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等级_第1页
八旗制度等级_第2页
八旗制度等级_第3页
八旗制度等级_第4页
八旗制度等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旗制度等级篇一: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满化”现象摘 要:八旗制度是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是清朝二百六十余年统治政策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这一集军事、政治为一体,包纳满、汉、蒙多族的政治制度不仅确定了其成员的个人身份,更改变了他们的民族属性。使得被纳入八旗制度下的汉人,其社会身份发生变化,民族属性也随之更改。这些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生活习惯、语言、信仰发生变化,使八旗整体 意识逐渐加强,从而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汉人满化;八旗制度;汉姓包衣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XX)34-0139-02 自 1635 年皇太极宣布废除诸申(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起,满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八旗制度是满族的军事、社会组织形式,由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组成。这一制度自形成起,经过不断完善,一部分汉人被纳入满族这一民族共同体之中,民族属性发生改变,不断向满洲靠拢,为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 一、汉人满化现象的产生 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满化”现象,主要存在于八旗汉军和汉姓包衣之中。他们均以汉人身份加入旗籍,却隶于不同旗属,地位也不尽相同,故在此进行分别论述。 (一)汉军八旗 八旗内汉军旗的建立始于 1631 年(清天聪五年) ,此时汉军仅有一旗,招抚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汉族上层的降官降将上。皇太极时期开始大量收编辽东往投的官兵,借助汉族军队在军事上的优势,以配合对明战争中红夷大炮的使用1。1633 年皇太极下令,在八旗满洲佐领内分出汉人1580 户, “每户十丁授编甲一” ,编汉军为一旗。1637 年(清崇德二年) , “分汉军为两旗” 2。 1639 年(清崇德四年) , “分二旗官属兵丁为四旗” 3。1642 年(清崇德七年)编为八旗, “旗色官制与满洲、蒙古八旗同” ,至此,八旗汉军最终形成。据现居于辽宁省本溪县王氏家族的家谱记载:“本贯山东蓬莱县人,村落居址莫可考矣” ,先迁至辽阳,后迁至沈阳“授田入册,旗分镶红旗第一佐领”4。在此期间,汉军佐领人数不断增加,由 1615 年的 16 名,扩充到 1639 年的 72 名,至 1644 年汉军佐领增至 157 个,又半分佐领 5 个。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以前“三顺王”的汉兵军队,并未纳入汉军旗。直到康熙平定三藩后,才将尚可喜、耿精忠等旧部正式编入八旗汉军。对归附的降民, “仿照明国故例,隶于八旗之下” 。 1793 年(乾隆五十八年)上谕:“向来定例,满洲杀死满洲,例文本末妥协自应以旗人杀死旗人载入例条,则蒙古、汉军皆可包括。?试思八旗俱有蒙古、汉军,岂蒙古、汉军独非旗人?” 八旗汉军与八旗蒙古、八旗满洲一样,隶属于八旗制度之下,所谓“太祖?肇建八旗,以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5,被编入八旗的各族人口均称之为 “旗人” 。清统治者利用八旗制度,突出旗人身份,强调八旗整体性,力图 “以旗统人,以旗统兵”,消除八旗内部的民族差异,充分发挥汉军在军事上的作用,用这种独特的军政共同体来构建民族共同体。 (二)汉姓包衣 所谓汉姓包衣是指本为汉人出身,隶属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中并无包衣组织)的人。这些包衣汉姓人,原为满洲家内奴隶,八旗制度建立后,随其主一同被编入满洲中,受组织管辖,具有平民权利6。包衣与汉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奴仆,又是旗人。而包衣内部又存在不同等级:隶属于皇帝、皇室的包衣旗人,编入内务府三旗(镶黄、正黄、正白)7。下五旗则由五旗王公府属。 在对明战争中,后金攻占辽沈地区后掠获的人口多为汉人军民,其中一些就变成了旗人的包衣。据统计:1618年努尔哈赤率军攻下抚顺、马垠丹、东州等城堡五百余处,俘获人畜 30 万。1635 年多尔衮攻入山西“俘获人口、牲畜七万六千二百有奇”8。1636 年阿济格 率军攻取昌平、安州等十二城俘获人口、牲畜 18 万9。1639 年多尔衮、杜度分兵攻明,取城 61,俘获人口 46 万余10。 