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品德课堂的转型从“因学而导”起步_第1页
小学品德论文:品德课堂的转型从“因学而导”起步_第2页
小学品德论文:品德课堂的转型从“因学而导”起步_第3页
小学品德论文:品德课堂的转型从“因学而导”起步_第4页
小学品德论文:品德课堂的转型从“因学而导”起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品德与社会学科论文启学在左 导行在右品德课堂的转型从“因学而导”起步【内容摘要】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或可成为是定型期。为了提升小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主动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采用“导学式”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道德只有存乎于学生的内心,才能指引学生的正确行为,引发他们真实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所以,品德课的教学,一定要遵循从学情出发的原则,引导学生利用“学案”这根拐棍自己学“教材”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方式去体验道德,践行道德。本文将从课堂实践出发,由“学案引思,有效启学;兴趣为法,有效助学;智慧应变,有效导行”几方面来作较具体、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启学 导行 因学而导前人很早就在研究“学”与“导”的关系。新课标倡导“以生为本”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时至今日,放眼品德课堂,我们发现仍是教师引经据典, “讲风”盛行不下,教师的导“涛声依旧”澎湃。事实上,这种“说教”形式的德育课堂,是用着品社教材中的材料硬拽着孩子往“正道”上走。孩子们没有自己的探索空间,德育的目标往往停留在书本上,情感的体验空洞而肤浅。学生往往知行而不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确,审视我们的品社课堂,孩子们说得多,做得少;听得多,动得少,知行不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以下笔者将从现实出发,结合课堂实例来阐述、分析“导学案”在品社课中的课堂运行机制,实现有效的品德养成教育。一、学案引思,有效启学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说是把生活细节提升到理论的层级来讨论交流,认知明理。学生在课堂上要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每位授课老师在研读教材的视域中要仔细思索和探究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我们在课堂上直接地提出书本中固有的问题,让学生来根据书本上的案例思考问题,并辨析和明理,仅限于“纸上谈兵” ,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显而易见,课堂效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2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明确什么道理,这取决于教师为学而预设的导。如小学品德与社会四上的第一单元 成长的脚步第3课当冲突发生后旨在教育学生:同学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会理解别人、宽宏待人。笔者在教学前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接轨,实行先学后导的策略,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冲突”的来源,便于率先形成问题意识。案例1.3.当冲突发生以后(助学单)1.填一填: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次冲突。 (注意是发生在班里的,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的,可以是亲眼目睹的。 )2.练一练:当生活让我们面对面冲突作为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往往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冲突面前,我们会有哪些不同的反应呢?请选择你的合作伙伴,模拟其中一组情境演绎成小品。排队的时候,你不小心踩着了后面的男同学的新鞋,他张口就骂:“哪个不长眼的?”班上两位同学因为一支笔争吵了起来,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竟然动起手来。你已经多次“警告”同学们别再叫自己的绰号。可是,今天中午 A 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又叫了你的绰号,同学们哄堂大笑。3.想一想:冲突事件当时的处理方式对双方造成的影响主人公想法 对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我的评价事件 1事件 2事件 3设计上面的“学案”的理念: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达成宽容、体谅他人的德育目标。因此,助学单中设计的3个问题指向性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的,使他们对生活中的冲突发生的起因、经过和影响有一个明晰的了解。用“助学单”作为桥梁,让学习的坡度放3缓,带来的好处是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的事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直接介入并顺势引导。这样基于学生立场的导学, “学”是核心, “导”是线索,因学而导,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亦如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严格地说没有谁可以教会任何东西,所有的教会,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冲突从生活中来,学生体验了冲突发生的“两败俱伤”才会豁然明白“宽容、体谅”带来的双赢的效果。学生在今后面对生活中的冲突时,才会主动化干戈为玉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兴趣为法,有效助学一节课的效率往往是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合在一起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不是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充分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这些能力也能在助学单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教师如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必定能够在生动有趣的道德情境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诚实是金之前,我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自己准备的诚信的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也可以请出听众来说说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案例2.诚实是金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生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狼来了的故事。师:这个放羊的小孩最后说的确实是真话,为什么人们却不相信他?生1:因为他前面几次骗了大家。大家会觉得这一次也是骗人的,就没有在意,也不想再受骗上当了。生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诚实的孩子,诚信是金。当然,课堂到这里学生感知到了诚实的重要性,但也片面地认为说了谎就是再也不会被信任了。我要让学生从故事中跳出来,客观辩证地去看待诚信问题。师:放羊的孩子永远是不诚信的孩子吗?他在人们都不相信他的话之后会有哪些改变?当他改变之后,我们会怎么对待他?生 3:他要是知错就改就还是一个好孩子。人们以后会相信他的。生 4:诚实很重要,只要面对现实,勇于承认错误。4正如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 ”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关于诚信的故事登台讲述,在讲述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真情投入,因此感受也是特别的深刻。因为是有备而来,学生在课堂上就显得自信和从容得多,并对课堂的学习充满了兴致。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角去补充教材,延伸文本内容,依据自己的兴趣表达,自由思考、领悟身边、生活中的哲学,寻找道德的意义,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不仅使新课的教学有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对“诚实”的含义有了具体可感知的画面。品德的养成源自于生活故事的渗入和积淀。品社课中以兴趣为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中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思辩问题,从而沉淀智慧,认知道德。学生在发现、思辩、认知的同时产生了一种积极的道德认知。由直观的认识向深入的道德认知水平发展。因为有了课前的激趣,品社课的课堂教学密度可以成倍地提高,教学的氛围得到了有效的协和,于无痕中让学生把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三、智慧应变,有效导行品德课前,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了充分的自主学习之后,一定有各自的独特见解和收获。同时,在课前10分钟的播报和初步交流之后,一定能达成一些共识。这些共识也可能在一定层面上探究了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再导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共享学习的成就感。教材是提供给学生读的,了解教材讲什么之后,要让学生充分地谈论自己内心的感受。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我看家乡新变化。在明确教材内容,组织参观了解之后,在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把家乡的变化用文字记录下来,教师让讲台于学生,让讲台成为学生演讲的“舞台” ,让学生来诉说家乡的一个又一个兴衰故事。2.图表记载。通过组织参观,让学生对家乡的主要行业有所了解之后,让学生来展示家乡的这些行业的生产发展表。3.图画类:根据参观印象绘画家乡的风景图,带有想象色彩的未来的家乡的旅游图等,充分地展示在教室的大屏幕上。4.有条件的学生通过摄影展示家乡环境变化的掠影、街头即景、家乡传奇人物写真等。这些展示活动在课前导学中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然后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5展出。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成功、喜悦,同时也在交流中进一步进行了探究深化学习。这是一种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风采的展示,以及资源的共享。可以说,课堂的交流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备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智慧应变,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推波助澜。因为往往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会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本蕴含的寓意。例如在教学我看家乡新变化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到:“老师,尽管家乡的经济发展变化很快,但是我们家乡的环境也日益变化着。我们学校边上的那条小河就被严重污染了。 ”我充分地表扬了这个来自课堂的“不和谐的音符” ,正是这个音符,让课堂呈现并生成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家乡的一分子,出于对自己的家乡的热爱,必定并不陌生家乡的一些不文明的陈规陋习。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课堂教学如此引导,进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确了行为:热爱家乡,要从实际出发,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在导行的课堂过程中,教师要凭借智慧“从旁指点桃源路,引得渔郎来问津。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就让我们从学情出发,因学而导:以学案为引,以兴趣为法,以应变为势,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师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再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转型。把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