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_第1页
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_第2页
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_第3页
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_第4页
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篇一: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概念:肝病常见的证候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血亏虚、瘀血阻络等。胆为六腑之一,内寄相火、因其内藏精汁,又称奇恒之腑,其气以通降为顺,有助胃腐熟水谷之功。胆病常见的证候有胆腑郁热、胆腑气滞、胆内结石等。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管起源于肝,胆液为肝之余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所以胆的病变与肝密切相关,胆病可以及肝,肝病可以及胆,可致肝胆同病,发为肝胆气郁、肝胆湿热等证。肝胆证候以实证多见。肝木疏土,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故肝胆病与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临床证候如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胆胃郁热等即属之。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西医概念: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分类定义: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 中医临床表现:1主要脉症胁肋胀痛灼热,脘腹胀满,厌食油腻,或进食油腻食物病情则加重,口苦泛恶,大便溏垢,小便短赤,或有黄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2证候特征本证以胁痛,脘腹胀闷,厌油口苦,苔黄腻等肝胆湿热证为特征。 西医临床表现: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 (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 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若超过此限度往往 表示有过慢性炎症。若在 B 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3) CT、MRI 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中医诊断:1肝郁气滞情志不遂,郁怒恚怒伤肝,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进而可病及于胆,肝胆疏泄无权,形成肝胆气滞,而成胁痛、胆胀等肝胆病证。 2肝火上炎肝郁气滞,久郁化火,火热燔灼,气滞火灼于肝胆,而成胁痛等病证。 3肝阴不足素体阴液不足,或久病耗伤,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或肝郁化火,火盛伤阴,以致肝阴不足,肝失所养,而成胁痛、鼓胀等病证。 西医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混淆。但急性胰腺炎血清与尿淀粉酶明显升高(500U),而胆石症血淀粉酶也可升高。但很少超过 500U,且胆石症有结石的 X 线征象。 2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有进行性消瘦、上腹部持续性钝痛、肝肿大及胆囊胀大等症状,约半数病人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如阻塞性黄疸病人同时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对于鉴别胰头癌或壶腹癌与胆石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胆石症虽能引起阻塞性黄疸,但胆囊多因慢性炎症而缩小。B 型超声、CT 及 MRI 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中医辨证分型: (1) 气滞证: 证候: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或伴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 证候分析:胆石阻滞,肝失条达,阻于胁络,故见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肝气横逆,常易侵犯脾胃,运化失常,故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脉弦为肝郁之象。 (2)湿热证: 证候: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加剧,甚则绞痛难忍,痛引肩背,伴沉重感。高热寒战,口苦咽干,恶心呕吐,或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大便秘结,右上腹压痛,重者肌紧张,拒按,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湿热胆石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不通则痛,故见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绞痛难忍,右上腹压痛拒按,肝气窜络,则痛引肩背;湿热内蕴则高热寒战;口苦咽干为少阳胆经受病之主证;肝木克脾土,脾胃互为表里,则胃失和降,出 现恶心呕吐;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巩膜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湿热蕴结于肠胃,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均为肝第 2 / 6 页 胆湿热之征。 (3)脓毒证: 证候:右胁剧痛不已,腹胀而满,拒按,寒战高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身目黄染,甚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病在肝胆,结石阻滞,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故右胁剧痛,腹胀而满,拒按,湿热夹毒,热毒炽盛。则寒战高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少阳胆经病主证;热毒迫使胆汁外溢,故身目黄染;热毒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则神昏谵语;湿热郁阻阳气,不能外达,则四肢厥冷;舌红绛为热毒入营血之特征;苔黄燥是热毒伤津之表现;脉滑数为热毒内炽之象。西医诊断标准胆石症与胆囊炎诊断标准: 二、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辩证施治: 气滞证: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或伴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 篇二:中西医结合常见病与适宜技术规范手册 A4 版目录 中西医结合常见病诊疗规范 1. 原发性高血压? 1 2. 冠心病心绞痛? 7 3. 糖尿病? 11 4. 慢性支气管炎 ?16 5. 骨折康复期? 