:(1)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材料一所示政治制度的实质是君主专制,材料二反映的是奴隶制民主政治(2)选举制,任期制,集体领导的议会制,比例代表制(3)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内容:民主区域自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解析:回答第(1)问时首先要读懂材料一示意图,它反映唐朝的行政机构,回答“本质区别”要分清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提炼观点。第(2)问强调的是“民主内涵” 。回答第(3)问时抓住关键词“民主党派可以监督共产党” 。回答第(4)问时可以从国情、法制建设、文化氛围方面分析三、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的区别 1 产生背景不同:明朝内阁的产生是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不堪重负设立;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2 产生方式不同: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领袖担任。3 权力大小不同:明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只备皇帝顾问;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4 性质不同: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凸显了皇权的进一步加强;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构,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典例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四“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 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请同答: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