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充盈人文滋养_第1页
让阅读教学充盈人文滋养_第2页
让阅读教学充盈人文滋养_第3页
让阅读教学充盈人文滋养_第4页
让阅读教学充盈人文滋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让阅读教学充盈人文滋养【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须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思考问题。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渗透,关注学生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关键词】人文渗透 回归历史 立足社会 享受自然 关注人性 语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而面对让学生敬而远之的语文学习现状,颇有一种“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感觉。难怪有人要问,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的确,为了优秀率、合格率之类的短暂光彩,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与自己的“本相”背道而驰,成了“功利语文”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语文不该是昨日黄花,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渗透,拿人文关怀来滋润语文课堂的小河,用人文灵光来呵护学生成长的旅程,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学生内心体验,以彰显阅读教学的活力、学生生命的价值。一、回归历史,找寻传统之根本。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财富日趋增长,信息渠道日益广阔的新时代,而学生又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泛滥的信息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纷扰。爱因斯坦说,我们应该读读优秀的古典作品。古典作品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折射,可以帮助我们洗净种种文明带来的污染,恢复人性的光彩,以免被市场化、商品化的浪潮所吞噬。学生的成长无疑更需要用传统文化来滋养。浩瀚书海,蕴含着无尽的传统文化之瑰宝。回归历史,找寻传统文化之根本,不失为丰富语文课堂的一方妙药。许多课文犹如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撷取的朵朵浪花,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一个个的例子中去感悟、去欣赏,从而汲取营养,陶冶情操。1从古典名著中汲取营养。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早已成为学生心中正义的化身, 水浒中的 108 将各具情态,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 所以,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课文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教学。我上草船借箭 ,对课文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分析,而是结合平时及假期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三国,了解故事背景,畅谈风云变化,颇有坐著名教育理论家杨东平语文课:我们丢失了什么2拥滚滚长江,笑看是非成败之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回到课本上来,不用多费口舌,学生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了解得非常透彻,学生能很好地补充第一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对话的提示语,并深深叹服诸葛亮顾全大局的胸襟、将计就计的睿智。为更好地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次引导学生与文本沟通,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做小诸葛,说说自己借箭的妙计,教师及其他学生随时发问,由“小诸葛”解答。这样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人文灵光的照耀,既获取了言语智慧,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呵护。2从古典诗词中体味人生。唐诗宋词熠熠生辉,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温婉,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我们吟诵他们的作品时,自然会感受到字里行间涌动和闪耀着的人性光彩。在诗文教学中,依托平时的背诵积累,改单打独斗的诗文教学为成组成专题的诗文学习。将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上出古诗词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具生命活力的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的。杜牧的山行可以与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学,同是描写深秋时节的景,同有秋风中经霜打的枫叶,在学生的眼前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一喜一愁,一目了然。然后引导学生猜想其中缘由,或感受落榜之郁闷与愧疚,或理解羁旅之愁思与寂寞,不论哪种感悟都情真意切,因为那是学生用心碰撞出来的灵思。再诵读诗文自然情真意切,从而得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为他们自读自诵打下坚实基础。学习苏轼的赠刘景文,首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不为“荷尽”、“菊残”而惋惜,反从傲霜挺拔的菊枝和橙黄橘绿的绚烂中获得启示的心境,明白诗人把冬景写得充满活力,借物以喻人,歌颂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照样闪射光彩的人。接着引领学生走近诗人,感受苏堤在西湖中画龙点睛的神韵,结合生活聊 “苏堤春晓”的绿柳依依,荷花飘香,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领略诗人能够在为官时,特别是在遭排挤的逆境中,还能为黎民百姓办实事的开阔胸怀,产生敬佩之情。 