1643 年阿巴泰领兵深入明地,取 94 城,俘获人口万名11。 这些汉姓包衣,尤其是上三旗包衣,由于是皇室家奴,往往职位显赫、权势较大。声名显赫一时的曹雪芹家族,其祖就是曾任江南织造的曹锡远,是出身于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 部分包衣身居高职,但仍脱离不了奴仆身份。“虽尊位于大家,而名仍隶于私室,方得其位之时,非赫然贵族,一遇其主,则俯首帖耳,执役之不暇,举人世可卑可贱之事恒视为固然,而不敢稍有抵牾。 ” 二、汉人满化的表现 被编入八旗的满洲、蒙古、汉军和包衣都是满族的成员,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无论在服饰、语言文字,还是在信仰、心理状态上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满化” 。 在服装、发式上他们与“满人”一样剃去四周边缘,中间保留长发三绺编成长辫一条,置于脑后。妇女不缠脚而为“天足” ,耳穿三孔。在婚俗习惯上,汉军一改汉人指腹为婚、看重贫富的习惯,讲求门第,不闹洞房。在汉军旗人的婚配上,内部通婚现象较多,但其中也有与满洲旗人通婚的现象。康熙与乾隆帝的母亲均为汉军旗人之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后家(母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后家魏氏,本汉军。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 在语言文字方面,清统治者一直把“国语骑射”看做“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12,作为八旗之内的汉军子弟也自然被要求与满洲八旗人员一样,学满文,练骑射。包衣旗人、八旗汉军知晓满语,与政府的重视与督导是密不可分的。八旗佐领下幼童, 10 岁以上,均可入学, “其满洲、汉军旗幼童,教习清书、清语,习马步箭。 ”“八旗汉军都统办理事务,多用清书,汉军子弟学习清书,甚属紧要”,清政府明令要求各地设立清文义学。统治者也要求其, “口奏清语履历,毋得再有违误”13。并对不通晓满语的官员降级罚俸。雍正十一年(1733 年) ,谕令汉军“不能清语,概不拣练”14。 这些入旗籍的汉人不仅在语言文字上通晓满语,更将姓氏改为满姓,并且效仿满洲, “称名不举姓”的习惯:明朝开国重臣常遇春的后代因其祖降清编入汉军,从常氏第 13 世祖名字起皆用满语化词汇:13 世祖名阿虎达、14世祖名扎勒彬,18 世祖起成为正身旗人,隶属于正白旗15。在祭祀形式上,旗籍汉军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烧旗香”的仪式。即以萨满所谓人神附体,戴神衣神帽,祭祀动物神、天地神,手持单鼓,并敲打单鼓鼓点。这是一种汉军八旗所特有的祭祀体制。它兼具了满、汉两种文化的特点。作为满族萨满跳神的分支,它又渗入了汉族祭祀的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点16。 这些加入旗籍的汉人,与满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且共同隶属于同一政治体制之下,在生活习惯、信仰等方面逐渐满化,与满族日益贴近,真正地融入到其中,成为其一员。 三、 “汉人满化”的影响 (一)满化汉人得到优待 纳入旗籍后,旗人成为区别于“民人”的社会集团,所谓旗民不交产、不通婚、不同刑,对旗民界限有着严格的划分。这些汉人的身份发生变化,经济上依靠八旗制度供养,法律、军事上,也享有种种优待。 政治上,汉军地位高于汉族官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由于汉人的独特身份,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仕途上往往有所作为,出任地方总督、巡抚。在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政治体制的完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满洲名臣传中立专传者 635 人,其中满洲461 人,蒙古 36 人,汉军 136 人。 法律上,旗民有别,在量刑定罪时,旗人受到优待。例如,汉民犯法,应 笞杖者笞杖,应充军者充军、徒刑,而旗人则否。在军事上,往往受到重用,顺治年间佐领张从善“升授京口固山大”。在经济上,汉军与八旗满洲一样,均按计丁授田。除固定粮饷(坐粮)外,临时打仗时,还可以领取一份数额略约相等的“行粮” 。汉军自备军装战马,从征出战;耕种份地,缴纳官赋,与满洲八旗无异。 (二)有力促进满族人口的增加 清代八旗制度与满族人口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至清代中期后,其中汉军旗人增长迅速,使得满族人口大量增加(顺治即位时仅 30 万,到清中期已达 300 万之多) 。以至于乾隆时期,政府迫于旗人供养压力,不得不采取京旗回屯、允许汉军出旗政策。 