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朝司法制度特点篇一:元朝法律制度法制史:元朝法律制度概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参照唐宋旧制积极进行法制建设,同时仍沿袭原有的民族传统。由于他们以征服欧亚大陆者自居,怀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种族偏见,因而采取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指导思想 蒙古族游牧部落时期,主要以习惯法调整社会关系。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国后,主张遵循祖宗旧制,仍以习惯法为主。忽必烈即位后,不断扩大征服区域,并入主中原建立元朝统一国家,开始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受到汉族政权的法制影响,他逐渐接受旧臣汉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 、 “附会汉法” 、 “参照唐宋之制”等立法指导思想,既吸收唐宋法制,又保留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治,形成了元朝独特的法制特点。 (二)蒙古国立法活动 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曾采纳金国降将郭宝玉建议,制颁条画五章 。其大体内容包括出军不得妄杀,刑狱重罪处死,其余杂犯量情笞决,具体条文十分简单。这是蒙古国立法的开端。 随着蒙古帝国的发展与扩张,成吉思汗的权力不断强化,他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成为不可触犯的法令,被编写在纸卷上,称为“札撒” 。1225 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下令编纂颁布“札撒和训言” ,史称大札撒 。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刑事、民事、军事、宗教、审判、治安等各个方面。凡违反“札撒”者,要受到处罚,甚至处死刑。成吉思汗还要求后继者,即位时必须隆重宣读并严格遵守大札撒 。 “札撒”对元朝立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民族性与准军事化特征,在元朝历代成文法中都有体现。成吉思汗的部分语录与训令,在后来不断纂修新法律时,也以“诏制”形式固定下来。 蒙古国入主中原之后, 大札撒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蒙古新汗窝阔台曾制颁条令 。忽必烈继位后,开始适用仿照唐律修订的金代泰和律 。至元八年(1271年) ,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下诏禁用金代泰和律 ,着手制定元朝法律。 (三)元朝主要立法 元朝统一政权建立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立法活动,先后编撰了多部综合性的法律 汇编。第一部是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颁行的至元新格 。它汇辑了元朝建立以来的条格、成例等法律法规,内容包括公规、选格、治民、理财、赋役、课程、仓库、造作、防盗、察狱等十个方面。 第二部是仁宗(1312 年1320 年在位)时编辑的风宪宏纲 ,这是一部关于纲纪、吏治方面的法律汇编。“风宪”原指风纪法度,中国古代常指监察官员整肃吏治。延祐二年(1315 年) ,曾参照元朝历代条格编纂法律,包括诏制、条格、断例三部分。第二年纂成,但未颁行。后将现行格例、条画中有关风纪的内容汇辑成风宪宏纲 ,作为专门的监察条令予以颁行。 第三部是英宗至治三年(1323 年)完成的大元通制。它汇集世祖以来的条格、诏令和断例编纂而成,是元朝最系统完备的法典,包括诏制 94 条,条格 1 151 条,断例717 条,令类 577 条,共 2 539 条。 第四部是英宗时期由地方官府编辑的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简称元典章 。这是一部世祖以来 50 多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方面圣旨、条画的汇编,内容共有60 卷,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十类,下分 373 目,目下又列有条格。