从“东坡肉”的传说中体味苏轼的身体力行,与民同乐。让学生在读文的同时读人,真切地感悟到在学习的同时,也想着为亲人、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不也能像苏东坡那样,得到另一种成长的快乐吗? 二、立足社会,赋予时代之新声。语文是社会的语文,是时代的语文。我们经常感叹课文所描述的离学生太远,3学生根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这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所谓“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可以将课文摆放到现在这个位置上来看,以拨动学生遐想的“情”弦。1拉近与传统的距离,传承一种精神。教学五月端阳一文,理解屈原的以身殉国是学习的难点,对于过诸如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的意识渐淡,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堂语文课之力所能及的。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关于屈原和端午的资料,认真阅读我们的节日 一书。课中以“为端午节申请世界遗产助一臂之力”为主线,让学生为端午节设计名片,并作介绍,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研读,听懂了屈原一心为国家求富强的心声,明白了屈原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的无奈与悲愤,真正感悟到屈原宁死保持高洁品格的回肠荡气之情,然后将“当年楚国人民的悲伤”与“如今赛龙舟的热闹”进行对比,引发认知冲突,联系“抗击非典、抗洪救灾、神六飞天”等耳熟能详又振奋人心的事例,从而体会赛龙舟的精神所在;分组学习介绍端午习俗后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缝香袋、包粽子、挂艾草,与我们的节日主题读书有机结合,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个节日写一写。课前有准备,课中踏实学,课后求发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乐意接受,教学效果显著,2000 多年不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积淀,一种深沉,端午等一些传统节日悄然走近学生,成了永驻学生心中的一个情结。2给文本注入新鲜血液,感受人格魅力。常听老师们说,铁人、焦裕禄已经过时了,这样的课没什么好上的。我就常常想,现在的社会真的不需要人民的好干部了吗?不,我们是太缺少这样的干部,至少是太缺乏感受了。为此,我在上忆铁人一文时,特别注重对“咱们不能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里嘛!”这句话的理解,首先理解字面意思,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但要付诸实际行动,多为群众办实事。接着,结合文本内容懂得钻工们最在意的事儿就是家中的妻儿,他们过得好了,钻工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工作的劲头就足了,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再创设托儿所里孩子哇哇哭的情景,让学生学做铁人,只见孩子们一个个神情严肃激动,不会再出现表演者毫无表情,其他学生笑话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感受党的关怀和政策,说说党的关爱是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是政府为我们新造的教学楼,有的说是教育局推出的“四减七免”政策,有的说是现在我们的杂费免了,有的说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样,党的政策就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孩子们哪里会不理解呢?同时把相同主题的“我是您的儿子” 提上来学习,以产生教学的合力。教学时通过了解焦裕禄的生 赵怀政 王明霞编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5.4平,品读课文中焦裕禄的语言,看着焦裕禄在田间劳作的画面,欣赏着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种下的成片的泡桐,学生明白了,焦裕禄不仅仅是大娘的儿子,还是兰考人民的好儿子,最后读着焦裕禄弥留之际惟一的愿望:“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孩子们也被深深感动着,怀念着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他们的心田自然萌发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嫩芽,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可见,只要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课文,给文本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再远的时代都不是距离,再大的“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三、享受自然,洞察物象之生命。“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乃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物质资源,更是我们精神世界永不枯竭的源泉,是一册永远读不完也读不腻的书,常读常新。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常常惊叹其中的奇思妙想,然而这往往是大自然不经意间的馈赠。读诗读文,大可以与作者一同去享受自然,感受万象的和谐与愉悦,洞察物象的生命,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感受自然美、和谐美,潜移默化地丰厚自身素养。1在领略自然美中涵养性情。一位青年教师上庐山云雾一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导入课文后,该教师让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并填写表格:什么地方的云雾 好词佳句 句式积累然后按表格逐一说一说,好词佳句读一读,最后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终于说出了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虽然这样的分析讨论或许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但整堂课干瘪瘪的,学生很难感受庐山云雾神奇美丽,很难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叹和热爱。