据满洲地方志草案卷载:清朝民政部门在宣统元年(1909 年)进行的奉天省人口调查中在旗人口占全省人口的%(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八旗制度等级),其中满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汉军(汉八旗)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满族人口的增长,有利于清朝的封建统治,对于巩固中央集权有重大作用。 (三)民族关系的融合 被纳入到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汉军、包衣) ,由于政治原因其个人的身份发生变化,民族属性发生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八旗制度解体后,其政治隶属关系虽已瓦解,但仍自报为满族。这说明在与满族长期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自觉地向满洲靠拢,在各个方面与满族日益贴近,成为了满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可见民族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而动的过程。在满人汉化的大背景下,一部分汉人经过近 300 年的民族融合,逐渐满化,成为满族的一员,融入到这一共同体之中。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清朝历史上的满人汉化还是汉人满化现象,都是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整合的一个缩影。通过长期的共处,各民族交流频繁,生活与政治上的一致性,将他们逐渐纳入同一整体之中,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统一体。 篇二:清代八旗佐领抬旗现象论析清代抬旗现象论析 以佐领抬旗为中心的考察 孙静 (大连民族学院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要】抬旗是清代满洲统治者酬答旗人的一种恩赏行为。八旗内部旗人之间的上下、亲疏之别是抬旗得以产生的根本前提。旗分佐领的升转变化不拘定限,形式多样,但上承恩眷的旗人在八旗内部的流动掩盖不住其被清廷置于更加严密控制之下的事实。从根本上说,抬旗不过是满洲统治者藉以维护自身地位与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它深深地烙上了满洲居于主导地位的清政权统治的鲜明印迹。 关键词:清代 八旗佐领 抬旗 八旗是清代最具民族统治特色的社会组织,它是满洲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根基。因此,清历代统治者都不断维护并完善八旗建制,使之发展成为体制严密、等级分明的组织形式。抬旗则为八旗辖制下的旗人升转提供了一种方式。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八旗组织而言,有清一代享受到抬旗殊荣的旗人屈指可数。抬旗是令地位低下的旗人企及和羡慕的。但是,在抬旗问题上,清代未能形成有章可循的完备定例,封建帝王恩赏旗人偶尔行之的抬旗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旗人自下而上升转的一种特殊制度。特别是被抬旗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后,他们一般都会极力掩饰自己卑微的出身。因此,清代官修史书有关抬旗的记载或语焉不详,或互有歧义,从而导致后人对抬旗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作为清代特有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杜家骥先生曾对“抬旗”多有研究,在清代八旗制度中的“抬旗” 、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1 等论著中,他主要梳理了抬旗的不同形式,揭示了旗人内部的等级差别,探讨了旗内各色成员间的政治关系。不过,现有研究对佐领的抬旗现象尚未有专门探讨。 钦定八旗通志是乾隆帝敕令编修的一部以八旗为专门内容的志书。其中,旗分志是四库阁臣对旗分佐领编设源流及发展变化等具体情况的记录,在研究八旗佐领升转变化这个问题上,其文献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主要以钦定八旗通志旗分志为考察依据,在借鉴前贤研究成果和参稽各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拟对清代抬旗的背景,旗分佐领抬旗的形式、原因及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尝试性分析,以期丰富并推动清代抬旗及八旗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 清朝入关后,君主专制逐步取代“八固山王共理国政”而成为清代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孟森说:“太宗(皇太极)以来,苦心变革,渐抑制旗主之权,且逐次变革各旗之主,使不 1 杜家骥:清代八旗制度中的“抬旗” ,载史学集刊1991 年第 4 期;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人民出版社 XX 年版。 