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7-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_第1页
社会心理学7-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_第2页
社会心理学7-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_第3页
社会心理学7-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_第4页
社会心理学7-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7章 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2009. 2-7章 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v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 个体在社会情境中 如何 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社会化 )的过程及其 在这一与他人相互作用 ( 人际关系 ) 过程中的有关规律 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v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 情感联系 ( 类别 )社会人自然人 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死亡家庭 学校 社会第 1节 被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第 2节 自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化的因素(途径、条件)v 孙时进 :社会化的 途径 内在途径: 遗传因素、自主性因素 外在途径: 社会文化、 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大众传播工具v 13所院校 :社会化的 因素 遗传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文化、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 大众传播媒介、网络v 郑杭生 :社会化的 条件 与主体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v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v 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v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先天因素);性相近,习相远(后天因素) 人际关系的类 型(杨中芳 2005)血 缘 姻 缘 地 缘 业缘亲 子、手足、 亲 族夫妻、 亲家同 乡 、 邻居、街坊同事、同学、同行、 师 生情感交流拟亲 化干 亲 家、 义 父母自己人化自己(家)人、熟人、陌生人、 铁 哥 们 、莫逆之交、好朋友、普通朋友工具交 换 有用人、伙伴、提拔之恩先赋性既定联系经验性既定联系1节 被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v 含义:指 个体在父母亲为主 的家庭中的人际关系v 中国人在被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五伦十教中的父慈 子孝 (仁之根本、基础) 五伦十教中的 兄友弟恭v 杨国枢: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 理论、方法及发现 一、 前 言 : “孝 ”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 二、 有关孝道之以往研究的检讨 三、 孝道之社会态度与行为的研究 四、 孝道之认知结构与发展的研究 (五、 未来孝道研究的方向与课题 (六、 结语 :孝道研究的展望与意义同心圆图解已子父祖父曾祖高祖孙子曾孙玄孙一、前言 : “孝 ”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v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体系,是以 儒家伦理 为重心 以行 仁为核心 仁则以行 孝为根本 。v 儒家并非仅将孝道视为一种主要的家族伦理,而是扩而充之,试图使其成为家族以外之广大生活领域中的伦理基础,这便导致 泛孝主义 的结果(朝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孝的宗教化 (神秘化 ) 二是孝的政治化 (功利化 ) v 传统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可以说是 以孝立国 v 时至今日,在各个中国社会内,孝道仍然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或德行,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孝道仍会为中国人所重视 二、有关孝道之以往研究的检讨v 过去的人文学者在探讨孝道问题时,所着重的主要是孝道的哲学本质、伦理价值及历史意义等,依据的是四书五经(孝经)等v 从社会及行为科学的观点研究孝道问题,依其所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先建立测量孝道的标准化量表,然后用以探讨孝道与其他心理变项的关系; 第二类是编制以个别题目为单位的一般问卷,用以调查有关孝道的观念、态度及行为; 第三类是采用类似 Kohlberg(1958, 1984)的研究方法,设计有关孝道的两难故事,据以进行个别访问,以了解孝道的认知结构及其类型。 三、孝道之社会态度与行为的研究v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特殊 社会态度 与 社会行为组合 ,亦即孝道是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v以父母为对象的 传统孝道的主要内涵v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形成孝道之社会态度v 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孝道中之孝道态度主要是发为孝道行为之前的孝思、孝念及孝行,其心理内容也可分为三个成分或层次:v1 孝的 认知层次 (孝知 ):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或母及其相关事物的良好认识、了解及信念。v2 孝的 感情层次 (孝感 ):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或母及其相关事物的良好情绪与感受 (以敬与爱为主 )v3 孝的 意志层次 (孝意 ):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或母及其相关事物的良好行为意向或反应倾向。 以父母为对象的传统孝道的主要内涵v1. 敬爱双亲 9. 