俗话说“怕痛怕痒,做不来外科医生” ,可语文教师若做起外科医生来,再美的课文也变得面目可憎了,哪有什么赏心悦目可言,久而久之,势必扼杀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难以达到人格熏陶的目的。我倒觉得语文教师可以学做心理医生,因为语文毕竟是一门极具灵活性和模糊性的学科,有时更需要教师营造一种意境,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就让孩子们意会吧,给孩子一点飘逸的、朦胧的美感。同样让学生读描写庐山云雾的内容,如果让学生读读 苏东坡 前赤壁赋5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听,你是带着怎样的感觉来读的,或者你最喜欢哪个画面,请“拍”下来和大家交流(可以是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配以图片欣赏,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兴致盎然,充分领略了庐山云雾的绚丽多变,神奇壮观。教学成为一种熏陶和浸润,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多的是对心灵的爱抚和触动,继而成为一种人格的净化和升华。2在体验和谐美中陶冶情操。大自然是学生的“绿色课堂” ,教师可以联系表现自然美的诗、文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户外活动,也可以布置一些户外郊游的课外作业(可以是小组活动,也可以是家长陪同的家庭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触摸大地的脉搏,感受绿叶的呼吸,倾听小河的心声,定会心旷神怡,受到自然美的陶冶。 我爱绿叶一文抒发了对绿叶的一片痴情,为了学生能很好地体味内中情味,我根据学生的住址让他们分别到 329 国道边或化工区附近欣赏宽大绵长的绿化带,感受它们的美丽,了解它们的作用。有了亲身体验,再学习课文,学生的感触就深了,爱绿叶的情感自然流露,真正领略了“课堂外有万水千山,课本外有万紫千红”的意境,充分体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四、关注人性,追求人文之关怀。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且应该是终身发展。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灵的交流,充满人性和诗意。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把阅读的自由,思考的权利,感悟的空间,体验的过程还给学生,提倡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提倡学生、作者、教师的平等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以彰显其生命的价值。1珍视差异,促进思维。学生在语言解读中往往会出现差异。发展性教学认为“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 。我们要珍视差异,加以巧妙的开发、利用,使差异成为促进学生情感升华、语言发展的课堂张力。一夜的工作中有这么一句:“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 ”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学生就“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争议起来。有的说花生米多了,有的说没有多,课堂热闹得很。不知何故,教师马上打住话题:“多也好,少也好,反正花生米很少,说明总理生活简朴。 ”既然教师作了裁决,学生心有不解,也只能作罢。其实,当差异出现时,教师可把问题抛给学生,请学生细读课文,寻找出合适的答案。经过阅读交流,学生定能得到明确的答案:花生米实际是增加了,因为工作人员准备的是两杯绿茶,句中“好像”也暗示了这一点;说好像没有增加,是说6花生米实在太少了,可见,总理往常的花生米就更少了。这样,就能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透视,深刻地感悟语言的情感内涵。再让学生进行“繁重的工作”与“简单的夜餐”的比较,此刻学生叙谈内心的感受,思维异常活跃,达成情感感悟与语言发展融合的境界。2尊重个性,放飞心灵。在教学可爱的小蜜蜂时,根据课题让学生说说,课文会写什么,而后归纳出两个问题:小蜜蜂可爱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写可爱的小蜜蜂?然后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实现与作者的平等对话,引发心灵的共鸣。例如,围绕第一个问题,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 1、2、3 三段,从中找出有关的词句细细品味,在充分读文感悟的基础上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出示,落实情感朗读):热爱劳动、不辞辛苦: 成群结队、出出进进、 飞来飞去、沸沸 扬扬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一年四季都不闲着从来不争,也不计较 整日整月不辞辛苦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酿的蜜多,吃的有限给它们留下一点点,够吃就行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短暂的生命,死在外边:一只工蜂最多只能活 6 个月活到限数,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在学生交流中穿插教师动情的发问,例如:多勤劳的小蜜蜂啊,别累着了,你就歇会儿吧。多可爱的小蜜蜂啊,你为什么悄悄地死在外边呢?以实现学生角色的转换,引发师生间、生生间心灵的共鸣,达成与作者情感的沟通,真正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着的蜜蜂精神。当我劝小蜜蜂休息一会时,他们有的说:“不行啊,我得抓紧时间,不能误了花期。 ”有的说:“不成,属于我的时间不多。 ”特别是在问及“悄悄死在外边”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哽咽地说:“我不想让伙伴们伤心难过。 ”学生在一次次语言文字的冲击下为蜜蜂精神动容,达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效果。当我们再读这一内容时,不待老师指点,孩子们已是投入了真情,我分明看到了孩子们眼里噙着的点点泪花,他们是用心在读啊! 7当读了“蜜蜂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这句话后,学生突然提出疑问:“老师,前面说农民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么说不是人不如蜜蜂了?”这虽是我始料未及的,可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总是件好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