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卷_第1页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卷_第2页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卷_第3页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卷_第4页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卷一、单项选择题:1下表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 ABC(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 150000 百万千焦,但其中 149875 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针对此图有关计算不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千焦)生物类群 同化量净生产量(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A ( ) (?) 65.5 3.0 15.0 41.5B 14.0 5 ( ) 0.5 2 2.5C 2 ( ) 1.4 微量(不计) 无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 125B“?” 处数值是 595CB 呼吸消耗的能量是 19D能量从 B 传到 C 的传递效率为 1432 假若某生态系统有食物链 abc 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 m1、m2、m3 和 m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1m2m3m4 等于 a 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在一段时间内,若 c 种群数量减少,则 a 种群数量增加,d 种群数量下降Cb 种群的个体数量一定比 a 种群的个体数量少Dd 种群中单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不一定比 c 种群中单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小3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N1 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N5/N2100%C 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 N64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2A图中 B 都是自养生物,光合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B适度松土不可以促进过程C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和的量基本相等5.某地的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爬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以作为分解者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6.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珍稀保护动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大熊猫占有的营养级低,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它比华南虎有一定的生存优势B目前我国野生型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区域,这些熊猫构成一个种群C决定华南虎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D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信息属于化学信息7.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为 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8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3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9甲、乙、丙、丁、戊、己、庚代表某生态系统中的 7 种不同生 物,右图是它们构成的食物网。若此生态系统受到 DDT 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 DDT 量最多的生物将是( ) A丁 B戊 C乙 D丙10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 C产生温室气体 D具有全球性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12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13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是竞争关系B 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是有害的C 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D 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14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4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C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D核糖体和叶绿体15目前地球大气的 CO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 CO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剧增,呼出 CO2 增多 B化石燃料大量使用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16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17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不属于物理信息传递的是( ) A有些侯鸟的迁徙,在夜间是靠天空星座确定方位的B含羞草在强烈声音的刺激下,就会表现出小叶合拢,叶柄下垂的运动C鳗鱼、鲑鱼等能按照洋流形成的地电流来选择方向和路线D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恶臭味的气体,起到报警和防御的功能18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 B适当提高温度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D适当多浇水19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是( ) A使用高效农药,迅速彻底消灭害虫 B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C种植单一的转基因抗虫作物 D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20下图表示 a、b、c 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Aabc BcbaCcba Dacb 21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做生态瓶,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22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23 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不5正确的是( )A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B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C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D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24 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3 级和4 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B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C. 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D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25 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 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 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若 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二、填空题26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甲图表示绵羊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态系统中,绵羊属于_(成分),第_营养级。(2)t2 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3)请在乙图中绘制绵羊进入该岛屿后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27、下面 A 图表示某些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 为生产者,Q1 为初级消费者,Q2 为次级消费者。B 图是将 A 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 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1、e2 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作答:6(1)如设种群 Q1、Q2 个体数为 N1、N2,平均每个个体所占的能量为 W1、W2,那么,N1、W1 与 N2、W2 之间的关系是 。(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用 B 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3)B 图 Q1 中的 b1 和 d1 分别表示 。(4)若 P 和 Q1 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分别为 480J/(cm2a)和 72 J/(cm2a),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分别为 200 J/(cm2a)和 24 J/(cm2a)。那么,能量从 P传递到 Q1 的效率为 。28某班学生选取了江苏一水体中的 4 种生物:栅藻(单细胞绿藻),水绵(多细胞绿藻),菹草(高等植物)和颤藻(蓝藻),用其生长旺盛的新鲜材料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A、B 两组同时开展平行实验,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这 4 种生物中,含有叶绿体的有(2)A 组的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椐图推测,一年中最早出现生长高峰的生物可能是_;夏季高温阶段最具生长优势的生物可能是_。(3)B 组测得的栅藻净光合放氧率明显低于 A 组。仔细对比发现,两组实验条件的唯一差别是 B 组接种栅藻的浓度明显高于 A 组。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水中也不缺乏各种营养,造成 B 组栅藻净光合放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大量增殖常常会引起鱼类缺氧死亡。这种情形下,导致水体缺氧的主要原因有_和 _ 。29.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7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 ; ; 。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 。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容易受到破坏。30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图中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形式贮存。(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kJ/m2y。 (3)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4)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_。31.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和谐是当今世界共同的话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解水体富营养化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以便为养鱼户提供恰当的指导,他们组织人员调查了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部分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提示: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 8(1)湖泊中各种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_,由于微囊藻具有气囊,在水域中有趋表聚集的现象,从_的角度看,这些微囊藻处于其上层。(2)调查湖泊中草鱼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对如何养好鱼,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_时,_数目较多,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为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试结合图示,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法:_(4)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下表所列的能量和污染物 X 的平均浓度,已知水中 X 的质量浓度为 0.003 mg/L,该物质被生物体吸收请分析:种群 A B C D E能量(kJ) 1.6109 1.2109 1.3108 9.1107 2.9107污染物 X 含量 (mg/L) 0.037 0.036 0.35 0.39 3.4该生态系统中种群 A 和种群 B 的关系最可能为_。处于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的生物种群是_,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_越高,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也越高,即污染物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富集作用9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卷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26(5 分)(1) _(成分), _。(2) _(3) 如右图。27、(5 分)(1) _ (2)_ (3)_ 、 _(4) _28、(7 分)(1)_ (2)_; _。(3) 。(4)_和_。29. (8 分) 。 ; ; 。 。 。 , 30、(7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