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业务3_第1页
电子银行业务3_第2页
电子银行业务3_第3页
电子银行业务3_第4页
电子银行业务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电子支付系统 支付 建立在商品交易、证券交易和货币交易等活动基础之上的资金往来。 支付手段:物物交换 纸币 票据 票据的出现: 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商品交易双方的收付款活动复杂化。什么是支付、 支付体系商品交易时的支付过程中央银行客户甲商业银行乙商业银行甲客户乙商品流资金流支票流图 支付体系 金融业为解决经济行为人之间因商品交换和劳务关系所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清算所提供的一系列金融服务。 支付体系由经济行为人、存款类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共同构成。什么是支付、 支付体系 支付体系通常由如下层次构成:什么是支付、 支付体系非金融机构的经济实体金融机构中央银行 1987年美国大约有 $470亿的支票被签发。其中 55% 由私人签发, 40% 由公司签发, 5% 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签发。 由于邮政投递的耽搁和清算过程的延误等原因,每天都有大量的在途资金不能到帐。1987年,美国未达帐支票总额达 $677亿,若以当时短期信贷支票的 5.8% 的利率计算,未达帐资金损失价值约为 $390亿。普通支票作为支付工具的弊端 支付过程的本质是由资金流和支票流两条反向的信号流构成。 电子支付就是使这两条信号流转变为电子流,以加快传输速度。电子支付图 对于底层的支付系统(零售业务服务系统),主要面向社会大众,支付存在额度小、笔数多、覆盖面广、实时响应等特点。 一般借助银行卡、 ATM、 POS、 家庭银行等支付工具和支付渠道,对支付指令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处理。电子支付 对于高层的支付系统(批发业务服务系统),主要面向公司、企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支付存在额度大、笔数少、风险大、安全要求高等特点。 一般借助自动清算所、电子汇兑系统 、 企业银行等支付渠道,对支付指令信息流和资金流分别处理。电子支付 支付清算系统 银行之间的电子系统对接。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处理银行之间的货币汇划、结算等。包括电子汇兑系统和 自动清算所系统 ACH。 B2B支付服务系统 银行与某一非银行实体之间的系统对接,为企业提供资金管理、财务管理、投资业务等服务。电子支付系统的分类 B2C支付服务系统 银行的电子系统向社会各个角落延伸。如: 通过网络终端向客户提供自助银行服务的ATM系统 为商户的消费者提供自动扣款服务的 POS系统 家庭银行系统 网上支付系统 银行的电子系统与 Internet对接,实现网上支付,形成电子商务环境。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阶段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阶段Internet:金融机构与其他商家、政府、消费者之间的支付系统Extranet:各金融机构之间的支付系统Intranet:银行内部支付系统 1918,美国建立了专用的资金传送网 20世纪 60年代,美国组建电子资金转账系统( EFT) 1985, 电子数据交换( EDI) 技术产生并在电子支付中应用 EFT广泛应用:零售服务 ATM 系统、 POS系统、网上支付系统批发服务 自动清算所、电子汇兑系统、企业银行系统 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历史 ATM系统 POS系统 电子汇兑系统 网上支付系统本章学习重点 电子汇兑系统 银行之间的资金调拨、资金清算系统。 特点: 交易额大,风险性大。 对系统的安全性要求高于时效性要求。 跨行和跨国所占比例较大。电子汇兑系统 通信系统 资金调拨系统 资金清算系统电子汇兑系统的类型 通信系统 专为其成员银行传送同汇兑有关的信息。成员行收到信息后,若同意处理,则将其转送到相应的资金调拨系统或清算系统内,再由后者进行资金转账处理。 如国际环球同业财务电信系统 SWIFT。电子汇兑系统的类型 资金调拨系统 如 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 CHIPS)、 联邦资金转账系统 (FEDWIRE) 、 我国各商业银行的电子汇兑总系统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全国电子联行系统。 电子汇兑系统的类型 资金清算系统 当汇出行、汇入行执行资金调拨指令,导致行际间发生借差或贷差时,若汇入行与汇出行之间无直接清算能力,则需委托另一个适当的清算系统进行处理。 如 CHIPS、 FEDWIRE 、 英国的 CHAPS、新加坡的 CHITS、 日本的日银系统。电子汇兑系统的类型SWIFT SWIFT 环球银行电信协会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的英文简称,国际上最重要的金融通信网络之一。通过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把原本互不往来的金融机构串联起来。SWIFT 的由来 由于国际银行业之间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账务往来与日俱增,传统的手工处理手段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客户要求在一个国家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转账结算与资金清算能迅速完成。资料:在 1970年代,金融交易(主要是指国库和几家相应的银行)所依赖的技术十分简陋:支付与确认信息是通过 Telex网络来实现的,既慢又不安全。 Telex的速度只有 50波特 /秒,大致相当于 8字节 /秒;格式松散,大大增加了自动接收报文的难度; Testkey是以电文的一小段内容为基础进行计算的,毫无安全性可言。 所以,从上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欧洲七家银行就酝酿建立一个国际通信系统以提供国际间金融数据及其他信息的快速传递服务,开始对通用的国际金融电文交换处理程序进行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应该建立一个国际化的金融处理系统,该系统要能正确、安全、低成本和快速地传递标准的国际资金调拨信息。 到 1973年 5月,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 15个国家的 239家银行宣布正式成立 SWIFT ,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它是为了解决各国金融通信不能适应国际间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长而设立的非盈利性组织,负责设计、建立和管理SWIFT 国际网络,以便在该组织成员间进行国际金融信息的传输和确定路由。 从 1974年开始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 1977年夏,完成了环球同业金融电信网络 (SWIFT 网络 )系统的各项建设和开发工作,并正式投入运营。 该组织创立之后,其成员银行数逐年迅速增加。从 1987年开始,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包括经纪人、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开始使用 SWIFT 。 目前该网络已遍布全球 20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安全报文传输服务与相关接口软件,支援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时支付清算系统。 SWIFT 组织的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创始会员为欧洲和北美洲 15个国家的 239个大银行。之后,成员行数逐年增加。至今已向 200个国家的 7500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SWIFT 在我国的发展 1980年 SWIFT 联接到香港。我国的中国银行于 1983年加入 SWIFT ,是 SWIFT 组织的第 1034家成员行,并于 1985年 5月正式开通使用,成为我国与国际金融标准接轨的重要里程碑。之后,我国的各国有商业银行及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也先后加入SWIFT 。 进入 90年代后,除国有商业银行外,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银行业务的外资和侨资银行以及地方性银行纷纷加入 SWIFT 。SWIFT 的使用也从总行逐步扩展到分行。 1995年, SWIFT 在北京电报大楼和上海长话大楼设立了 SWIFT 访问点SAP(SWIFT Access Point),它们分别与新加坡和香港的 SWIFT 区域处理中心主节点连接,为用户提供自动路由选择 。 为更好地为亚太地区用户服务, SWIFT于 1994年在香港设立了除美国和荷兰之外的第三个支持中心,这样,中国用户就可得到 SWIFT 支持中心讲中文的员工的技术服务。 SW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