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际关系_第1页
第三章:人际关系_第2页
第三章:人际关系_第3页
第三章:人际关系_第4页
第三章:人际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人际关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研究的概况1、 人际关系界定什么是人际关系,广义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狭义上指人与人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应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人际关系的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人与人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包含了三层含义:(1) 人际关系表明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因此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只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2) 人际关系式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有认知、情感、行为成分。(3)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的类型和形式比较复杂,就人际关系的内容而言,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人际经济关系、人际政治关系、人际法律关系、人际道德关系、人际信仰关系;人际关系的状态划分为正常关系、竞争关系、协作关系、障碍与冲突关系;人际关系按交往的角度分类交往频繁、交往距离、交往层次、交往的复杂程度;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以划分情感关系或者工具关系;二是按人际喜欢程度,可划分为相互亲近、喜欢、友好的吸引关系和彼此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人际双方不同的地位,可以划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关系;四是按人际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分为长期关系和临时关系。2、 西方与中国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1) 西方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研究达克主编的人际关系手册可以反映出西方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相当的活跃,但是西方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局限于对大学生友谊的形成和异性恋爱关系的探讨,对其他领域涉及的少;二是讲关系看成固定的,而忽略了关系的变化性;三是忽视了在社会文化情境下正常的、可接受的关系,影响了人们对关系的知觉。四是忽视了社会文化对关系建立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响。在西方的组织行为学中,人际互动包括了组织内所有的互动形式,如组织内部决策等,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讲到,现在在企业比较流行 EPA 教练技术。IBM 公司,每人每年均接受共计 32 小时的人群互动关系训练或辅导。中国人最会讲的就是“关系” ,中国人社会行为特点是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动力学和中国文化中的体面。二、人际关系维度与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尊卑和亲疏两个维度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很明显。古代的帝王、臣子尊卑,在20 世纪 30 年代费孝通根据在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往往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与自己越亲近的人,出狱与中心越近的小圆圈内,人们会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里的人。研究还表明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一方的支配行为引发另一方的顺从),而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一方友善引发另一方友善)时,双方比较和谐;相反如果在尊卑维度上都表现出对等性(双方都顺从或都支配) ,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一方友善另一方敌意)时,双方关系都很紧张。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认为人际互动有以下四种模式:(1) 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这种关系往往表现在家人关系、亲密朋友等关系中。(2) 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3) 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 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费斯克认为这四种基本的人际关系模式可以灵活的组建构成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还认为这四种模式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究竟哪种占主导因文化而定。克拉克与米尔斯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交换关系和共享关系,在共享关系中,人们对于公平问题毫不在乎,如果人们感到了不公平,可能会沮丧,在共享关系中对于不公平的容忍时间要长一些、容忍度要高一些。在共享关系中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比较高,相信对方不会占自己便宜,认为最后会达到大致的平衡,所以可以容忍一些不平衡,相反,如果对方立即对等回报,反而会给人“太见外”的感觉。3、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1) 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既有关系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两人关系中经由社会既定或认可的一些连带而形成的一个交往基础,同乡同事、校友属于既有关系;交往关系是在某一时间点上两人实际交往的状态。