元典章按六部行政机关分类的体例,直接影响到明律的篇目结构,并为清律所继续沿袭。 最后一部是元末顺帝至正六年(1346 年)颁行的至正条格 。它基本沿袭了大元通制的编辑体例,其内容共 2 909 条,分为诏制 150 条,条格 1 700 条,断例 1 059条。 (四)元朝立法特点 元朝立法受两宋编敕、编例的影响较大,经常将皇帝敕令及成例加以整理编辑,具有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各种法规汇编的性质,而且其中诏制、条格、断例占有很大比重,往往是一事立一法,因而律条庞杂,结构松散,致使法律内容很不规范。 篇二:元代的法律制度1 禁榷立法 禁榷又称专卖,是国家对某些商品的生产或销售进行垄断经营的制度,又分为全部专卖制与部分专卖制。前者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包括“民营官卖” ,统归国家独占经营;后者是商人在国家直接控制下进行购买和销售。 宋朝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了汉唐以来的禁榷范围。除盐、茶、酒以外,还有钒、香药、铁、石炭(煤) 、醋等多种商品。从宋初开始,就对盐、茶、酒等产品进行控制,明令规定:私自煎盐三斤、酿酒三斗、造酒曲十五斤、炼钒十斤,均处极刑。两宋期间,制定有专卖法规严加管制,尤以盐、茶两项立法最为重要。盐的生产由国家统一管理控制,私人不得擅自经营。官家及商人经营,要有“盐引”或“盐钞” 。否则,依成盐斤两定罪量刑。盐的分销有“官鬻”与“通商”两种形式,前者为官营运销,后者为商贩运销。经营者须按规定在产盐地批发食盐,在指定地区贩卖;若入禁地贩食盐十斤或碱盐三斤以上,依法处死。 茶的专卖与盐法大致相同。在江淮一带产茶区,有专门机构统一掌管生产经销。茶农除以茶折税外,还要将茶卖给官府;匿不送官及私卖者,茶叶没收,按值论罪。主管官吏私以官茶贸易,价值一贯五百即被处死。私自将茶叶卖给少数民族地区,按军法治罪。 国家对某些特定产品的产运销全过程或部分环节实行垄断经营的制度,简称“专卖” 。国家实行垄断经营的产品称为专卖产品。国家运用法律手段禁止私人或其他社会团体从事这些产品的经营活动。专卖方式有完全专卖和不完全专卖。前者是国家对专卖产品从生产到运销的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实行垄断经营,不允许私人或其他社会团体经营;后者是国家只对产运销过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进行垄断经营,部分环节由私人或其他社会团体经营。 专卖产品的对象主要有: 1.消费量大或利润丰厚的产品,如烟、酒、糖、茶、盐等。国家垄断这些产品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增加财政收入。 2.对某些具有特殊用途的产品实行专卖,如鸦片、麻醉品等,目的是为了控制这些产品的使用范围。 3.对某些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的产品的专卖,如我国对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专卖。目的是保证这些产品的供应或控制其价格。 现在硬中华出厂价元/条,批发价 370 元/条,零售价450 元/条(出零差价元/条), 软中华出厂价元/条,批发价530 元/条,零售价 700 元/条(出零差价元/条)。 2 宋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3 中央司法机关中审刑院。 宋代做事情比较谨慎,尽量想保持公正。科举制度,唐代考科举,李白杜甫考科举,考卷上名字很清楚,如果考官认识,分数高。宋代将名字糊起来,生怕认识考官、做记号,因此所有考卷都由专门的人重新抄一遍。在这点上还是不错的,尽量保持公正 4 鞫谳分司制 两宋独特的刑事司法制度。鞫谳分司就是将审与判二者分离,由不同官员分别执掌。鞫,指审理犯罪事实。谳,指检法议刑。宋朝中央和地方都实行鞫谳分司制度。中央的大理寺、刑部由详断官(断司)负责审讯,详议官(议司)负责检法用律,最后由主管长官审定决断。各州府设司理院,由司理参军(鞫司)负责审讯及调查事实等,司法参军(谳司)依据事实检法用条,最后由知州、知府亲自决断。鞫谳分司强调两司独立行使职权,不得互通信息或协商办案,有利于互相制约,防止舞弊行为。另一方面,宋朝法律形式复杂多样,条文内容繁多,设立专职官员检详法条,也有利于正确适用法律。