19 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22 7. 原发性痛经? 25 8. 更年期情绪障碍? 27 9. 小儿支气管哮喘? 31 10. 小儿疳积? 34 11. 银屑病? 38 12. 慢性湿疹? 40 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规范 1. 分期针灸治疗中风? 42 2. 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 46 3. 电针加手法针刺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 48 4. 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 52 5. 附子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53 6.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55 7. 穴位注射治疗湿疹? 58 8. 针刺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60 9.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62 10. 针药结合食疗治疗单纯性肥胖? 64 11. 针药综合治疗帕金森氏病? 66 12. 针灸拔罐治疗化疗恶心呕吐副反应? 68 13. 化脓灸调节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力? 69 14. 刺络拔罐疗法治疗高粘血症? 70 15. 推拿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71 16. 推拿配合牵引治疗单节段后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73 17. 推拿三步法结合颈椎微调治疗颈性眩晕? 75 18. 推拿治疗腰椎滑脱症? 77 19. 推拿三步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79 20. 滚法推拿治疗肩周炎? 81 21. 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 83 22. 四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腹泻? 85 23. 内功推拿治疗肌紧张性头痛? 86 24. 拔伸定点旋转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87 25. 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 88 26. 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早期? 90 27. 肤净霜合用海藻软膜治疗寻常痤疮? 92 28. 复方独胜膏熏蒸(热烘)治疗冻疮? 93 29. 眼部中药熏蒸治疗干眼症? 95 30. 熏眼按摩法治疗青少年近视? 96 31. 肛垫上粘膜套扎术治疗 III 期痔病? 97 32. 优化肛管松解术治疗陈旧性肛裂? 99 原发性高血压一、诊断依据 (一)血压测量 1. 诊所血压:非药物状态下 2 次或 2 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的平 均值为依据。 2. 动态血压:国内正常值参考标准:24 小时平均值 (二)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或找出其原因。 (三)根据血压水平分级(见表 1) 。 表 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见于 XX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四)按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见表 2) 表 2 按危险分层二、鉴别诊断1. 肾实质性高血压:主要是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型,其血压往往很高,病情顽固,有肾功能损害,与原发性高血压的肾损害有时颇难区别。如病史中先有蛋白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眼底渗出改变等则支持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2. 慢性肾盂肾炎:最常见的是输尿管结石伴有部分梗阻。患者可能曾有泌尿系统刺激症状,但因时日久远,易被忽视,认真追查病史和尿液分析有很大的诊断意义,尿中除尿蛋白外,有脓细胞和管型。细菌学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必须进行。泌尿系 B 超检查和 CT 扫描可能发现肾盂扩张、输尿管结石或肾脏缩小。 3. 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又称肾血管性高血压。 特点是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升高,不少患者是在正常或较轻的高血压基础上,血压陡然上升,舒张压可高达130140mmHg,呈恶性高血压表现,服药无效。可通过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腹部 B 超检查、放射性核素肾图、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DSA) 、肾静脉肾素测定等检查明确诊断。 4. 嗜铬细胞瘤:肾上腺或交感神经节等嗜铬组织肿瘤或增生,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特点是血压波动显著,最高可能达到 200300/130180mmHg。阵发性血压增高时,有心动过速、心 律失常、头痛、出汗、苍白、恐惧、濒死感、视力模糊表现,严重可致左心衰竭或脑血管意外。通过血压及尿液检查(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香草基杏仁酸 VMA 显著增加) ,B 超,CT 或磁共振检查(显示肿瘤及其部位) ,131I 碘苄胺试验(MIBG 试验显示嗜铬细胞瘤)确诊。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肿瘤或增生,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引起血压增高、低钾血症,多伴有周期性麻痹等症状。可通过血钾(降低) ,尿钾(升高)测定,肾上腺 B 超,CT 或磁共振显像,血尿醛固酮水平(升高)等检查确诊。 6. 库欣综合症:系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引起的皮质醇增多症。患者有血压升高、满月脸、向心性肥胖、水牛肩、皮肤紫纹、毛发增多或血糖增高等特征。血浆皮质醇高,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肾上腺 CT 扫描有助诊断。 7. 主动脉缩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或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的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狭窄,都可引起上肢血压增高,多见于青少年。特点常是上肢血压高而下肢血压不高或降低,且上肢血压高于下肢,形成反常的上下肢血压差别,多发性大动脉炎还可以引起主动脉弓在头臂动脉分支间的狭窄或一侧上肢动脉狭窄,这时一侧上肢动脉血压增高,另一侧则降低或测不到。 8. 妊娠高血压:一般在妊娠晚期出现高血压,且逐渐增高,并伴有水肿和蛋白尿,而高血压病人在妊娠早期血压即已增高,过去有高血压病病史,多不伴有明显的蛋白尿。 