(2)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情感关系见于家人、亲戚、朋友;工具关系比较的短暂、不稳定,如店员与顾客,在工具关系中人们往往以“公平法则”交往;混合关系介于情感性与工具性关系之间,双方有一定的情感关系但不深厚,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的关系就属于混合性关系,在此关系中人们通常遵循“人情法则” ,这种法则注重均等与互惠。(3) 家人关系、熟人关系与生人关系中国人以亲疏远近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类,家人关系中讲责任,熟人关系中讲人情,生人关系中讲利益。(4) 核心区、可靠区及有效区同心圆的分区标准,阎云翔发现一个村民的私人关系可以分为核心区、可靠区、有效区和村庄共同体,再往外就是外部世界,核心区是由家庭成员构成的,可靠区是由朋友构成,有时这两个区界限不是特别的明显,有时很好的朋友可能会比家人还亲,有效区由一般亲友组成,人数比较多,也比较开放可以接纳更多的人;他还发现一个行为:交换礼物在核心区最多,可靠区次之,有效区再次之。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社会测量法1、 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个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人际选择反映了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人际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人际选择意味着排斥。通过考察人与人之间的选择状况来测量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群体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社会测量的基本方法就是向群体成员提问题,请他们对其他成员做出选择,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选择来了解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肯定代表接纳,否定代表排斥。第一步,确定测量目的,谁受欢迎、谁受排斥、谁被孤立等,群体内有没有自发形成小团体,只要收集到测量目的需要的材料即可。第二步,确定测量的变量,确定提什么问题。第三步,确定选择方法第四步,编制测量问卷第五步,实施测量第六步,测量结果统计处理这个是人际关系问卷编制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适用很多问卷的编制。2、 参照测量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他认为动机是人际关系的机制,被人们喜欢的不一定就是群体中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威信的人,社会测量法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参照测量时,先让群体中成员相互进行书面评价,并把所有人对某人的评价集中起来,放在一个信封内,然后告诉全体成员,大家可以了解别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但是不能去看所有的评价材料,只能看自己提名的 35 人的评价内容。一般的,人们愿意看到的是自己心目中有威信、有见解、和最受尊重和信赖的人对自己做出评价。研究者通过各成员的提名,可以了解到群体最受尊重和最受信赖的人,这些人不一定是群体领袖但一定是有影响力的人物,在群体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参照测量法的优点在于隐藏了测量的真实目的,缺点在于如果群体成员太多,要对每一个成员做出评价,费时费力。3、 贝尔斯测量法他根据“相互作用过程分析”提出社会行为分类理论,通过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把相互作用的变量划分为 4 类 12 个变量。不做介绍。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人际吸引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就是人际之间的吸引与排斥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特征,拉森(1981)通过研究人们的时间利用时发现,人们大部分时间与他人在一起(青少年 74%、成人 71%)会表现的更快乐、警觉和兴奋。自发性人际关系形成的第一步就是吸引或喜欢,常见于恋爱男女。1、 人际吸引的理论(1) 强化理论拜恩和克洛拉用强化感情理论来解释人际吸引。评价一个人会有肯定和否定,引起他人的喜欢和厌恶,产生情绪,这是再次交往的基础。印象形成以后构成心理准备状态,发生人际关系中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作用影响比较大,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认识评价也往往从第一印象开始。人与人之间开始交往然后紧接着是表扬、赞美、报答等,就会引起对方的喜爱,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与对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个人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形成稳固心理特征而积淀下来,从而在人际关系中处处表现的得心应手。总之人们喜欢给他们奖励、酬赏的人,而不喜欢导致他们情感不愉快、给他们带来惩罚的人。(2) 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朋友、夫妻、交谈双方)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真相倚”指两个个体在交往中的情感满足和安定,我讲、你听,相互理解,但是双方一旦对对方有不满意则关系会受到伤害,影响交往,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比较困难了。(3) 得失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一成不变说好话没有现讲坏话再讲好话的人受欢迎。这种先贬后扬的吸引效应就是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得”与“失”现象。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这种得失达到平衡。(4) 相等理论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人人都希望做一本万利的事情,寻求并维持报酬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过程中希望代价和报酬相等,或者得到的利润是正的,这样另一方对他来说就有吸引力,并愿意继续交往下去。