但是,鞫谳分司制度并不是解决司法腐败的根本办法,而且这种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审判方式,也不符合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5 翻异别勘制度宋代重视口供,翻异别勘是宋朝的一种诉讼审判制度,指在诉讼中,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翻异) ,事关情节重大,一般由另一法官或其他司法机关重审(别勘)的制度。别勘分为别推(换法官审理)和别移(换司法机关审理) 。宋代,当犯人不服判决临刑称冤或家属代为申冤时,则改由另一个司法机关重审或监司另派官员复审。按照法律规定,翻异可三至五次。妄行翻异叫冤者,别推时加重处罚。这种制度就其实质来说,是司法机关自动复审,虽有时会因多次翻异而影响司法机关的审判效率,但从总体上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同时也是宋朝统治者慎刑精神的表现。 为了防止囚犯利用故意“翻异别勘“,拖延时间,宋代沿用唐代的三推之限,一般情况下,囚犯只要经 3 次翻异别推后,再翻异即不再复推,强行判决.南宋又改为 5 推.宋还严格规定复审时必须选差“无干碍官“;官吏在别勘时发现冤抑,则要受到奖赏. 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 。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拷掠,只得招认“杀妻事实” 。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提刑司对本案可能做出的下列处置中,哪一种做法符合当时“翻异别勘”制度的规定? A发回原审州府重审 B指定本路管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 C直接上报中央刑部审理 D直接上报中央御史台审理 6 务限法 宋时期的一种审判制度,主要是规定在农忙季节限制民事诉讼,以免影响生产。 务就是指农务,即农业生产劳动。具体期限是:农历每年的二月初一开始,叫“入务” ,即进入了农忙季节,到九月三十日结束。这一段时间是务限期,在这个期限内,各个州县官府停止对于田宅、地租等民事案件的审理。与秋冬行刑时间差不多,十月初一至一月三十一号。宋代并没有严格的民事诉讼,而是主要是涉及到土地的诉讼。到了时,叫做“务开” ,这时才可以受理民事案件。并非全部息讼,城市间的商人之间的贸易纠纷还是可以诉讼的。 这种制度一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影响,还有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道德要求百姓一般的纠纷,特别是民事纠纷,都要先经过基层的管理人员的调节,无效后才可以向正式的官府提起诉讼,否则要被责打。 7 理雪制度 类似于上诉制度 汉代乞鞫制度,原审机关重新审理,唐代上诉制度萌芽,但还不是十分完善。判决生效后,对判决不服,可以逐级上诉。 8 第九章、元朝的法律制度 元代在历史上是一个较短暂的王朝,九十多年不到一百年,一般讲历史或者讲法制史不愿讲元代,元代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不舒服,另一方面元代法制与其他朝代不同,甚至倒退。但是元代实际上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合文化史上有过它的辉煌。 棉花的种植主要在元代普及。棉纺织业黄道婆从海南传过来的。瓷器里面的青花瓷就是元代发明的。拍卖会上元代的青花瓷就是最早的了,早于元代的是没有的。另外还有釉里红等都是元代的。元代书法赵孟頫,绘画也是赵孟頫开始,称为文人画或者写意画,过去都是工笔画,包括唐代吴道子、宋徽宗都是工笔画,现在的齐白石、张大千等都是写意画。文学上,唐诗宋词元曲。关汉卿窦娥冤官府腐败、王实甫西厢记自由恋爱。说明元代的政治空气还是比较宽松的。 9 元代立法概况 大扎撒 是蒙古国时期的,创始人就是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扩大了疆土。统一之前是 分散的,每个部落都有习惯法,叫扎撒。后来成吉思汗统一以后,将各个部落习惯法合并制定了成文法。是蒙古人的第一步成文法。另外,成吉思汗把蒙古高原各种族的宗教信仰融会为蒙古汗国共同遵守的道德制度。他还在大扎撒中加入了很多案例,以方便审判官对比量刑。大扎撒独具的特点;蒙古大扎撒将军事法与民事法融为一体,其最大的特点是全民皆兵,全兵皆民。