三、治疗方案 (一)治疗目标:最大程度的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 血压目标值: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 1 非药物治疗 减轻体重限盐限酒规则轻度体育活动。 2 控制有关危险因素 (1)戒烟(2)调整脂质和糖代谢异常(3)避免口服避孕药 3 降压药物 治疗原则:(1)采用较小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的疗效而使不良反 应最小,如效果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2)为有效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 24h 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且能持续 24h 作用的药物(3)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可 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联合治疗。主要降压药物临床应用参考见表 3。表 3 主要降压药物临床应用参考 篇三:中西医结合之诊断规范化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XX-XX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中医文化 课程代码: 开课院系: 上海医学院 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曹旖宁 学号: 12307110332 专业: 自然科学试验班 一、论文要求 论文主题:请论述在你心目中理想的中西医结合模式 题目自拟,内容不唯一,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选择一个角度切入,举例 论证,不要泛泛而谈。 二、具体要求 1正文字数在 3000 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 2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 3必须提交 A4 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 4字体: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 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倍行距。 5论文写作格式: 包括答卷页眉、论文题目、正文、注脚、引用及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 ) 答卷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 一律使用脚注。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页码、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文末须列“引用及参考书目” ,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予以评分。 7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8最晚于日上课时提交论文纸质版,逾期按零分处理。 9提交纸质稿论文的同时需提交论文电子版,上传方式通过中医文化课程核心网站,提交 方式中请选择“期末论文” ,或者发到课程邮箱fdzhongyiwenhua,电子版论文 文件名请统一按照“学号+专业+姓名”命名,论文电子版请于 6 月 17 日之前提交,逾 期按零分处理。 中西医结合之诊断规范化曹旖宁 12307110332 摘要: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偏重客观的指标与分析,两者有机融合方是真 正的中西医结合。然而中西医结合界有一种说法“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虽是戏言,但也指出了在诊断方面中西医难以融合的问题。通过运用系统生物学、循证医学、实验诊断学等方式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应该是一种较理想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诊断 规范化 引言 自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我国医学界出现中西医结合这一理念以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自主创新研究。然而由于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且两者基础理论体系截然不同,因此两者的融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需要不断的分析与探索。诊断是治疗的先决,将中医诊断的辩证全面与西医诊断的客观准确相结合,使中西医结合的诊断规范化,势必是中西医结合中的重要一环。 1 探究证的本质 XX 年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6083 位参与者在被问及最喜欢的诊断方法时. 有 112 位选择中医诊断方法,1423 位选择西医诊断方法, 而最喜欢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诊断方法的有 5548 人。可见广大医疗工作者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式是欢迎与认可的。 但对于证候的诊断在学术界一直未达成共识,长期以来证型繁杂、标准不一的混乱状况依然存在。证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 是由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心理状态和外界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结合, 是对临床现象的概括和总结, 也是连接中医基础与临床间的重要桥梁, 不同的临床证候应当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揭示中医证候本质的过程就是科学阐述中医学的重要 11 陈可冀,吕爱平,陈士奎等.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 志,XX,26(6):485-488. 过程, 与中医诊断、治疗过程密不可分。中医证候客观化、标准化及证候本质的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医证候标准化、客观化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定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规范的临床研究使应用科学方法评价临床疗效成为可能,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正如中医证候规范课题的负责人之一施奠邦曾指出的: 中医证候规范研究的目的, 是为了实现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标准化, 最终在科研、医疗及教学工作中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 病证结合 证候诊断离不开具体疾病的诊断,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应采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 这样才能对疾病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证候做出正确的诊断, 才能将中医的证候演变规律更清晰地凸现出来。