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1页
讲授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2页
讲授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3页
讲授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授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田杨群(武汉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资本;剩余价值;剥削摘 要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剩余价值范畴的有关论述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应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统一的角度讲授资本范畴,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讲授剩余价值范畴,同时应引导大学生把资本、剩余价值范畴与剥削区别开来。中图分类号 F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3)02-0064-0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生活实践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了“资本“、“资本经营“、“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等资本范畴,资本和剩余价值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但是理论探讨所取得的成果并没有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因此,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清资本、剩余价值范畴以及资本、剩余价值和剥削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笔者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剩余价值的有关论述为基础,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统一的角度讲授资本范畴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资本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已有了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资本的作用形式单一,表现并不充分,故马克思将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称作资本的“洪水期前的形态“,即不成熟的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对资本的阐述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济这三个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分析来看,资本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资本是可以自行增殖的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本身总是表现为这种会直接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论第 3 卷,第 440441 页)这表明资本首先是具有独立的价值形态的商品,即资本商品。其次资本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它具有自行增殖、带来剩余价值的功能。(2)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资本增殖也不例外。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同上,第 920 页) (3)资本是一种没有终点的运动。资本是发达商品经济的产物,发达商品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必然使资本处于不停顿的循环和周转之中。如果资本不运动就不能增殖,也就丧失了资本的生命力。(4)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切社会形态都普遍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即发达商品经济阶段才产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说成超历史的范畴,说什么货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乃至原始人手里的木棍、石块也是资本。对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1 卷,第 344 页)(5)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反映在资本构成上便形成不变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和可变资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尽管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要使可变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成为现实,必须同时预付不变资本。马克思说:“要使资本的一部分变成劳动力而增殖,就必须使资本的另一部分变成生产资料。要使可变资本起作用,就必须根据劳动过程的一定的技术性质,按相应的比例来预付不变资本。“(资本论第 1 卷,第241 页)虽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形成和增殖中的作用不同,但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必须同时预付。这表明,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资本是首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资本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作为商品经济的生产要素(生产力),资本具有增殖性和运动性,这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范畴,资本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这是资本的形式规定性。有一种误解,认为资本只体现生产关系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强调马克思的“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说法,并认为这是资本的真正含义。但是,通观马克思的主要著作不难发现,马克思在强调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时,并没有否认它是“物“。他说:“资本是作为对象即作为现实性而存在的一般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第253 页)。马克思确实批判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否认资本的社会属性而仅仅把它当作物的错误观点。但是,从资本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而言,资本既是一种生产关系,也是一种物,一种生产要素。马克思对资本的运动(包括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研究都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生产要素)相统一的角度加以剖析的。教师在讲授资本这一范畴时,既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把我国现阶段的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与私人资本、国外资本区别开来,更要从生产力的角度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范畴存在的必要性,分析加快资本周转、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讲授剩余价值范畴如同资本范畴一样,剩余价值同样也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从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看,剩余价值有着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的规定性。首先,从量的规定性看,剩余价值是原预付货币额的增殖额。货币所有者预付货币购买商品,为的是通过出卖这同一商品,从流通中再取回多于预付货币的货币。“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 。其中的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资本论第 1 卷,第 172 页)。其次,从质的规定性看,如同价值是一般劳动时间的凝结一样,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从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时间的角度来理解剩余价值,认为这对认识剩余价值的本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说:“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上,第 243244 页)马克思之所以强调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对于认识剩余价值的意义,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资本论第 3 卷,第 925 页)。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把工资和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去掉,那么,剩下的就不再是这几种形式,而只是它们的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同上,第 990 页)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需要量的劳动,不仅必须始终存在,而且是作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共有的基础而存在的。这是因为,如果每个劳动者的全部劳动都是必要劳动,他们生产的产品只够维持自身的生存,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那就不可能有社会分工,不可能有积累,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一句话,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虽然一般剩余劳动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基础,但是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式的剩余价值,却只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中。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取消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样,在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它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里,剩余劳动及其产品也不表现为剩余价值。显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价值并不是因为剩余价值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而是因为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消灭了商品经济,自然也消灭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或者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低,这些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但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就有价值,也就有剩余劳动的物化形式-剩余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各类教科书忽视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客观存在,仍然将剩余价值定义为“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既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剩余价值和劳动、剩余劳动的有关论述相悖,也不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生活的实际。教师应根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准确讲授剩余价值这一范畴。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因而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一实际,分析说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范畴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从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实际,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范畴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范畴区别开来。 三、引导学生把资本、剩余价值范畴与剥削区别开来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学者讳言资本和剩余价值,原因之一就是把资本、剩余价值看成是剥削的代名词。其实,资本和剩余价值与剥削没有必然联系。首先,资本、剩余价值与剥削不是同一范畴。剥削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或社会集团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攫取另一部分人或其他社会集团的劳动成果。自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产生,以此为基础,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就由可能性变为了现实性。可见,剥削是阶级社会的范畴,私有制是剥削产生的根源。而资本、剩余价值则只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资本、剩余价值在历史上尚未出现的时候,剥削就已存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资本论第 1 卷,第 263 页)。这一论断表明,剥削是一种比资本和剩余价值更古老的经济现象,不管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或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只要存在生产资料垄断权就存在剥削,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显然不具有资本、剩余价值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其次,资本、剩余价值是否产生剥削,应作具体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由少数资本家所垄断,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由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所瓜分,因而资本、剩余价值必然是剥削关系的范畴。我国现阶段的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至于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因其掌握在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手中,其所有权归全体人民大众或部分人民大众,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利润)一部分以税收形式上缴国家财政,一部分以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形式进行分配(包括工资、奖金、利息、股息等等),一部分用于公共积累以扩大再生产和用于福利支出,这样,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利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然就不存在剥削。资本本身是否产生剥削,剩余价值是否反映剥削关系,关键看资本归谁所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如何分配,如何使用。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归少数资本家所垄断,资本家独占资本带来的全部剩余价值,资本、剩余价值与剥削相联系;而社会主义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其带来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显然与剥削无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资本、剩余价值范畴与剥削区别开来,可以使大学生对我国现阶段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实际存在的剥削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我国现阶段的私营或外资企业,除了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一种公开的剥削收入外,部分企业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克扣工人工资、生活腐化等等,也是一种隐藏的剥削行为。如果听任这种现象无限发展,贫富差距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将不可避免,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这正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剥削深恶痛绝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剥削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的必然性。如上所述,剥削是私有制的产物。消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