2、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境因素、个人特质、相似与互补因素(1) 情境因素时空距离, “远亲不如近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 1950 年曾对住在同一层楼里彼此成为亲密朋友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家相距 6.71 米者容易成为朋友,而距离在 6.71 米以上的很少能成为朋友,因为物理距离加大了。人们都愿意跟近距离的人谈话。交往频率,也就是交往的次数,美国心理学家扎琼可在 1986 年曾经进行了交往频率与人际吸引的研究,他将不认识 12 张照片按概率分成 6 个组,每组照片呈现的频率不一样,第一组呈现 1 次,第二组呈现 2 次,第三组看 5 次,第四组看 10 次,第五组看 25 次,第六组被试从未看过,然后要被试按喜欢的程度排顺序,结果发现照片看的次数越多,被排在前面的机会越多。结群或集群性,人类有群居的本能,但人的结群性比较复杂,心理学家克劳斯和梅拉比安对人际关系中的结群性做了研究,发现结群性较高的男性有着自信心强,比较喜欢和异性攀谈,主动与陌生人接触交往,对交往者表现出一种无形的人际吸引,形成了一个人际引力场,在这种引力场的作用下,人们都愿意与他进行交往。如果双方的物理距离比较接近,而且交往者又有这种结群需要时,交往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情绪体验,情绪状态在很多时候会影响人际吸引,我们都会喜欢那些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人。梅和汉密尔顿(1980)曾经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以女大学生为被试,首先测定她们喜欢和不喜欢的音乐,谈后请她们评定陌生人的照片,在评定的时候播放不同背景的音乐,然后让他们评定谁受欢迎,结果播放喜欢音乐时所看到的陌生人被评为比较有吸引力。这正是利用了人们的不同情绪体验。(2) 个人特质因素外表和容貌,亚里士多德曾经写过:“美丽是比任何介绍信更为巨大的推荐书”这种情形不曾变过。外表和容貌对于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人们倾向于对漂亮的人产生积极的反应,对外貌普通的人产生消极的反应,特别是与异性交往时表现显著。外表美给人们以心理的愉悦感,人们相信肤色、高矮、胖瘦、面貌、发型、服饰、风度对人的吸引作用。戴恩(1972)和她的同事给大学生看三个大学生的照片,一个外貌漂亮,姿色超群;一个相貌平平;一个相貌丑陋。然后请被试评估她们未来是否幸福,结果最美满的预言都在外貌富有吸引力的人身上。他们还对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外貌的吸引力就有反应。同样实验表明,一个男人与一个漂亮女人和一个不吸引人的女人在一起时,人们对这个男的评价也不一样。还有实验表明,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会受到较少的惩罚。为什么漂亮的人会受喜欢?一是现实生活经验,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漂亮的人才值得爱;二是人们通常以为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仿佛自己的身价也提高了,满足了虚荣心;三是传统上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的品质,并且人们会把一些好的品质自然的加到他们身上去;四是爱美是人的天性,俗话说“一俊遮百丑” 。才华和能力,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一个越有能力的人,人们就越喜欢他。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进行了研究,1970 年他准备了四个人的讲话录音,让每个被试听其中的一个,这四个人是:甲几乎是一个完人;乙一个犯过错误的完人;丙一个平庸的人;丁一个犯过错误的平庸人。然后要被试对四个人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犯了错误能力超凡的人被认为最有吸引力,犯了错误的庸人被认为最无吸引力,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一个完人如果犯了错误才使他接近普通人,使其增加了吸引力。这一发现被称为“犯错误效应” 。但是实验结果还表明,犯错误效应多适用于男性,大多数男性喜欢犯了错误而能力非凡的男人;女人喜欢无错误而能力非凡的完人,但不考查性别;有中等程度自尊的男性喜欢犯了错误而又能力非凡的人,自尊低的男性喜欢那些没有错误的完人,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能力平平的人。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吸引力持久、稳定、深刻。如果有人诚实、正直、乐于助人、友好、和善、不奸诈狡猾、损人利己、敌对冷酷,那么人们就会有喜欢他的倾向。男子汉吸引人的个性品质是:勇敢、冒险、创造、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宽宏大量、襟怀坦白、不拘小节、理智、正直、忠诚、有思想、 。诺尔曼安德森曾经进行了一个研究,他共列出 555 个描写人个性的形容词,让被试指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一个有这些特点的人,研究结果被试评价最高的品质是真诚和诚实,而评价最低的是谎言和虚伪。(3) 相似与互补相似性,包括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如已婚夫妇中,夫妻相似的程度越大,生活就越幸福,离异的可能性就越小,各自性格改变的程度也越小。美国心里学家纽克木让互不认识的 17 名大学生同住一件宿舍,对他们的亲密变化过程进行了 4 个月的追踪,发现最初是物理距离比较近的人成为好伙伴,后来态度的相似逐渐成为吸引的主要因素。心里学家在对恋爱婚姻的研究重化工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长相上相似的异性做伴侣,并称之为“匹配假设” 。互补性,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相互满足的心里状态,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一个有支配性格的人易和被动型人相处,独断专横的人和优柔寡断的人会成为好朋友,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会结成亲密的伙伴。有人对已婚的夫妻进行了研究,人们往往选择能补充自己人格的人,如支配性的男人和服从性的女人能很好的相处,爱唠叨的女人嫁给沉默寡言的男人会生活的很安宁。有人提出了“匹配选择的筛选因素理论”认为在发展恋爱关系中,存在许多的筛选器,主要有:一是社会学和人口统计学方面的一些变量,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年龄等等;二是恋爱期间的一些价值观的一致性;三是恋爱期间需要的互补性。鲍斯对 37 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都喜欢老一点的男性这种现象被称为相貌换地位,即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女性喜欢一些年长的难男性是因为他们有地位。