能据一旗以有主之名,使各旗属人不能于皇帝之外复认本人之有主。盖至世宗(雍正)朝而法禁大备,纯以汉族传统之治体为治体,而尤以儒家五伦之说压倒祖训,非戴孔、孟以为道有常尊,不能折服各旗主之秉承于太祖(努尔哈赤)也。世宗制朋党论 ,其时所谓朋党 ,实是各旗主属之名分。 ”2 其实,旗主与皇权较量的结果在顺治时期已初见端倪。顺治初年,正白旗主多尔衮以摄政王和皇叔父的身份独断专行,俨然太上皇。他死后两个月,顺治帝遂以“阴谋篡弑”的罪名, “籍其家,诛杀其党羽” ,“削其尊号及其母妻追封,撤庙享” ,甚至掘墓鞭尸。3 其后顺治帝将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收归己有,加上原有的正黄旗、镶黄旗,是为“上三旗”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 ,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是八旗的核心。其余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旗为“下五旗” ,由宗室王公领辖。自此,八旗内部开始严格上、下之分。另外,八旗中的每色旗下又包括以满洲、蒙古、汉军名称冠之的三个旗。对于满、蒙、汉之间的等第区别,满洲统治者并不隐讳,雍正帝曾明言:“如宗室内有一善人,满洲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满洲内有一善人,汉军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满洲;推之汉军、汉人皆然。 ”满洲人与蒙古人、汉人相比,拥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择用权。乾隆帝在赦撰的清朝文献通考中亦明言:“我朝封爵之制,亲亲而外,次及勋臣,所以隆报功之典,广世禄之恩也。兹所纪载首满洲,次蒙古,又次汉军。 ”可以说,在清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八旗内部各色人员之间的上下与亲疏之别亦得以不断强化,其结果自是身份有别的旗人之间形成了清晰可鉴乃至不可逾越的界限,八旗本身具有的这种级差性的组织结构正是抬旗得以产生的根本前提。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抬旗最早发生在顺治八年,是年九月初七日,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畴趁顺治皇帝亲政之际,自请“准臣入镶黄旗乌金绰哈固山牛录下” ,被准“听从其便” ,遂归入镶黄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三佐领。5 其子士铭、孙奕沔及玄孙德标都曾经担任佐领。6 洪承畴降清之初,应编在内务府镶黄旗下,顺治八年之后方被抬入八旗汉军。清代的内府旗人就是内务府三旗的成员。内务府三旗即从皇帝亲自统帅的镶黄、正黄、正白等上三旗所属的户下包衣(满语 booi,汉译“家人”之意)挑选组成。内府三旗最早设于入关之初,顺治元年(1644 年)共有九个内府佐领(满洲佐领)、十二个旗鼓佐领(系由包衣尼堪即家奴汉人所编成)、一个高丽(朝鲜)佐领,下设满洲佐领护军校,旗鼓佐领内管领、护军校各若干人,隶于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十三年(1674 年) ,改隶于内务府。内府旗人的身份较低,由于他们在皇帝身边侍从职差,一旦受宠擢至将相大员,便有可 2 孟森:八旗制度考实 ,载清史讲义第一编,中华书局 XX年版,第 2021 页。 3世祖章皇帝实录卷 53, 顺治八年二月,第1915 页。 4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 30,雍正三年三月十三日谕,载四库全书第 414 册,第 259 页。 5 顺治八年十月初一日户部题本 ,载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72 年版,第 131页。需要注意的是, 清史稿 “列传二十四洪承畴”记:“承畴既降,隶镶黄旗汉军,太宗遇之厚。 ”根据这一记载,在崇德后期,洪承畴即隶于汉军镶黄旗,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另外, 清史列传的记载亦隐去了洪氏曾编隶于内务府的事实。 6钦定八旗通志卷 22,旗分志二十二,吉林文史出版社 XX 年版,第 404 页。 4 能被抬入八旗之中。 大清会典则例中有关抬旗的规定就是专门针对包衣而言的,顺治九年清廷议准:“内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官员,有军功劳绩,奉特旨令其开出内府佐领、内管领者,各归上三旗旗下佐领。五旗王公府属(即包衣) ,惟有军功劳绩,或奉特旨,或由王公奏准,令其开出府属佐领者,各归本王公所属旗下佐领,或归上三旗旗下佐领。 ”7 内府旗人与八旗分属两个独立的组织系统,彼此互不相干。从内府系统转到八旗系统,表明内府旗人奴仆身份的解除。在人数众多的内府旗人中,能够膺此殊荣的只是凤毛麟角。二 所谓“抬” ,即往上托,举,有抬高、提升之意,抬旗即各色旗人由低位向高位的一种升迁现象。