在战争时,有力地保障了蒙古军队的纪律性与协调性,为游牧生产与军事斗争相结合提供了法律根据。蒙古大扎撒保护大众的利益,承认所有人的物权与民权。但是作为反映封建贵族利益的法律,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如:公开承认人与人生来不平等,禁止跨火、跨桌、跨碟等封建迷信思想。 10 大元通制 元代中期,元英宗时期制定的成文法典,包括制诏,相当于唐代的格和宋代的编敕,条格相当于唐宋时期的令,断例文字上啰嗦,叙述冗长。蒙古族汉化程度较低,尽管统治中原 100 年,但是没有很大程度的汉化。不像满族,建立清朝以后,汉化程度很高,以至于最后完全汉化。满足从金时期汉化程度就很高。 11 元典章 性质有争议,过去有的讲是行政法典,有的认为是中央颁布的东西,都不对。地方官员自行编集的元朝中期以前的法律汇编,不是一部元代的法典。主要掌握元典章创立的六部分篇的体例。把法规的内容分为十个门,后面的六个门按照六部排列。有其合理的地方,后来的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12 元代的契约制度 元代对于不动产买卖的程序。不动产古代指土地房屋的买卖。几个步骤:先问亲邻,使宗族财产不外流,主要是土地不外流,优先购买权。亲,一个宗族的亲属,邻,土地相邻的人家。有两个有亲属关系,并且相邻。同时具备。都相邻,先问亲属关系比较近的。如果都不要,才能卖给别人。跟亲邻关系不好,可不可以抬高价钱?他们不要再卖给别人。古人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了。必须统一价钱,降低价钱的话,回过头来重新问亲邻。 经官给据,土地房屋在买卖之前必须向官府申请,官府给一个凭证。为什么一定要备案呢,牵涉到税收问题。 签押文契,必须签订契约,签约时候还需要有中间人做一个证人。签订完之后还需要画押。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签字盖章。古代有的不会签字也没有图章。古代一般按指纹,不是手指的指纹,因为验证手段不是很完善。因此古代画押一般用指压。一条指头,不通关节,宽度不同,有很粗的纹路,印下来之后每个人都有差别。后来也有画押,画个圈、画个叉等。每个人划圈的程度是不同的。 印契税契 拿到契约之后,盖上官府打印,类似于公证。红颜色的,叫赤契,没有印章,叫白契,白契是不合法的。官府盖打印不是白盖,要交税钱,一般百分之三。现在的房屋买卖中一般税契一般为百分之。一般由买方承担。如果是土地买卖,还有一个程序,还要转移赋税。 13 诉讼和审判制度 元代中央司法机关 机构和以前不同,唐宋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审刑院,元代有刑部、大宗正府、御史台和宣政院。元代将人分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元代法律的主要特点之一即是以法律维护民族间的不平等。元初,依据不同民族将民众的社会地位划分为四等:蒙古人社会政治地位最优越;色目人(西夏、回回)次之;汉人再次之;南人(原南宋地区的民众)最低。举凡科举任官都定有一系列优待蒙古、色目人而限制歧视汉人、南人的法规。有元一代,朝廷高级官员几无汉人染指,有些官职则明令不许汉人、南人担任。如仁宗皇庆二年(公元 1313 年)定科举条例,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二场,汉人、南人考三场。乡试录取名额四等人平均分配,实际上极不平等。 在定罪量刑上也体现着民族差别。元代法律规定宗室及蒙古人案件,由中央大宗正府专 门负责汉人、南人诉案归刑部,且审判机关的正官亦由蒙古人担任。遇有蒙古人与汉人纠纷案件,多偏袒蒙古人。法律上明定蒙古人犯罪与汉人犯罪同罪异罚。如窃盗罪,汉人均处黥刺之刑,而蒙古人则免刺。 元史。刑法志载:蒙古人因争斗或酒醉打死汉人,只是规定“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丧葬费)” ;反之在同样情况下,汉人若打死蒙古人,则一律处死并付烧埋银。蒙古人犯死罪也可免拷掠,日给饮食。如果是蒙古官员犯罪,连行刑也必须是蒙古人,且法律往往不规定对犯罪官吏的具体处罚,即使规定,刑罚也比唐、宋律轻。蒙古人,色目人,高鼻子深眼睛的,在中国的外国人,帮助统治。汉人,金国被灭以后,北方的汉族人为汉人,后来灭掉南宋,南宋的人叫南人。大宗正府主要审理蒙古和色目案件。刑部审理汉人南人。宣政院主要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在元代崇尚佛教,作为国教。这种佛教主要是喇嘛教,现在主要是在蒙古、西藏地区盛行。佛教是东汉时期从印度传过来,最早经过西藏和蒙古地区。 