使亲无忧v2. 顺从双亲 (无违 ) 10. 随侍在侧v3. 谦亲以理 (勿陷不义 ) 11.奉养双亲 (养体与养志v4. 事亲以礼 12. 爱护自己v5. 继承志业 13. 为亲留后v6. 显扬亲名 14. 葬之以礼v7. 思慕亲情 15. 祖之以礼v8. 娱亲以道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形成v 从现代社会心理学与性格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几乎所有以特定人、事或物为对象的复杂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大都是经由学习与社会化 (socialization) 历程而形成的,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当然也不例外。 v 最可能的情形是:孝道态度系由三类因素共同配合而产生影响。 (1)社会化及学习的方式与强度 (2)父母的性格、行为及其他特征 (3)子女的性格、行为及其他特征四、孝道之认知结构与发展的研究v 我们从认知结构与发展的观点所从事的孝道研究,即是以上述之认知结构的观念为基础。孝道是一种道德v 为了分别分析有关孝道认知结构各个方面的不同特征,需要一套有系统的分析架构。为了建立这样一套概念架构,我们特将 孝道行动分为以下六个要素v 个体在行孝之前的认知活动中所思考的内容,总是与孝道行动有关。因此,以孝道行动的六项要素来分析孝道认知活动,当可了解其各层面的认知特征。 孝道行动的六个要素v1. 行动者 :发动或执行孝道行动的当事人,通常是为人子女者。v2. 规范原则 :行动者在执行孝道行动时,所依据的信念或主张。v3. 互动对象 :行动者执行孝道行动时的作用对象,通常是为人父母者。v4. 肇始原因 : 发动孝道行动的起始条件或诉求动机v5. 互动方向 :行动者与行动对象双方间的对应关系或沟通情形。v6. 目的结果 :在孝道行动作用下的利益后果。五、未来孝道研究的方向与课题六、结语 :孝道研究的展望与意义2节 自主家庭 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吸引v 2.1 西方心理学对 人际吸引 的实验研究v 2.2 影响人际吸引与否的主要因素包括: 接近效应 ( propinquity): Festinger 熟悉 ( familiarity): Zajonc, Moreland,Perlman 个人特征: 才能 、 外貌 、 个性品质 相似 ( similarity)与 互补 ( complementarity)v 2.3 爱情与婚姻: Sternberg、 Leev 2.4 杨国枢: 中国人人际关系中的缘观同心圆图解自己 -妻子子父祖父曾祖高祖孙子曾孙玄孙人际吸引 的含义v 人际吸引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 喜欢 。v Freedman曾对不同人际关系状态及其作用水平作了职下的描述 :Festinger等人( 1950)的现场研究 232v Festinger、 Schachter、 Back等人用现场调查法探讨了 “居住环境的邻近性 ” 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v 他们对居住在 Westgate West 公寓第 17栋(共两层,每层 5间公寓)的住户的友谊情况作了调查。一开始搬进来时,这些住户彼此都不熟悉。一段时间后,研究者要求住户列出在整个住区中最要好的三位朋友。v 研究 结果 : 65% 的朋友是住在同一栋建筑里(栋与栋之间并不很远 41% 的人和隔壁邻居成为了好朋友 22% 的人和隔壁两三家的人成为朋友 只有 10% 的人是和宿舍另一端的住户成为好朋友Zajonc的实验研究( 1968 ) 230v 研究目的 :探讨 “熟悉 ”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v 研究方法 :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 自变量 :词汇或照片呈现的次数)v 实验材料 :中文词汇或照片v 被试 :不懂中文的成年人v 实验程序 : 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词汇或照片 看完所有的词汇或照片后,评价对所看过的词汇或照片的喜欢程度( 因变量 )v 实验结果 :发现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实验结果0 1 2 5 10 25接触频率2.53.03.54.0喜欢程度Moreland等人的实验研究( 1992 ) 230v 研究目的 :探讨 “熟悉 ”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v 研究方法 :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 自变量 :四位女学生在班上听课的次数,分别为 1, 5,10, 15次)v 被试 :大学生v 实验程序 : 社会心理学教师按正常课表为某班大学生上社会心理学课,作为实验助手的四位女学生按预先安排分别在班中听不同课时的课 在学期末,通过幻灯片呈现各位女性,让学生们对其作出喜欢程度的评定( 因变量 )v 实验结果 :发现被学生们看见次数越多的女生,越会被大家所喜欢。Perlman等人的实验研究( 1971 ) 231v 研究目的 :探讨 “熟悉 ”与对方性质这两个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v 研究方法 :两因素重复测量方法 自变量 1:人物照片呈现的次数; 自变量 2:人物的性质v 实验材料 :带有身份说明的人物照片v 被试 :v 实验程序 : 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人物照片 看完所有照片后,评价对所看过的照片的喜欢程度( 因变量v 实验结果 :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下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实验结果0 1 5 10呈现次数-1135评价变化-3反面中性正面个人特征:才能 talent 233v 才能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v 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例v 超越这个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v Aronson ( 1978)犯错误效应Aronson ( 1978)犯错误效应 233v 研究目的 :探讨 “才能与犯错 ”与人际吸引的相互v 研究方法 :两因素重复测量方法 自变量 1:才能是否出众; 自变量 2:人物是否犯错v 实验材料 :四种人物照片v 被试 :v 实验程序 : 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人物照片 看完所有照片后,评价对所看过的照片的喜欢程度( 因变量v 实验结果 :才能出从但有错误的人最有吸引力个人特征:外貌 colorv实验表明,人的外貌会影响人们对其的吸引水平和与其交往的倾向性。 Sigall & Aronson(1969): 实验一 (外貌与交往 Landy & Sigall(1974): 实验二 ( 辐射效应) Sigall & Ostro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