由于相对于中医学病名而言, 西医学病名往往诊断明确, 机制比较清晰, 所以应选择西医诊断明确, 而中医治疗有优势, 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采用西医辨病, 中医辨证,以病为经, 以证为纬, 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 3 将四诊客观化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以经验为基础的中医学缺乏还原论的研究方法。所以, 它无法解释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不能对信息进行量化。因此, 必须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这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 在古代,医生只能依据感觉器官, 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临床信息。所以, 信息收集过程中主观性很大, 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加强四诊的客观化, 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如利用内窥镜、显微镜、现代影像技术等扩展医生望诊的范围和深度; 研制了多种舌诊、脉诊仪器, 使人们通过仪器望舌、切脉时能直接读数, 定性、定量地进行分析; 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 对气味进行分离研究; 尝试制定问诊方案与步骤, 使问诊科学化、程序化等等。但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如研制的舌诊仪、脉诊仪获取的信息量不够, 欠灵敏; 有些四诊信息, 如病人的感觉, 本身就是病人的一种主观体验, 很难利用仪器设备来测定等等。所以, 如何借助现有的科学技术来客观地采集分析中医临床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探讨。4 运用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概念于 1999 年由美国科学院院士 Leroy Hood 提出,是指对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代谢物等) 的构成及其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的 2 332 邓铁涛. 中医证候规范. 广州: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9. 陈家旭. 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XX; 24(4) : 3- 8. 相互关系的研究。系统生物学认为生物系统具有整体、层次、整合、动态“的特点,生物机体内存在通过层次之间、网络之间、系统之间的整合和联系建立的无数个大小网络,而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整合和传递使基因或蛋白质产生出最终的生物学功能。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已经开始从还原论研究转向系统论研究, 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将引领医学进入新的疾病诊治模式, 推动医学进入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新时代。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其认识生物的观点是从局部观走向整体观,同时重视各系统之间关系协调的一种大科学。中医药理论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 、 动态观 、 辨证观,这些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中医学的整体观、治未病观、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等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的意旨具有相通之处。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可以弥补中医的缺陷, 中医证候研究应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引领下, 综合数学、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 在基因组、mRNA 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各个层面开展组学研究, 通过数据的整合, 来建立证候的诊断模型, 精确、量化地预测证候。 5 运用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的微观性与中医的宏观理念结合 宏观辨证即传统中医的辨证方式,而微观辨证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先进技术,从细胞、分子及基因等微观层次上辨别证,而实验诊断是一种重要的微观辨证手段,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例如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张峻岭等研究发现SLE 各中医证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IL-10、IL18及 Fas 的 mRNA 表达量从气血热盛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血瘀型到气滞血瘀肝郁型依次递减,且前两型明显高于后两型,故而 3 种细胞因子 mRNA 表达水平可以作为 SLE 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微观辨证是宏观辨证的有益补充,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逐步阐明证的病理本质,有利于全新辨证论治学的形成与中医微观辨证学”的学科发展,并最终建立科学有效的临床诊疗评价体系。 实验诊断学的客观性与中医的经验理念结合 中医通过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达病状,往往以经验为先;而实验诊断学的实验数据是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系统评估而得出,是对人体机能生理或病理状态的直接而客观的反映,从而成为临床诊治的依据及循证医学的证据。4654 Weston AD, Hood L. Systems biology, proteomics, and the future o f health car e: toward predictive, preventative,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J Proteome Res. XX; 3(2) : 179- 196. 5 沈自尹. 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证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XX; 25(3) : 255-258. 6 张峻岭;宫泽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及FasmRNA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中西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