14 所谓“大乘”和“小乘”是中国对佛教中两种派别的一个称呼,或者说是中国人对这两种佛教派别理解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在古汉语中,车也叫“乘” ,甚至在古代衡量国力时,以车为标志。因此有所谓“千乘之国” , “万乘之国”的说法,万乘之国当然就比千乘之国实力强。佛教在早期传入中国时,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就把佛教比喻成车,说佛法就是一辆车,可以承载修行者到达成佛涅槃的目标。当然也有把佛法比喻成船的,有所谓“普渡慈航”的说法。小乘佛教是讲个人如何通过修行达到涅槃成佛的佛法,也就是“自度” 。因为小乘佛教只讲个人修行,所以说这个车只能承载一个人,因此称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讲一个修行者不但要通过修行使自己达到涅槃成佛的目标,还有义务帮助他人修行成佛。也就是“自度度他” 。因为大乘佛教这个车承载的不止修行者个人,还有能力承载更多的人,车就比较大,能够“普度众生” ,因此就称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就在能不能“度他”这个问题上。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教义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成佛的条件的认识上。最原始的佛教称为小乘教。小乘佛教认为人成佛是有条件的,只有亲耳听过释迦牟尼佛讲法的人,或者是由亲耳听过释迦牟尼佛讲法的人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下来的人才能成佛。做和尚、拜寺庙、行善事,经过几辈子才能成佛。佛教往汉族地区传,汉族人较懒,佛教开始变化,出现了大乘教,普度众生,但要求教低。做善事,兼顾其他人,普度众生就能成佛。不一定去庙里当和尚,多做善事就可能成佛。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而成佛实际非常简单,只在人的一念之间。也就是所谓的“顿悟” 。显然经过比较,小乘佛教的局限性比较大。因此,小乘佛教最终被淘汰,目前汉传佛教只剩下大乘佛教的两个宗派,即禅宗和净土宗了。 禅宗以禅定为主,讲究的是顿悟,也即是即身成佛。其修行方法有打坐、静心、参话头、体悟等。 净土宗以念佛为主,有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等不同净土。一般所说的净土宗是指弥陀净土,即是以往生西方极乐为主要目的。其修行方法主要以持念佛号为主。 禅宗与净土宗相同的都是以修心为主,禅宗要求的是定心,即定心于一处,不生妄念,妄念不生,由定生慧,由慧而得开悟,而得解脱;净土宗要求的是一心不乱,由一心念持佛号,而与佛相应,得佛接引往生。 在禅宗来说,好比是只响一次的闹钟,响过之后就不响了。学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禅宗,不要光看到禅宗的自由和活泼,更要知道修禅宗风险很大,因为很有可能被错过。因为禅宗一切要靠自己,没有极其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以及深厚的基础是很危险的。 净土宗就很保险,所谓万人修行万人去,为什么呢?因为万善同归,只要心念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就能九品往生。这就好比一个响个不停的闹钟,只有当你醒后闹钟才会停下来。也许很多人不愿意这样的叫醒方式,但是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最保险的方式,它能保证你醒来。 宣政院既管西藏佛教也管行政事务,还管诉讼。和尚和和尚打官司。 篇三:第四章元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节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 一、立法指导思想 (一)保护蒙古人特权,实行民族分治,在法律方面实行一系列具有强烈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倾向的政策。将人们划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 (二)祖述变通的立法思想,即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律法的策略, “尽收诸国,各依风俗” ,特别是“附会”和“参照”汉法,采用唐宋以来的中原法律文化;同时又保持、尊重和继承蒙古国的制度。