徐珂对清代的抬旗现象有所总结,他指出:“徙居内地之旗人,有以建立功勋或上承恩眷而由内务府旗抬入满洲八旗,或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皆谓之抬旗。然仅限其本支子孙,虽胞兄弟不得与。皇太后、皇后之丹阐(满语,母家)在下五旗者,皆抬旗。 ”8 事实上,抬旗的形式更为复杂多样,仅旗分志记载的 21 例佐领抬旗就超出了徐珂的概括。笔者依据抬旗佐领的流动方向,对清代佐领抬旗作了初步归类,基本情况如下: 最常见的抬旗当属由内府系统抬入八旗旗分佐领,旗分志记载了 10 例,且被抬入八旗的包衣属下均编隶于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满洲之中。镶黄旗满洲中有一个半分佐领、三个整佐领是由包衣发出编隶本旗的。第一参领第十八佐领系乾隆四十年将懿皇贵妃之外戚人等,由内务府发出,编于本旗。因人丁不敷,作为半分世管佐领,以员外郎包衣佐领德馨管理。9 第四参领第十六佐领系雍正十二年九月,将纯裕勤太妃本氏子孙由包衣发出编隶世管佐领,令太妃之兄晋观之子陈镤管理。10 第五参领第十四佐领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将包衣佐领哈达合族人等由包衣发出编隶本旗。11 第五参领第十五佐领,原系康熙十九年奉旨将包衣下侍卫飘色与前锋统领索柱巴图鲁由包衣拔出,合各姓满洲编立之佐领。初以飘色管理。12 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四佐领、第五参领第十七佐领两个佐领的成员均来源于包衣。第三参领第十四佐领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由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伯起管理。13 第五参领第十七佐领系雍正元年将履郡王之外祖陶尔弼合族人丁,由包衣发隶本旗,编为半个佐领,即以其族子谢尼管理。后正红旗郎中商吉图之族人归入谢尼佐领内,成为一整佐领,仍以谢尼管理。14 正白旗满洲中有四个佐领系由包衣或属下抬入本旗。第一参领第十八佐领,系乾隆六年五月因原任 7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 32,户部户口上,载四库全书第 621 册,第 3 页。 8 徐珂:清稗类钞第四册,种族类旗人抬旗,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901 页。 9 李洵、赵德贵等主校点:钦定八旗通志卷 2,旗分志二,第 27 页。 10钦定八旗通志卷 3,旗分志三,第 44 页。 11钦定八旗通志卷 3,旗分志三,第 49 页。 12钦定八旗通志卷 3,旗分志三,第 49 页。 13钦定八旗通志卷 4,旗分志四,第 72 页。 14钦定八旗通志卷 5,旗分志五,第 86 页。 大学士来保宣力有年,奉旨由正白旗内务府抬入正白旗满洲。15 第四参领第十六佐领,原系康熙二十二年奉特旨将包衣昂邦图巴族人及三旗各包衣佐领下所有索伦编一佐领,发隶本旗蒙古都统,以图巴管理。康熙四十四年移入本旗。16 第五参领第十六佐领,系雍正二年奉旨以镶白旗裕亲王属下及蒙古都统之员外郎兼佐领布阑泰四族人丁编一佐领,移入本旗。第十七佐领初隶淳亲王属下,以纪兼管理。后移于镶白旗,以尚书达都管理。达都故,以侍郎额陞额管理。额陞额缘事革退,合并镶白旗萨哈连乌喇协领巴扬古里之族众,移入本旗,以巴17 扬古里管理。上述包衣属下均奉旨移入或编隶上三旗满洲,这对于他们自身及其家族而言, 当然是一种非同小可的荣耀。 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亦比较普遍,具体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徐珂所述及的“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 ;一是由下五旗汉军抬入上三旗汉军。旗分志记载 3 个满洲旗分佐领、6 个汉军旗分佐领系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显然,汉军佐领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更为频繁,而徐珂恰恰忽略了汉军在旗内自下而上的这种变化。3 个抬入上三旗的满洲佐领分别是:正黄旗满洲第二参领第十八佐领,原系镶蓝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三佐领,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奉旨抬 18 入本旗,以和隆武管理。正黄旗第三参领第十九佐领,原系镶红旗满洲第二参领第九佐领, 拉卜敦于乾隆十五年奉命偕傅清驻西藏,因诛逆贼珠尔墨特那木扎尔时被害,乾隆十五年奉旨将拉卜敦追封一等伯,谥壮果,并将伊世管佐领抬入正黄旗满洲旗分,以拉卜敦之子隆保管理。19 正白旗满洲第二参领第十七佐领,系国初编立觉罗十佐领之一,始隶镶白旗。雍正八年因均编八旗觉罗佐领,由镶白旗发隶本旗。20 八旗汉军 6 个旗分佐领抬旗后,分别编隶于镶黄旗、正黄旗之中,两旗各有 3 个,具体是:镶黄旗汉军第一参领第七佐领,原系在盛京编设,初隶正蓝旗,以唐国政管理。康熙七年,此佐领发隶本旗。