二、关系的发展1、 亲密关系和自我暴露在人际吸引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关系会从一般关系发展到亲密关系,朋友、知己、恋人、夫妻等。爱情是一种特别的亲密关系,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1980 年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教授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和承诺组成,他们位于三角的三个顶点。自我暴露,意思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的表白自己。许多心里学家认为使真实的自我让至少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在心里上是健康的,是自我实现个性所必须的。但是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会引起对环境适应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可能很那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一个经常与人喋喋不休谈论自己的人可能会被认为是自我中心的。研究表明,女性之间对对方暴露自己要比男性之间高,而且女性更倾向于要求对方暴露自己。2、 回报与自我暴露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较高的个体交往时,最有可能进行较多的自我暴露,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是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志。从社会心里学角度来看,自我暴露是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从心里健康角度看,自我暴露有利于减少疏远他人。但要把握一个度,任何在进一步的自我暴露会引起对方的不舒服感,对方会退缩到原来关系中的恰当水平。3、 喜欢、赞同和自我暴露喜欢和自我暴露是联系在一起的,朱亚德进行的研究中,当问女性被试她们喜欢谁时,她们常常指出愿意向她们作自我暴露的个体,在对婚姻关系研究中,表明自我暴露和婚姻满意度是紧密相连的。自我暴露中的“回报”原则决定着喜欢的程度,但人们不一定总是喜欢对他们自我暴露的人,有时候过分亲昵的自我暴露会引起对方的焦虑。自我暴露对社会赞同也是相当敏感的,获得对方赞同时,人们的自我暴露就会增多,对方表示冷淡时人们的自我暴露就会减少。4、 非言语行为和自我暴露其他的非言语行为在选择恰当的自我暴露和人际亲密关系水平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目光接触在自我暴露情景中有着男女性别差异,埃尔斯沃思在 1972 年研究涉及了三个人,谈话者用亲密的语气跟同一性别的倾听者交谈(男跟男、女跟女) ,一个观察者在单项玻璃后面记录谈话者的亲密水平,主试告诉一半的被试要他们在谈话期间保持高水平的目光接触,另一半告知要较少的目光接触,然后实验的三个人都评定谈话者的自我暴露水平。结果表明,女性与男性有着明显的差别,对于女性来讲,在高度目光接触下谈话者比较亲密,而在高度目光接触下男性谈话者比较不亲密。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社会文化规范,怀特把男性交友的倾向称为面对面,女性交友的方式较肩并肩。一点点的自我暴露如果有回报就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5、 喜欢的回报和得失现象一般来说如果人们知道他人喜欢我们,那么人们往往也会喜欢他人,我们如果获得一点点的信息即他喜欢我们,我们也会用这种喜欢去回敬他。产生假设:他人喜欢被试,被试就产生要回报这种喜欢的压力。巴克曼等人让陌生人组成一个小组,主试对每个被试讲,他们做的个性测验表明,小组里会有几个特别的人会喜欢他们。事实上,这些信息都是假的,小组成员聚在一起共六次,每次讨论结束时主试告诉被试说有可能解散小组而分成两人小组,主试要他们指出想和谁组成小组,结果表明,第一次讨论后被试选择主试说会喜欢他们的那些被试组成小组,但后来由于小组成员的反馈信息代替了主试所提供的信息,这两人小组就不存在了,实验说明,确实存在“喜欢的回报”原则。阿伦森和林德(1965)所做的实验,要被试同另一个被试做短暂的接触,另一个被试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助手,每一次接触后,被试能听到助手和实验者的谈话,第一助手一直持肯定的评价,第二个助手一直持否定的评价,第三个助手开始否定后来肯定。结果看出,我们最喜欢的人是表示对我们喜欢程度在增加的人,我们最不喜欢的人是表示对我们喜欢程度在减少的人。也就是“得失现象” 。6、 家庭中的亲子互动现象第三节 关系对应性与协调性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竞争与合作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本书的作者将人际冲突与人际合作提出来也是基于生活中的发现而研究的一个点。一、人际冲突人际冲突很常见,研究人际冲突有很重要的意义1、 冲突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2、 认识冲突、处理冲突可以让提高我们管理冲突的能力。3、 人际冲突对于个人的成长是重要的。4、 有利于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和家庭生活满意度。二、人际冲突的本质Dudley Cahn (1990) 將人際衝突界定為:人與人在互動中,存在利益上的不同,或是出現相反的意見。 Finchma 和 Bradbury (1991) 指衝突是一個人的行為干擾另一個人的行動過程。凯利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冲突:双方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意见不同;角色冲突,双方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个人性格、态度、价值观的冲突,是属于深层次的冲突。西方衝突理論衝突的類型衝突型態就廣義而言可包括:個人內在衝突、人際間衝突、團體衝突三種主觀性衝突與客觀性衝突:主觀性衝突:引起衝突的主要因素在於情緒。客觀型衝突:基於任務達成的不同因素,或相對立思考模式而引起的衝突。三、冲突发展的过程Robison 的衝突發展歷程 :潛在對立、認知與個人介入、 行為、結果Robison (1997) 衝突發展過程階段一 階段二 階段三 階段四潛在對立 認知與個人介入 行為 結果四、冲突的反应行为 1、 西方先前條件:溝通困難個人變項(價值、需求、性格等等)知覺到衝突感受到衝突外顯衝突 功能性結果衝突處理 非功能性 結果處理衝突的方式分為撤退(withdrawal) 、放棄(surrender) 、攻擊(aggression) 、說服(persuasion)和問題解決的討論(problem-solving discussion)等五種主要模式。2、 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