比如实行分封采邑制,坚持蒙古人为正职,保留蓄奴制度和军事长官的世袭制度。二、元朝的立法 (一)立法 1、成吉思汗时期的大札撒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在蒙古长期形成的各种习惯和行为规范“约孙”的基础上制定而成,包含训令、札撒和原有习惯等内容,并用文字记载加以颁布。其特点是:不完备也不系统,刑罚残酷,包含了其中迷信原始的内容。 2、 至元新格:1271 年,元世祖颁行的诸法合体的综合性法典,是元代首部成文法典,是将历年所颁格例加以汇编而成的。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3、 大元通制:1323 年,元英宗颁行,有四部分组成:一诏制,94 条;二条格,1151 条;三断例,717 条;四别类,577 条,条文内容承袭了唐宋法典的基本精神。其中的“诏制”相当于唐宋的敕条。 “条格”则相当于唐宋时的令格,是皇帝亲自发布,或直接由中央行政机关颁发给下述部门的政令。 “断例”是具体案例的裁断决定。今天,只有条格部分保留,其他的大多散失。 4、 元典章 ,即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在元英宗年间颁布,由当时江西地方地方官府汇编而成的法规大全,收集了从元初到元英宗年间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各方面的律令典章和判例,共 60 卷。该书由中书省核准后,下发全国各地实行。 5、 至正条格 。 大元通制颁布后,由于朝廷不断颁布诏令,加上司法格例繁杂,给官吏留下了任意取舍与解释的可乘之机,导致法制混乱。1340 年,元顺帝在修订删减基础上,颁布至正条格 ,是元朝最后一部法典。 (二)特点 1、法律形式极不规范。因为排斥汉族原有的法律体系,始终没有按照唐宋的传统,修订类似法律,而代之以符合蒙古习惯的令、格、制、敕、例等法律形式。其中,条格和断例占绝对优势。这虽然有利于适应新情况,却导致法制实行的混乱局面, “有例可援,无法可守” 。 2、对于唐宋法律,采取“暗用而名不用,名废而实不废” 。所以,元朝对传统法律既有继承,也有一定的创新。第二节元朝的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律 (一)国家政权体系 1、中央政权体系 (1)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关,且仅有此一省,代替了传统的三省制,主观军国大事,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下设六部(吏、礼、户、刑、工和兵) ,管理国家各种事务。长官为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职。后来为防止中书令专权,元世祖后经常不设,或由皇太子兼领。 (2)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使由皇太子担任,低于中书省,而不再像前朝那 样并称“二府” 。枢密使下设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有关布防、军籍、军队调遣等军事机密,仅由皇帝与两三个亲近的蒙古人密议掌握。(3)宣政院专门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佛教和吐蕃地区的军民政教事务) ,长官为宣政司。 (4)蒙古翰林院,负责齐超皇帝诏旨。 (5)通政院:负责管理驿站。 (6)匠作院:,主管工匠。 (7)集贤院:主管学校等事务。 2、地方管理体制: (1)行中书省制 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基本沿袭宋制,但有一显著的变化,即创设行中书省制。行中书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关,因具有加强中央集权的功效,后便改为常设。后来总共设立 11 个行省,除此之外,在边疆地区还专设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四个行省。中书省直辖的只有河北、漠南、山东和山西(总称为“腹里” ) 。 行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权力非常大,多由蒙古亲王、贵族充当。丞相下置平章政事,左右丞和参知政事等官。 “行省制”对于明清省级行政机关的建设,具有明显影响。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全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除了行省,还有行枢密院、行御史台,分别行使地方上的军事和监察权力。 (2)行省下的地方政权 A 行省以下,腹里地区设路、府、州、县四级,非腹里地区,一般设路、州(或府) 、县三级。路设总管府,长官为总管。府设知府(或府尹) 。州设州尹(小州称知州)。县设县尹。自路开始,设蒙古管事官达鲁花赤一员,达鲁花赤与所在地方的政府长官品级相同,掌管印章和实权,实际上为地方政务的最高负责人。 B 在行省与路之间,还设有两种道:其一,设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负责军民政务的宣慰司,其辖区称道。其二,遍设全国各地的、负责监察的肃政廉访使司(最初称提刑按察使司) ,受中央御史台及江南、陕西二行御史台领导,其辖区也称道。 C 州县地方官从世袭制到任命制的变化:元世祖采纳汉官廉希宪的建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基层组织管理 民族压迫和军事镇压色彩浓厚。 A 县以下建立村社、里甲等基层组织。50 家编为一社,社长通常由汉族地主、德高望重之人担任。社长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居民、催收税役等。 B 在社长以上,还有蒙古提点官对各种事务进行监督。为了加强军事监控,还派蒙古军队或探马赤军以与民共同编社的名义驻扎在社中。 C 村社以下有里甲,20 家编为一甲,由蒙古人或者色目人担任甲主,甲主对居民有很大的权力。 (二)行政法律规范 1、 至元新格 、 大元通制和元典章中都包含着大量的行政法内容。在元史刑法志中保留下来的一千多法律条文中,调整官吏职守和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职制律” ,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一。 2、对汉官的监视活动及监察法律。 元世祖时期的宪台格例 ,又称“定台纲 36 条” 。察司体察等例以明确各道宪司的职责。 行台体察等例明确行御史台的职责。随后制定的禁治察司等例 、 察司合察事理和 廉访司合行条例 ,十分详尽地规定了各级监察机关的设置、职责范围、监察官员的选任、考纠等。3、行政监察制度 元朝的行政管理制度中,以行政监察制度最为发达,也最具特色。元世祖曾说, “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因此,元朝将御史台提高到与中书省并列的位置,两者互不统属,地位相同。御史大夫官阶升至从一品,其内部的人多权重也是历史罕见。比如,元代废除了唐朝以来以审判活动为主要职责的大理寺,扩大了刑部的司法权。原来大理寺与刑部之间的监督、制衡权全部归御史台,这在客观上使御史台的司法监察权有了较大的扩张。 监察机关的职权是纠察百官、审理犯罪官吏及平反冤假错案。 全国则被分为 22 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常驻地方,负责对地方各级官吏进行纠察、监督,以使他们恪尽职守。廉访司下设使、副使和經歷等官員,職責共有 30 種。主要纠察地方官的违法作恶行为、政治过失以及分巡已结案件。遇到重刑要案时,必须当面复查。 二、民事经济法律 (一)民事法律 1、所有权,基本沿用宋法。但有关遗失物(特别是奴婢和牲畜)的所有权归属规定明显增多。这是出于民族习惯。比如,遗失的牲畜认领期与宋代相比,缩短为 10 天(宋朝为 30 天) 。此外,对于狩猎游牧特别重要的鹰犬,也有专门规定:拾得鹰犬的,应当即可护送到官府,如果隐匿,笞 37,没收家产的一半。 2、关于田宅等不动产的买卖和典卖,部分与宋朝一样,强调四个要件:经官给据、先问亲邻、印契税契、过割赋税。其中, “经官给据”是元朝添加,即所有权人在出卖土地时要提出申请,经过官府勘查后发给“出据”才可交易。它虽然可防治非法处分他人的田宅,但手续复杂,不利于交易。 3、婚姻 (1)分别照顾各民族固有的婚姻习惯,并不强制改变、强行划一。 “诸色人同类自婚姻者,各从本俗法” 。对不同民族通婚者,则以男方习俗为主。但如果婚姻一方为蒙古族,则适用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比如,汉人兄嫂不得通婚,而蒙古人则可以,各行其法。 (2)在沿用前朝规定的同时,特别强调婚书的重要性。 