21 第一参领第九佐领,系天聪八年编设,初隶正蓝旗,以李永芳之子巴颜管理。乾隆三十九年,此佐领奉旨抬入镶黄旗。22 第五参领第八佐领系崇德七年编设,初隶镶白旗,以高尚义管理。雍正元年,该佐领发隶本旗。23 正黄旗汉军第二参领第五佐领系崇德七年,将铁岭卫壮丁编为牛录,初隶镶蓝旗,以马汝龙管理。雍正元年,此佐领发隶本旗。24 第二参领第八佐领、第三参领第八佐领均为康熙二十二年编设,初隶镶红旗。康熙三十七年,这两个佐领均被发隶正黄旗汉军。25 15钦定八旗通志卷 6,旗分志六,第 102 页。 16钦定八旗通志卷 7,旗分志七,第 119 页。 17钦定八旗通志卷 7,旗分志七,第 125 页。 18钦定八旗通志卷 4,旗分志四,第 68 页。 19钦定八旗通志卷 4,旗分志四,第 74 页。 20钦定八旗通志卷 6,旗分志六,第 107 页。 21钦定八旗通志卷 22,旗分志二十二,第 392 页。22钦定八旗通志卷 22,旗分志二十二,第 393 页。23钦定八旗通志卷 22,旗分志二十二,第 406 页。24钦定八旗通志卷 23,旗分志二十三,第 412 页。25钦定八旗通志卷 23,旗分志二十三,第 413 页、第 416 页。 由蒙古、汉军抬入满洲旗分佐领在清代甚为罕见,这种现象即福格所说的:“蒙、汉军大臣著有功绩,或拨入本旗满洲,或抬入上三旗满洲。 ”26 也就是说,蒙古、汉军旗分佐领有拨入同一旗色满洲或抬入上三旗满洲两种不同的情况。旗分志对此类抬旗记载有二:一为由汉军拔入本旗满洲。乾隆十八年,正红旗汉军第二参领第六佐领被抬入正红旗满洲。该佐领本系天聪九年编设,初以甲喇章京王国光管理。乾隆年间王国光裔孙王持枢随祭金陵,奉旨抬入正红旗满洲。王持枢所在佐领抬旗的关键在于王氏本完颜氏,系金朝后裔。一为由八旗蒙古抬入上三旗满洲。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正蓝旗蒙古旗分查克丹佐领下莽鹄立之合族人众及各公中佐领下余丁,共编一佐领,抬入镶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七佐领,即以莽鹄立管理。莽鹄立佐领由正蓝旗蒙古抬入镶黄旗满洲相当于连抬两级,此类由非满洲下五旗抬入满洲上三旗的现象,旗分志中仅此一例。三 清朝入关以后,历经顺、康、雍、乾四朝,到嘉庆统治时期,八旗佐领的组织规模大体定型,计有整佐领 1145个,另有 6 个半分佐领。旗分志中所记 21 个佐领经由抬旗而来,仅占旗分佐领总数的%,相对于规模庞大且界限森严的八旗组织而言,抬旗实乃破格之举。抬旗各有因缘,所谓“凡抬旗,或以功,或以恩,皆出特命。 ” 军功政绩是下五旗得以跻身上三旗的主要凭据。下五旗满洲大臣建立勋劳,有奉旨抬入上三旗者;蒙古、汉军大臣著有功绩,或拔入本旗满洲,或抬入上三旗。 清史稿记:“和隆武,马佳氏,满洲正黄旗人,宁夏将军和起子也,清朝将领。初隶镶蓝旗,以和隆武功,高宗命以本佐领抬入正黄旗。 ”寥寥数语即交待了和隆武抬旗的原因。和隆武武功卓著,乾隆三十七年征服金川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数次斩关夺寨,乾隆帝屡诏嘉众,授和隆武为正蓝旗蒙古都统。30 乾隆朝的大学士兼两广总督李侍尧因“宣力出色”而抬旗,其一支由正蓝旗抬入镶黄旗汉军,伊弟李奉尧所管佐领一并入镶黄旗汉军。 因“恩”抬旗是皇帝施恩的结果,这种恩赏有“定例”与“特例”之分,福格对此早有关注,他特别指出:“下五旗满洲,或皇后、皇贵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及内务府人拨入外三旗满洲佐领,皆随时出于特恩,不在定例。”31 杜家骥先生对皇帝后妃母家抬旗有细致研究,并将其分为皇帝继位后,其生母尊为太后,母族抬旗;皇后母家抬旗;皇帝妃子中某些受宠者,其母家受恩赐抬旗;前朝皇帝之妃,由于其子受到新朝皇帝的重视、倚为辅政宗王,外戚即因此而抬旗等四种情况。32 皇后和妃嫔出身卑微,通过抬旗改变其家族旗籍,26 福格:听雨丛谈卷 1,满洲原起,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3 页。 27钦定八旗通志卷 25,旗分志二十五,第 444 页。28钦定八旗通志卷 2,旗分志二,第 38 页。 29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 331,列传一百十八和隆武,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10947 页。 30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 331,列传一百十八和隆武,第10947 页。 31 福格:听雨丛谈卷 1,满洲原起,第 3 页。 32 杜家骥:清代八旗制度中的“抬旗” ,载史学集刊1991 年第 4 期。 292827 篇三:中国古代的制度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 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公元前 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前 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 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汉初规定,15 至 56 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 120 钱,叫算赋。