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经济制度_第1页
先秦时期的经济制度_第2页
先秦时期的经济制度_第3页
先秦时期的经济制度_第4页
先秦时期的经济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时期的经济制度篇一:先秦时期政治文化经济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 三朝先秦:一、政治: 1、王位世袭制: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及亲周先代贵族,先代帝王 后代。 (分封对象) ,使其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贵族集团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血缘宗族关系仍是西周基本政治关系。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世袭统治权;定期朝贡、军赋、力役 (4)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但蕴含分裂割据的危机 3、宗法制:(1)含义(实质):宗法即宗庙之法,宗族之法,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 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影响):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分封制 (两者互为表里), 强化王权,保证了贵族 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 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春秋时期各种礼制崩溃 二、经济: 1、农业:(1) 、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 完善,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形成。 (2) 、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 形成。 (3) 、经营方式: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出现自耕农经济;战国时期 出现租佃经营。 2、手工业:(1) 、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3)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冶铁业发展起来;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1)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鞅变法首创“重农抑商” 。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几个流派争奇斗妍的局面。所 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 ,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做 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在经济上: 2、在政治上建制逐渐确立;社会动荡使思想活跃,人们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看法。 3 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 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1、儒家思想: (1)孔子:“仁” 、 “礼” ,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为政以德 (2)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论,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提出“民贵君轻” (3)荀子:性恶论,强调“仁义” “王道” ,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 2、道家思想: 整体特点: 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 、 “逍遥”为处世 的方法。 (1。 (2)庄子: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是 战国中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 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观点: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提出“齐物”的观点。 “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泰山为小” ,这就叫“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 qu 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庄子齐物从“齐物”的观点出发,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他认为要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 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 天人关系: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 “人” 是指人为。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与荀子的 思想相对) 3、法家思想:战国时期地位:备受统治者推崇:法家主张社会不断发展变化,需要变 法革新,这种观点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的主张适应了战国时期趋向统一的要求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实践:法家的政治实践 诸侯国 魏国 变法者 李悝 李悝变法 在魏国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 ,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创立“平 籴法” ,按军功授爵。 法家思想: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著作: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商鞅变法 废旧制:废除世卿世禄、井田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建新政:按军功制定尊卑爵秩;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实行编户制。 加强思想控制:燔诗书,明法令;以吏为师。 (3)理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成语:守株待兔、买椟还珠、讳疾忌医 观点主张: a.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b.法治观(核心思想):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他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由国家制定法令,向全国公布,除国君外,所有臣民 都必须遵守, “法不阿贵” 。这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制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主张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反映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 盾日益尖锐的历史现实。 “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 c.改革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他主张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按照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体现新 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楚国 吴起 韩国 秦国 申不害 商鞅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法治”:韩非子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现代社会的“法治”是实现民主的手段。(4)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重大作用。汉代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独立法家体系逐渐消失) 。 注意:诸子百家中,春秋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并不是儒家思想,而是法家思想,因为法家思想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需要。儒家思想是汉代以后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 4、墨家思想: 战国时期地位:成为显学但不受重视: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战国之后,就不受重视了 (1)墨家学说的特点:据说墨家门人弟子结成的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刃” 、 “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墨家学说的主张: 政治主张: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交相利” ,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的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a.“兼爱” “非攻”: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企图用“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作为救世药方。这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安居乐业的愿望。但是这种不分任何阶级的“统一的爱”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b.“尚贤” “尚同”:“尚贤”是要求国君不分等级,举用贤才,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对这些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这反映了小生产者阶层企图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要求。 “尚同”的思想是“尚贤”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小生产者希望有一个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使自己的生活得到相对稳定。 c.“节用” “节葬”:他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浪费,要求节约开支,葬礼从俭。这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墨子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 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注意: 、诸子百家中相同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动荡,诸子百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对社会提出不同的主张,其中,道家、儒家、墨家的主张均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不一样,儒家代表的是统治阶级,所主张的爱有阶级差别。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阶层,所主张的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 (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庄子主张天与人“不相胜” 。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 三、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 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篇二:先秦时期(来自: 小龙文 档网:先秦时期的经济制度)政治经济概况第 、 课时教案2 34篇三: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重要考点 (一)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大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2)商朝的建立:公元前 1600 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3)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对都城以外的地区通过分封侯、伯,实行间接管理。 2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起兵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 (2)目的:为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藩屏王室。(3)概况 对象:同姓贵族、功臣和归顺的异族首领。 内容:授土、授民、授职。 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见,纳贡、服役,带兵随从作战。 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实行再分封。 (4)影响 前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强国。 后期:因受封者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王权衰弱,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理解概念 “封建”: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 ,指“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是分封诸侯,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易混易错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 (二)宗法制的产生和完善 1含义: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是实行分封制的主要依托。 2历程:夏代产生,商代发展,西周完备。 3特点:严格区分嫡庶长幼,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小宗绝对服从大宗。 解读与点拨 宗法制的概括:(1)一个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2)两对关系:内部:大宗与小宗的相对关系;外部:与分封制的表里关系。(3)三点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周王的地位。4作用: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秦汉到宋元的政治制度 一、重要考点 (一)秦始皇大一统 1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 1秦的统一 (1)统一: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定都咸阳。 (2)王朝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皇帝制度 (1)称谓:嬴政统一全国后,以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自称“始皇帝” 。 (2)特权:自称朕,其命令称“制”或“诏” ,使用的玉雕大印称“玺” 。 (3)实质:确立至高无上的君权,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 解读与点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三公九卿制 (1)三公:丞相主管全国政务;太尉主管全国军务;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管图籍章奏,传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 (2)九卿:隶属于丞相,分掌朝廷和国家的各项行政事务等。 (3)实质: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 2郡县制 (1)内容:废分封,设郡县,以郡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下辖若干县;郡设郡守,县设县令或县长。 (2)特点: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朝廷任命,不世袭。(3)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关键点拨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分封制下官位世袭,独立性强,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命,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中央集权的巩固 (1)措施:颁秦律;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北征匈奴,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南伐百越,统一东南和岭南地区,修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2)结果: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解读与点拨 教材“秦朝疆域图”解读:秦朝的疆域西起陇西,东至东海,北起长城,南至象郡,空前辽阔;秦朝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在岭南设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开凿了灵渠,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秦朝推行郡县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的灭亡 (1)原因:秦统治者依靠中央集权对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 (2)秦的地位: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历史认识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 1汉承秦制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太尉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 2汉的创新 (1)西汉:汉武帝重用设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组成实际的决策机构,称为内朝。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了执行机构即外朝。还划全国为 13 个州部(监察区),设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2)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三公九卿逐渐成为虚衔。 3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成为执行机构。 (2)西晋:设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3)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南朝梁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 4隋唐时期 (1)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掌全国政务的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列宰相,共同议政。 (2)六部职责:六部隶属尚书省,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作用:三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加强皇权。 5宋元时期 (1)宋元实行二府制度。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作用:削弱了宰相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 解读与点拨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三省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1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1)原因:总结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