首先,婚书的内容应明确规定,比如婚书写明聘财、礼物,婚主并媒人各画字,女家回书亦写受到聘礼数目,嫁主其媒人亦合画字,仍将两下礼书的背面大书合同字样,分别交给各家收执。对于已经订立婚书或有私约,或者已接受聘财而反悔的人处以刑罚。 其次,私约也具有婚约的效力。 再次,为了改变“聘财无法,奢靡日增”的情况,以及由于聘财争议争执日多的局面,规定“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下户银三两,彩缎二表里,杂用绢十五匹。 ” 再次,禁止借用缔结婚姻关系而牟利,媒人不得多要聘财或介绍费。 (3)良贱可以通婚。禁止重婚,对重婚这强制离异,并笞 47。但蒙古人可依其习惯一夫多妻。 (4)离婚方面,并不以七出和义绝作为条件。相反,公开允许不和睦的夫妻自由离异,所谓“夫妇不和睦?合离者,不坐。写立休书赴官告押执照,即听改嫁。 ” 此外,如果双方订婚,女年龄已经 16 岁以上,男方无故在 5 年内不结婚,或逃亡 5 年不回,听离,不还聘财。4、奴隶制 (1)奴隶主对于奴隶可以随意处置 (2)匠户:是蒙古人在征服中虏获的手工业者,被编入特种户籍,是元朝的一个特殊而庞大的阶层,处于半奴隶的社会地位,由政府作局专门管理。匠户世代为匠,终身为官府无偿劳动,没有人身自由,不允许脱籍迁徙。(3)佃户:虽有良人身份,但实际地位却接近奴隶的阶层。宋朝法规定,佃农有一定程度的的退佃和迁徙自由,因此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但元朝则使得佃农越来越具有农奴的性质,经济负担沉重,人身奴役程度较高。 比如,根据元朝法律,地主打死佃农只需杖 107,而佃农杀死地主则要处死。地主还有权干涉佃户之间的婚姻,佃户不缴纳足够钱财便不能成亲。在个别地区,地主还可以典卖佃户,甚至让佃户代为出征和受刑。 (二)经济法律 1、专卖制度:元朝统治者对盐、茶、酒、金、铁、铜等重要物资实行禁榷制度,实行官营买卖。违者受笞杖刑。 2、赋税制度,北方征收税粮和科差,男方征收秋税和夏税。科差包括包银、俸钞、丝料三项。 三、刑事立法 (一)刑罚种类 1、笞杖刑以“7”为尾数,徒刑附加杖刑,且不列里数,只列地方。 2、凌迟成为常用刑,对于谋反罪的首犯及同情者一律凌迟处死,对子孙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奸夫奸妇杀死本夫者,凌迟。 3、五行之外设立黥(音同情) 、劓(音同义)刑。此外实践中,更有其他的残酷刑罚,元代的刑罚制度是一个倒退。 (二)确立民族压迫的刑罚原则 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在法律上地位不平等,即同罪异罚。 色目人是最早降服蒙古的西域诸国人,物回回、乃蛮、西夏和畏吾儿人。汉人即黄河以北原金国统治地区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和高丽人等。南人即黄河以南原南宋统治地区的汉族人及其他少数民族。 比如,蒙古人与汉人打架,如果汉人还手打了蒙古人,会被严刑科罪,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则(来自: 小 龙 文档网:元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职导入教育培训课件
- 振动筛设计研究
-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班课件
- 倪吉昌课件医院
- 伶官传序课件
- 2025生殖健康咨询师考试综合练习含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企业管理干部安全培训课件
- 甘肃收费后续管理办法
- 疫情公司公章管理办法
- 税务局专管员管理办法
- GB/T 27818-2011化学品皮肤吸收体外试验方法
- GB/T 22512.2-2008石油天然气工业旋转钻井设备第2部分:旋转台肩式螺纹连接的加工与测量
- GB/T 19137-2003农药低温稳定性测定方法
- 通过测试-失效测试-老化测试-三者有何区别
- 动漫人物欣赏课件
- DBJ53-T-40-2011 云南省城镇园林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让主动问好成为一种习惯(优秀主题班会)
- DB15T 2412-2021 蒙餐 蒙式牛肉丁
- ACLS-PC-SA课前自我测试试题及答案
- GB∕T 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 OTN技术概述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