7 至 14 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 20 钱,叫口赋。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 曹魏时实行租调制, “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 。课田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丁男(16-60)课田 50 亩,丁女 20 亩,次丁男(13-15;61-65)25 亩,每亩纳粮 8 升。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 3 匹,绵 3 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北魏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 1 匹,粟 2石;15 岁以上的未婚丁女 4 人,从事耕织的奴婢 8 人,耕牛 20 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 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 2 石,称作租。交纳绢 2 丈,绵三两或布 2 丈 5尺、麻 3 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 20 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 3 尺或布 3 尺 7 寸 5 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 。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陆寅公集卷二二) ,但官僚贵族享有蠲免租庸调的特权。从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德宗建中元年(780) ,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其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以 779 年(大历十四年)政府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最多的一年的收入数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全国无统一定额。 (3)户税按户等高低(分上上至下下九等)征钱,户等高者出钱多,低者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活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 ,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两税法大约实行了八百年,中间略有变更。北宋时从户税中分化出商税和间架税。户税逐渐变成地税,仅保留夏秋两征的形式,成为一半收钱,一半收谷的二税。 五、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 明代前期仍然实行两税法。张居正改革时开始推行一条鞭法。具体内容是:(1)各项复杂的田赋附征和各种性质的徭役一律合并征银。 (2)徭役中的力差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人充役。 (3)徭役银不用户丁分派,而由地亩承担。 (4)以县为一单位,将全部徭役银分配于一县的田额上,改变原来按里平摊之法。 (5)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里征解开役的办法。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首先,它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其次,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为城镇手工业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第三,由于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2,462 万)作为以后征收丁银的标准,把丁银359 万两固定下来,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在此基础上一些地方开始改革赋税。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广东省开始将丁银并入田赋,即所谓“摊丁入亩” 。雍正元年至七年(1723-1729)推行于全国(少数地区实行的较晚) 。从此,田赋一般称为地丁钱粮。摊丁入亩(地)与一条鞭法同为使役银归于赋银,将原来的人丁税并入土地税。就这点来说,摊丁入地是一条鞭法的继续推进。但两者又有不同。 (1)一条鞭法的丁指的是差役,摊丁入地的丁指的是丁银。 (2)一条鞭法只在某些州县推行,各地情况相差很大;摊丁入地则丁额已在“永不加赋”的规定上加以固定,并广泛推行,且这较一条鞭法简明。摊丁入地结束了长期以来地、户、丁与赋役制度的混乱现象,完成了赋税合并即人头税归入财产税的过程,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进步。 (1)对封建国家来说,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因而不再顾虑人口逃亡的问题。 (2)对广大农民来说,减少了一些额外负担。 (3)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一、先秦兵制 先秦时期普主遍实行征兵制。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魏国的常备兵称为“武卒” ,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齐国的常备兵称为“技击” ,斩获敌人一个首级给予黄金一锱(八两)的奖赏。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 ,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二、秦汉军制 秦统一全国后,征兵制被推行到全国各地。当时以郡县为单位征兵,兵丁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而来的。秦代兵役制规定:男子到了二十三岁就要服兵役,一生中要当两次兵:一次参加警卫部队,叫做“正卒” ,守卫都城咸阳,期限为一年;一次参加戍边部队,叫做“戍卒” ,守卫边疆,期限也是一年。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兵役一个月,称为“更卒” 。但由于秦代战争较为频繁,男子的兵役负担实际上比兵役制规定的负担要重。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考古资料,不少男子在二十岁之前就已经当兵,参军的次数也不止三次,只要在当兵的年龄范围之内,随时都有可能被征调当兵。这种兵役制度体现了秦代“穷武极诈”的传统。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按照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当兵,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为当兵年龄。在适龄期间,每年农闲都要接受军事训练。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一次在地方,称“正卒” ;一次在边疆或京师,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选择英勇善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另将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公元前 111年,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汉的主力军队。 三、魏晋南北朝军制 三国时出现了世兵制,父子相继为兵。世兵不属郡县,由军府统一管理,称作“士家” 、 “军户” 。北朝时期军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西魏时宇文泰在大统九年(543)创立府兵制度。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个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又设两个开府将军,共二十四军。当时府兵不属郡县,只管打仗,不纳赋税。 四、隋唐军制 隋朝继续实行府兵制。隋文帝规定: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耕种田地, “一与同民” ;一方面仍保留军籍,轮番宿卫,从而使府兵制与均田制进一步结合起来。唐朝改进府兵制度。府兵制的组织机构大体沿袭隋朝,十二卫仍为最高领导机关。而基层组织则由隋时鹰扬府改为折冲府。全国共有折冲府 640 多个,其 中关中地区就有 261 个,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折冲府下又有团、旅、队、火等。府兵由均田农民中的丁壮充任,定期宿卫京师或戍守边防。不服役时则从事农耕,农闲则进行军事训练。府兵的征调要由中央兵部下发兵符,经与地方军政长官对勘相合以后,才能成行。遇有战事,则命将以出,战事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免除了将帅专兵之弊。从唐代府兵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寓兵于农” ,兵农合一。从均田农民中点兵,兵源较为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